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頁
拿著這些問題問印度朋友,他們大多哈哈一笑,不作回答。我遇到的印度朋友都對歷史抱有一種“傳說化”的態度,不願意作任何確證,這與我們習慣的歷史觀念有太大的差別。要他們解釋一種傳說的可信性,拿來解釋的材料仍然是傳說。因此在印度古蹟間旅行,常常有一種飄忽感。
只有一件事可以不必存疑:在這個巨大的院子裡,可看的古蹟森羅萬象,高接雲天,它的形體最小、最瘦、最不起眼。但惟有它,毫無鏽斑地閃著亮光。沒有它,整個遺蹟現場顯得太淒涼、太寥落了;而有了它,一切都被提掣起來,在干年金屬上牢牢地打了一個結,再也不會散落。因此,它成了印度宗教文化遺墟上的畫龍點睛之筆。受委屈的是它,被搬來搬去的是它,被一時趾高氣揚的其他建築俯視的是它,當四周的巨樓高塔全都色彩繽紛時惟一毫無塗飾的也是它。誰料天地無常,一切都變了,只有它似乎早早地悟透了一切,不爭奪,不聲辯,不趨趕,卻也不自卑自賤,定定地站立著,不僅沒有頹敗之相,而且越來越光潔鑒人,毫無疑問它還會站下去,沒有年代。
說到底,它是個覺悟者。
一九九九年十二月十七日,新德里,夜宿s 明吸旅館
甘地遺言
離開新德里前,我想了卻一樁多年的心愿,去拜遏釜雄甘地的墓。
順道經過莊嚴的印度門,停下,抬頭仰望。因為我知道,這個建築與甘地墓之間存在著一個重要的.歷史邏輯。印度門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為英國參戰而犧牲的九萬印度士兵。僅僅這個說法,還不足以引起我對印度門的長時間仰望,因為在世界各地,這樣的戰死紀念碑太多了。牽動我感清的是這樣一個歷史記載:這九萬士兵犧牲前都以為,這樣死命地為英國打仗,戰爭結束後英國一定會讓我們印度獨立,而戰場上的英國軍官也信誓旦旦,但等到戰爭結束,根本沒刃腸回事,全都白死了。
這不能不深深地刺痛印度人民的心。
我細看了,印度門上刻著一個個戰死者的名字,刻不下九萬個,只刻了一萬多,作為代表。整個門很像巴黎的凱旋門,中間都點著長年不熄的聖火。但凱旋門可以隨意進人,任何人都可以獻點花,印度門卻不可以,有圍欄和衛兵。印度門前是一條“國家大道”,直通遠處的總統府。
甘地就是在英國不講信義之後,領導民族獨立運動的。他把以前英國政府授予他的勳章交還給殖民政府,發起了一場以和平方式進行的“不合作運動”來對抗英國。但是.人民喜歡暴力。尤其是在印度教和伊斯蘭教之間,更是暴力不斷。甘地便以長時間的絕食來呼籲停止暴力、爭取和平。他的這種態度,勢必受到各方面的攻擊,有些極端分子幾次要殺害他,而政府也要判他的刑,他則絕不抵抗和報復。
他說:“如果我們用殘暴來對付邪惡,那麼殘暴所帶來的也只能是邪惡。如果印度想通過殘暴取得自由,那麼我對印度的自由將不感興趣。”
終於,人民漸漸懂得了他,殖民者也被他這種柔弱中的不屈所震驚,他成功了,印度也取得了獨立。沒想到,不久之後他還是被宗教極端分子所殺害。
甘地墓在德里東北部的朱木拿河畔,占地開闊,但真正的墓園並不大。門口有一位老嶇在賣花,在一張樹葉上平放著五六種不同的小花,算作一份,很好看。我買了四份,分給幾位同來的朋友,然後把鞋襪寄存在一個門衛月腸里,按照印度人的習慣,赤腳進人,手上捧著花。
墓體為黑色大理石,約十六平方米。四周有幾堵白色矮牆,空出了人們進出的口道。矮牆外面是草地,草地延伸到二十米遠的地方,有一圈黃石高台,把整個墓園圍住。
我們把花輕輕地放在墓體大理石上,然後繞墓一周。墓尾有一具玻璃罩的長明燈,墓首有幾個不鏽鋼雕刻的字,是印地文,我不認識,但我己猜出來,那不是甘地的名字,而是甘地遇刺後的最後遺言:“晦,羅摩!" 一問,果然是。
記得前些天我在介紹印度的宗教恩怨時曾經寫過,羅摩是印度教的大神,喊一聲“晦,羅摩”,相當於我們叫一聲:“哦,天哪!”
那麼,這是我見過的最聰明的墓碑了。生命最後發出的聲音最響亮又最含糊,可以無數遍地讀解又無數遍地否定,鐫刻在墓碑.Li 掃後人再一病洞地去重複,真是巧思。甘地是一個巨大的矛盾體。他思考過“不殺生、不報復”的宗教觀念與民族獨立鬥爭之間的關係,精彩的思考變成了勝利的行動;他也思考過現代工業文明與土俗古老文明之間的關係,憂鬱的思考變成了倒逆的行動。勝負成敗綜合在一起,勝利占了上風,但又立即為勝利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他面對自己深深關愛過的-暴徒向自己舉起了兇器,只能喊一聲:“哦,大哪!”除此之外,他還能說什麼呢?
這樣一個墓碑在今天更加意味深長。
如果今天墓園裡人頭濟濟、擁擠熱鬧,在無數雙赤腳的下方,甘地幽默地哼一聲:“哦,天哪!”
如果明天墓園裡人跡全無、葉落花謝,甘地又會寂寞地嘆一聲:“哦,天哪!”
如果印度發達了,車水馬龍、高樓林立、喇叭如潮,一向警惕現代文明的甘地一定會喊:“哦,天哪!" 如果印度邪門了,窮兵默武、民不聊生、神人共憤,一向愛好和平、反對暴力的甘地更會絕望地呼叫:“哦,天哪”
甘地一直認為人口問題是印度的第一災難,說過“我們只是在生育奴隸和病夫”的至理名言,現在,他從墓園向外張望,只需看到一小角,就足以讓他驚叫一聲:“哦,天哪!”
離開甘地墓後,我心中一直迴蕩著甘地的聲音。那麼,還是讓它用印地語來發音吧一一刁悔,羅摩!
一九九九年十二月十八日,新德里,夜宿即鉀a 旅館
東方專制的童話
自新德里向東南方向行駛二百多公里,到阿格拉,去看泰姬陵。
泰姬陵比想像的更美,至少與反面鋪墊有點關係。首先是阿格拉這座城市太雜亂擁擠。仍然是滿街刁、販和乞丐,滿地垃圾和塵土,鬧哄哄地攪得人心煩躁。踏人者只想把路走通,己經忘記自己是來於什麼的了。終於在一座舊門前停下,買票進去一看,院子確實不錯,轉幾個彎見到一座漂亮的古典建築,紅白相間,堪稱華麗,從地位布置上看也應該是大東西了,因此很多遊人一見它就打開鏡頭,擺弄姿勢,忙忙碌碌地拍攝起來。人在這方面最容易從眾,很快拍攝的人群已堵如重牆。突然,有一個被拍攝的姑娘在步步後退中偶爾回首,看到這座古典建築的一道門縫,這一看不要緊,她完全傻住了,呆呆地出了一會J 琳,然後轉身大叫:不,它在裡邊!所有的攝影者立即停止工作,涌到門縫前,一看全都輕輕地“嘩”一聲,不再言動。
哪裡還有什麼紅白相間,哪裡還有什麼漂亮華麗,它只是它.世界第一流的建築,只以童話般的晶瑩單純完成全部征服。
只有一件事可以不必存疑:在這個巨大的院子裡,可看的古蹟森羅萬象,高接雲天,它的形體最小、最瘦、最不起眼。但惟有它,毫無鏽斑地閃著亮光。沒有它,整個遺蹟現場顯得太淒涼、太寥落了;而有了它,一切都被提掣起來,在干年金屬上牢牢地打了一個結,再也不會散落。因此,它成了印度宗教文化遺墟上的畫龍點睛之筆。受委屈的是它,被搬來搬去的是它,被一時趾高氣揚的其他建築俯視的是它,當四周的巨樓高塔全都色彩繽紛時惟一毫無塗飾的也是它。誰料天地無常,一切都變了,只有它似乎早早地悟透了一切,不爭奪,不聲辯,不趨趕,卻也不自卑自賤,定定地站立著,不僅沒有頹敗之相,而且越來越光潔鑒人,毫無疑問它還會站下去,沒有年代。
說到底,它是個覺悟者。
一九九九年十二月十七日,新德里,夜宿s 明吸旅館
甘地遺言
離開新德里前,我想了卻一樁多年的心愿,去拜遏釜雄甘地的墓。
順道經過莊嚴的印度門,停下,抬頭仰望。因為我知道,這個建築與甘地墓之間存在著一個重要的.歷史邏輯。印度門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為英國參戰而犧牲的九萬印度士兵。僅僅這個說法,還不足以引起我對印度門的長時間仰望,因為在世界各地,這樣的戰死紀念碑太多了。牽動我感清的是這樣一個歷史記載:這九萬士兵犧牲前都以為,這樣死命地為英國打仗,戰爭結束後英國一定會讓我們印度獨立,而戰場上的英國軍官也信誓旦旦,但等到戰爭結束,根本沒刃腸回事,全都白死了。
這不能不深深地刺痛印度人民的心。
我細看了,印度門上刻著一個個戰死者的名字,刻不下九萬個,只刻了一萬多,作為代表。整個門很像巴黎的凱旋門,中間都點著長年不熄的聖火。但凱旋門可以隨意進人,任何人都可以獻點花,印度門卻不可以,有圍欄和衛兵。印度門前是一條“國家大道”,直通遠處的總統府。
甘地就是在英國不講信義之後,領導民族獨立運動的。他把以前英國政府授予他的勳章交還給殖民政府,發起了一場以和平方式進行的“不合作運動”來對抗英國。但是.人民喜歡暴力。尤其是在印度教和伊斯蘭教之間,更是暴力不斷。甘地便以長時間的絕食來呼籲停止暴力、爭取和平。他的這種態度,勢必受到各方面的攻擊,有些極端分子幾次要殺害他,而政府也要判他的刑,他則絕不抵抗和報復。
他說:“如果我們用殘暴來對付邪惡,那麼殘暴所帶來的也只能是邪惡。如果印度想通過殘暴取得自由,那麼我對印度的自由將不感興趣。”
終於,人民漸漸懂得了他,殖民者也被他這種柔弱中的不屈所震驚,他成功了,印度也取得了獨立。沒想到,不久之後他還是被宗教極端分子所殺害。
甘地墓在德里東北部的朱木拿河畔,占地開闊,但真正的墓園並不大。門口有一位老嶇在賣花,在一張樹葉上平放著五六種不同的小花,算作一份,很好看。我買了四份,分給幾位同來的朋友,然後把鞋襪寄存在一個門衛月腸里,按照印度人的習慣,赤腳進人,手上捧著花。
墓體為黑色大理石,約十六平方米。四周有幾堵白色矮牆,空出了人們進出的口道。矮牆外面是草地,草地延伸到二十米遠的地方,有一圈黃石高台,把整個墓園圍住。
我們把花輕輕地放在墓體大理石上,然後繞墓一周。墓尾有一具玻璃罩的長明燈,墓首有幾個不鏽鋼雕刻的字,是印地文,我不認識,但我己猜出來,那不是甘地的名字,而是甘地遇刺後的最後遺言:“晦,羅摩!" 一問,果然是。
記得前些天我在介紹印度的宗教恩怨時曾經寫過,羅摩是印度教的大神,喊一聲“晦,羅摩”,相當於我們叫一聲:“哦,天哪!”
那麼,這是我見過的最聰明的墓碑了。生命最後發出的聲音最響亮又最含糊,可以無數遍地讀解又無數遍地否定,鐫刻在墓碑.Li 掃後人再一病洞地去重複,真是巧思。甘地是一個巨大的矛盾體。他思考過“不殺生、不報復”的宗教觀念與民族獨立鬥爭之間的關係,精彩的思考變成了勝利的行動;他也思考過現代工業文明與土俗古老文明之間的關係,憂鬱的思考變成了倒逆的行動。勝負成敗綜合在一起,勝利占了上風,但又立即為勝利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他面對自己深深關愛過的-暴徒向自己舉起了兇器,只能喊一聲:“哦,大哪!”除此之外,他還能說什麼呢?
這樣一個墓碑在今天更加意味深長。
如果今天墓園裡人頭濟濟、擁擠熱鬧,在無數雙赤腳的下方,甘地幽默地哼一聲:“哦,天哪!”
如果明天墓園裡人跡全無、葉落花謝,甘地又會寂寞地嘆一聲:“哦,天哪!”
如果印度發達了,車水馬龍、高樓林立、喇叭如潮,一向警惕現代文明的甘地一定會喊:“哦,天哪!" 如果印度邪門了,窮兵默武、民不聊生、神人共憤,一向愛好和平、反對暴力的甘地更會絕望地呼叫:“哦,天哪”
甘地一直認為人口問題是印度的第一災難,說過“我們只是在生育奴隸和病夫”的至理名言,現在,他從墓園向外張望,只需看到一小角,就足以讓他驚叫一聲:“哦,天哪!”
離開甘地墓後,我心中一直迴蕩著甘地的聲音。那麼,還是讓它用印地語來發音吧一一刁悔,羅摩!
一九九九年十二月十八日,新德里,夜宿即鉀a 旅館
東方專制的童話
自新德里向東南方向行駛二百多公里,到阿格拉,去看泰姬陵。
泰姬陵比想像的更美,至少與反面鋪墊有點關係。首先是阿格拉這座城市太雜亂擁擠。仍然是滿街刁、販和乞丐,滿地垃圾和塵土,鬧哄哄地攪得人心煩躁。踏人者只想把路走通,己經忘記自己是來於什麼的了。終於在一座舊門前停下,買票進去一看,院子確實不錯,轉幾個彎見到一座漂亮的古典建築,紅白相間,堪稱華麗,從地位布置上看也應該是大東西了,因此很多遊人一見它就打開鏡頭,擺弄姿勢,忙忙碌碌地拍攝起來。人在這方面最容易從眾,很快拍攝的人群已堵如重牆。突然,有一個被拍攝的姑娘在步步後退中偶爾回首,看到這座古典建築的一道門縫,這一看不要緊,她完全傻住了,呆呆地出了一會J 琳,然後轉身大叫:不,它在裡邊!所有的攝影者立即停止工作,涌到門縫前,一看全都輕輕地“嘩”一聲,不再言動。
哪裡還有什麼紅白相間,哪裡還有什麼漂亮華麗,它只是它.世界第一流的建築,只以童話般的晶瑩單純完成全部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