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頁
眼就笑著說:"不要只讀蘭姆,最好讀原文."我紅著臉說:"那是古英語,很難."張可老師說:"你真不知道讀原文的樂趣有多大."然後她又比較起朱生豪和吳興華的翻譯,用鄭重的口氣介紹法文翻譯家傅雷,最後對我竟然沒聽說過傅東華有點不滿意,說這是一位國學西學俱佳的學者.說著她走進西屋拿出一本陳舊的牛皮紙封面文集,裡邊有一篇傅東華論國學的文章,讓我閱讀.
談話一旦開始就漸漸養成了習慣,她即便是隨口說幾句也能帶給我一個文雅的世界.我毫不掩飾地抱怨學院裡課程之拙劣,她微笑地說,倒真的不必來讀戲劇文學系."莎士比亞是位詩人,向他學編劇技巧委屈了他;中國話劇的發展,關鍵是導演;至於傳統戲曲,劇本歷來不重要,主要是演員的表演."她從根本上動搖了我本來就不堅實的專業思想後,又興致勃勃地介紹起我十分陌生的京劇女老生演員張文娟,用詞之熱烈在她平日的從容談吐中很少見到.對此我不無驚異,但結果卻是觸動我日後漸漸建立起一種以演員為中心的比較健全的戲劇觀念.對於在戲劇學院的課堂上已經消失、而在學生課餘閱讀中仍然熱門的貝克、勞遜、亞卻、斯坦尼、布萊希特,她以溫和的語氣提醒我都不太重要.
現在回想起來,這麼多看似至高無上的大師早早地被一位女性溫和的聲音化解了一大半,這節省了我多少鑽研的時間,提升了我多少鳥瞰的高度!減法比加法更值得感謝.
天暗了,一盞昏黃的油燈點燃了起來,房東又在叫我們去吃鹽豆稀飯.飯後,農村幹部李惠民和我們坐到了一起,他說:"你們經常在談的東西我聽不大懂,知道自己沒文化,現在天天晚上練毛筆字,請你們幫我指點指點."我和李惠民同室而居,知道他每天晚上都要練很長時間的毛筆字,有時我睡了一覺醒來看見他還在練,至於他已經練到什麼程度了,卻沒有去注意.待到他拿出最近寫的一大疊毛邊紙來,我和張可老師都驚呼起來.才幾個月,他手下的歐體九成宮已經非常像樣.
一天,我正在門外洗衣服,從泥路上駛來一輛農民馱貨用的自行車,騎車的是青年農民,而貨架上卻坐著一位滿頭白髮的清瘦老者,一看就知道是文化人.車在我跟前停下了,老者跳下貨架走上一步問我:"請問,許玄在哪個村?"許玄是我的同班同學,我立即斷定,這是許玄的父親,華東師範大學著名的文學教授許傑先生,全國聞名的"大右派".那麼衰老的他居然長途顛簸看望女兒來了,汽車站離這裡很遠,貨用自行車顯然是他從車站僱到這兒的.
"您是許伯伯吧?"我問.他高興地點了點頭,我就指給他看許玄的住處,自行車又馱著他上路了.我連忙叫出張可老師,張可老師看著許傑先生的背影深深嘆了一口氣,說:"受了那麼多罪,還一心關心著女兒!"從許傑先生,談起文學界.
我說前不久讀了陝西作家王汶石的幾個短篇不錯,她說從王汶石一篇談結構的文章,可以知道他比其他農村作家要用功.如此平靜地以"用功"一詞來評價一位當時頗為轟動的作家,我看到了一種寧靜的文化風度.
"國外的小說家你最喜歡誰?"她想把我從中國作家中引開.
"法國的雨果,俄國的契訶夫."我回答."那也一定知道翻譯俄文的滿濤?"她問."當然."我說.
"他是我家裡人,哥哥."她說."他也姓張?"我愚蠢地問.她忍不住笑了,點了點頭.
她既然提到了哥哥,我就大膽地追問:"張可老師,據說你有很傳奇的經歷?"她又笑了:"什麼傳奇?不值一提."她沒有順著這個話題講下去,而是換了一種口氣對我說:"你的古文已經不錯,現在最好把外語學好,光憑英語課本沒用.我覺得你還應該再用功一點."又是"用功".我認真地點了點頭,說已經把最容易買到的《毛澤東選集》英文版通讀了一遍,她連忙說:"那是偷懶的辦法,中國人的思維,中國人的詞彙,猜都猜得出來.讀英語,先讀狄更斯,再讀莎士比亞."這樣的談話,幾乎天天進行,特別是在晚上.羊睡著了,老太太的咳嗽聲有節奏地傳來,李惠民繼續在油燈下與歐陽詢廝磨.北窗外是一道很高的長堤,長堤外是浩闊的長江,往東不遠,有一個古老的閱兵台,是戚繼光留下的遺蹟;往西不遠,是鄭和下西洋的碼頭所在.江風陣陣,濤聲隱隱,而我們居住著的村落,從明末以來一直是海盜的據點.當年讓航船者們聞風
喪膽的"七十二家村"就在這裡,這個如此破敗的小村落就是"七十二家村"的一部份.
長江、海盜、鄭和、戚繼光,現在又加上了雨果、契訶夫和莎士比亞.我納悶:
是一種什麼緣份,讓我在這樣的一個地方遇到了這樣一位長者?
春節到了,上級通知,每村三人中一個留守,兩個可以回家探親.留守者當然是我,他們兩位走了.李惠民天天嘴上掛著未婚妻,何況他的炒米粉也早已被我吃完了.過幾天,不知在哪個村莊,家家戶戶的春聯都會換上漂亮齊整的歐體?
張可老師回的是一個什麼樣的家呢?作為學生,什麼樣的問題都可以詢問老師,就是不適宜詢問老師的家庭.她日日夜夜給我講了那麼多話,怎麼除了哥哥滿濤,卻從來未曾提起自己的家裡人?
四
從農村回到學校不久,"文化大革命"開始了.我們班級的同學,很少有家裡不出事情的.作家、教授的後代自不待說,連"高幹子弟"們也接二連三地大禍臨頭.郭沫若幾經痛切檢討後還保留著位置,但他推薦來的曲信先卻遇到了家庭出身問題.李嬰寧同學父親的黨齡幾乎和黨史差不多長,但不幸他又是一位出色的書法家和文物鑑賞家,當造反派闖進他家打爛了那些文物,他也就不想活了.我父親籍籍無名,居然也因是"階級異己分子"而被關押,他可是我們一家八口人唯一的經濟來源,我這個大兒子雖然不到二十歲卻面對著一副家庭生計重擔,盤算再三覺得能救我們全家的只有在安徽工作尚未成家的叔叔了,但剛剛想到,叔叔已在一場遊街批鬥之後自殺.他遊街批鬥的罪名是"蓄意美化大毒草《紅樓夢》".
談話一旦開始就漸漸養成了習慣,她即便是隨口說幾句也能帶給我一個文雅的世界.我毫不掩飾地抱怨學院裡課程之拙劣,她微笑地說,倒真的不必來讀戲劇文學系."莎士比亞是位詩人,向他學編劇技巧委屈了他;中國話劇的發展,關鍵是導演;至於傳統戲曲,劇本歷來不重要,主要是演員的表演."她從根本上動搖了我本來就不堅實的專業思想後,又興致勃勃地介紹起我十分陌生的京劇女老生演員張文娟,用詞之熱烈在她平日的從容談吐中很少見到.對此我不無驚異,但結果卻是觸動我日後漸漸建立起一種以演員為中心的比較健全的戲劇觀念.對於在戲劇學院的課堂上已經消失、而在學生課餘閱讀中仍然熱門的貝克、勞遜、亞卻、斯坦尼、布萊希特,她以溫和的語氣提醒我都不太重要.
現在回想起來,這麼多看似至高無上的大師早早地被一位女性溫和的聲音化解了一大半,這節省了我多少鑽研的時間,提升了我多少鳥瞰的高度!減法比加法更值得感謝.
天暗了,一盞昏黃的油燈點燃了起來,房東又在叫我們去吃鹽豆稀飯.飯後,農村幹部李惠民和我們坐到了一起,他說:"你們經常在談的東西我聽不大懂,知道自己沒文化,現在天天晚上練毛筆字,請你們幫我指點指點."我和李惠民同室而居,知道他每天晚上都要練很長時間的毛筆字,有時我睡了一覺醒來看見他還在練,至於他已經練到什麼程度了,卻沒有去注意.待到他拿出最近寫的一大疊毛邊紙來,我和張可老師都驚呼起來.才幾個月,他手下的歐體九成宮已經非常像樣.
一天,我正在門外洗衣服,從泥路上駛來一輛農民馱貨用的自行車,騎車的是青年農民,而貨架上卻坐著一位滿頭白髮的清瘦老者,一看就知道是文化人.車在我跟前停下了,老者跳下貨架走上一步問我:"請問,許玄在哪個村?"許玄是我的同班同學,我立即斷定,這是許玄的父親,華東師範大學著名的文學教授許傑先生,全國聞名的"大右派".那麼衰老的他居然長途顛簸看望女兒來了,汽車站離這裡很遠,貨用自行車顯然是他從車站僱到這兒的.
"您是許伯伯吧?"我問.他高興地點了點頭,我就指給他看許玄的住處,自行車又馱著他上路了.我連忙叫出張可老師,張可老師看著許傑先生的背影深深嘆了一口氣,說:"受了那麼多罪,還一心關心著女兒!"從許傑先生,談起文學界.
我說前不久讀了陝西作家王汶石的幾個短篇不錯,她說從王汶石一篇談結構的文章,可以知道他比其他農村作家要用功.如此平靜地以"用功"一詞來評價一位當時頗為轟動的作家,我看到了一種寧靜的文化風度.
"國外的小說家你最喜歡誰?"她想把我從中國作家中引開.
"法國的雨果,俄國的契訶夫."我回答."那也一定知道翻譯俄文的滿濤?"她問."當然."我說.
"他是我家裡人,哥哥."她說."他也姓張?"我愚蠢地問.她忍不住笑了,點了點頭.
她既然提到了哥哥,我就大膽地追問:"張可老師,據說你有很傳奇的經歷?"她又笑了:"什麼傳奇?不值一提."她沒有順著這個話題講下去,而是換了一種口氣對我說:"你的古文已經不錯,現在最好把外語學好,光憑英語課本沒用.我覺得你還應該再用功一點."又是"用功".我認真地點了點頭,說已經把最容易買到的《毛澤東選集》英文版通讀了一遍,她連忙說:"那是偷懶的辦法,中國人的思維,中國人的詞彙,猜都猜得出來.讀英語,先讀狄更斯,再讀莎士比亞."這樣的談話,幾乎天天進行,特別是在晚上.羊睡著了,老太太的咳嗽聲有節奏地傳來,李惠民繼續在油燈下與歐陽詢廝磨.北窗外是一道很高的長堤,長堤外是浩闊的長江,往東不遠,有一個古老的閱兵台,是戚繼光留下的遺蹟;往西不遠,是鄭和下西洋的碼頭所在.江風陣陣,濤聲隱隱,而我們居住著的村落,從明末以來一直是海盜的據點.當年讓航船者們聞風
喪膽的"七十二家村"就在這裡,這個如此破敗的小村落就是"七十二家村"的一部份.
長江、海盜、鄭和、戚繼光,現在又加上了雨果、契訶夫和莎士比亞.我納悶:
是一種什麼緣份,讓我在這樣的一個地方遇到了這樣一位長者?
春節到了,上級通知,每村三人中一個留守,兩個可以回家探親.留守者當然是我,他們兩位走了.李惠民天天嘴上掛著未婚妻,何況他的炒米粉也早已被我吃完了.過幾天,不知在哪個村莊,家家戶戶的春聯都會換上漂亮齊整的歐體?
張可老師回的是一個什麼樣的家呢?作為學生,什麼樣的問題都可以詢問老師,就是不適宜詢問老師的家庭.她日日夜夜給我講了那麼多話,怎麼除了哥哥滿濤,卻從來未曾提起自己的家裡人?
四
從農村回到學校不久,"文化大革命"開始了.我們班級的同學,很少有家裡不出事情的.作家、教授的後代自不待說,連"高幹子弟"們也接二連三地大禍臨頭.郭沫若幾經痛切檢討後還保留著位置,但他推薦來的曲信先卻遇到了家庭出身問題.李嬰寧同學父親的黨齡幾乎和黨史差不多長,但不幸他又是一位出色的書法家和文物鑑賞家,當造反派闖進他家打爛了那些文物,他也就不想活了.我父親籍籍無名,居然也因是"階級異己分子"而被關押,他可是我們一家八口人唯一的經濟來源,我這個大兒子雖然不到二十歲卻面對著一副家庭生計重擔,盤算再三覺得能救我們全家的只有在安徽工作尚未成家的叔叔了,但剛剛想到,叔叔已在一場遊街批鬥之後自殺.他遊街批鬥的罪名是"蓄意美化大毒草《紅樓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