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頁
一面聽著大李的訴說,一面由不得想,我是僥倖上了大學,若還在農村,怕連大李的膽量也沒有。大李還敢跑出來下苦力掙錢,我要是跑出來,村里一定認為是外逃了。送回去要批要斗,家裡人還得跟上受罪。那個年代,累死累活,你只能在村里死受,跑到外邊也是提心弔膽不得安寧。
眼前的這個收廢品的男子,看樣子有五十多歲,大李若是活著,也該這麼大歲數了。不要說大李了,我若是在農村,不也是這麼一副模樣嗎?
走到跟前了,我心裡默默地說,朋友,你是幸福的,至少你可以在這個城市裡,隨便地坐在馬路邊,隨便地看著過來過去的女人,不必擔心半夜裡有人來抓流竄,不必擔心抓住了把你集中在哪兒掙夠了你的路費再把你押送回原籍。幾十年了,我們總算是走出了這麼一步。這是你的國家,你可以自由地坐在這兒吸你的煙。
第106章 吳冠中:憶初戀
沅江流至沅陵,十分湍急,兩岸的渡江船必須先向上游逆進約一華里,然後被急流衝下來,才能掌握在對岸靠攏碼頭。1938年,日寇向內地步步緊逼,我們學院遷至沅陵對岸的荒坡老鴉溪,蓋了一群臨時性木屋上課。老鴉溪沒有居民和商店,要採購什物必須渡江到沅陵城裡去,但渡江是一場鬥爭,是畏途,且不無危險,故輕易不過江。
我患了腳瘡,蔓延很厲害,不得不渡江到城裡江蘇醫學院的附屬醫院去診治,每隔二三天便須去換一次藥。江蘇醫學院從鎮江遷來,同我們一樣是逃難來的學府,醫院的工作人員也都是從江蘇跟來的,同鄉不少。門診部的外科主任張醫師與我院一位女同學梅子戀愛了,他們間經常要交換書信或物品,托我帶來帶去最為快捷方便。梅子像姐姐一樣待我,很和藹,張醫師又主治我的腳瘡,我當然非常樂意作為他們間的青鳥。
頑固的腳瘡數月不愈,我長期出入於門診部。門診部只有三四個護士,替我換藥的也總是那一位護士小姐,像是固定的。日子一久,我漸漸注意到經常替我換藥的她。她不說話,每次照樣擦洗瘡口,換新藥,扎繃帶,接著給別的病人換藥去,我有時低聲說謝謝,她沒有反應,也許沒聽見。她文靜、內向,幾乎總是低著頭工作,頭髮有時覆過額頭。她臉色有些蒼白,但我感到很美,梨花不也是青白色嗎?自從學藝後我一度不喜歡桃花,認為俗氣,她微微有些露齒,我想到《浮生六記》中的芸娘也微露齒,我陶醉於芸娘式的風貌。
星期日不門診,我一大早過江趕到門診部,在門診部與護士宿舍之間的街道上來回走,盼望萬一她出門來。她果真一人出門了。我大膽追上去惴惴地問:小姐,今天是否有門診?顯然是多餘的話,但她善意地答今天休息。我居然敢於抓緊千鈞一髮的時機問她尊姓,她說姓陳,再問她哪裡人,她說南通人。不敢再問,推說因收不到江蘇的家信才打聽消息。於是滿足地、心怦怦跳,我在漫天大霧中渡江回老鴉溪去了。
本來可以向張醫師打聽關於這位陳姓護士的情況,但絕對不敢,太害羞了。有一次換藥時姓陳的她不在,由另一位護士給我換,我問這位護士:經常給我換藥的那位南通人陳小姐叫什麼名,我託詞有南通同鄉有事轉信。略一遲疑,她用鋼筆在玻璃板上寫了“陳克如”三字。我回到學院,寫了一封長長的信寄給陳克如小姐。半個多世紀前的情書沒有底稿,全篇只是介紹自己,自己的心,希望認識她,得到她的回音,別無任何奢望,沒有一個愛字,也不理解什麼是愛,只被難言的依戀欲望所驅使,渴望永遠知道她的蹤影。信發出後,天天等她的口信,回信不來,我也就不敢再去門診部換藥了,像罪犯不敢再露面。
戰事緊迫,長沙大火,沅陵已非安身之地,學院決定遷去昆明。師生員工已分期分批包了車先到貴陽集中,再轉昆明。我不想走,盡力爭取最後一批走。最後一批的行期終於無情地到來,我仍未盼到陳克如小姐的回音。張醫師交際廣,門路多,他答應為我及同學子慕梅子的同鄉兩人找“黃魚車”,就是由司機通融免費搭他的貨車走,這樣,我們自己便可領一筆學院配給的路費。我和子慕一直留到最後才離開沅陵。同學中只剩下我和子慕兩人了,我忍不住向他吐露心底的秘密和痛苦,博得了他的極大同情和鼓勵。
非離開沅陵不可的前夜,冒著狂風,子慕陪我在黑夜中渡過江,來到護士宿舍的大門口,我帶了一幅自己最喜愛的水彩畫,預備送她做告別禮物。從門口進去的是一條長長的幽暗過道,過道盡頭有微弱的燈光。我讓子慕在門外街角等我,自己悄悄摸進去,心怦怦地跳。燈下有人守著,像是傳達人員,他問我找誰,我壯著膽子說找陳克如。他登上破舊的木頭樓梯去,我於是又退到陰暗處看動靜。樓梯格格地震動,有人大步下樓來,高呼:誰找我!是一個老太太的聲音。我立即回頭拔腿逃出過道,到門外找到子慕,他迫切地問:見到了嗎?我氣喘得不能說話,一把拉著他就往江邊跑,待上了渡船,才訴說驚險的一幕。
翌晨大風雪,我和子慕爬上貨車的車頂,緊裹著棉衣,在顛顛簸簸的山路中向貴陽方向馳去,開始感到已糜爛了的腳瘡痛得厲害。幾天共患難的旅程中,子慕一直和我談論她,雖然他並未見過那位我心目中的洛神。在貴陽逗留幾個月,我天天離不開子慕,仿佛子慕就是她,也只能對子慕才能談及她。離沅陵前我曾給陳克如寄去幾封長信,滲著淚痕與血跡的信吧,並告以我不得不離開沅陵,同時附上我們學院在貴陽的臨時通信地址。有一天,我收到一封不相識者的來信,教導我青年人做事要三思而行,說我喜愛的、給我經常換藥的那位護士叫陳壽麟,南通人,21歲,叫我以後有信寄給她,還祝我如願。我和子慕研究,寫信人大概就是陳克如,那位老太太,門診部的護士長。我於是寫信給比我大幾歲的陳壽麟,稱她姐姐,姐姐始終未回信。
眼前的這個收廢品的男子,看樣子有五十多歲,大李若是活著,也該這麼大歲數了。不要說大李了,我若是在農村,不也是這麼一副模樣嗎?
走到跟前了,我心裡默默地說,朋友,你是幸福的,至少你可以在這個城市裡,隨便地坐在馬路邊,隨便地看著過來過去的女人,不必擔心半夜裡有人來抓流竄,不必擔心抓住了把你集中在哪兒掙夠了你的路費再把你押送回原籍。幾十年了,我們總算是走出了這麼一步。這是你的國家,你可以自由地坐在這兒吸你的煙。
第106章 吳冠中:憶初戀
沅江流至沅陵,十分湍急,兩岸的渡江船必須先向上游逆進約一華里,然後被急流衝下來,才能掌握在對岸靠攏碼頭。1938年,日寇向內地步步緊逼,我們學院遷至沅陵對岸的荒坡老鴉溪,蓋了一群臨時性木屋上課。老鴉溪沒有居民和商店,要採購什物必須渡江到沅陵城裡去,但渡江是一場鬥爭,是畏途,且不無危險,故輕易不過江。
我患了腳瘡,蔓延很厲害,不得不渡江到城裡江蘇醫學院的附屬醫院去診治,每隔二三天便須去換一次藥。江蘇醫學院從鎮江遷來,同我們一樣是逃難來的學府,醫院的工作人員也都是從江蘇跟來的,同鄉不少。門診部的外科主任張醫師與我院一位女同學梅子戀愛了,他們間經常要交換書信或物品,托我帶來帶去最為快捷方便。梅子像姐姐一樣待我,很和藹,張醫師又主治我的腳瘡,我當然非常樂意作為他們間的青鳥。
頑固的腳瘡數月不愈,我長期出入於門診部。門診部只有三四個護士,替我換藥的也總是那一位護士小姐,像是固定的。日子一久,我漸漸注意到經常替我換藥的她。她不說話,每次照樣擦洗瘡口,換新藥,扎繃帶,接著給別的病人換藥去,我有時低聲說謝謝,她沒有反應,也許沒聽見。她文靜、內向,幾乎總是低著頭工作,頭髮有時覆過額頭。她臉色有些蒼白,但我感到很美,梨花不也是青白色嗎?自從學藝後我一度不喜歡桃花,認為俗氣,她微微有些露齒,我想到《浮生六記》中的芸娘也微露齒,我陶醉於芸娘式的風貌。
星期日不門診,我一大早過江趕到門診部,在門診部與護士宿舍之間的街道上來回走,盼望萬一她出門來。她果真一人出門了。我大膽追上去惴惴地問:小姐,今天是否有門診?顯然是多餘的話,但她善意地答今天休息。我居然敢於抓緊千鈞一髮的時機問她尊姓,她說姓陳,再問她哪裡人,她說南通人。不敢再問,推說因收不到江蘇的家信才打聽消息。於是滿足地、心怦怦跳,我在漫天大霧中渡江回老鴉溪去了。
本來可以向張醫師打聽關於這位陳姓護士的情況,但絕對不敢,太害羞了。有一次換藥時姓陳的她不在,由另一位護士給我換,我問這位護士:經常給我換藥的那位南通人陳小姐叫什麼名,我託詞有南通同鄉有事轉信。略一遲疑,她用鋼筆在玻璃板上寫了“陳克如”三字。我回到學院,寫了一封長長的信寄給陳克如小姐。半個多世紀前的情書沒有底稿,全篇只是介紹自己,自己的心,希望認識她,得到她的回音,別無任何奢望,沒有一個愛字,也不理解什麼是愛,只被難言的依戀欲望所驅使,渴望永遠知道她的蹤影。信發出後,天天等她的口信,回信不來,我也就不敢再去門診部換藥了,像罪犯不敢再露面。
戰事緊迫,長沙大火,沅陵已非安身之地,學院決定遷去昆明。師生員工已分期分批包了車先到貴陽集中,再轉昆明。我不想走,盡力爭取最後一批走。最後一批的行期終於無情地到來,我仍未盼到陳克如小姐的回音。張醫師交際廣,門路多,他答應為我及同學子慕梅子的同鄉兩人找“黃魚車”,就是由司機通融免費搭他的貨車走,這樣,我們自己便可領一筆學院配給的路費。我和子慕一直留到最後才離開沅陵。同學中只剩下我和子慕兩人了,我忍不住向他吐露心底的秘密和痛苦,博得了他的極大同情和鼓勵。
非離開沅陵不可的前夜,冒著狂風,子慕陪我在黑夜中渡過江,來到護士宿舍的大門口,我帶了一幅自己最喜愛的水彩畫,預備送她做告別禮物。從門口進去的是一條長長的幽暗過道,過道盡頭有微弱的燈光。我讓子慕在門外街角等我,自己悄悄摸進去,心怦怦地跳。燈下有人守著,像是傳達人員,他問我找誰,我壯著膽子說找陳克如。他登上破舊的木頭樓梯去,我於是又退到陰暗處看動靜。樓梯格格地震動,有人大步下樓來,高呼:誰找我!是一個老太太的聲音。我立即回頭拔腿逃出過道,到門外找到子慕,他迫切地問:見到了嗎?我氣喘得不能說話,一把拉著他就往江邊跑,待上了渡船,才訴說驚險的一幕。
翌晨大風雪,我和子慕爬上貨車的車頂,緊裹著棉衣,在顛顛簸簸的山路中向貴陽方向馳去,開始感到已糜爛了的腳瘡痛得厲害。幾天共患難的旅程中,子慕一直和我談論她,雖然他並未見過那位我心目中的洛神。在貴陽逗留幾個月,我天天離不開子慕,仿佛子慕就是她,也只能對子慕才能談及她。離沅陵前我曾給陳克如寄去幾封長信,滲著淚痕與血跡的信吧,並告以我不得不離開沅陵,同時附上我們學院在貴陽的臨時通信地址。有一天,我收到一封不相識者的來信,教導我青年人做事要三思而行,說我喜愛的、給我經常換藥的那位護士叫陳壽麟,南通人,21歲,叫我以後有信寄給她,還祝我如願。我和子慕研究,寫信人大概就是陳克如,那位老太太,門診部的護士長。我於是寫信給比我大幾歲的陳壽麟,稱她姐姐,姐姐始終未回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