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頁
法顯是五世紀初年到達的,離釋迎牟尼創立佛教已有九百年,離阿育王護法也有六百多年,已經進人大乘佛教時代的中段。大乘佛教經二百多年前的馬鳴和一百多年前的龍樹的整理闡揚,在理論上已蔚為大觀,在社會上則盛極一時。法顯在我現在站立的地方向西不遠處,當時叫弗樓沙的所在(今天的白沙瓦)曾見到過壯麗的“迪膩色邇大塔”,嘆為觀止,而當時這樣的大塔比比皆是。這也就是說,他來對了時候。
玄獎比法顯晚到了二百多年,已是大乘佛教時代的後期。但他比法顯幸運的是,遇到了古代印度史上最後一位偉大的君主戒日王。戒日王正在以極高的政治威望和文化才能重振已處衰勢的大乘佛教,對玄獎也優禮有加。那麼,玄獎來的也正是時候。在戒日王之後,佛教衰微,以後就進入了密教時代。
他們在歷史的輝煌期到達,敏捷的求索目光不能不關注輝煌的來源和去處。因此他們實際取到的東西,要比帶回米的典籍多得多。
稚嘛在研究佛教的時候不能不追溯佛教產生前的背景文化,例如吠陀文獻,以及其中的《 奧義書》 ,還有史詩《 羅摩衍那》 和《 摩訶婆羅多》 等等。這一來,就由宗教碰撞到了一種古文明源頭,既獨立又深厚,品順不盡。我本人曾鑽研過一陣徐梵澄先生譯的(五十奧義書》 ,又為了探索古代東方藝術史而苦讀過婆羅多牟尼的《 舞論》 ,已經深感這種文明的宏大和艱澀。面對一個古老文明,就像面對一個深不可測的大海。光從書本里讀讀對大海的描繪是遠遠不夠的,至少也應站到岸邊聞一聞海腥味。法顯、玄獎明白這一點,所以甘於歷盡艱苦而來,成了東亞文明與中亞文明之間深層溝通的首批使者。一切深層溝通都不能僅靠文字資料,而必須以腳步、目光乃至整個血肉之身區作為船筏。
人生太短促,要充分理解一種文明已經時間不夠,更何況是多種文明。於是大家都變得匆忙,而匆忙中又最容易受欺,信’了一些.幾經誤傳的信息作為判斷的基點,既傷害了自己又傷害了文明。因此,應該抓緊時間多走一些路,用步履的辛勞走出受欺的陷阱。法顯、玄獎在前,是一種永遠的燭照。
我們,別看車輪滾滾,其實也就是在追摹他們罷了。
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七日,伊斯蘭瑪巴德,夜宿M 日叮沁tt 旅館
閱讀大地
本來今天就要向印度出發,先在拉合爾(腸ho 、)停留一天,然後人境。但巴基斯坦總統明天要見我們,行期只得延後。
我是早就錫功子不見各國領導人的,那次約旦國王接見我們一行,我也只是躲在接見處外面的大街上,欣賞禁衛部隊的車輛和槍枝。以色列和伊拉克領導人的接見,我也沒有參加。我的觀察重點不在今日政界,又厭煩那些禮儀,大家也就照顧了我。
那好,今天終於托總統之福,有了半天餘暇,我可以坐在旅館裡想點事了。旅館對窗是棕黃色的山脈,當年美國國務卿基辛格博士到伊斯蘭瑪巴德後偽裝得病,到這山上去休息,其實是悄悄去了中國,開始打開中美關係大門的。
據說為了迷惑記者,他的車隊當真向山上開去,他卻坐了一輛別的車去了機場。我現在看這條山路,還十分清晰。有一段時間,偌大.個中國與外部世界的神秘通道竟然就在這兒,現在想來冼如隔世。
其實這兒一直是印度河流域連接中亞和東亞的北方通道,當然也是恆河流域乃至整個印度半島的陸上門戶。這也難怪,尖角形的印度半島在陸地上整個兒都被高山封住了,北邊是喜馬拉雅山脈,西邊是蘇來曼山脈,東邊是若開山脈,南邊是大海,那麼,這口朽直道,這個門戶,雖然門檻高了一點,終究十分重要。
印度史太長,那種在三千五百多年前神秘消失了的印度河文明實在說不清什麼,我興趣的起點是一批半遊牧的雅利安部落從這條北方通道進入,在北印度落腳、融合,漸漸向南擴展,開始了吠陀時代和史詩時代。正是這個時代的文明和智慧,孕育了早期的印度教。而佛教,也在這兒擺開過大月卜場。
以後,亞歷山大又從這裡侵入印度。不管是孔雀王朝還是友多王朝時代,這裡一直是文化教育重地。我剛剛去過的塔克西拉曾經擁有印度最重要的一些高等學府,無論是社會科學、自然科學還是醫學,者陰良發達。一位西方歷史學家甚至說,這地方的學術地位,相當於中世紀的巴黎。
我想,這裡既然匯集過這麼多智慧的頭腦,那麼,他們面對著我窗前的這幾座山,幾世至己之間在想些什麼呢?通過一些法國作家的作品,我們對中世紀時期的巴黎倒有點印象,但對這個相當於中世紀巴黎的東方學術重地,反而非常隔膜,更不知道這裡產生過什麼樣的思考。可以猜想的是,最艱澀的思考有‘可能出現在印度教和佛教的關係上。
印度教和佛教都在印度土生土長,與外來的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很不一樣。
我認為,佛教是印度文明的最高成果,其立論之明麗、境界之深邃、邏輯之嚴密、氣韻之高華,在世界宗教領域也獨領風采。而且,由於阿育王、邇膩色迎王和戒日王等君主的提倡弘揚,佛教曾在印度發展到極大的規模。我們即使僅僅讀法顯和玄類的描述,也可領略那種花團錦簇、百風來儀般的繁榮,但它為什麼最終反被印度教所壓倒呢?
這兩種宗教很長時間內有一種互補關係。有些概念如“業果報應”、“生死輪迴”等等曾共同運用,又都主張慈善、寬容、不殺生,對別的宗教也不排斥。佛教學者對於印度教經典吠陀也認真研究,而印度教在自我更新時也吸取過佛教的不少內容。
但是,佛教從一開始就反漢寸印度教有關梵天造物的說法和偶像祭祀活動,也不贊成等級森嚴、割裂人性的種姓制度。佛教集中智慧思考人們如何通過熄滅欲望、無我無執、博愛眾生而進人寧靜解脫的“涅梁”境界,成為徹底擺脫人生苦厄的覺悟者。這顯然要比多神崇拜的印度教成熟得多也明澈得多,不過人類文明的悲劇就在這裡。你想說服大眾,而大眾卻更願意崇拜那些無法說明的原始神幻;你想洗滌精神阪依上的不潔無明,人們卻特別敬畏破壞之神濕婆;你想建立一種姓氏種族上的平等,聲J 門卻早已習慣了種姓制度的千年遺傳和既得利益,佛教面臨的這些對立面,恰恰是這片土地的自然文化生態,明知其陋劣也無法遏制。
就佛教本身而言,由於一度名聲太響、人才太多、待遇太高,嚴重陷於蹈空玄談、概念玩弄之中,失去了剛健的生命力,最後,不僅比不過印度教,連外來的伊斯蘭教也無法面對,到十三世紀,在印度基本消亡。
換言之,是印度這塊土地,埋葬了最優秀的印度文明。好像說不通,卻不幸是事實。
由此我想概括出一個興衰圖譜。佛教是一種智者文明,印度教是一種土著文明,伊斯蘭教是一種外來文明,三者的最終順序是:土著文明第一,外來文明第二,智者文明第三。這個順序令人深思。
玄獎比法顯晚到了二百多年,已是大乘佛教時代的後期。但他比法顯幸運的是,遇到了古代印度史上最後一位偉大的君主戒日王。戒日王正在以極高的政治威望和文化才能重振已處衰勢的大乘佛教,對玄獎也優禮有加。那麼,玄獎來的也正是時候。在戒日王之後,佛教衰微,以後就進入了密教時代。
他們在歷史的輝煌期到達,敏捷的求索目光不能不關注輝煌的來源和去處。因此他們實際取到的東西,要比帶回米的典籍多得多。
稚嘛在研究佛教的時候不能不追溯佛教產生前的背景文化,例如吠陀文獻,以及其中的《 奧義書》 ,還有史詩《 羅摩衍那》 和《 摩訶婆羅多》 等等。這一來,就由宗教碰撞到了一種古文明源頭,既獨立又深厚,品順不盡。我本人曾鑽研過一陣徐梵澄先生譯的(五十奧義書》 ,又為了探索古代東方藝術史而苦讀過婆羅多牟尼的《 舞論》 ,已經深感這種文明的宏大和艱澀。面對一個古老文明,就像面對一個深不可測的大海。光從書本里讀讀對大海的描繪是遠遠不夠的,至少也應站到岸邊聞一聞海腥味。法顯、玄獎明白這一點,所以甘於歷盡艱苦而來,成了東亞文明與中亞文明之間深層溝通的首批使者。一切深層溝通都不能僅靠文字資料,而必須以腳步、目光乃至整個血肉之身區作為船筏。
人生太短促,要充分理解一種文明已經時間不夠,更何況是多種文明。於是大家都變得匆忙,而匆忙中又最容易受欺,信’了一些.幾經誤傳的信息作為判斷的基點,既傷害了自己又傷害了文明。因此,應該抓緊時間多走一些路,用步履的辛勞走出受欺的陷阱。法顯、玄獎在前,是一種永遠的燭照。
我們,別看車輪滾滾,其實也就是在追摹他們罷了。
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七日,伊斯蘭瑪巴德,夜宿M 日叮沁tt 旅館
閱讀大地
本來今天就要向印度出發,先在拉合爾(腸ho 、)停留一天,然後人境。但巴基斯坦總統明天要見我們,行期只得延後。
我是早就錫功子不見各國領導人的,那次約旦國王接見我們一行,我也只是躲在接見處外面的大街上,欣賞禁衛部隊的車輛和槍枝。以色列和伊拉克領導人的接見,我也沒有參加。我的觀察重點不在今日政界,又厭煩那些禮儀,大家也就照顧了我。
那好,今天終於托總統之福,有了半天餘暇,我可以坐在旅館裡想點事了。旅館對窗是棕黃色的山脈,當年美國國務卿基辛格博士到伊斯蘭瑪巴德後偽裝得病,到這山上去休息,其實是悄悄去了中國,開始打開中美關係大門的。
據說為了迷惑記者,他的車隊當真向山上開去,他卻坐了一輛別的車去了機場。我現在看這條山路,還十分清晰。有一段時間,偌大.個中國與外部世界的神秘通道竟然就在這兒,現在想來冼如隔世。
其實這兒一直是印度河流域連接中亞和東亞的北方通道,當然也是恆河流域乃至整個印度半島的陸上門戶。這也難怪,尖角形的印度半島在陸地上整個兒都被高山封住了,北邊是喜馬拉雅山脈,西邊是蘇來曼山脈,東邊是若開山脈,南邊是大海,那麼,這口朽直道,這個門戶,雖然門檻高了一點,終究十分重要。
印度史太長,那種在三千五百多年前神秘消失了的印度河文明實在說不清什麼,我興趣的起點是一批半遊牧的雅利安部落從這條北方通道進入,在北印度落腳、融合,漸漸向南擴展,開始了吠陀時代和史詩時代。正是這個時代的文明和智慧,孕育了早期的印度教。而佛教,也在這兒擺開過大月卜場。
以後,亞歷山大又從這裡侵入印度。不管是孔雀王朝還是友多王朝時代,這裡一直是文化教育重地。我剛剛去過的塔克西拉曾經擁有印度最重要的一些高等學府,無論是社會科學、自然科學還是醫學,者陰良發達。一位西方歷史學家甚至說,這地方的學術地位,相當於中世紀的巴黎。
我想,這裡既然匯集過這麼多智慧的頭腦,那麼,他們面對著我窗前的這幾座山,幾世至己之間在想些什麼呢?通過一些法國作家的作品,我們對中世紀時期的巴黎倒有點印象,但對這個相當於中世紀巴黎的東方學術重地,反而非常隔膜,更不知道這裡產生過什麼樣的思考。可以猜想的是,最艱澀的思考有‘可能出現在印度教和佛教的關係上。
印度教和佛教都在印度土生土長,與外來的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很不一樣。
我認為,佛教是印度文明的最高成果,其立論之明麗、境界之深邃、邏輯之嚴密、氣韻之高華,在世界宗教領域也獨領風采。而且,由於阿育王、邇膩色迎王和戒日王等君主的提倡弘揚,佛教曾在印度發展到極大的規模。我們即使僅僅讀法顯和玄類的描述,也可領略那種花團錦簇、百風來儀般的繁榮,但它為什麼最終反被印度教所壓倒呢?
這兩種宗教很長時間內有一種互補關係。有些概念如“業果報應”、“生死輪迴”等等曾共同運用,又都主張慈善、寬容、不殺生,對別的宗教也不排斥。佛教學者對於印度教經典吠陀也認真研究,而印度教在自我更新時也吸取過佛教的不少內容。
但是,佛教從一開始就反漢寸印度教有關梵天造物的說法和偶像祭祀活動,也不贊成等級森嚴、割裂人性的種姓制度。佛教集中智慧思考人們如何通過熄滅欲望、無我無執、博愛眾生而進人寧靜解脫的“涅梁”境界,成為徹底擺脫人生苦厄的覺悟者。這顯然要比多神崇拜的印度教成熟得多也明澈得多,不過人類文明的悲劇就在這裡。你想說服大眾,而大眾卻更願意崇拜那些無法說明的原始神幻;你想洗滌精神阪依上的不潔無明,人們卻特別敬畏破壞之神濕婆;你想建立一種姓氏種族上的平等,聲J 門卻早已習慣了種姓制度的千年遺傳和既得利益,佛教面臨的這些對立面,恰恰是這片土地的自然文化生態,明知其陋劣也無法遏制。
就佛教本身而言,由於一度名聲太響、人才太多、待遇太高,嚴重陷於蹈空玄談、概念玩弄之中,失去了剛健的生命力,最後,不僅比不過印度教,連外來的伊斯蘭教也無法面對,到十三世紀,在印度基本消亡。
換言之,是印度這塊土地,埋葬了最優秀的印度文明。好像說不通,卻不幸是事實。
由此我想概括出一個興衰圖譜。佛教是一種智者文明,印度教是一種土著文明,伊斯蘭教是一種外來文明,三者的最終順序是:土著文明第一,外來文明第二,智者文明第三。這個順序令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