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頁
內在的孤獨無法用任何塵世的快樂消除,這個事實恰恰是富有啟示意義的,促使我們走向信仰。我們仿佛聽到了一個聲音:“你們是靈魂,雖然活動於軀體之中。”作為靈魂,我們必定有更高的來源,更高的快樂才能使我們滿足。紀伯倫是一個泛神論者,他相信宇宙是一個精神性的整體,每一個人的靈魂都是整體的顯現,是流轉於血肉之軀中的“最高之主的呼吸”。當我們感悟到自己與整體的聯繫之時,我們的靈魂便覺醒了。靈魂的覺醒是人生最寶貴的收穫,是人的生存目的之所在。這時候,我們的內在自我便超越了孤獨,也超越了生死。《先知》中的阿穆斯塔發在告別時如是說:“只一會兒工夫,在風中休息片刻,另一個女人又將懷上我。”
不過,信仰不是空洞的,它見之於工作。“工作是看得見的愛。”帶著愛工作,你就與自己、與人類、與上帝聯成了一體。怎樣才是帶著愛工作呢?就是把你靈魂的氣息貫注於你製造的一切。你蓋房,就仿佛你愛的人要來住一樣。有了這種態度,你的一切產品就都是精神的產品。在這同時,你也就使自己在精神上完滿了起來,把自己變成了一個上面住著靈性生物的星球。
一個靈魂已經覺醒的人,他的生命核心與一切生命之間的道路打通了,所以他是不會狂妄的。他懂得萬物同源、眾生平等的道理,“每一個人都是以往的每一個君王和每一個奴隸的後裔”。“當你達到生命的中心時,你將發現你既不比罪人高,也不比先知低。”大覺悟導致大慈悲和大寬容。你不會再說:“我要施捨,但只給那配得到者。”因為你知道,凡配在生命的海洋里啜飲的,都配在你的小溪里舀滿他的杯子。你也不會再嘲笑和傷害別人,因為你知道,其實別人只是附在另一軀體上的最敏感的你。
在紀伯倫的作品中,隨手可拾到語言的珍珠,我只是把很少一些串連起來,形成了一根思想的線索。當年羅斯福總統曾如此讚頌他:“你是從東方吹來的第一陣風暴,橫掃了西方,但它帶給我們海岸的全是鮮花。”現在我們翻開他的書,仍可感到這風暴的新鮮有力,受這風暴的洗禮,我們的心中仍會綻開智慧的花朵。
議論家
我是一個患有恐會症的人,病因在不自信。無論什麼會議,但凡要求出席者發言的,我就儘量謝絕。如果實在謝絕不了,災難就來了,自得到通知之日起,我就開始惴惴不安。一旦置身於會場,我就更是如坐針氈。通常我總是揀一個不引人注意的角落裡的座位,期望能僥倖地躲過發言。我知道自己對於許多事情是無知的,我的自尊心和虛榮心都不允許我炫耀我的無知,對這些事情說些人云亦云的空話和言不及義的廢話。
由於自己的這種弱點,我就十分佩服那些敢於在會議上侃侃而談的自信者,留心聽取他們的發言。然而,在多數情形下,我驚奇地發現,他們對於所談論的事情並不比我更有知識,只是更有談論的勇氣罷了。我的另一個發現是,這樣的自信者是一個相當固定的人群,他們每會必到,每到必滔滔不絕,已經構成當今學界的一個新品種。讓我試著給這個新品種畫像――
他們當然是一些忙人兼名人,忙於出席各種名目的會議,因頻繁出現在傳媒的各個版面上而出名。在一切熱鬧的場面上,你必能發現他們風塵僕僕的身影。無論流行什麼時髦的話題,你都不可避免地要聽到他們的聲音。他們如此辛勤地追趕時髦,每一次都務求站到時髦的最前列去,以至於你幾乎難以分清,究竟他們是在追趕時髦,還是在領導時髦。從保守主義到自由主義,從卡夫卡到後現代,從公共運輸到住房改革,他們談論一切,無所不寫。他們的所談所寫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便是充滿著發言的激情,所發之言卻空洞無物,大同小異,兩者形成了鮮明的對照。事實上,他們對自己所談論的事情未必真有興趣,他們最關心的事情就是要在所有這些事情上插上一嘴,否則便會覺得沒有盡到自己的責任,甚至會感到人生的失落和空虛。他們是一些什麼人呢?不能說他們是理論家,因為他們並沒有自己的理論體系。也不能說他們是評論家,因為他們並沒有自己的評論領域。他們的最恰當的稱呼是――議論家。他們是一些以議論一切事情為莊嚴使命的人。
自從發現這個新品種以後,我的恐會症有增無減,簡直可以說病入膏肓了。我害怕即使我能夠成功地逃避發言,我的出席也會使我成為這個新品種的沉默的陪襯,而這是我的自尊心和虛榮心更加不能允許的。所以,雖然我是一個顧情面而不善於拒絕的人,相當一段時間以來,我還是鼓起勇氣謝絕了大部分會議的邀請。
傾聽沉默
1
讓我們學會傾聽沉默――
因為在萬象喧囂的背後,在一切語言消失之處,隱藏著世界的秘密。傾聽沉默,就是傾聽永恆之歌。
因為我們最真實的自我是沉默的,人與人之間真正的溝通是超越語言的。傾聽沉默,就是傾聽靈魂之歌。
2
當少男少女由兩小無猜的嬉笑轉入羞怯的沉默時,最初的愛情來臨了。
當詩人由熱情奔放的高歌轉入憂鬱的沉默時,真正的靈感來臨了。 沉默是神的來臨的永恆儀式。
不過,信仰不是空洞的,它見之於工作。“工作是看得見的愛。”帶著愛工作,你就與自己、與人類、與上帝聯成了一體。怎樣才是帶著愛工作呢?就是把你靈魂的氣息貫注於你製造的一切。你蓋房,就仿佛你愛的人要來住一樣。有了這種態度,你的一切產品就都是精神的產品。在這同時,你也就使自己在精神上完滿了起來,把自己變成了一個上面住著靈性生物的星球。
一個靈魂已經覺醒的人,他的生命核心與一切生命之間的道路打通了,所以他是不會狂妄的。他懂得萬物同源、眾生平等的道理,“每一個人都是以往的每一個君王和每一個奴隸的後裔”。“當你達到生命的中心時,你將發現你既不比罪人高,也不比先知低。”大覺悟導致大慈悲和大寬容。你不會再說:“我要施捨,但只給那配得到者。”因為你知道,凡配在生命的海洋里啜飲的,都配在你的小溪里舀滿他的杯子。你也不會再嘲笑和傷害別人,因為你知道,其實別人只是附在另一軀體上的最敏感的你。
在紀伯倫的作品中,隨手可拾到語言的珍珠,我只是把很少一些串連起來,形成了一根思想的線索。當年羅斯福總統曾如此讚頌他:“你是從東方吹來的第一陣風暴,橫掃了西方,但它帶給我們海岸的全是鮮花。”現在我們翻開他的書,仍可感到這風暴的新鮮有力,受這風暴的洗禮,我們的心中仍會綻開智慧的花朵。
議論家
我是一個患有恐會症的人,病因在不自信。無論什麼會議,但凡要求出席者發言的,我就儘量謝絕。如果實在謝絕不了,災難就來了,自得到通知之日起,我就開始惴惴不安。一旦置身於會場,我就更是如坐針氈。通常我總是揀一個不引人注意的角落裡的座位,期望能僥倖地躲過發言。我知道自己對於許多事情是無知的,我的自尊心和虛榮心都不允許我炫耀我的無知,對這些事情說些人云亦云的空話和言不及義的廢話。
由於自己的這種弱點,我就十分佩服那些敢於在會議上侃侃而談的自信者,留心聽取他們的發言。然而,在多數情形下,我驚奇地發現,他們對於所談論的事情並不比我更有知識,只是更有談論的勇氣罷了。我的另一個發現是,這樣的自信者是一個相當固定的人群,他們每會必到,每到必滔滔不絕,已經構成當今學界的一個新品種。讓我試著給這個新品種畫像――
他們當然是一些忙人兼名人,忙於出席各種名目的會議,因頻繁出現在傳媒的各個版面上而出名。在一切熱鬧的場面上,你必能發現他們風塵僕僕的身影。無論流行什麼時髦的話題,你都不可避免地要聽到他們的聲音。他們如此辛勤地追趕時髦,每一次都務求站到時髦的最前列去,以至於你幾乎難以分清,究竟他們是在追趕時髦,還是在領導時髦。從保守主義到自由主義,從卡夫卡到後現代,從公共運輸到住房改革,他們談論一切,無所不寫。他們的所談所寫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便是充滿著發言的激情,所發之言卻空洞無物,大同小異,兩者形成了鮮明的對照。事實上,他們對自己所談論的事情未必真有興趣,他們最關心的事情就是要在所有這些事情上插上一嘴,否則便會覺得沒有盡到自己的責任,甚至會感到人生的失落和空虛。他們是一些什麼人呢?不能說他們是理論家,因為他們並沒有自己的理論體系。也不能說他們是評論家,因為他們並沒有自己的評論領域。他們的最恰當的稱呼是――議論家。他們是一些以議論一切事情為莊嚴使命的人。
自從發現這個新品種以後,我的恐會症有增無減,簡直可以說病入膏肓了。我害怕即使我能夠成功地逃避發言,我的出席也會使我成為這個新品種的沉默的陪襯,而這是我的自尊心和虛榮心更加不能允許的。所以,雖然我是一個顧情面而不善於拒絕的人,相當一段時間以來,我還是鼓起勇氣謝絕了大部分會議的邀請。
傾聽沉默
1
讓我們學會傾聽沉默――
因為在萬象喧囂的背後,在一切語言消失之處,隱藏著世界的秘密。傾聽沉默,就是傾聽永恆之歌。
因為我們最真實的自我是沉默的,人與人之間真正的溝通是超越語言的。傾聽沉默,就是傾聽靈魂之歌。
2
當少男少女由兩小無猜的嬉笑轉入羞怯的沉默時,最初的愛情來臨了。
當詩人由熱情奔放的高歌轉入憂鬱的沉默時,真正的靈感來臨了。 沉默是神的來臨的永恆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