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頁
第1節 乘勝求和
夏崇宗李乾順自親政以來,改變了西夏以往的治國方略,提倡發展生產,休養生息,偃武崇文,蕃漢兩學並舉,再加上又有三位能文能武的王爺輔佐,西夏國因連年戰爭而遭受嚴重損失的國力逐漸恢復了。可是,西夏的太平日子沒過幾天就出事了……
雖然崇宗勵精圖治,但在軍事形勢上,還是宋強而夏弱。北宋末年,徽宗在位,驕奢淫逸,好大喜功,在國內大興土木,對外一心想恢復祖先的光榮,甚至欲建祖先所沒能完成的功業——收回幽雲十六州,聯金滅遼,最終是自掘墳墓。
當時金還沒有興起,宋與遼打仗沒藉口,也知道打不過,何況兩國百年和好。為了開疆拓土,最高軍事長官大公公童貫跟奸相蔡京勾結,唆使徽宗皇帝對西夏開戰。這正中徽宗皇帝下懷,於是下令伐夏。宋朝派經略使劉法率兵兩萬從統安城出兵。統安城在地理位置上是個突出部,深入夏境,三面環敵。劉法不願意,覺得跟西夏打仗沒把握。童貫特別生氣,我作為一個公公都敢打仗,你身為大將竟然不敢?你當初跟皇上誇下海口,現在如此膽怯,成何體統?劉法內心痛苦不堪,你個公公,連鬍子都不長几根,真上前線你去嗎?我可得拎著腦袋上去拼命。但是沒辦法,公公代表皇上,劉法只得率領兩萬人馬到了統安城,跟夏軍開戰。
夏國領兵的大將正是晉王察哥。察哥一看劉法的軍隊到了,就把部隊列成三層,步兵往前攻,騎兵繞到劉法的背後。激戰了七天,宋軍不支,眼瞅著要失敗。劉法見統安城守不住了,下令退軍。宋軍一貫如此,順利的時候,絕對是一個勝仗連著一個勝仗,不順利的時候,就是一個敗仗接著一個敗仗,死中求活、反敗為勝,這種事從沒發生過。只要一下令撤退,就變成潰退,轉身就跑。跑的時候毫無章法,哪支部隊掩護,哪支部隊先撤,沒那個,先跑先撿條命。到了這個地步,劉法也只好跟著跑。他點太背,跑的時候從馬上掉下來,落在山崖里,腿摔折了,一個做雜役的夏國小校衝上去一刀砍下了他的首級,獻給了晉王察哥。
察哥看到劉法的首級之後,十分惋惜,劉法將軍幾次在邊境上打敗我,是一員天生神將,我很崇拜他,雖然他是我的敵人。沒想到他今天死得這麼窩囊,被我軍一個小校斬首。隨即察哥問小校你叫什麼名字?小校說了一遍,王爺沒記住。這麼一個不出名的小校,居然就把劉法將軍殺了,說明什麼?劉法將軍恃勝而驕。他老打敗我,就不拿我當回事了,所以我軍要引以為戒。咱們打了勝仗之後要冷靜,要知道自己吃幾碗乾飯的,驕兵必敗。實際上劉法也不是狂妄,他是被迫出兵,兵敗身死,統安城被夏軍占領了。
夏軍趁熱打鐵,接下來攻打宋軍的另一個突出部,宋軍出戰迎敵又敗了。眾將建議晉王察哥,咱一鼓作氣,把宋朝的這個突出部占領了。察哥說留著它,這突出部三面被我包圍,要維持這個城市和城內的駐軍,運水、運糧、擇將、更換武器,可以消耗宋朝大把的人力物力,留著它給宋朝增加一點兒負擔吧,我想占的時候,隨時可以占,幹嗎非要現在占?性價比太低。況且我要占了此城,宋朝反而沒負擔了。
徽宗皇帝見跟西夏打仗,沒得著什麼好,就跟夏國說,你如果承認你錯了,我就不打你了。夏國趕緊就坡下驢,因為知道自己的國力不如宋朝,雖然在戰場上贏了,要拼下去還真不是宋朝的對手。崇宗皇帝趕緊派人去請和,我錯了,再也不敢招你了,兩國總算又相安無事了。崇宗繼續與遼、宋和平共處,美滋滋地過日子。可沒想到的是,很快就出事了,出大事了。
第2節 金國興起
夏崇宗李乾順知道西夏國力弱小,不如宋、遼,只能採取親遼和宋的策略,在夾縫中求生存。可是夏崇宗李乾順的這個如意算盤打錯了……
金國興起了,出兵伐遼。遼請求與西夏聯合抗金,西夏與遼素有秦晉之好,崇宗皇帝派了五千士兵去增援遼國。這也就是一個面子事,五千人去增援遼國,沒全軍覆沒就不錯了。西夏崇宗邀請遼的末代皇帝天祚帝在方便的時候訪問西夏,我可以收留你,您常住都行,天祚帝愉快地接受了崇宗的邀請。但是由於路途遙遠,再加上金兵阻隔,這場歷史性的訪問,始終未能成功。
這個時候,金國的使臣來了,致書給西夏崇宗,信裡面說了三點意思。
第一點,如果天祚帝真到你這兒進行國事訪問,或者申請政治避難的話,你把他扣起來送給我。
第二點,這事你不白干,你把天祚帝送來之後,我把當年遼占領你的領土歸還給你。
第三點,話里就含著威脅了,「倘有疑貳,恐生後悔」(《西夏書事》卷三十三)。你要是不這麼幹,有你小子好瞧的,你會後悔的。
金、遼高下已判,領土面積的誘惑,本國生存的考慮,絕對戰勝和老丈人的感情。什麼百年和好、甥舅之國,通通拋諸腦後,夏崇宗馬上就變調了,給金上誓表,向金稱臣。從此之後,我就是您的臣子了,我幫您滅遼。如果天祚帝來,我捆巴捆巴就給您送去,請您放心。金沒有了後顧之憂,專心滅遼。但金人狡猾,你不助遼了,我的要求達到了,我說話就不算數了。我答應把遼的地盤給你,現在不給了,我還答應占了宋的地盤給你,那更是後話了,我也不給了。
夏崇宗李乾順自親政以來,改變了西夏以往的治國方略,提倡發展生產,休養生息,偃武崇文,蕃漢兩學並舉,再加上又有三位能文能武的王爺輔佐,西夏國因連年戰爭而遭受嚴重損失的國力逐漸恢復了。可是,西夏的太平日子沒過幾天就出事了……
雖然崇宗勵精圖治,但在軍事形勢上,還是宋強而夏弱。北宋末年,徽宗在位,驕奢淫逸,好大喜功,在國內大興土木,對外一心想恢復祖先的光榮,甚至欲建祖先所沒能完成的功業——收回幽雲十六州,聯金滅遼,最終是自掘墳墓。
當時金還沒有興起,宋與遼打仗沒藉口,也知道打不過,何況兩國百年和好。為了開疆拓土,最高軍事長官大公公童貫跟奸相蔡京勾結,唆使徽宗皇帝對西夏開戰。這正中徽宗皇帝下懷,於是下令伐夏。宋朝派經略使劉法率兵兩萬從統安城出兵。統安城在地理位置上是個突出部,深入夏境,三面環敵。劉法不願意,覺得跟西夏打仗沒把握。童貫特別生氣,我作為一個公公都敢打仗,你身為大將竟然不敢?你當初跟皇上誇下海口,現在如此膽怯,成何體統?劉法內心痛苦不堪,你個公公,連鬍子都不長几根,真上前線你去嗎?我可得拎著腦袋上去拼命。但是沒辦法,公公代表皇上,劉法只得率領兩萬人馬到了統安城,跟夏軍開戰。
夏國領兵的大將正是晉王察哥。察哥一看劉法的軍隊到了,就把部隊列成三層,步兵往前攻,騎兵繞到劉法的背後。激戰了七天,宋軍不支,眼瞅著要失敗。劉法見統安城守不住了,下令退軍。宋軍一貫如此,順利的時候,絕對是一個勝仗連著一個勝仗,不順利的時候,就是一個敗仗接著一個敗仗,死中求活、反敗為勝,這種事從沒發生過。只要一下令撤退,就變成潰退,轉身就跑。跑的時候毫無章法,哪支部隊掩護,哪支部隊先撤,沒那個,先跑先撿條命。到了這個地步,劉法也只好跟著跑。他點太背,跑的時候從馬上掉下來,落在山崖里,腿摔折了,一個做雜役的夏國小校衝上去一刀砍下了他的首級,獻給了晉王察哥。
察哥看到劉法的首級之後,十分惋惜,劉法將軍幾次在邊境上打敗我,是一員天生神將,我很崇拜他,雖然他是我的敵人。沒想到他今天死得這麼窩囊,被我軍一個小校斬首。隨即察哥問小校你叫什麼名字?小校說了一遍,王爺沒記住。這麼一個不出名的小校,居然就把劉法將軍殺了,說明什麼?劉法將軍恃勝而驕。他老打敗我,就不拿我當回事了,所以我軍要引以為戒。咱們打了勝仗之後要冷靜,要知道自己吃幾碗乾飯的,驕兵必敗。實際上劉法也不是狂妄,他是被迫出兵,兵敗身死,統安城被夏軍占領了。
夏軍趁熱打鐵,接下來攻打宋軍的另一個突出部,宋軍出戰迎敵又敗了。眾將建議晉王察哥,咱一鼓作氣,把宋朝的這個突出部占領了。察哥說留著它,這突出部三面被我包圍,要維持這個城市和城內的駐軍,運水、運糧、擇將、更換武器,可以消耗宋朝大把的人力物力,留著它給宋朝增加一點兒負擔吧,我想占的時候,隨時可以占,幹嗎非要現在占?性價比太低。況且我要占了此城,宋朝反而沒負擔了。
徽宗皇帝見跟西夏打仗,沒得著什麼好,就跟夏國說,你如果承認你錯了,我就不打你了。夏國趕緊就坡下驢,因為知道自己的國力不如宋朝,雖然在戰場上贏了,要拼下去還真不是宋朝的對手。崇宗皇帝趕緊派人去請和,我錯了,再也不敢招你了,兩國總算又相安無事了。崇宗繼續與遼、宋和平共處,美滋滋地過日子。可沒想到的是,很快就出事了,出大事了。
第2節 金國興起
夏崇宗李乾順知道西夏國力弱小,不如宋、遼,只能採取親遼和宋的策略,在夾縫中求生存。可是夏崇宗李乾順的這個如意算盤打錯了……
金國興起了,出兵伐遼。遼請求與西夏聯合抗金,西夏與遼素有秦晉之好,崇宗皇帝派了五千士兵去增援遼國。這也就是一個面子事,五千人去增援遼國,沒全軍覆沒就不錯了。西夏崇宗邀請遼的末代皇帝天祚帝在方便的時候訪問西夏,我可以收留你,您常住都行,天祚帝愉快地接受了崇宗的邀請。但是由於路途遙遠,再加上金兵阻隔,這場歷史性的訪問,始終未能成功。
這個時候,金國的使臣來了,致書給西夏崇宗,信裡面說了三點意思。
第一點,如果天祚帝真到你這兒進行國事訪問,或者申請政治避難的話,你把他扣起來送給我。
第二點,這事你不白干,你把天祚帝送來之後,我把當年遼占領你的領土歸還給你。
第三點,話里就含著威脅了,「倘有疑貳,恐生後悔」(《西夏書事》卷三十三)。你要是不這麼幹,有你小子好瞧的,你會後悔的。
金、遼高下已判,領土面積的誘惑,本國生存的考慮,絕對戰勝和老丈人的感情。什麼百年和好、甥舅之國,通通拋諸腦後,夏崇宗馬上就變調了,給金上誓表,向金稱臣。從此之後,我就是您的臣子了,我幫您滅遼。如果天祚帝來,我捆巴捆巴就給您送去,請您放心。金沒有了後顧之憂,專心滅遼。但金人狡猾,你不助遼了,我的要求達到了,我說話就不算數了。我答應把遼的地盤給你,現在不給了,我還答應占了宋的地盤給你,那更是後話了,我也不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