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頁
西夏宮廷之中當然也有遼國的耳目,遼國有使節,西夏有親遼的大臣,這些話就被奏報給了遼主,而且奏報的時候還添油加醋,演繹發揮,說梁後日後要報復遼國,云云。遼國皇帝本來對小梁太后就十分反感,你權力欲太強,皇帝已經成年了,你還不把政權還給皇帝。現在又一聽,怎麼著?你還敢埋怨朕?還要報復我?行,有你好瞧的!遼國就派遣使臣來到西夏,聯絡反太后的大臣,決定要把太后除掉。遼國使臣是上國來使嘛,西夏君臣隆重宴請。酒宴進行當中,小梁太后端起酒杯敬酒,一杯酒下肚,七竅出血,倒在杯盤狼藉之中。據說是遼使勾結西夏大臣,在酒中下毒,當場就把小梁太后給毒死了。
小梁太后一死,梁氏集團的輝煌就一去不復返了。崇宗李乾順開始親政。崇宗親政的時候,西夏迎來了最輝煌的時代。那麼西夏為什麼能迎來這麼好的一個時代呢?
第十三章 左右逢源
小梁太后被遼國使節設計毒死之後,兒子崇宗李乾順得以親政,他對內實行改革,對外採取左右逢源的外交政策。那麼,夏崇宗李乾順為什麼要左右逢源?西夏國又是如何在夾縫中求生存的呢?
遼主派遣使臣聯合西夏反對梁氏專權的貴族,在國宴上毒死了專權的小梁太后。小梁太后一死,崇宗親政,他採取了依附於遼,並且與宋修好的策略,發展生產,休養生息,偃武崇文,恢復因連年戰爭而遭受嚴重損失的國力。崇宗下旨追究小梁太后出兵打敗仗的責任,清掃手中有兵權,又依附於梁氏的將領,該下獄的下獄,該處死的處死,兵權收歸皇家手中,皇族勢力戰勝了後族勢力,皇權得到鞏固。
崇宗取法中原王朝,分封王爵,封自己的異母弟弟察哥為晉王。察哥天生神力,一員名將,尤其善射。據說察哥百步開外射出的箭,能夠穿透三層鎧甲。西夏的鎧甲可不是一般的鎧甲,一般的鎧甲表面是平的,西夏的鎧甲上表面都是突起物,像青銅器上的乳釘紋。鐵甲在身,箭矢根本就無法穿透。當年韓琦為了檢驗夏國的鎧甲是不是真的如此精良,把夏國的鎧甲用衣服架子挑起來,命士兵用強弓勁弩射。從三百步外開始射,一箭射出,彈落在地。三百步不行,二百步試試,還不行?一百步!還是射不穿。最後離著鎧甲五十步,終於有一箭扎在鎧甲上。韓琦很高興,看來夏國的鎧甲並非射不穿。小校趕緊把鎧甲取來,韓大人您看,是射在兩片甲葉連接處的縫隙之中。射手也不是神射手,純粹是蒙的,射偏了,正好射縫兒上,只此一箭。這樣的鎧甲,察哥一箭能射透三重,你想他射人得射穿多少個啊!
察哥雖然是皇上的異母弟,但全憑軍功起家。有一次,察哥跟隨大將與宋軍激戰。激戰中,夏軍失利,前有大河阻擋,後有宋軍緊追不捨,瀕臨絕境。察哥回身一箭,把宋軍的副統帥射落馬下,嚇得宋軍就不敢追了。察哥一箭退敵,勇冠三軍。
因為察哥很會打仗,所以被封為都統軍,鎮守首都興慶府。皇上一看我弟弟這麼能打,手裡又有兵權,就封他為晉王。察哥跟皇上說,我軍打仗為什麼失利?夏國軍隊的數量雖然比宋朝少,但我們全民皆兵,我們能夠集中優勢兵力。論兵器的精良程度,咱的鎧甲,宋軍射不穿;夏國的鐵劍,宋朝人得到一把都引為至寶,連宋朝皇帝佩帶的都是西夏寶劍,夏國寶劍是削鐵如泥的利器;我們的弓也是天下聞名,宋徽宗在位時,有一個人想走大宦官童貫的門路,要給童貫送禮,但什麼東西才能讓童大公公看在眼裡啊?於是,此人在邊界上高價買了十幾張夏國弓送給童貫,童貫非常高興,足見我們弓之精良。察哥又說在平地打仗我們有騎兵,山地打仗我們有步兵,但是為什麼我們打不過宋朝呢?就是因為我們太墨守成規,從景宗皇帝開國,幾十年下來,打仗的方法一成不變。咱們一列陣,宋軍就知道咱下一步要幹嗎,就知道怎麼抵擋,所以一成不變不行,咱們必須學習宋朝的長處,彌補咱們的不足。宋有什麼長處?修建堡寨啊,邊境所有險要之處都建有堡寨,易守難攻。咱們花費很大的氣力,去攻城略地,殺人一萬,自損三千,宋軍死一萬不算啥,咱死幾個三千咱就沒人了,所以咱也要修堡寨,採取守勢。讓咱們的士兵半耕半戰,不打仗的時候種地,平時練練兵,王安石變法的時候宋朝不就這麼幹嗎?所以咱們學人家的長處才能打勝仗。
崇宗聽完弟弟的一番話,哎呀,你真是一個軍事家啊,太有見解了,兵權就交給你了。同時,還有兩位宗室仁忠、仁禮被封為濮王、舒王,這兩位精通蕃漢之學,學問非常大。這樣,濮王、舒王憑文,晉王察哥憑武,文武兼備,皇族勢力大大加強了。
以前小梁太后的弟弟做國相時,很瞧不起皇族,公開質問:「你們嵬名家的人能立此戰功嗎?」嵬名家的人之所以什麼也幹不了,是因為自打景宗皇帝歸天,嵬名家沒有人才出現。現在有了,三位王爺在朝,輔佐國家長治久安。到了崇宗時代,西夏的風氣由尚武逐漸轉化為崇文。
崇宗皇帝一心求治,不願意再打仗了,為此最好的辦法莫過於在思想文化上向中原王朝靠攏。具體怎麼辦?建立國學。西夏本有國學,實際上就是漢學。元昊當了皇帝之後,廢了國學,用蕃學來代替國學。史籍記載,他是「以胡禮蕃書抗衡中國」(《西夏書事》卷十三)。不管學校的教材、考試的試卷還是政府的公文,一律用西夏文字。同時把大量的漢文典籍,像《爾雅》、四書五經等都翻譯成西夏文,把佛經也大量翻譯成西夏文,所以西夏文的使用面很廣,今天考古發現了很多,不像契丹文基本上只在出土的墓志銘上有。元昊這樣做的目的是強調党項的特殊性,突出自己的文化不同於中原,但是缺乏恢弘的氣度。把漢文典籍翻譯成西夏文,不一定準確,不如直接看原文。崇宗皇帝在位的時候,恢復了國學,下令蕃漢兩學並舉,既保留党項的民族特色,又在文化上向中原王朝靠攏。平時國家給儒生三百個名額,在國學學習,教授課程。崇宗的所作所為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利用與宋朝修好的機會,休養生息,孜孜求治,使西夏過了多年的太平日子。
小梁太后一死,梁氏集團的輝煌就一去不復返了。崇宗李乾順開始親政。崇宗親政的時候,西夏迎來了最輝煌的時代。那麼西夏為什麼能迎來這麼好的一個時代呢?
第十三章 左右逢源
小梁太后被遼國使節設計毒死之後,兒子崇宗李乾順得以親政,他對內實行改革,對外採取左右逢源的外交政策。那麼,夏崇宗李乾順為什麼要左右逢源?西夏國又是如何在夾縫中求生存的呢?
遼主派遣使臣聯合西夏反對梁氏專權的貴族,在國宴上毒死了專權的小梁太后。小梁太后一死,崇宗親政,他採取了依附於遼,並且與宋修好的策略,發展生產,休養生息,偃武崇文,恢復因連年戰爭而遭受嚴重損失的國力。崇宗下旨追究小梁太后出兵打敗仗的責任,清掃手中有兵權,又依附於梁氏的將領,該下獄的下獄,該處死的處死,兵權收歸皇家手中,皇族勢力戰勝了後族勢力,皇權得到鞏固。
崇宗取法中原王朝,分封王爵,封自己的異母弟弟察哥為晉王。察哥天生神力,一員名將,尤其善射。據說察哥百步開外射出的箭,能夠穿透三層鎧甲。西夏的鎧甲可不是一般的鎧甲,一般的鎧甲表面是平的,西夏的鎧甲上表面都是突起物,像青銅器上的乳釘紋。鐵甲在身,箭矢根本就無法穿透。當年韓琦為了檢驗夏國的鎧甲是不是真的如此精良,把夏國的鎧甲用衣服架子挑起來,命士兵用強弓勁弩射。從三百步外開始射,一箭射出,彈落在地。三百步不行,二百步試試,還不行?一百步!還是射不穿。最後離著鎧甲五十步,終於有一箭扎在鎧甲上。韓琦很高興,看來夏國的鎧甲並非射不穿。小校趕緊把鎧甲取來,韓大人您看,是射在兩片甲葉連接處的縫隙之中。射手也不是神射手,純粹是蒙的,射偏了,正好射縫兒上,只此一箭。這樣的鎧甲,察哥一箭能射透三重,你想他射人得射穿多少個啊!
察哥雖然是皇上的異母弟,但全憑軍功起家。有一次,察哥跟隨大將與宋軍激戰。激戰中,夏軍失利,前有大河阻擋,後有宋軍緊追不捨,瀕臨絕境。察哥回身一箭,把宋軍的副統帥射落馬下,嚇得宋軍就不敢追了。察哥一箭退敵,勇冠三軍。
因為察哥很會打仗,所以被封為都統軍,鎮守首都興慶府。皇上一看我弟弟這麼能打,手裡又有兵權,就封他為晉王。察哥跟皇上說,我軍打仗為什麼失利?夏國軍隊的數量雖然比宋朝少,但我們全民皆兵,我們能夠集中優勢兵力。論兵器的精良程度,咱的鎧甲,宋軍射不穿;夏國的鐵劍,宋朝人得到一把都引為至寶,連宋朝皇帝佩帶的都是西夏寶劍,夏國寶劍是削鐵如泥的利器;我們的弓也是天下聞名,宋徽宗在位時,有一個人想走大宦官童貫的門路,要給童貫送禮,但什麼東西才能讓童大公公看在眼裡啊?於是,此人在邊界上高價買了十幾張夏國弓送給童貫,童貫非常高興,足見我們弓之精良。察哥又說在平地打仗我們有騎兵,山地打仗我們有步兵,但是為什麼我們打不過宋朝呢?就是因為我們太墨守成規,從景宗皇帝開國,幾十年下來,打仗的方法一成不變。咱們一列陣,宋軍就知道咱下一步要幹嗎,就知道怎麼抵擋,所以一成不變不行,咱們必須學習宋朝的長處,彌補咱們的不足。宋有什麼長處?修建堡寨啊,邊境所有險要之處都建有堡寨,易守難攻。咱們花費很大的氣力,去攻城略地,殺人一萬,自損三千,宋軍死一萬不算啥,咱死幾個三千咱就沒人了,所以咱也要修堡寨,採取守勢。讓咱們的士兵半耕半戰,不打仗的時候種地,平時練練兵,王安石變法的時候宋朝不就這麼幹嗎?所以咱們學人家的長處才能打勝仗。
崇宗聽完弟弟的一番話,哎呀,你真是一個軍事家啊,太有見解了,兵權就交給你了。同時,還有兩位宗室仁忠、仁禮被封為濮王、舒王,這兩位精通蕃漢之學,學問非常大。這樣,濮王、舒王憑文,晉王察哥憑武,文武兼備,皇族勢力大大加強了。
以前小梁太后的弟弟做國相時,很瞧不起皇族,公開質問:「你們嵬名家的人能立此戰功嗎?」嵬名家的人之所以什麼也幹不了,是因為自打景宗皇帝歸天,嵬名家沒有人才出現。現在有了,三位王爺在朝,輔佐國家長治久安。到了崇宗時代,西夏的風氣由尚武逐漸轉化為崇文。
崇宗皇帝一心求治,不願意再打仗了,為此最好的辦法莫過於在思想文化上向中原王朝靠攏。具體怎麼辦?建立國學。西夏本有國學,實際上就是漢學。元昊當了皇帝之後,廢了國學,用蕃學來代替國學。史籍記載,他是「以胡禮蕃書抗衡中國」(《西夏書事》卷十三)。不管學校的教材、考試的試卷還是政府的公文,一律用西夏文字。同時把大量的漢文典籍,像《爾雅》、四書五經等都翻譯成西夏文,把佛經也大量翻譯成西夏文,所以西夏文的使用面很廣,今天考古發現了很多,不像契丹文基本上只在出土的墓志銘上有。元昊這樣做的目的是強調党項的特殊性,突出自己的文化不同於中原,但是缺乏恢弘的氣度。把漢文典籍翻譯成西夏文,不一定準確,不如直接看原文。崇宗皇帝在位的時候,恢復了國學,下令蕃漢兩學並舉,既保留党項的民族特色,又在文化上向中原王朝靠攏。平時國家給儒生三百個名額,在國學學習,教授課程。崇宗的所作所為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利用與宋朝修好的機會,休養生息,孜孜求治,使西夏過了多年的太平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