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頁
這些問題翻阿反大,沒有人能簡單回答,只能討論。錄音機亮著紅燈在桌子上無聲地轉動,我和加藤先生、楊晶女士三人越談越優心仲忡,不時地搖頭、嘆氣。確實很難輕鬆起來,只是我對中國的情況還比較樂觀。感謝《 朝日新聞》 帶來的刺激,使我可以把這些問題思考得更深人一些。我的這份日記,也應該在結束前稍稍整理一下這方面的思路。
一切問題都迫在眉睫。文化本來應該是一種提醒和思索的力量,卻又常常適得其反,變成了顛倒輕重緩急的迷魂陣。這次在路上凡是遇到特別觸目驚心的廢墟我總是想,毀滅之前這裡是否出現過思考的面影、呼喚的聲音?但是大量的歷史資料告訴我,沒有,總是沒有。在一代雄主、百年偉業的庇蔭下,文化常常成了鋪張的點綴、無聊的品順、尖酸的互窺,有時直到兵臨城下還在作精心的形象打扮。結果,總是野蠻的力量戰勝腐酸,文化也就冤枉地跟著凋零,而跟著文化一起凋零的,總是歷史上罕見的一段光明。因此,文化最容易瑣碎又最不應該瑣碎,最習慣於講究又最應該警惕講究。文化道義和文化良知,永遠是文化的靈魂所在。否則,營營嗡嗡的所謂文化,是自我埋葬的預兆。但是,文化道義和文化良知,又談何容易?
加藤先生想把談話的氣氛調節得輕鬆一點,說起昨天剛到印度時的一些趣事。
他回憶了坐出租汽車時與司機討價還價的過程,為了防止被騙,不說自己是日本人而冒充新加坡人。有一件事讓他真的生了氣。他在街上走,有一個人追著要為他擦皮鞋,他覺得沒必要,拒絕了。誰知剛一拒絕,那人就取出一團牛糞往加藤先生皮鞋上甩,一下沾上了,只得讓他擦。擦完,竟然索價三百五十盧比,其實這裡擦鞋十個盧比已經足夠。旁邊突然走出兩個“托”,以調解的面孔勸加藤先生出二百盧比… …
沒等加藤先生說完我就笑了,覺得人類之惡怎麼這樣相似。我說我有與你一樣的遭遇,有人向我潑污,又問我想不想讓他擦去,而擦去也是需要代價的。所不同的是,他們撥污的工具是文章、書籍,而代價是.允許他們盜版。加藤先生說:“你看,我對付不了那個擦鞋者,你對付不了那些盜版者,最簡單的是非曲直徹底顛倒,我們竟然毫無辦法。就從這樣的小事想開去,人類怎麼來有效地阻止邪惡?實在不能樂觀。”
我說:“請允許我繼續從小見大,借這些小事來看看世紀難題。我們以往的樂觀,是因為相信法律和輿論能維持社會公理.但是就以你遇到的這件小事為例,如打官司,證據何在?至於輿論,你已看到,除了那兩個幫凶,別人根本不可能來關心。如果別.人來關口就更麻煩,還會把各自的觀念全帶進來,例如在印度教徒看來,那頭拉糞的牛很可能是神牛,你還福分不淺呢。這也就是說,在社會生活的諸多領域,法律、輿論和宗教等等都不解決問題。那麼引申到世紀難題,同樣遇到由誰來控制,由誰來裁判,控制和裁判是否公正,不公正該怎麼辦等等比難題本身更難的課題。我的惆悵,即來自於此。”
但是我也有企盼。企盼二十一世紀有更多的國家把國民經濟和精神道德同時提高,成為對全世界進行理性制衡的中堅力量。我相信我的祖國,極有可能成為其中一員。
至於個人,在人類面對如此密集的難題時,我企盼有更多的智者承擔起真正的文化責任,不管有多少擲石唾罵,仍能保持-個堅貞不渝的群體。暴徒可以刺殺甘地和拉賓,但天地間畢竟留下了他有〕 的聲音。
一九九九年十二月十六日,新德里,夜宿反叮a 旅館
鐵鑄的覺悟者
我在新德里徘徊時間最長的地方不太有名,在城南十四公里處,那裡有一座以十三世紀的帝王庫都布的名字命名的高塔,可惜已經斷下兩層。塔旁有一座清真寺,可惜已經坍弛。
為什麼會在功傳里長時間地徘徊?因為我看到了在印度嚴峻對峙的三大宗教,在那裡有一種隱秘而有趣的互融關係。
先看塔。從建造的王朝看,當然是伊斯蘭建築,不會有疑問,而且基本林淞確實是伊斯蘭。但是,第一層人口朝北,這是印度教的要求;如果從飛機上看下來,它的橫截面是葵花形,這更是印度教的標記。有兩種可能,一是當年的伊斯蘭統治者友善,特地在設計中融人了本土文化;二是本地的建造者利用統治者的不內行悄悄埋下了信號。但是,我沒有讀到當時統治者企圖實行宗教融合的資料,因此更希望是第二種情況。不管什麼原因,它留下來了,儘管塔下的宗教衝突長年不斷,高塔自身卻在申述著融合的可能。
再看清真寺。這是印度最早的清真寺,現已失去一個宗教場所的功能,只剩下幾座高高的石門和無數精美的石柱。一切塗飾已全部剝落,沒有塗飾的藝術構建一旦坍弛,必定會成為介乎天然與人工之間的存在,具有一種特別的力度。據介紹,這座清真寺是拆毀了很多印度教、佛教、者那教的寺廟建造的,其中僅印度教的寺廟就有二十多座。這當然是一種蠻橫的宗教侵凌,但時間一久,侵凌和被侵凌已渾然難分,誰的語言都消滅了,誰的密碼又都已貯存。
細看那些石門石柱,那些刻畫、紋理,早已蒼老得不願嘮叨誰勝誰負,只是表明人力所及、文明所至罷了,都已被時間的手轟丈撫得毫無火氣。
站在這裡我想,文明與文明之間的自相殘殺,如能預想到共同消竭的一天,也許能變得互相客氣一點?就像兩個爭鬥了一輩子的對手都已老邁,步履艱難地在斜陽草樹間邂逅,應該有一些後悔?如果讓他們從頭來過,再活一輩子,情景將會如何?
世紀之交,就像讓各個文明重新轉世,理應都變得比前世更清醒一點。
在這個院子裡,人群聚集得最多的,既不是高塔,也不是清真寺,而是插在它們近旁的一根鐵柱。六米多高,半米直徑,黑黑地不見太大氣勢,卻發出平靜而悠遠的金屬之光。
它是伊斯蘭王朝定都德里時從印度東部搬移過來的,這裡的人都叫它阿育王柱。其實我在德里還見過另一個也被稱作阿育王柱的石柱,高高地盜立在一個古堡之上,從資料說明上看似乎比鐵柱更確切。當然阿育王熱心佛教,在位期間到處立柱建塔,多幾個阿育王柱是不奇怪的,但根據科學測定,鐵柱鑄造在一千六百年前,那就比阿育王晚了六百年。應該是岌多王朝時代。岌多王朝也弘佛,鑄一個鐵柱紀念阿育王是很有可能的。
斷月與王本是一個相當強蠻的君主,聽了佛理後蟠然醒悟,真可謂“立地成佛”,為佛教在印度的發揚光大作出了劃時代的巨大貢獻,結果也成了佛門偉人,廣受崇拜。連我家鄉浙江寧波,離印度那麼遠,居然也有一座阿育王寺,崇塔深院,古木森森,我在“文革”後期為躲避災禍曾在那裡停留過,感念殊深。不管是誰所立,為誰而立,這個鐵柱屬子佛教,應該沒有疑問。
但仔細一想,它還是保留了太多的疑問。我圍著它轉了一圈又一圈,奇怪它一千多年裸露在日曬雨淋之下怎麼通體沒有一個鏽斑?也許印度古代已有發達的鑄鐵技術,但如果說當時的合金構造已達到千年不鏽的水平則難於想像。還有,它到底是被哪個伊斯蘭王朝搬移到這裡來的?它顯而易見地保留著自己的宗教信號,為什麼會被另一個宗教的統治者供奉?… …
一切問題都迫在眉睫。文化本來應該是一種提醒和思索的力量,卻又常常適得其反,變成了顛倒輕重緩急的迷魂陣。這次在路上凡是遇到特別觸目驚心的廢墟我總是想,毀滅之前這裡是否出現過思考的面影、呼喚的聲音?但是大量的歷史資料告訴我,沒有,總是沒有。在一代雄主、百年偉業的庇蔭下,文化常常成了鋪張的點綴、無聊的品順、尖酸的互窺,有時直到兵臨城下還在作精心的形象打扮。結果,總是野蠻的力量戰勝腐酸,文化也就冤枉地跟著凋零,而跟著文化一起凋零的,總是歷史上罕見的一段光明。因此,文化最容易瑣碎又最不應該瑣碎,最習慣於講究又最應該警惕講究。文化道義和文化良知,永遠是文化的靈魂所在。否則,營營嗡嗡的所謂文化,是自我埋葬的預兆。但是,文化道義和文化良知,又談何容易?
加藤先生想把談話的氣氛調節得輕鬆一點,說起昨天剛到印度時的一些趣事。
他回憶了坐出租汽車時與司機討價還價的過程,為了防止被騙,不說自己是日本人而冒充新加坡人。有一件事讓他真的生了氣。他在街上走,有一個人追著要為他擦皮鞋,他覺得沒必要,拒絕了。誰知剛一拒絕,那人就取出一團牛糞往加藤先生皮鞋上甩,一下沾上了,只得讓他擦。擦完,竟然索價三百五十盧比,其實這裡擦鞋十個盧比已經足夠。旁邊突然走出兩個“托”,以調解的面孔勸加藤先生出二百盧比… …
沒等加藤先生說完我就笑了,覺得人類之惡怎麼這樣相似。我說我有與你一樣的遭遇,有人向我潑污,又問我想不想讓他擦去,而擦去也是需要代價的。所不同的是,他們撥污的工具是文章、書籍,而代價是.允許他們盜版。加藤先生說:“你看,我對付不了那個擦鞋者,你對付不了那些盜版者,最簡單的是非曲直徹底顛倒,我們竟然毫無辦法。就從這樣的小事想開去,人類怎麼來有效地阻止邪惡?實在不能樂觀。”
我說:“請允許我繼續從小見大,借這些小事來看看世紀難題。我們以往的樂觀,是因為相信法律和輿論能維持社會公理.但是就以你遇到的這件小事為例,如打官司,證據何在?至於輿論,你已看到,除了那兩個幫凶,別人根本不可能來關心。如果別.人來關口就更麻煩,還會把各自的觀念全帶進來,例如在印度教徒看來,那頭拉糞的牛很可能是神牛,你還福分不淺呢。這也就是說,在社會生活的諸多領域,法律、輿論和宗教等等都不解決問題。那麼引申到世紀難題,同樣遇到由誰來控制,由誰來裁判,控制和裁判是否公正,不公正該怎麼辦等等比難題本身更難的課題。我的惆悵,即來自於此。”
但是我也有企盼。企盼二十一世紀有更多的國家把國民經濟和精神道德同時提高,成為對全世界進行理性制衡的中堅力量。我相信我的祖國,極有可能成為其中一員。
至於個人,在人類面對如此密集的難題時,我企盼有更多的智者承擔起真正的文化責任,不管有多少擲石唾罵,仍能保持-個堅貞不渝的群體。暴徒可以刺殺甘地和拉賓,但天地間畢竟留下了他有〕 的聲音。
一九九九年十二月十六日,新德里,夜宿反叮a 旅館
鐵鑄的覺悟者
我在新德里徘徊時間最長的地方不太有名,在城南十四公里處,那裡有一座以十三世紀的帝王庫都布的名字命名的高塔,可惜已經斷下兩層。塔旁有一座清真寺,可惜已經坍弛。
為什麼會在功傳里長時間地徘徊?因為我看到了在印度嚴峻對峙的三大宗教,在那裡有一種隱秘而有趣的互融關係。
先看塔。從建造的王朝看,當然是伊斯蘭建築,不會有疑問,而且基本林淞確實是伊斯蘭。但是,第一層人口朝北,這是印度教的要求;如果從飛機上看下來,它的橫截面是葵花形,這更是印度教的標記。有兩種可能,一是當年的伊斯蘭統治者友善,特地在設計中融人了本土文化;二是本地的建造者利用統治者的不內行悄悄埋下了信號。但是,我沒有讀到當時統治者企圖實行宗教融合的資料,因此更希望是第二種情況。不管什麼原因,它留下來了,儘管塔下的宗教衝突長年不斷,高塔自身卻在申述著融合的可能。
再看清真寺。這是印度最早的清真寺,現已失去一個宗教場所的功能,只剩下幾座高高的石門和無數精美的石柱。一切塗飾已全部剝落,沒有塗飾的藝術構建一旦坍弛,必定會成為介乎天然與人工之間的存在,具有一種特別的力度。據介紹,這座清真寺是拆毀了很多印度教、佛教、者那教的寺廟建造的,其中僅印度教的寺廟就有二十多座。這當然是一種蠻橫的宗教侵凌,但時間一久,侵凌和被侵凌已渾然難分,誰的語言都消滅了,誰的密碼又都已貯存。
細看那些石門石柱,那些刻畫、紋理,早已蒼老得不願嘮叨誰勝誰負,只是表明人力所及、文明所至罷了,都已被時間的手轟丈撫得毫無火氣。
站在這裡我想,文明與文明之間的自相殘殺,如能預想到共同消竭的一天,也許能變得互相客氣一點?就像兩個爭鬥了一輩子的對手都已老邁,步履艱難地在斜陽草樹間邂逅,應該有一些後悔?如果讓他們從頭來過,再活一輩子,情景將會如何?
世紀之交,就像讓各個文明重新轉世,理應都變得比前世更清醒一點。
在這個院子裡,人群聚集得最多的,既不是高塔,也不是清真寺,而是插在它們近旁的一根鐵柱。六米多高,半米直徑,黑黑地不見太大氣勢,卻發出平靜而悠遠的金屬之光。
它是伊斯蘭王朝定都德里時從印度東部搬移過來的,這裡的人都叫它阿育王柱。其實我在德里還見過另一個也被稱作阿育王柱的石柱,高高地盜立在一個古堡之上,從資料說明上看似乎比鐵柱更確切。當然阿育王熱心佛教,在位期間到處立柱建塔,多幾個阿育王柱是不奇怪的,但根據科學測定,鐵柱鑄造在一千六百年前,那就比阿育王晚了六百年。應該是岌多王朝時代。岌多王朝也弘佛,鑄一個鐵柱紀念阿育王是很有可能的。
斷月與王本是一個相當強蠻的君主,聽了佛理後蟠然醒悟,真可謂“立地成佛”,為佛教在印度的發揚光大作出了劃時代的巨大貢獻,結果也成了佛門偉人,廣受崇拜。連我家鄉浙江寧波,離印度那麼遠,居然也有一座阿育王寺,崇塔深院,古木森森,我在“文革”後期為躲避災禍曾在那裡停留過,感念殊深。不管是誰所立,為誰而立,這個鐵柱屬子佛教,應該沒有疑問。
但仔細一想,它還是保留了太多的疑問。我圍著它轉了一圈又一圈,奇怪它一千多年裸露在日曬雨淋之下怎麼通體沒有一個鏽斑?也許印度古代已有發達的鑄鐵技術,但如果說當時的合金構造已達到千年不鏽的水平則難於想像。還有,它到底是被哪個伊斯蘭王朝搬移到這裡來的?它顯而易見地保留著自己的宗教信號,為什麼會被另一個宗教的統治者供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