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頁
這樣大同小異的悲慘故事,在幾天之內都壓到了各位同學身上.不久前還嘻嘻哈哈的班級,一下子變得很沉默.現在回想起來真不理解大家年紀輕輕為何那麼懂事,不哭泣、不訴說、不求告,只是每天平靜而愴然地走在處處飄拂著標語、大字報的校園裡.背後的長者都不見了,熱鬧中的腳步邁得多麼孤獨.不知在何處陰暗的房間裡,長者們正目光痴痴地懸想著這些腳步,而這些腳步卻已走不到長者們身邊.
學校中的造反派罵我們班級是頑冥不化的"三座大山",其實他們哪裡知道,這個班級壓著多少個家庭悲劇,有什麼心緒在學校里胡鬧,又有什麼資格胡鬧?有一天,突然在校園裡見到了張可老師,她歷來不是那種常能見到的老師,從農村分別後就很少照面,不知在幹什麼.那天她顯得很疲倦,走得很慢.猛地看到我她非常高興,彼此問對方好嗎,回答都含糊其詞,艱難地找著話題.
"李惠民最近有聯繫嗎?"她問."誰?""李惠民."她又重複了一次,這下我想起來了,與我們一起住了很久的農村幹部.倒不是我忘了他,是沒有料到張可老師會在這樣的時刻提起他.那些談莎士比亞、練九成宮的夜晚又浮現在眼前,我把張可老師攙到路邊草坪上談了一會兒.她又告訴我,她家有一個鄰居,是我中學的校友,每次見面都把我作為談論對象.我想不起那位校友,但請張可老師代我向他問好.
"聽說你們又要下農村?"她問.
"是的,已經動員了."我說."多久?"她問.
"說是一輩子.""讓帶書嗎?"她又問."還不知道.總可以帶幾本吧."但我心裡明白,張可老師說的書,不是可讓帶的那幾本.
"一輩子,與父母商量了?"我淡淡苦笑了一下.張可老師好像感覺到了這種問法有點不合時宜,便輕輕拍了拍我的手臂,說:"好好照顧自己."這次下鄉勞動的時間並沒有預想的那麼漫無邊際,等我們在幾度春耕秋收之後突然被通知回到上海,情況已發生很大變化.工宣隊、軍宣隊和造反派之間吵鬧得很厲害,造反派的一些頭頭被關起來了,又出了林彪事件,一來二去,上級居然下令要複課了.複課又沒有教材,於是一窩蜂地成立各種各樣的教材編寫組.原先被作為運動對象或運動阻力看待的那幫人,開始有點事幹了.先聽說有一批教師要去參加修訂《辭海》,名單上有張可老師;後來陸陸續續又有一些教師被抽調出去,一天在大食堂,有一個軍宣隊員找我談話,要我參加設在復旦大學的一個現代文學編寫組."每個文科學校都有人參加,以復旦、師大為主,我們是小學校,要謙虛."他說.
當時所有的修訂組和教材編寫組都由市裡的寫作組統管,寫作組對我這樣一個"文革"以來未曾參加過任何組織的年輕人有點看重的意思,然而畢竟我的運氣太好,一九七五年年初就發覺得了肝炎.在家休息一陣還不行,只得住院,出了醫院就到故鄉休養去了.要不然,從一九七五年到一九七六年,我如果在上海,沒準也會奉命參與一些諸如"反擊右傾翻案風"和其他名目繁多的小運動,居然都讓我逃過去了.古人說"因病得閒殊不惡",信然.記得回鄉休養前在學院醫務室里還遇見過張可老師一次,她說:"沒關係,我愛人也得過肝炎,少吃藥,多休息,增加營養."順便她還愉快地告訴我,學院裡受人尊敬的朱端鈞教授現在也在參加修訂《辭海》.
這次她終於提到了自己的愛人.我曾聽系裡的老師說,她愛人是"胡風分子",究竟是誰,卻不清楚.
說是回鄉養病,故鄉卻只有一位七十多歲的老祖母,我怕傳染給她.後來是我同鄉的老師盛鍾健先生在奉化縣的一個半山腰裡找到一間小房子,讓我住了下來.
吃飯則有一頓沒一頓,搭在山腳下一個極其簡陋的小食堂里.那裡連一份報紙也看不到,完全不知道天下發生了什麼事.又是大幸,居然讓我認識了一位八十多歲的沈老先生,他受當地文化館委託管理著早年蔣經國先生在山間的一個讀書室,經他點頭,我就全身心地鑽到那些舊書里去了.那兒除了《古今圖書集成》、《二十四史》、《四部叢刊》外,還有《萬有文庫》和比較完整的二三十年代出版的文化雜誌,我反正有的是時間,一本本閱讀.正經書讀累了,就去興致勃勃地翻閱一大堆《東方雜誌》.讀書室外面是長天荒草,安靜無比.我從來沒有獲得過那麼優越的讀書條件,當然絕不放過,連生病的事也忘記了.
那位沈老先生有點仙風道骨,那麼大年紀還每天爬山,有時居然親自提一小籃子家栽時鮮水果,到半山小屋來送給我,讓我既驚訝又感動.我問他為什麼不在讀書室里交給我而要親自送來,他說這是"禮數".他倒是每天早晨在家聽點廣播,把重要的消息告訴我.有一天他說唐山發生了大地震,你半山腰的小房子也危險,於是我幾經打聽搬到一個廟裡躲避.在廟裡又住了不少時日,仍然天天去讀蔣經國先生留下的那些書.那個讀書室造得很堅固,即使發生地震也會很安全.沈老先生說,蔣經國先生從來沒有充份利用過這個讀書室,這個讀書室簡直就是為我造的了.從古廟到讀書室那條冷僻的荒路,我已經走得悠然陶然,幾乎記不得年月了.終於有一天,我從兩位過路山民嘴中得知,立即又在老先生那裡證實,毛澤東去世了.
五
幾年後,我在系資料室里翻閱雜誌,突然讀到一篇用中西比較方法研究《文心雕龍》的文章,十分驚嘆,卻不知作者王元化是什麼人.當時正好有上海的一家大報向我約稿,就寫了篇讀後感寄去.幾天後報社編輯親自來到我家,告訴我這篇讀後感不能發表.原因是"王元化的歷史問題還沒有結論,學術雜誌發表他的論文可以,但我們報紙……"我問:"王元化究竟是誰?""你寫了文章還不知道他是誰?"那位編輯十分驚訝,"我還以為是由於你和他愛人同在一個學校的關係呢.""他愛人在我們學院?"我好奇極了."張可嘛!你真的不知道?""啊?"這下我倒真是發呆了.過些天我有意識地在學校里找到張可老師,談了這件事,也談了我
學校中的造反派罵我們班級是頑冥不化的"三座大山",其實他們哪裡知道,這個班級壓著多少個家庭悲劇,有什麼心緒在學校里胡鬧,又有什麼資格胡鬧?有一天,突然在校園裡見到了張可老師,她歷來不是那種常能見到的老師,從農村分別後就很少照面,不知在幹什麼.那天她顯得很疲倦,走得很慢.猛地看到我她非常高興,彼此問對方好嗎,回答都含糊其詞,艱難地找著話題.
"李惠民最近有聯繫嗎?"她問."誰?""李惠民."她又重複了一次,這下我想起來了,與我們一起住了很久的農村幹部.倒不是我忘了他,是沒有料到張可老師會在這樣的時刻提起他.那些談莎士比亞、練九成宮的夜晚又浮現在眼前,我把張可老師攙到路邊草坪上談了一會兒.她又告訴我,她家有一個鄰居,是我中學的校友,每次見面都把我作為談論對象.我想不起那位校友,但請張可老師代我向他問好.
"聽說你們又要下農村?"她問.
"是的,已經動員了."我說."多久?"她問.
"說是一輩子.""讓帶書嗎?"她又問."還不知道.總可以帶幾本吧."但我心裡明白,張可老師說的書,不是可讓帶的那幾本.
"一輩子,與父母商量了?"我淡淡苦笑了一下.張可老師好像感覺到了這種問法有點不合時宜,便輕輕拍了拍我的手臂,說:"好好照顧自己."這次下鄉勞動的時間並沒有預想的那麼漫無邊際,等我們在幾度春耕秋收之後突然被通知回到上海,情況已發生很大變化.工宣隊、軍宣隊和造反派之間吵鬧得很厲害,造反派的一些頭頭被關起來了,又出了林彪事件,一來二去,上級居然下令要複課了.複課又沒有教材,於是一窩蜂地成立各種各樣的教材編寫組.原先被作為運動對象或運動阻力看待的那幫人,開始有點事幹了.先聽說有一批教師要去參加修訂《辭海》,名單上有張可老師;後來陸陸續續又有一些教師被抽調出去,一天在大食堂,有一個軍宣隊員找我談話,要我參加設在復旦大學的一個現代文學編寫組."每個文科學校都有人參加,以復旦、師大為主,我們是小學校,要謙虛."他說.
當時所有的修訂組和教材編寫組都由市裡的寫作組統管,寫作組對我這樣一個"文革"以來未曾參加過任何組織的年輕人有點看重的意思,然而畢竟我的運氣太好,一九七五年年初就發覺得了肝炎.在家休息一陣還不行,只得住院,出了醫院就到故鄉休養去了.要不然,從一九七五年到一九七六年,我如果在上海,沒準也會奉命參與一些諸如"反擊右傾翻案風"和其他名目繁多的小運動,居然都讓我逃過去了.古人說"因病得閒殊不惡",信然.記得回鄉休養前在學院醫務室里還遇見過張可老師一次,她說:"沒關係,我愛人也得過肝炎,少吃藥,多休息,增加營養."順便她還愉快地告訴我,學院裡受人尊敬的朱端鈞教授現在也在參加修訂《辭海》.
這次她終於提到了自己的愛人.我曾聽系裡的老師說,她愛人是"胡風分子",究竟是誰,卻不清楚.
說是回鄉養病,故鄉卻只有一位七十多歲的老祖母,我怕傳染給她.後來是我同鄉的老師盛鍾健先生在奉化縣的一個半山腰裡找到一間小房子,讓我住了下來.
吃飯則有一頓沒一頓,搭在山腳下一個極其簡陋的小食堂里.那裡連一份報紙也看不到,完全不知道天下發生了什麼事.又是大幸,居然讓我認識了一位八十多歲的沈老先生,他受當地文化館委託管理著早年蔣經國先生在山間的一個讀書室,經他點頭,我就全身心地鑽到那些舊書里去了.那兒除了《古今圖書集成》、《二十四史》、《四部叢刊》外,還有《萬有文庫》和比較完整的二三十年代出版的文化雜誌,我反正有的是時間,一本本閱讀.正經書讀累了,就去興致勃勃地翻閱一大堆《東方雜誌》.讀書室外面是長天荒草,安靜無比.我從來沒有獲得過那麼優越的讀書條件,當然絕不放過,連生病的事也忘記了.
那位沈老先生有點仙風道骨,那麼大年紀還每天爬山,有時居然親自提一小籃子家栽時鮮水果,到半山小屋來送給我,讓我既驚訝又感動.我問他為什麼不在讀書室里交給我而要親自送來,他說這是"禮數".他倒是每天早晨在家聽點廣播,把重要的消息告訴我.有一天他說唐山發生了大地震,你半山腰的小房子也危險,於是我幾經打聽搬到一個廟裡躲避.在廟裡又住了不少時日,仍然天天去讀蔣經國先生留下的那些書.那個讀書室造得很堅固,即使發生地震也會很安全.沈老先生說,蔣經國先生從來沒有充份利用過這個讀書室,這個讀書室簡直就是為我造的了.從古廟到讀書室那條冷僻的荒路,我已經走得悠然陶然,幾乎記不得年月了.終於有一天,我從兩位過路山民嘴中得知,立即又在老先生那裡證實,毛澤東去世了.
五
幾年後,我在系資料室里翻閱雜誌,突然讀到一篇用中西比較方法研究《文心雕龍》的文章,十分驚嘆,卻不知作者王元化是什麼人.當時正好有上海的一家大報向我約稿,就寫了篇讀後感寄去.幾天後報社編輯親自來到我家,告訴我這篇讀後感不能發表.原因是"王元化的歷史問題還沒有結論,學術雜誌發表他的論文可以,但我們報紙……"我問:"王元化究竟是誰?""你寫了文章還不知道他是誰?"那位編輯十分驚訝,"我還以為是由於你和他愛人同在一個學校的關係呢.""他愛人在我們學院?"我好奇極了."張可嘛!你真的不知道?""啊?"這下我倒真是發呆了.過些天我有意識地在學校里找到張可老師,談了這件事,也談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