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頁
但這又怎麼可能!並且如果她不知道任何關於你的新消息,為什麼她不說些關於你的舊事呢?
如果她不想談論你,當她談論過去的事情時,為什麼她不像從前那樣,至少提起你的名字呢?但是,沒有,這一切她都沒有做;相反,她讓我一直閒蕩著,談論一些難以置信的、對我來說無關緊要的事情,比如布雷斯勞、咳嗽、音樂、絲巾、胸針、髮型、義大利的假期、滑雪橇、用珠子裝飾的包、式樣呆板的襯衫、袖口鏈環、維克托·雨果、法語、公共浴室、沐浴、烹飪、哈登的事情、經濟形式、夜間旅行、皇家旅館、帽子、布雷斯勞大學、親戚們——簡而言之,談論了太陽底下的一切事情,不幸的是,唯一與你有一點點聯繫的話題也是由幾個關於金字塔、阿司匹林這樣的詞組成的。
這什麼我花這麼長的時間談論這樣的話題,為什麼我會喜歡讓那兩個詞從我的口中說出來,這真是讓人驚訝的事情。但是,真的,將這些作為今天下午唯一的結果,我並不滿意,因為幾個小時以來,我的頭腦滿是想要聽到“菲麗絲”這個詞的念頭。最後,我有意將我們的談話引到關於柏林和布雷斯勞之間的鐵路上來,同時,給了她一個險惡的表情——面無表情。
無奈人生
第105章 韓石山:你就是我的從前
遠遠地就看見了他。近了,更近了,在他扭過臉來的時候,不經意地,也是輕微地,我點了點頭。他沒有覺察,好,要的就是這樣的效果。
在我前面十幾步遠的地方,一個機關門前的台階上,坐著一位五六十歲的男子。灰黃色的夾克衫,袒露著半個胸膛,黑藍色的褲子,褲管挽得老高,赤腳穿著一雙解放鞋,鞋帶是一截細細的電線。夕陽的餘暉,透過街樹的罅隙,照在滿是滄桑的臉上,他正一邊吸菸,一邊打量著人行道上過往的紅男綠女;眼裡一絲憂愁,一絲迷茫,更多的是賞心悅目的喜悅。
在他的身旁,是一輛收廢品的小平車,鐵皮做的,漆成墨綠色的那種。這是這個城市多年前的一項德政。進城收廢品的人,必須買一輛這樣的平車。是一種標誌,也是一種認可。車上是踩扁了的廢紙箱,堆得高高的,如同滿滿一車金黃的谷禾。一天的奔波勞累,也是一天的收穫之後,他在享受著這傍晚的小憩。那邊過來一個美婦人,他幾乎是貪婪地盯住瞅,二郎腿晃悠著,腳尖兒還一起一伏地打著拍子。我不由地笑了。他正瞅著那邊,不會看見我。
離得更近了,就要到跟前了,仍是不經意地一瞥,我心裡想著:朋友,你好,你就是我的從前,可你比我那時候好多了。
四十多年前,高考過後,回到了老家的村子。考試的成績,自我感覺尚可,可我知道,能不能錄取跟分數沒有多大關係,全在政策的寬與嚴,寬一點說不定會乘隙而入,嚴一點就只能回村務農了。那是1965年,經過“四清”之後,農村的形勢一天比一天嚴峻。像我這樣的本地高中生,最好的出路是當個民辦教員,到一個小村里教書,若是村長支書看不上眼,那就只有勞動一途了。而一個出身不好的農村青年,只能是做最重最髒的活兒,年紀再大些,就是挨家挨戶掏茅糞了。這是我最為害怕的。想一想都讓人了無生趣。
萬幸,一個月後,通知書下來了,雖說不是自己理想的學校,好賴總是個大學。長長地噓了口氣。不管怎麼說,總算是逃出了農村。
五年後,大學畢業了,來到呂梁山裡的一個村子裡教書。說是中學,實際上只是小學加一個班,叫六年級。小學是五年制,這個六年級就是初中班了。住處是廟裡的一間窯洞式的偏殿。一到星期天,本地教員都回家了,廟院裡就我一個活人。
又是一個星期天。夜深了,正在燈下看閒書,忽然院裡響起輕輕的腳步聲,誰呢,抄起火柱拉開門閂走出去,只見月光下一個人影正悄悄地朝對面的雜物間跑去。
“幹什麼的!”壯著膽子喝問一聲。
“韓老師?”一面輕輕地回應著一面躡手躡腳地走了過來。
到了跟前,借著白麻紙窗戶映出的燈光,看清了,是村外磚窯上扣坯的那個河南小伙子,人們都叫他大李。每天晚飯後,我總要去村外轉悠,去了總會路過磚窯,次數多了,就認識了大李。
“去那兒做什麼?”我指指雜物間,疑心他是想偷什麼。
“韓老師,進去再說吧。”
進到窯房裡,燈下才看到他一臉的驚恐。
“出了什麼事?”
“抓流竄。”
我一下子明白了。他說抓流竄,不是說他要抓別人,而是別人要抓他。在晉西山區,把那些外來打工的,一概叫做流竄,主要是河南山東一帶的人,大多是做打土窯、扣磚坯一類的苦重營生。抓的時候,往往是趁晚上,民兵們帶著槍,摸到磚窯上,抓住了不問青紅皂白,一律送到公社集中。然後再押到縣上,送到國營的磚場或是煤礦,掙夠了路費再派人押送回原籍。
“來了!”我還沒回過神來,大李便噗地一下吹滅了燈。
院裡響起沓沓的腳步聲。轉了一圈,走了。
重新點起燈,我跟大李聊了起來。他說他是河南內黃人,在老家上到高中一年級,文化大革命開始了,學業停了,老家生活不好,就跑到山西來下苦力掙錢。我所以幾十年後還能記得這個縣名,是因為我們學校的老校長劉梅,一個參加過抗戰的老幹部,老大學生,就是河南內黃人。
如果她不想談論你,當她談論過去的事情時,為什麼她不像從前那樣,至少提起你的名字呢?但是,沒有,這一切她都沒有做;相反,她讓我一直閒蕩著,談論一些難以置信的、對我來說無關緊要的事情,比如布雷斯勞、咳嗽、音樂、絲巾、胸針、髮型、義大利的假期、滑雪橇、用珠子裝飾的包、式樣呆板的襯衫、袖口鏈環、維克托·雨果、法語、公共浴室、沐浴、烹飪、哈登的事情、經濟形式、夜間旅行、皇家旅館、帽子、布雷斯勞大學、親戚們——簡而言之,談論了太陽底下的一切事情,不幸的是,唯一與你有一點點聯繫的話題也是由幾個關於金字塔、阿司匹林這樣的詞組成的。
這什麼我花這麼長的時間談論這樣的話題,為什麼我會喜歡讓那兩個詞從我的口中說出來,這真是讓人驚訝的事情。但是,真的,將這些作為今天下午唯一的結果,我並不滿意,因為幾個小時以來,我的頭腦滿是想要聽到“菲麗絲”這個詞的念頭。最後,我有意將我們的談話引到關於柏林和布雷斯勞之間的鐵路上來,同時,給了她一個險惡的表情——面無表情。
無奈人生
第105章 韓石山:你就是我的從前
遠遠地就看見了他。近了,更近了,在他扭過臉來的時候,不經意地,也是輕微地,我點了點頭。他沒有覺察,好,要的就是這樣的效果。
在我前面十幾步遠的地方,一個機關門前的台階上,坐著一位五六十歲的男子。灰黃色的夾克衫,袒露著半個胸膛,黑藍色的褲子,褲管挽得老高,赤腳穿著一雙解放鞋,鞋帶是一截細細的電線。夕陽的餘暉,透過街樹的罅隙,照在滿是滄桑的臉上,他正一邊吸菸,一邊打量著人行道上過往的紅男綠女;眼裡一絲憂愁,一絲迷茫,更多的是賞心悅目的喜悅。
在他的身旁,是一輛收廢品的小平車,鐵皮做的,漆成墨綠色的那種。這是這個城市多年前的一項德政。進城收廢品的人,必須買一輛這樣的平車。是一種標誌,也是一種認可。車上是踩扁了的廢紙箱,堆得高高的,如同滿滿一車金黃的谷禾。一天的奔波勞累,也是一天的收穫之後,他在享受著這傍晚的小憩。那邊過來一個美婦人,他幾乎是貪婪地盯住瞅,二郎腿晃悠著,腳尖兒還一起一伏地打著拍子。我不由地笑了。他正瞅著那邊,不會看見我。
離得更近了,就要到跟前了,仍是不經意地一瞥,我心裡想著:朋友,你好,你就是我的從前,可你比我那時候好多了。
四十多年前,高考過後,回到了老家的村子。考試的成績,自我感覺尚可,可我知道,能不能錄取跟分數沒有多大關係,全在政策的寬與嚴,寬一點說不定會乘隙而入,嚴一點就只能回村務農了。那是1965年,經過“四清”之後,農村的形勢一天比一天嚴峻。像我這樣的本地高中生,最好的出路是當個民辦教員,到一個小村里教書,若是村長支書看不上眼,那就只有勞動一途了。而一個出身不好的農村青年,只能是做最重最髒的活兒,年紀再大些,就是挨家挨戶掏茅糞了。這是我最為害怕的。想一想都讓人了無生趣。
萬幸,一個月後,通知書下來了,雖說不是自己理想的學校,好賴總是個大學。長長地噓了口氣。不管怎麼說,總算是逃出了農村。
五年後,大學畢業了,來到呂梁山裡的一個村子裡教書。說是中學,實際上只是小學加一個班,叫六年級。小學是五年制,這個六年級就是初中班了。住處是廟裡的一間窯洞式的偏殿。一到星期天,本地教員都回家了,廟院裡就我一個活人。
又是一個星期天。夜深了,正在燈下看閒書,忽然院裡響起輕輕的腳步聲,誰呢,抄起火柱拉開門閂走出去,只見月光下一個人影正悄悄地朝對面的雜物間跑去。
“幹什麼的!”壯著膽子喝問一聲。
“韓老師?”一面輕輕地回應著一面躡手躡腳地走了過來。
到了跟前,借著白麻紙窗戶映出的燈光,看清了,是村外磚窯上扣坯的那個河南小伙子,人們都叫他大李。每天晚飯後,我總要去村外轉悠,去了總會路過磚窯,次數多了,就認識了大李。
“去那兒做什麼?”我指指雜物間,疑心他是想偷什麼。
“韓老師,進去再說吧。”
進到窯房裡,燈下才看到他一臉的驚恐。
“出了什麼事?”
“抓流竄。”
我一下子明白了。他說抓流竄,不是說他要抓別人,而是別人要抓他。在晉西山區,把那些外來打工的,一概叫做流竄,主要是河南山東一帶的人,大多是做打土窯、扣磚坯一類的苦重營生。抓的時候,往往是趁晚上,民兵們帶著槍,摸到磚窯上,抓住了不問青紅皂白,一律送到公社集中。然後再押到縣上,送到國營的磚場或是煤礦,掙夠了路費再派人押送回原籍。
“來了!”我還沒回過神來,大李便噗地一下吹滅了燈。
院裡響起沓沓的腳步聲。轉了一圈,走了。
重新點起燈,我跟大李聊了起來。他說他是河南內黃人,在老家上到高中一年級,文化大革命開始了,學業停了,老家生活不好,就跑到山西來下苦力掙錢。我所以幾十年後還能記得這個縣名,是因為我們學校的老校長劉梅,一個參加過抗戰的老幹部,老大學生,就是河南內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