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1944年6月,近300萬英美盟軍,在美國艾森豪將軍的指揮下,在諾曼第登陸,開闢了歐洲第二戰場。德國開始處在盟國左右夾擊之中,法西斯喪鐘已然敲響,戰爭的勝利指日可待。

  萬般紛爭此時休

  1945年2月,蘇美英召開了雅爾達會議,主要是三個內容:戰後德國的民主改造,成立聯合國和蘇聯對日宣戰。蘇聯答應對日宣戰,中國是付出了巨大代價的,我們的外蒙古就讓蘇聯占領了。外蒙古一直是中國的領土,1911年辛亥革命,中國政局變動,對外蒙古鞭長莫及。外蒙古的部分上層王公在沙俄的唆使下,宣布外蒙古獨立,擁戴外蒙古活佛哲布尊丹巴稱帝,建立了大蒙古國。十月革命爆發之後,外蒙古被迫取消了自治。這時候兩個貧苦的蒙古牧民,蘇赫巴托爾和喬巴山成立了分裂祖國的蒙古人民革命黨,在蘇俄的支持下,把外蒙古從祖國分裂了出去。蘇俄領袖列寧,在未經中國政府同意的情況下,派遣3000名蘇俄紅軍,進入外蒙古,援助蘇赫巴托爾和喬巴山集團。這是對中國領土主權的粗暴踐踏!

  1924年外蒙古正式宣布獨立,成立了所謂的“蒙古人民共和國”,當時全世界只有蘇聯一家承認它,這個政權就是蘇聯的一個傀儡。在雅爾達會議上,蘇聯要外蒙古維持現狀,也就是說讓政權繼續存在。1946年,當時的中國國民政府派人到蘇聯跟史達林談判,史達林明明白白地告訴蔣介石的公子蔣經國先生,你們中國有本事就出兵把外蒙古奪過來,沒本事別廢話,這個地方,我絕不會還給你們。我們告到聯合國,蒙古人就在聯合國的監督下,在蒙古國內搞了場全民公決。按道理說,外蒙古能否獨立,應該是全中國人投票,光有蒙古人投票就宣布獨立,這不是搞笑嗎?蒙古人投票還出現了什麼情況呢?每個人要在選票上簽名,凡是不同意蒙古獨立的,要到公安局去陳述理由。你見過有這麼投票的嗎?最後,46.2萬張選票,無一例外地贊同外蒙古獨立,中華秋海棠葉被大狗熊狠狠地咬了一口。

  在蘇聯幾十年的殖民統治下,今天的蒙古國,礦藏資源那麼豐富,國民生產總值卻不到90億美元。蘇聯解體的時候,蒙古國的國民生產總值更是慘到才3億美元,還沒北京三里屯街道多,到今天也趕不上北京市的一個區縣,位居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列,而且是守著聚寶盆要飯吃。隨便開倆礦就夠全國人活幾輩子了,但它就幹不了這事兒,蘇聯幾十年的殖民統治造成了這種結果。中國付出了巨大代價,蘇聯才對日宣戰。

  雅爾達會議後,英美盟軍和蘇軍加緊進攻德國本土,雙方在易北河會師。蘇聯紅軍在付出30萬人傷亡的代價之後,占領了柏林,德國法西斯頭目希特勒自殺身亡,被掃進了歷史的垃圾堆。德國在1945年5月8日宣布投降。

  1945年7月,蘇美英領導人召開了著名的波茨坦會議。二戰的三巨頭,這時候開始換人了。美國杜魯門總統代替了羅斯福,因為羅斯福死了,美國人十幾年來第一次看見總統站了起來。英國一開始還是邱吉爾,會開了幾天,英國國內大選消息傳來,保守黨失利,邱吉爾沒選上。老爺子扔下一句話,英國人真是忘恩負義,然後打包回國了,新首相艾德禮暈暈乎乎地來開後幾天會。英國人是典型的公民,國家的主人翁,我選你的目的是讓你打贏德國,現在這個任務完成了,你就請吧。不是我們忘恩負義,你就是伺候爺的,現在伺候完了,爺就不要你了,換個人來。換的這個艾德禮,長相和思想都很像列寧,讓他來,他搞國有制經濟,沒準能讓我們好好過日子。這是典型的大國國民心態,沒必要對誰感恩戴德!東方紅,太陽升,老丘是英國的大救星。沒誰地球都照轉!

  波茨坦會議以中美英三國的名義敦促日本無條件投降,日本拒絕了,於是它嘗到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最新成果——兩顆原子彈。1945年8月15日,走投無路的日本只能宣布投降。9月2日簽署投降書,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從1939年9月1日到1945年9月2日,歷時六年零一天。

  【第五章 天色漸開各爭先(二戰後世界格局)】

  第1節 德日戰犯表現異

  戰後經濟怎麼搞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世界,形成了延續幾十年的兩極格局,美蘇對峙,各自拉上一幫小夥伴形成了兩大陣營。兩極格局又叫雅爾達體系,在雅爾達體系之下,形成了美蘇冷戰的局面。在冷戰之下,開始了美蘇爭霸。兩極格局,實際上從1945年就開始了,冷戰是從1947年開始的。美蘇爭霸的局面是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到1991年華約、蘇聯解體,兩極格局結束。

  二戰後,美國成了世界的頭號強國,西歐各國普遍衰落,唯美國馬首是瞻,美主歐從。軍事上美國壟斷著核武器,經濟上確立了以美國為主導的布雷頓森林體系。

  由於英國在戰爭中遭到了巨大的損失和破壞,以英鎊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已經難以維繫,重建戰後世界秩序,需要建立一個有利於世界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機制。

  第二次世界大戰衝擊了歐洲的世界中心地位,西歐國家普遍衰落。美國的經濟實力在戰爭中空前膨脹,在工業生產領域占壓倒性優勢,黃金儲備占到資本主義世界總儲備的一半以上,在國際貿易和金融方面也確立了統治地位,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頭號強國。美國企圖建立以自己為主導的世界貨幣體系,以確立在世界經濟中的霸權地位。

  1944年7月,美國、英國、法國、蘇聯、中國等44個國家的代表在美國新罕布夏州的布雷頓森林召開了聯合國國際貨幣金融會議,簡稱“布雷頓森林會議”。會議通過了以美國方案為基礎的《聯合國貨幣金融會議最後議定書》及附件,這些文件統稱為《布雷頓森林協定》。根據協定,成立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這兩個國際貨幣金融組織,總稱布雷頓森林體系。

  1945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即世界銀行正式成立。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宗旨是穩定國際貨幣體系,主要任務是穩定國際匯率;在貨幣問題上加強國際合作,對在國際收支出現暫時困難的成員國提供短期貸款。

  世界銀行成立初期的宗旨是致力於戰後歐洲的經濟復興,後來轉向全球性的發展援助,為成員國提供長期貸款和技術支持。

  美國憑藉其強大的經濟實力,認繳的資金最多,獲得了最大的投票權,因此,美國取得了對這兩個機構絕對的控制權。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規定,美元與黃金的比價固定,美元充當黃金的等價物或代表,各成員國的貨幣與美元的匯率基本固定。由此,美國掌握了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命脈。

  至此,一個以美元為中心的世界貨幣體系建立起來,稱為“布雷頓森林體系”。

  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影響是,為世界貨幣關係提供了統一的標準和基礎,一定程度上穩定了世界經濟秩序,為世界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創造了條件。這個體系也加強了美國在國際金融領域的特權和支配地位。

  又因為1929年—1933年世界性經濟危機,促使各國政府加強了貿易保護主義措施,造成國際貿易進一步萎縮,加深了危機。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