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頁
7
弱者的自衛往往比強者的進攻更加有力。
8
冒險與苦難一樣,旁觀者往往會比親歷者想像得更可怕。
9
他們剛上車,彼此爭行李架,像仇敵。車開了,安定下來了,為了解悶,彼此搭話。其中一位到站了,另一位就從他們曾經爭奪過的行李架上幫他搬下行李,送到車門口,如同老朋友。
狹小的空間強迫人們競爭,也強迫人們親近。
10
一個人的錢包被竊了,周圍的人無非有三種心理:一,有限的同情;二,為自己慶幸,因為被竊的不是自己;三,幸災樂禍。在同一個人身上,這三種心理往往混合在一起,只是比例不同罷了。
11
假如你平白無故地每月給某人一筆惠贈,開始時他會驚訝,漸漸地,他習慣了,視為當然了。然後,有一回,你減少了惠贈的數目,他會怎麼樣呢?他會怨恨你。
假如你平白無故地每月向某人敲一筆竹槓,開始時他會氣憤,漸漸地,他也習慣了,視為當然了。然後,有一回,你減少了勒索的數目,他會怎麼樣呢?他會感激你。
這個例子說明了人類感激和怨恨的全部心理學。
12
一個幼兒摔倒在地,自己爬了起來。他突然看見媽媽,就重新擺出摔倒的姿勢,放聲大哭。
我們成年人何嘗不是如此。試想種種強烈的情緒,憤怒或痛苦的姿態,如果沒有觀眾在場,其中有多少能堅持下去?
人性現象
1
單純的人也許傻,複雜的人才會蠢。
2
人都是崇高一瞬間,平庸一輩子。
3
你告訴我你厭惡什麼,我就告訴你你是什麼。
厭惡比愛更加屬於一個人的本質。人們在愛的問題上可能自欺,向自己隱瞞利益的動機,或者相反,把道德的激情誤認做愛。厭惡卻近乎是一種本能,其力量足以衝破一切利益和道德的防線。
4
有兩種人最不會陷入瑣屑的煩惱,最能夠看輕外在的得失。他們似是兩個極端:自信者和厭世者。前者知道自己的價值,後者知道世界的無價值。
5
狂妄者往往有點才氣,但無知,因無知而不能正確估量自己這一點才氣。這是少年人易犯的毛病,閱歷常能把它治癒。
傲慢者卻多半是些毫無才氣的傢伙,不但無知,而且無禮,沒有教養。這差不多是一種人格上的缺陷,極難糾正。
6
最能使人從一種愛戀或懷念中擺脫出來的東西是輕蔑。當你無意中發現那個你所愛戀或懷念的人做了一件讓你真正瞧不起的事情,那麼好了,你在失望的同時也就解脫了,那些在記憶中一直翠綠誘人的往事突然退色凋謝了。
7
每一個人的長處和短處是同一枚錢幣的兩面,就看你把哪一面翻了出來。換一種說法,就每一個人的潛質而言,本無所謂短長,短長是運用的結果,用得好就是長處,用得不好就成了短處。
8
事實上,絕大多數人的潛能有太多未被發現和運用。由於環境的逼迫、利益的驅使或自身的懶惰,人們往往過早地定型了,把偶然形成的一條窄縫當成了自己的生命之路,只讓潛能中極小一部分從那裡釋放,絕大部分遭到了棄置。人們是怎樣輕慢地虧待自己只有一次的生命啊。
9
不論電腦怎樣升級,我只是用它來寫作,它的許多功能均未被開發。我們的生命何嘗不是如此?
10
心理學家們說:首先有欲望,然後才有禁忌。但事情還有另一面:首先有禁忌,然後才有觸犯禁忌的欲望。犯禁也是人的一種無意識的本能,在兒童身上即可找出大量例證。
11
人在失去較差的之時,就去創造較好的。進步是逼出來的。
12
人是難變的。走遍天涯海角,誰什麼樣還是什麼樣,改變的只是場景和角色。
13
也許,人是很難真正改變的,內核的東西早已形成,只是在不同的場景中呈現不同的形態,場景的變化反而證明了內核的堅固。
14
人不由自主地要把自己的困境美化,於是我們有了“懷才不遇”、“紅顏薄命”、“大器晚成”、“好事多磨”等說法。
15
一個仗義施財的人,如果他被竊,仍然會感到不快。這不快不是來自損失本身,而是來自他的損失缺乏一個正當的理由。可見人是一種把理由看得比事情本身更重要的動物。
16
每個人的個性是一段早已寫就的文字,事件則給它打上了重點符號。
17
人永遠是孩子,誰也長不大,有的保留著孩子的心靈,有的保留著孩子的腦筋。誰也不相信自己明天會死,人生的路不知不覺走到了盡頭,到頭來不是老天真,就是老糊塗。
18
天性健康者之間容易彼此理解,天性病態者之間往往互相隔膜。原因何在?
套一句托爾斯泰的話――
健康與健康是相似的,病態和病態卻各不相同。
寬待人性
1
我喜歡的格言: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包括弱點。
我愛躺在夜晚的草地上仰望星宿,但我自己不願做星宿。
弱者的自衛往往比強者的進攻更加有力。
8
冒險與苦難一樣,旁觀者往往會比親歷者想像得更可怕。
9
他們剛上車,彼此爭行李架,像仇敵。車開了,安定下來了,為了解悶,彼此搭話。其中一位到站了,另一位就從他們曾經爭奪過的行李架上幫他搬下行李,送到車門口,如同老朋友。
狹小的空間強迫人們競爭,也強迫人們親近。
10
一個人的錢包被竊了,周圍的人無非有三種心理:一,有限的同情;二,為自己慶幸,因為被竊的不是自己;三,幸災樂禍。在同一個人身上,這三種心理往往混合在一起,只是比例不同罷了。
11
假如你平白無故地每月給某人一筆惠贈,開始時他會驚訝,漸漸地,他習慣了,視為當然了。然後,有一回,你減少了惠贈的數目,他會怎麼樣呢?他會怨恨你。
假如你平白無故地每月向某人敲一筆竹槓,開始時他會氣憤,漸漸地,他也習慣了,視為當然了。然後,有一回,你減少了勒索的數目,他會怎麼樣呢?他會感激你。
這個例子說明了人類感激和怨恨的全部心理學。
12
一個幼兒摔倒在地,自己爬了起來。他突然看見媽媽,就重新擺出摔倒的姿勢,放聲大哭。
我們成年人何嘗不是如此。試想種種強烈的情緒,憤怒或痛苦的姿態,如果沒有觀眾在場,其中有多少能堅持下去?
人性現象
1
單純的人也許傻,複雜的人才會蠢。
2
人都是崇高一瞬間,平庸一輩子。
3
你告訴我你厭惡什麼,我就告訴你你是什麼。
厭惡比愛更加屬於一個人的本質。人們在愛的問題上可能自欺,向自己隱瞞利益的動機,或者相反,把道德的激情誤認做愛。厭惡卻近乎是一種本能,其力量足以衝破一切利益和道德的防線。
4
有兩種人最不會陷入瑣屑的煩惱,最能夠看輕外在的得失。他們似是兩個極端:自信者和厭世者。前者知道自己的價值,後者知道世界的無價值。
5
狂妄者往往有點才氣,但無知,因無知而不能正確估量自己這一點才氣。這是少年人易犯的毛病,閱歷常能把它治癒。
傲慢者卻多半是些毫無才氣的傢伙,不但無知,而且無禮,沒有教養。這差不多是一種人格上的缺陷,極難糾正。
6
最能使人從一種愛戀或懷念中擺脫出來的東西是輕蔑。當你無意中發現那個你所愛戀或懷念的人做了一件讓你真正瞧不起的事情,那麼好了,你在失望的同時也就解脫了,那些在記憶中一直翠綠誘人的往事突然退色凋謝了。
7
每一個人的長處和短處是同一枚錢幣的兩面,就看你把哪一面翻了出來。換一種說法,就每一個人的潛質而言,本無所謂短長,短長是運用的結果,用得好就是長處,用得不好就成了短處。
8
事實上,絕大多數人的潛能有太多未被發現和運用。由於環境的逼迫、利益的驅使或自身的懶惰,人們往往過早地定型了,把偶然形成的一條窄縫當成了自己的生命之路,只讓潛能中極小一部分從那裡釋放,絕大部分遭到了棄置。人們是怎樣輕慢地虧待自己只有一次的生命啊。
9
不論電腦怎樣升級,我只是用它來寫作,它的許多功能均未被開發。我們的生命何嘗不是如此?
10
心理學家們說:首先有欲望,然後才有禁忌。但事情還有另一面:首先有禁忌,然後才有觸犯禁忌的欲望。犯禁也是人的一種無意識的本能,在兒童身上即可找出大量例證。
11
人在失去較差的之時,就去創造較好的。進步是逼出來的。
12
人是難變的。走遍天涯海角,誰什麼樣還是什麼樣,改變的只是場景和角色。
13
也許,人是很難真正改變的,內核的東西早已形成,只是在不同的場景中呈現不同的形態,場景的變化反而證明了內核的堅固。
14
人不由自主地要把自己的困境美化,於是我們有了“懷才不遇”、“紅顏薄命”、“大器晚成”、“好事多磨”等說法。
15
一個仗義施財的人,如果他被竊,仍然會感到不快。這不快不是來自損失本身,而是來自他的損失缺乏一個正當的理由。可見人是一種把理由看得比事情本身更重要的動物。
16
每個人的個性是一段早已寫就的文字,事件則給它打上了重點符號。
17
人永遠是孩子,誰也長不大,有的保留著孩子的心靈,有的保留著孩子的腦筋。誰也不相信自己明天會死,人生的路不知不覺走到了盡頭,到頭來不是老天真,就是老糊塗。
18
天性健康者之間容易彼此理解,天性病態者之間往往互相隔膜。原因何在?
套一句托爾斯泰的話――
健康與健康是相似的,病態和病態卻各不相同。
寬待人性
1
我喜歡的格言: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包括弱點。
我愛躺在夜晚的草地上仰望星宿,但我自己不願做星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