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所以,小日本在自己投降前的一個多月里,所有的辦公機關里,每一間辦公室都火光沖天,幹嗎?忙著燒毀檔案文件。等你審他的時候,你拿不出證據來,那就沒辦法了。美國人審日本戰犯,一切以自己的利益出發,跟東條英機(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法西斯主犯之一,也是日本軍國主義的代表人物)沾邊的,絕對是戰犯,跟他不沾邊的就好得多。東條英機是偷襲珍珠港時候的日本首相,美國人恨透了東條,所以東條是第一個要去抓捕的戰犯。東條開槍自殺未遂,打心臟,打偏了,武士道精神沒發揚出來,你怎麼不敢剖腹了呢?最後東條被美國人吊死了。

  最有意思的是,有一個東條的參謀,叫佐藤賢了,中將軍銜。在日本的軍銜體制下,中將很不值錢,有幾百個,佐藤還是快停戰時才晉升的。就這麼個人,因為跟東條的關係過近,給定了個甲級戰犯。這小子上法庭的時候特驕傲,說我一個小小的中將,居然跟內閣總理大臣一樣,弄了個甲級戰犯,我感覺跟晉升似的,跟大將們站在一塊兒的感覺太好了。

  發動“九?一八事變”的三個元兇:板垣征四郎和土肥原賢二是甲級戰犯,後來被絞死;另外一個石原莞爾卻什麼事兒沒有。他是發動“九?一八事變”的頭號人物,他出智謀,另兩個人去實施。可是石原莞爾和東條不合,他說東條的腦子只配當個上等兵,根本就不配當大將,而且他反對跟英美開戰,主張以中國為基地,去進攻蘇聯,把蘇聯的遠東部分全占了,因為日本人太多,得往那兒移民。所以,1941年他就退出了現役,等遠東國際軍事法庭開庭的時候,石原去自首,去了兩次都被拒絕。他說你們不是抓戰犯嗎?我來了,怎麼也得給我弄個甲級戰犯吧?沒想到法庭不受理,你不是戰犯回家去吧。第二次他又來了,又被趕回家了。石原急了,我這樣的人怎麼能不是戰犯呢?太不給我面子了!好歹我在日本軍界是有頭有臉的人物,最後連個戰犯都沒混上,太丟人了,你們還讓不讓我活了?我以後還得在這一帶混呢。後來,板垣征四郎和土肥原賢二上絞刑架,石原莞爾卻在證人席上。為什麼他倆上絞刑架呢?他倆在日本投降的時候,一個是駐新加坡的司令官,一個是駐印尼的司令官,有虐殺西方戰俘的行為。而石原因為反對跟英美開戰,什麼事兒都沒有。戰後日本第一任首相吉田茂,1928年是駐奉天總領事,參與了炸死張作霖的皇姑屯事變,很多侵華陰謀都有他的份兒。在東條英機內閣時,他是工商大臣和殖民大臣,因為反對跟英美開戰而辭職,按說這個人對中國是罪惡滔天,但因為他反對和英美開戰,所以也什麼事兒沒有,居然還長期擔任首相。

  多沒天理啊!德國是反納粹的鬥士當總理,日本是戰爭罪犯當首相。另外,美國人看到天皇的威力大大的,一聲令下,300多萬日本兵全放下武器乖乖投降,所以千萬不能把天皇弄死,否則太傷害日本人民的感情了。

  但是保留天皇就出了什麼問題呢?日本軍人認為,我是為了天皇打仗,他都沒罪,我們更沒罪,我們不反思。所以,日本軍國主義的餘毒就沒被肅清。

  第2節 磕磕絆絆謀發展

  局部熱戰在進行

  二戰結束後,因法西斯的失敗,美蘇戰時同盟的合作基礎喪失,雙方因國家利益和社會制度的矛盾日益顯現,戰時同盟關係逐漸破裂,美蘇從戰時同盟逐漸發展成了戰後的對手。

  1947年3月12日,美國總統杜魯門在國會發表咨文,要求美國援助受到共產主義威脅的希臘和土耳其,提出了採取除武裝進攻之外的一切敵對行動,“遏制共產主義”,即杜魯門主義。杜魯門主義的提出,標誌著“冷戰”的正式開始。

  隨後,美國國務卿馬歇爾提出了對歐洲的經濟援助計劃,即馬歇爾計劃,以扶植和控制西歐國家,遏制蘇聯。馬歇爾認為“貧窮是產生共產主義的唯一土壤”,人人吃飽了,日子過好了,不就不造反了嗎?發生革命的可能性就低了。美國為馬歇爾計劃,拿出了130億美元,合成今天的美元,大概兩千個億,90%是無償贈予,獲得份額最多的是英國,其次是西德,受援國中甚至包括土耳其。歐洲國家經濟迅速恢復,避免了革命的危險。

  為了遏制蘇聯,1949年,美、英、法等國簽訂了《北大西洋公約》,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簡稱北約。

  1955年,為了對抗北約,蘇聯、波蘭、阿爾巴尼亞、保加利亞等國簽訂了《華沙條約》,成立了華沙條約組織,簡稱華約。

  至此,出現了兩大軍事集團對峙局面,兩極格局形成。

  冷戰時期,爆發了美蘇發動或參與的局部“熱戰”,使世界局部地區經常處於動盪不安之中,其中最主要的是韓戰和越南戰爭。

  1950年韓戰爆發,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進行干涉,入侵朝鮮。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1953年交戰各方簽訂停戰協定,戰爭結束。

  二戰結束後,法國殖民者重返越南。越南人民在越南共產黨的領導下,英勇抗擊,迫使法國殖民者撤出。1961年,美國發動越南戰爭。在越南人民的打擊下,美軍被迫於1973年撤出越南。

  甭管對於蘇聯而言,還是對於美國而言,歐洲都是核心利益所在,所以歐洲不能打爛了。相反,亞洲、非洲,用美國的話講,是共產主義的邊緣地帶,這些地方是可以爆發熱戰的。美國在二戰結束後的幾次大規模熱戰分別是韓戰、越南戰爭、海灣戰爭,還有2003年的美伊戰爭,全都是在亞洲。

  在“冷戰”之中,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出現了美蘇爭霸的局面。史達林時代還不具備強勁的經濟實力,所以史達林不敢惹美國,最明顯的就是韓戰。中國出兵幫朝鮮,當時最應該幫朝鮮的是蘇聯。美國出兵了,蘇聯也應該出兵。但是史達林不敢惹美國,他讓中國去。一開始答應給咱們派空軍,後來改口了,讓咱們進去挨炸。誰才敢惹美國呢?赫魯雪夫。赫魯雪夫時代蘇聯的工業在逐漸恢復,跟美國的差距在縮小,所以這時候出現了美蘇爭霸的局面。

  一道大牆,隔開多少人

  美蘇爭霸的第一個階段是20世紀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期,美國總統是甘迺迪,傳奇般的人物,到今天為止,他都是美國當選總統里最年輕的,他的紀錄至今無人打破。他當上美國總統時41歲,柯林頓是46歲,歐巴馬是48歲。可惜,一任都沒幹完就被暗殺了。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總統,先是杜魯門,然後是艾森豪,最後才是甘迺迪。蘇聯領導人一般是干到死算完,這個時候蘇聯在位的就是著名的“IBM(國際大嘴巴)”——赫魯雪夫。

  這一時期,美蘇合作,結束了對奧地利的占領。奧地利在戰爭結束後,不是作為納粹的受害者,而是作為納粹的幫凶受到處置,也被美、蘇、英、法四國分區占領了。德國被分區占領,後來就形成了東西德國,等於蘇聯在德國搶到了一塊地,蘇聯主動放棄了對奧地利的占領,算是作出了妥協。當然它也有條件,奧地利作為一個中立國,不能加入北約。1955年,蘇聯承認了西德政府。西德是美英法扶植的。蘇聯承認西德,也表示想跟西方搞好關係。1959年,赫魯雪夫訪美,這是蘇聯國家領導人第一次出訪美國。赫魯雪夫跟美國當時的副總統尼克森進行了一場著名的“廚房辯論”。兩個人參觀美國的廚房用品,引發話題,辯論誰的生活方式好。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