第28頁
1995.1
時尚考察奢侈品的不便
在巴黎時,友人送我一本精美的活頁記事本,真皮封面,內芯是1996年度的記事頁,紙質極佳,每日一頁。他是為了祝賀我的生日,特地花了一百多法郎買來送我的。我很感謝他的這份禮物,卻不知拿它作什麼用。每到新年在望,我都會得到類似的年度記事本,當然遠不如這本巴黎產的精美,但也一律使我感到華而不實,派不上用場。用來記事嗎?我的日子過得很簡單,不像商人、政客、明星,有那麼多的事務和約會,需要精確地安排日程,詳盡地記錄備忘。用來寫日記嗎?可是,我並非每天都有值得一寫的經歷的,有時候又會心潮澎湃一瀉千里,怎麼能削足適履,按照每日一頁的篇幅來分配我的生活和思想呢?所以,結果是,若干年下來,積壓了好些這類廢棄不用的空白記事本,成了一堆徹底無用的垃圾。
還有那些漂亮的書籤,據說是專供夾在讀到一半的書里,作標籤用的。然而,我雖然也有一些這樣的書籤,卻從來想不到用它們。不,我寧可用隨手抓到的小紙片,其標籤的功能絲毫不亞於世上最豪華的書籤,而且我在讀書時可以在上面隨意寫點什麼,也可以隨意將它們丟棄。
諸如收藏精美的稿箋、信箋、筆記本、藏書票之類,就像收藏郵票、古幣一樣,不失為一種雅好,但是肯定和真正的精神創造活動無關。依我之見,一切奢侈品都會給精神活動帶來不便。翻一翻文學史和藝術史,多少流傳千古的文字和樂曲,一開始只是寫在不起眼的紙片上的。靈感襲來之時,但求一吐為快,絕不講究承載物的質地。當內容是妙手偶得的時候,承載它的物質材料就當然是信手拈來的了。唯其信手拈來,所以心態是自由無礙的。
推而廣之,我相信物質上的簡樸乃是精神上的自由的一個必要條件。譬如說,我最不愛穿西服,就因為西服使我感到非常不自由。在我看來,穿前那熨燙的功夫,對褶縫的講究,領帶花式的配備,穿時那保養的功夫,對禮儀的講究,舉手投足的謹慎,都是對我的自由的粗暴剝奪。所以,我平生幾乎不曾穿過西服,出國時也是一套不帶,穿一身夾克和牛仔褲漫遊歐洲,隨地坐臥,那多自在。
那麼,現在我使用電腦寫作,豈非違背了我的上述信念?是的,在享受電腦所提供的種種便利的同時,我確實感覺到了它的諸多不便。例如,當我腦中閃過突然的感想時,倘若要去打開電腦把它們寫下來,實在是不勝其煩的事情。正因為如此,在我的案頭、床頭依然放著許多小紙片,它們在我的精神生活中繼續發揮著電腦永遠無法代替的作用。
1996.2
時尚考察旅+游=旅遊?
一 旅+游=旅遊?
從前,一個“旅”字,一個“游”字,總是單獨使用,凝聚著離家的悲愁。“山曉旅人去,天高秋氣悲”。“浮雲蔽白日,遊子不顧反”。孑然一身,隱入蒼茫自然,真有說不出的淒涼。
另一方面,莊子“游於壕梁之上”,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游”字又給人一種逍遙自在的感覺。
也許,這兩種體驗的交織,正是人生羈旅的真實境遇。我們遠離了家、親人、公務和日常所習慣的一切,置身於陌生的事物之中,感到若有所失。這“所失”使我們悵然,但同時使我們獲得一種解脫之感,因為我們發現,原來那失去的一切非我們所必需,過去我們固守著它們,反倒失去了更可貴的東西。在與大自然的交融中,那狹隘的鄉戀被淨化了。寄旅和漫遊深化了我們對人生的體悟:我們無家可歸,但我們有永恆的歸宿。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旅”“游”二字合到了一起。於是,現代人不再悲愁,也不再逍遙,而只是安心又倉促地完成著他們繁忙事務中的一項——“旅遊”。
那麼,請允許我說:我是旅人,是遊子,但我不是“旅遊者”。
二 現代旅遊業
旅遊業是現代商業文明的產物。在這個“全民皆商”、漲價成風的年頭,也許我無權獨獨抱怨旅遊也納入了商業軌道,成了最昂貴的消費之一。可悲的是,人們花了錢仍得不到真正的享受。
平時匆忙賺錢,積夠了錢,旅遊去!可是,普天下的旅遊場所,哪裡不充斥著招攬顧客的吆喝聲、假冒險的娛樂設施、湊熱鬧的人群?可憐在一片嘈雜中花光了錢,拖著疲憊的身子回家,又重新投入匆忙的賺錢活動。
一切意義都寓於過程。然而,現代文明是急功近利的文明,只求結果,藐視過程。人們手捧旅遊圖,肩挎照相機,按圖索驥,專找圖上標明的去處,在某某峰、某某亭“咔嚓”幾下,留下“到此一游”的證據,便心滿意足地離去。
每當我看到舉著小旗、成群結隊、掐著鐘點的團體旅遊,便生愚不可及之感。現代人已經沒有足夠的靈性獨自面對自然。在人與人的擠壓中,自然消隱不見了。
是的,我們有了旅遊業。可是,恬靜的陶醉在哪裡?真正的精神愉悅在哪裡?與大自然的交融在哪裡?
三 名人與名勝
赫赫有名者未必優秀,默默無聞者未必拙劣。人如此,自然景觀也如此。
人怕出名,風景也怕出名。人一出名,就不再屬於自己,慕名者絡繹來訪,使他失去了寧靜的心境以及和二三知友相對而坐的情趣。風景一出名,也就淪入凡塵,遊人雲集,使它失去了寧靜的環境以及被真正知音賞玩的欣慰。
當世人紛紛擁向名人和名勝之時,我獨愛潛入陋巷僻壤,去尋訪不知名的人物和景觀。
1988.10
時尚考察名人和明星
我們這個時代似乎是一個盛產名人的時代。這當然要歸功於傳媒的發達,尤其是電視的普及,使得隨便哪個人的名字和面孔很容易讓公眾熟悉。風氣所染,從前在寒窗下苦讀的書生們終於也按捺不住,紛紛破窗而出。人們仿佛已經羞於默默無聞,爭相吸引傳媒的注意,以增大知名度為榮。古希臘晚期的一位喜劇家在緬懷早期的七智者時曾說:“從前世界上只有七個智者,而如今要找七個自認不是智者的人也不容易了。”現在我們可以說:從前幾十年才出一個文化名人,而如今要在文化界找一個自認不是名人的人也不容易了。
一個人不拘通過什麼方式或因為什麼原因出了名,他便可以被稱作名人,這好像也沒有大錯。不過,我總覺得應該在名人和新聞人物之間做一區分。譬如說,掛著主編的頭銜剽竊別人的成果,以批評的名義誹謗有成就的作家,這類行徑固然可以使自己成為新聞人物,但若因此便以著名學者或著名批評家自居,到處赴宴會,出風頭,就未免滑稽。當然,新聞人物並非貶稱,也有光彩的新聞人物,一個恰當的名稱叫做明星。在我的概念中,名人是寫出了名著或者立下了別的卓越功績因而在青史留名的人,判斷的權力在歷史,明星則是在公眾面前頻頻露面因而為公眾所熟悉的人,判斷的權力在公眾,這是兩者的界限。明晰了這個界限,我們就不至於犯那種把明星寫的書當作名著的可笑錯誤了。
時尚考察奢侈品的不便
在巴黎時,友人送我一本精美的活頁記事本,真皮封面,內芯是1996年度的記事頁,紙質極佳,每日一頁。他是為了祝賀我的生日,特地花了一百多法郎買來送我的。我很感謝他的這份禮物,卻不知拿它作什麼用。每到新年在望,我都會得到類似的年度記事本,當然遠不如這本巴黎產的精美,但也一律使我感到華而不實,派不上用場。用來記事嗎?我的日子過得很簡單,不像商人、政客、明星,有那麼多的事務和約會,需要精確地安排日程,詳盡地記錄備忘。用來寫日記嗎?可是,我並非每天都有值得一寫的經歷的,有時候又會心潮澎湃一瀉千里,怎麼能削足適履,按照每日一頁的篇幅來分配我的生活和思想呢?所以,結果是,若干年下來,積壓了好些這類廢棄不用的空白記事本,成了一堆徹底無用的垃圾。
還有那些漂亮的書籤,據說是專供夾在讀到一半的書里,作標籤用的。然而,我雖然也有一些這樣的書籤,卻從來想不到用它們。不,我寧可用隨手抓到的小紙片,其標籤的功能絲毫不亞於世上最豪華的書籤,而且我在讀書時可以在上面隨意寫點什麼,也可以隨意將它們丟棄。
諸如收藏精美的稿箋、信箋、筆記本、藏書票之類,就像收藏郵票、古幣一樣,不失為一種雅好,但是肯定和真正的精神創造活動無關。依我之見,一切奢侈品都會給精神活動帶來不便。翻一翻文學史和藝術史,多少流傳千古的文字和樂曲,一開始只是寫在不起眼的紙片上的。靈感襲來之時,但求一吐為快,絕不講究承載物的質地。當內容是妙手偶得的時候,承載它的物質材料就當然是信手拈來的了。唯其信手拈來,所以心態是自由無礙的。
推而廣之,我相信物質上的簡樸乃是精神上的自由的一個必要條件。譬如說,我最不愛穿西服,就因為西服使我感到非常不自由。在我看來,穿前那熨燙的功夫,對褶縫的講究,領帶花式的配備,穿時那保養的功夫,對禮儀的講究,舉手投足的謹慎,都是對我的自由的粗暴剝奪。所以,我平生幾乎不曾穿過西服,出國時也是一套不帶,穿一身夾克和牛仔褲漫遊歐洲,隨地坐臥,那多自在。
那麼,現在我使用電腦寫作,豈非違背了我的上述信念?是的,在享受電腦所提供的種種便利的同時,我確實感覺到了它的諸多不便。例如,當我腦中閃過突然的感想時,倘若要去打開電腦把它們寫下來,實在是不勝其煩的事情。正因為如此,在我的案頭、床頭依然放著許多小紙片,它們在我的精神生活中繼續發揮著電腦永遠無法代替的作用。
1996.2
時尚考察旅+游=旅遊?
一 旅+游=旅遊?
從前,一個“旅”字,一個“游”字,總是單獨使用,凝聚著離家的悲愁。“山曉旅人去,天高秋氣悲”。“浮雲蔽白日,遊子不顧反”。孑然一身,隱入蒼茫自然,真有說不出的淒涼。
另一方面,莊子“游於壕梁之上”,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游”字又給人一種逍遙自在的感覺。
也許,這兩種體驗的交織,正是人生羈旅的真實境遇。我們遠離了家、親人、公務和日常所習慣的一切,置身於陌生的事物之中,感到若有所失。這“所失”使我們悵然,但同時使我們獲得一種解脫之感,因為我們發現,原來那失去的一切非我們所必需,過去我們固守著它們,反倒失去了更可貴的東西。在與大自然的交融中,那狹隘的鄉戀被淨化了。寄旅和漫遊深化了我們對人生的體悟:我們無家可歸,但我們有永恆的歸宿。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旅”“游”二字合到了一起。於是,現代人不再悲愁,也不再逍遙,而只是安心又倉促地完成著他們繁忙事務中的一項——“旅遊”。
那麼,請允許我說:我是旅人,是遊子,但我不是“旅遊者”。
二 現代旅遊業
旅遊業是現代商業文明的產物。在這個“全民皆商”、漲價成風的年頭,也許我無權獨獨抱怨旅遊也納入了商業軌道,成了最昂貴的消費之一。可悲的是,人們花了錢仍得不到真正的享受。
平時匆忙賺錢,積夠了錢,旅遊去!可是,普天下的旅遊場所,哪裡不充斥著招攬顧客的吆喝聲、假冒險的娛樂設施、湊熱鬧的人群?可憐在一片嘈雜中花光了錢,拖著疲憊的身子回家,又重新投入匆忙的賺錢活動。
一切意義都寓於過程。然而,現代文明是急功近利的文明,只求結果,藐視過程。人們手捧旅遊圖,肩挎照相機,按圖索驥,專找圖上標明的去處,在某某峰、某某亭“咔嚓”幾下,留下“到此一游”的證據,便心滿意足地離去。
每當我看到舉著小旗、成群結隊、掐著鐘點的團體旅遊,便生愚不可及之感。現代人已經沒有足夠的靈性獨自面對自然。在人與人的擠壓中,自然消隱不見了。
是的,我們有了旅遊業。可是,恬靜的陶醉在哪裡?真正的精神愉悅在哪裡?與大自然的交融在哪裡?
三 名人與名勝
赫赫有名者未必優秀,默默無聞者未必拙劣。人如此,自然景觀也如此。
人怕出名,風景也怕出名。人一出名,就不再屬於自己,慕名者絡繹來訪,使他失去了寧靜的心境以及和二三知友相對而坐的情趣。風景一出名,也就淪入凡塵,遊人雲集,使它失去了寧靜的環境以及被真正知音賞玩的欣慰。
當世人紛紛擁向名人和名勝之時,我獨愛潛入陋巷僻壤,去尋訪不知名的人物和景觀。
1988.10
時尚考察名人和明星
我們這個時代似乎是一個盛產名人的時代。這當然要歸功於傳媒的發達,尤其是電視的普及,使得隨便哪個人的名字和面孔很容易讓公眾熟悉。風氣所染,從前在寒窗下苦讀的書生們終於也按捺不住,紛紛破窗而出。人們仿佛已經羞於默默無聞,爭相吸引傳媒的注意,以增大知名度為榮。古希臘晚期的一位喜劇家在緬懷早期的七智者時曾說:“從前世界上只有七個智者,而如今要找七個自認不是智者的人也不容易了。”現在我們可以說:從前幾十年才出一個文化名人,而如今要在文化界找一個自認不是名人的人也不容易了。
一個人不拘通過什麼方式或因為什麼原因出了名,他便可以被稱作名人,這好像也沒有大錯。不過,我總覺得應該在名人和新聞人物之間做一區分。譬如說,掛著主編的頭銜剽竊別人的成果,以批評的名義誹謗有成就的作家,這類行徑固然可以使自己成為新聞人物,但若因此便以著名學者或著名批評家自居,到處赴宴會,出風頭,就未免滑稽。當然,新聞人物並非貶稱,也有光彩的新聞人物,一個恰當的名稱叫做明星。在我的概念中,名人是寫出了名著或者立下了別的卓越功績因而在青史留名的人,判斷的權力在歷史,明星則是在公眾面前頻頻露面因而為公眾所熟悉的人,判斷的權力在公眾,這是兩者的界限。明晰了這個界限,我們就不至於犯那種把明星寫的書當作名著的可笑錯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