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頁
有的時候,我會忽然覺得一切觀念、話語、文字都變得異常疏遠和陌生,惶然不知它們為何物,一向信以為真的東西失去了根據,於是陷入可怕的迷茫之中。包括讀我自己過去所寫的文字時,也常常會有這種感覺。這使我幾乎喪失了再動筆的興致和勇氣,而我也確實很久沒有認真地動筆了。之所以又拿起筆,實在是因為別無更好的辦法,使我得以哪怕用一種極不可靠的方式保存沉默的收穫,同時也擺脫沉默的壓力。
我不否認人與人之間溝通的可能,但我確信其前提是沉默而不是言詞。梅特林克說得好∶沉默的性質揭示了一個人的靈魂的性質。在不能共享沉默的兩個人之間,任何言詞都無法使他們的靈魂發生溝通。對於未曾在沉默中面對過相同問題的人來說,再深刻的哲理也只是一些套話。事實上,那些淺薄的讀者的確分不清深刻的感悟和空洞的感嘆,格言和套話,哲理和老生常談,平淡和平庸,佛性和故弄玄虛的禪機,而且更經常地是把魚目當作珍珠,搜集了一堆破爛。一個人對言詞理解的深度取決於他對沉默理解的深度,歸根結蒂取決於他的沉默亦即他的靈魂的深度。所以,在我看來,凡有志於探究人生真理的人,首要的功夫便是沉默,在沉默中面對他靈魂中真正屬於他自己的重大問題。到他有了足夠的孕育並因此感到不堪其重負時,一切語言之門便向他打開了,這時他不但理解了有限的言詞,而且理解了言詞背後沉默著的無限的存在。
“沉默學”導言
一個愛嘮叨的理髮師給馬其頓王理髮,問他喜歡什麼髮型,馬其頓王答道:“沉默型。”
我很喜歡這個故事。素來怕聽人嘮叨,尤其是有學問的嘮叨。遇見那些滿腹才學關不住的大才子,我就不禁想起這位理髮師來,並且很想效法馬其頓王告訴他們,我最喜歡的學問是“沉默學”。
無論會議上,還是閒談中,聽人神采飛揚地發表老生常談,激情滿懷地敘說婦孺皆知,我就驚詫不已。我簡直還有點嫉妒:這位先生(往往是先生)的自我感覺何以這樣好呢?據說講演術的第―秘訣是自信,一自信,就自然口若懸河滔滔不絕起來了。可是,自信總應該以自知為基礎吧?不對,我還是太迂了。毋寧說,天下的自信多半是盲目的。唯其盲目,才擁有那―份化腐朽為神奇的自信,敢於以創始人的口吻宣說陳詞濫調,以發明家的身分公布道聽途說。
可惜的是,我始終無法擁有這樣的自信。話未出口,自己就懷疑起它的價值了,於是囁嚅欲止,字不成句,更談何出口成章。對於我來說,謊言重複十遍未必成為真理,真理重複十遍(無須十遍)就肯定成為廢話。人在世。說廢話本屬難免,因為創新總是極稀少的。能夠把廢話說得漂亮,豈不也是一種才能?若不准說廢話,人世就會沉寂如墳墓。我知道自己的挑剔和敏感實在有悖常理,無奈改不掉,只好不改。不但不改,還要把它合理化,於自卑中求另一種自信。
好在這方面不乏賢哲之言,足可供我自勉。古希臘最早的哲人泰勒斯就說過:“多說話並不表明有才智。”人有兩隻耳朵,只有一張嘴,一位古羅馬哲人從中揣摩出了造物主的意圖:讓我們多聽少說。孔子主張“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這是眾所周知的了。明朝的李笠翁也認為:智者拙於言談,善談者罕是智者。當然,沉默寡言未必是智慧的徵兆,世上有的是故作深沉者或天性木訥者,我也難逃此嫌。但是,我確信其反命題是成立的:誇誇其談者必無智慧。
曾經讀到―則幽默,大意是某人參加會議,一言不發,事後,一位評論家對他說:“如果你蠢,你做得很聰明;如果你聰明,你做得很蠢。”當時覺得這話說得很機智,意思也是明白的:蠢人因沉默而未暴露其蠢,所以聰明;聰明人因沉默而末表現其聰明,所以蠢。仔細琢磨,發現不然。聰明人必須表現自己的聰明嗎?聰明人非說話不可嗎?聰明人一定有話可說嗎?再也沒有比聽聰明人在無話可說時偏要連篇累牘地說聰明的廢話更讓我厭煩的了,在我眼中,此時他不但做得很蠢,而且他本人也成了天下最蠢的―個傢伙。如果我自己身不由己地被置於一種無話可說卻又必須說話的場合,那真是天大的災難,老天饒了我吧!
公平地說,那種僅僅出於表現欲而誇誇其談的人畢竟還不失為天真。今日之聰明人已經不滿足於這無利可圖的虛榮,他們要大張旗鼓地推銷自己,力求賣個好價錢。於是,我們接連看到,靠著傳播媒介的起鬨,平庸詩人發出摘冠諾貝爾的豪言,俗不可耐的小說躍居暢銷書目的榜首,尚未開拍的電視劇先聲奪人鬧得天下沸沸揚揚。在這一片叫賣聲中,我常常想起甘地的話:“沉默是信奉真理者的精神訓練之一。”我還想起吉辛的話:“人世一天天愈來愈吵鬧,我不願在增長著的喧囂中加上一份,單憑了我的沉默,我也向一切人奉獻了一種好處。”這兩位聖者都是羞於言談的人,看來決非偶然。當然,沉默者未免寂寞,那又有什麼?說到底,一切偉大的誕生都是在沉默中孕育的。GG造就不了文豪。哪個自愛並且愛孩子的母親會在分娩前頻頻向新聞界展示她的大肚子呢?
種種熱鬧一時的吹噓和喝彩,終是虛聲浮名。在萬象喧囂的背後,在一切語言消失之處,隱藏著世界的秘密。世界無邊無際,有聲的世界只是其中很小一部分。只聽見語言不會傾聽沉默的人是被聲音堵住了耳朵的聾子。懂得沉默的價值的人卻有―雙善於傾聽沉默的耳朵,如同紀伯倫所說,他們“聽見了寂靜的唱詩班唱著世紀的歌,吟詠著空間的詩,解釋著永恆的秘密”。一個聽懂了千古歷史和萬有存在的沉默的話語的人,他自己一定也是更懂得怎樣說話的。
我不否認人與人之間溝通的可能,但我確信其前提是沉默而不是言詞。梅特林克說得好∶沉默的性質揭示了一個人的靈魂的性質。在不能共享沉默的兩個人之間,任何言詞都無法使他們的靈魂發生溝通。對於未曾在沉默中面對過相同問題的人來說,再深刻的哲理也只是一些套話。事實上,那些淺薄的讀者的確分不清深刻的感悟和空洞的感嘆,格言和套話,哲理和老生常談,平淡和平庸,佛性和故弄玄虛的禪機,而且更經常地是把魚目當作珍珠,搜集了一堆破爛。一個人對言詞理解的深度取決於他對沉默理解的深度,歸根結蒂取決於他的沉默亦即他的靈魂的深度。所以,在我看來,凡有志於探究人生真理的人,首要的功夫便是沉默,在沉默中面對他靈魂中真正屬於他自己的重大問題。到他有了足夠的孕育並因此感到不堪其重負時,一切語言之門便向他打開了,這時他不但理解了有限的言詞,而且理解了言詞背後沉默著的無限的存在。
“沉默學”導言
一個愛嘮叨的理髮師給馬其頓王理髮,問他喜歡什麼髮型,馬其頓王答道:“沉默型。”
我很喜歡這個故事。素來怕聽人嘮叨,尤其是有學問的嘮叨。遇見那些滿腹才學關不住的大才子,我就不禁想起這位理髮師來,並且很想效法馬其頓王告訴他們,我最喜歡的學問是“沉默學”。
無論會議上,還是閒談中,聽人神采飛揚地發表老生常談,激情滿懷地敘說婦孺皆知,我就驚詫不已。我簡直還有點嫉妒:這位先生(往往是先生)的自我感覺何以這樣好呢?據說講演術的第―秘訣是自信,一自信,就自然口若懸河滔滔不絕起來了。可是,自信總應該以自知為基礎吧?不對,我還是太迂了。毋寧說,天下的自信多半是盲目的。唯其盲目,才擁有那―份化腐朽為神奇的自信,敢於以創始人的口吻宣說陳詞濫調,以發明家的身分公布道聽途說。
可惜的是,我始終無法擁有這樣的自信。話未出口,自己就懷疑起它的價值了,於是囁嚅欲止,字不成句,更談何出口成章。對於我來說,謊言重複十遍未必成為真理,真理重複十遍(無須十遍)就肯定成為廢話。人在世。說廢話本屬難免,因為創新總是極稀少的。能夠把廢話說得漂亮,豈不也是一種才能?若不准說廢話,人世就會沉寂如墳墓。我知道自己的挑剔和敏感實在有悖常理,無奈改不掉,只好不改。不但不改,還要把它合理化,於自卑中求另一種自信。
好在這方面不乏賢哲之言,足可供我自勉。古希臘最早的哲人泰勒斯就說過:“多說話並不表明有才智。”人有兩隻耳朵,只有一張嘴,一位古羅馬哲人從中揣摩出了造物主的意圖:讓我們多聽少說。孔子主張“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這是眾所周知的了。明朝的李笠翁也認為:智者拙於言談,善談者罕是智者。當然,沉默寡言未必是智慧的徵兆,世上有的是故作深沉者或天性木訥者,我也難逃此嫌。但是,我確信其反命題是成立的:誇誇其談者必無智慧。
曾經讀到―則幽默,大意是某人參加會議,一言不發,事後,一位評論家對他說:“如果你蠢,你做得很聰明;如果你聰明,你做得很蠢。”當時覺得這話說得很機智,意思也是明白的:蠢人因沉默而未暴露其蠢,所以聰明;聰明人因沉默而末表現其聰明,所以蠢。仔細琢磨,發現不然。聰明人必須表現自己的聰明嗎?聰明人非說話不可嗎?聰明人一定有話可說嗎?再也沒有比聽聰明人在無話可說時偏要連篇累牘地說聰明的廢話更讓我厭煩的了,在我眼中,此時他不但做得很蠢,而且他本人也成了天下最蠢的―個傢伙。如果我自己身不由己地被置於一種無話可說卻又必須說話的場合,那真是天大的災難,老天饒了我吧!
公平地說,那種僅僅出於表現欲而誇誇其談的人畢竟還不失為天真。今日之聰明人已經不滿足於這無利可圖的虛榮,他們要大張旗鼓地推銷自己,力求賣個好價錢。於是,我們接連看到,靠著傳播媒介的起鬨,平庸詩人發出摘冠諾貝爾的豪言,俗不可耐的小說躍居暢銷書目的榜首,尚未開拍的電視劇先聲奪人鬧得天下沸沸揚揚。在這一片叫賣聲中,我常常想起甘地的話:“沉默是信奉真理者的精神訓練之一。”我還想起吉辛的話:“人世一天天愈來愈吵鬧,我不願在增長著的喧囂中加上一份,單憑了我的沉默,我也向一切人奉獻了一種好處。”這兩位聖者都是羞於言談的人,看來決非偶然。當然,沉默者未免寂寞,那又有什麼?說到底,一切偉大的誕生都是在沉默中孕育的。GG造就不了文豪。哪個自愛並且愛孩子的母親會在分娩前頻頻向新聞界展示她的大肚子呢?
種種熱鬧一時的吹噓和喝彩,終是虛聲浮名。在萬象喧囂的背後,在一切語言消失之處,隱藏著世界的秘密。世界無邊無際,有聲的世界只是其中很小一部分。只聽見語言不會傾聽沉默的人是被聲音堵住了耳朵的聾子。懂得沉默的價值的人卻有―雙善於傾聽沉默的耳朵,如同紀伯倫所說,他們“聽見了寂靜的唱詩班唱著世紀的歌,吟詠著空間的詩,解釋著永恆的秘密”。一個聽懂了千古歷史和萬有存在的沉默的話語的人,他自己一定也是更懂得怎樣說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