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小宛忍不住打個寒顫,想起胡瘸子的事來,又由此想到那個神秘女人電話。
“之也,那女人又來電話了。”
“哦,什麼時候?”張之也一驚,十分煩惱。
“就在昨天下午,你來找我之前,我光顧著跟你說玻璃窗上投影的事,就忘記提了。”
之也立刻轉移話題:“對了,那個男人影子後來沒有再出現吧?”
“沒有。你進來後他就消失了。”小宛一想到那個奇怪的影像,心中就有種莫名的痛,仿佛流星滑過天空。對那個鬼影,她心裡的憂傷比恐懼更多。“之也,我有點害怕。”
“怕那個影子?”
“不是,怕那個女人。那個打電話的女人。”
“女人有什麼好怕?”張之也頗不願討論這個問題,又轉回去說,“那影子,會不會就是張朝天?”
“不會吧,那影子很年輕的。”
“若梅英還不是很年輕?鬼可以隨意選擇自己的形象的。”
“可他打扮很現代,不像那個時代的人。”小宛看看張之也惶惶的臉色,體諒地說,“之也,你是不是很累?要不,我們別逛了,先回賓館吧。”
“可是,我還有個採訪要做。”之也越發煩惱,“還有,你明天就要回去了,總得給家人買點禮物吧。”
“也是。”小宛笑,“快過仲秋了,我奶奶喜歡廣式
月餅,有兩個鴨蛋黃的那種。當年她是在上海吃到的,現在我也要從上海買給她,比較有意義。”她一直記得奶奶第一次給她講起若梅英時,提到的那盒被壓扁了、皮兒餡兒都粘在一起的月餅。奶奶說,那是她吃過的最好的月餅。
“你去做你的採訪,我去買我的月餅,晚上我們在賓館會合,一起吃晚飯。”
“好啊。”張之也明顯鬆一口氣,感激地說:“小宛,你真是體諒我。記著,晚上早點回來,我在餐廳訂好位子等你。”
小宛點點頭,忽然問:“之也,我想問你一句話。”
張之也一驚,凝目細看小宛。
小宛起初不解他何以這般鄭重,轉瞬明白了,不禁苦笑:“你是怕我被梅英附身?”
張之也被猜破心事,不好意思地笑:“你的口氣,真像她。”
“不,我不是她,是我自己要問你一句話。”
“你問。”
小宛猶豫半晌,終於說:“不想問了,改天,改天再說吧。”
張之也其實也約略猜得出小宛想問什麼,捫心自問,並不知該怎樣回答,聽她說不問了,暗自鬆了一口氣,故作不經意地說:“那就這麼定了,晚上見,記著,穿得漂亮點,給我個驚喜。”
小宛回來的時候,天已黃昏。
薄暮冥冥,行人匆匆,空氣中流淌著惆悵的意味。
上海的夜色流淌著家常而華麗的懷舊色彩,是褪色發黃的
老照片裡的情境。路邊咖啡館裡播著三十四年代的流行歌曲,越發渲染出一種假做真時真亦假的幻象。
小宛仰起頭,感受著上海的風拂過面頰,心底一片清冷,莫名悽惶。黃昏時人們特有的好景不再的悽惶和無助。一路上,她總覺得似乎有人在跟著她。是若梅英?是電話里的“女鬼”?是玻璃窗影子的年輕男人?
一次又一次回頭,可是一無所見。倒是身後的男人會錯了意,對著她自以為多情地一笑,嚇得小宛忙加快腳步,匆匆走開。
她手裡拎著月餅盒子,忽然便想家了。溫暖的真實的生氣勃勃的家。在這個異鄉的傍晚,她的心裡,充滿了對家的渴望,渴望那溫暖的燈光,渴望燈光下親人的臉。
奶奶看到月餅,一定很高興,也許會很辛酸。當年那個在西湖邊要飯的小女孩如今已經白髮蒼蒼,兒孫滿堂,當她吃到孫女兒親手奉上的月餅時,她深深崇拜的若小姐早已香消玉殞,她心中,該是欣慰還是蒼涼呢?
只不過離開北京才幾天,可是隨著梅英故事的漸漸水落石出,心底里仿佛已經隨她走過一生。學戲、唱戲、戀愛、搶婚、棄嬰、批鬥、墜樓、遊魂……
梅英的一生,有限溫存,無限辛酸,給她帶來太大的震撼。在一生中最風光最美麗的時刻,因為一場錯愛,而過早地紅顏枯死,煙花謝幕——是命運的錯,還是性格的錯?
電梯一徑開上五樓,經過之也的房間時,看到房門半掩,裡面有奇特聲音傳出。
小宛不假思索,隨手推開:“之也,你在嗎?”
床上的男女回過頭來——
仿佛有一枚炸彈投下,天地間忽然變了顏色,面面相覷間,三個人同時成了泥塑木偶。
被重複的命運(1)
在愛情里,有比辜負更沉重的打擊嗎?
有,就是欺騙。
比欺騙更沉重的還有嗎?
有,是利用。
比利用更沉重的呢?
是輕視。
小宛一尊神像一樣站在屋子中央,萬籟俱寂,耳膜卻偏被一種聽不見的聲音撞擊得疼痛欲裂。
完全意想不到的畫面把天地間所有的顏色與聲響都混淆了,然而床上的兩個人,卻只是泰然。
小宛聽到自己的聲音在說:“這不是真的……”
那聲音柔弱而縹緲,是個一出口就消失在空氣中的童話。
床上的女子坐起來,嫣然而笑,不慌不忙地穿好衣裳,甚至還在鏡子前照了一照,對著之也的頰邊輕柔地一吻:“給你時間,跟小妹妹講清楚吧。”
那妖嬈的女子,叫薇薇恩。
她的故事,小宛是熟悉的——張之也說起過,薇薇恩,這個逼著人家喊她英文名字的中國女孩,一個標準小資,同之也青梅竹馬,兩小無猜。曾經拉著他泡遍三里屯南街酒吧。喜歡名牌。喜歡老外。喜歡錢。
她的臉,小宛也是熟悉的——幽藍的眼蓋,暗紅的唇膏,活色生香的一張臉。張之也帶著家人來看戲,《貴妃醉酒》,有個女子緊挨著他坐,形跡親昵,舉止輕浮,就是她了。
而她的聲音,小宛更加熟悉——午夜的電話鈴中,那個陰魂不散地從北京糾纏到上海的神秘女人,一再警告她:不要和他在一起。
原來,“他”,就是張之也!
而那個電話里的“她”,不是女鬼,是情敵!
薇薇恩穿戴整齊,施施然地走出去,似乎還輕輕笑了一笑,擦過小宛的肩。
然而小宛已經成了石雕,不會動彈,只會流淚。
“為什麼?”她張了張嘴,只會問這一句。
“情不自禁。”張之也低下頭,無可解釋,卻必須解釋,“我們從小一塊長大,早就有過肌膚之親……”
“可是你跟我說過同她分手了。”
“上次她父母和我父母一起來了北京,兩家老人見面,我們就又走在一起。我跟她說已經有女朋友了,她不相信,說要我回到她身邊。我一直躲著她,到上海來,就是為了躲她。沒想到她會追到上海……”
“之也,那女人又來電話了。”
“哦,什麼時候?”張之也一驚,十分煩惱。
“就在昨天下午,你來找我之前,我光顧著跟你說玻璃窗上投影的事,就忘記提了。”
之也立刻轉移話題:“對了,那個男人影子後來沒有再出現吧?”
“沒有。你進來後他就消失了。”小宛一想到那個奇怪的影像,心中就有種莫名的痛,仿佛流星滑過天空。對那個鬼影,她心裡的憂傷比恐懼更多。“之也,我有點害怕。”
“怕那個影子?”
“不是,怕那個女人。那個打電話的女人。”
“女人有什麼好怕?”張之也頗不願討論這個問題,又轉回去說,“那影子,會不會就是張朝天?”
“不會吧,那影子很年輕的。”
“若梅英還不是很年輕?鬼可以隨意選擇自己的形象的。”
“可他打扮很現代,不像那個時代的人。”小宛看看張之也惶惶的臉色,體諒地說,“之也,你是不是很累?要不,我們別逛了,先回賓館吧。”
“可是,我還有個採訪要做。”之也越發煩惱,“還有,你明天就要回去了,總得給家人買點禮物吧。”
“也是。”小宛笑,“快過仲秋了,我奶奶喜歡廣式
月餅,有兩個鴨蛋黃的那種。當年她是在上海吃到的,現在我也要從上海買給她,比較有意義。”她一直記得奶奶第一次給她講起若梅英時,提到的那盒被壓扁了、皮兒餡兒都粘在一起的月餅。奶奶說,那是她吃過的最好的月餅。
“你去做你的採訪,我去買我的月餅,晚上我們在賓館會合,一起吃晚飯。”
“好啊。”張之也明顯鬆一口氣,感激地說:“小宛,你真是體諒我。記著,晚上早點回來,我在餐廳訂好位子等你。”
小宛點點頭,忽然問:“之也,我想問你一句話。”
張之也一驚,凝目細看小宛。
小宛起初不解他何以這般鄭重,轉瞬明白了,不禁苦笑:“你是怕我被梅英附身?”
張之也被猜破心事,不好意思地笑:“你的口氣,真像她。”
“不,我不是她,是我自己要問你一句話。”
“你問。”
小宛猶豫半晌,終於說:“不想問了,改天,改天再說吧。”
張之也其實也約略猜得出小宛想問什麼,捫心自問,並不知該怎樣回答,聽她說不問了,暗自鬆了一口氣,故作不經意地說:“那就這麼定了,晚上見,記著,穿得漂亮點,給我個驚喜。”
小宛回來的時候,天已黃昏。
薄暮冥冥,行人匆匆,空氣中流淌著惆悵的意味。
上海的夜色流淌著家常而華麗的懷舊色彩,是褪色發黃的
老照片裡的情境。路邊咖啡館裡播著三十四年代的流行歌曲,越發渲染出一種假做真時真亦假的幻象。
小宛仰起頭,感受著上海的風拂過面頰,心底一片清冷,莫名悽惶。黃昏時人們特有的好景不再的悽惶和無助。一路上,她總覺得似乎有人在跟著她。是若梅英?是電話里的“女鬼”?是玻璃窗影子的年輕男人?
一次又一次回頭,可是一無所見。倒是身後的男人會錯了意,對著她自以為多情地一笑,嚇得小宛忙加快腳步,匆匆走開。
她手裡拎著月餅盒子,忽然便想家了。溫暖的真實的生氣勃勃的家。在這個異鄉的傍晚,她的心裡,充滿了對家的渴望,渴望那溫暖的燈光,渴望燈光下親人的臉。
奶奶看到月餅,一定很高興,也許會很辛酸。當年那個在西湖邊要飯的小女孩如今已經白髮蒼蒼,兒孫滿堂,當她吃到孫女兒親手奉上的月餅時,她深深崇拜的若小姐早已香消玉殞,她心中,該是欣慰還是蒼涼呢?
只不過離開北京才幾天,可是隨著梅英故事的漸漸水落石出,心底里仿佛已經隨她走過一生。學戲、唱戲、戀愛、搶婚、棄嬰、批鬥、墜樓、遊魂……
梅英的一生,有限溫存,無限辛酸,給她帶來太大的震撼。在一生中最風光最美麗的時刻,因為一場錯愛,而過早地紅顏枯死,煙花謝幕——是命運的錯,還是性格的錯?
電梯一徑開上五樓,經過之也的房間時,看到房門半掩,裡面有奇特聲音傳出。
小宛不假思索,隨手推開:“之也,你在嗎?”
床上的男女回過頭來——
仿佛有一枚炸彈投下,天地間忽然變了顏色,面面相覷間,三個人同時成了泥塑木偶。
被重複的命運(1)
在愛情里,有比辜負更沉重的打擊嗎?
有,就是欺騙。
比欺騙更沉重的還有嗎?
有,是利用。
比利用更沉重的呢?
是輕視。
小宛一尊神像一樣站在屋子中央,萬籟俱寂,耳膜卻偏被一種聽不見的聲音撞擊得疼痛欲裂。
完全意想不到的畫面把天地間所有的顏色與聲響都混淆了,然而床上的兩個人,卻只是泰然。
小宛聽到自己的聲音在說:“這不是真的……”
那聲音柔弱而縹緲,是個一出口就消失在空氣中的童話。
床上的女子坐起來,嫣然而笑,不慌不忙地穿好衣裳,甚至還在鏡子前照了一照,對著之也的頰邊輕柔地一吻:“給你時間,跟小妹妹講清楚吧。”
那妖嬈的女子,叫薇薇恩。
她的故事,小宛是熟悉的——張之也說起過,薇薇恩,這個逼著人家喊她英文名字的中國女孩,一個標準小資,同之也青梅竹馬,兩小無猜。曾經拉著他泡遍三里屯南街酒吧。喜歡名牌。喜歡老外。喜歡錢。
她的臉,小宛也是熟悉的——幽藍的眼蓋,暗紅的唇膏,活色生香的一張臉。張之也帶著家人來看戲,《貴妃醉酒》,有個女子緊挨著他坐,形跡親昵,舉止輕浮,就是她了。
而她的聲音,小宛更加熟悉——午夜的電話鈴中,那個陰魂不散地從北京糾纏到上海的神秘女人,一再警告她:不要和他在一起。
原來,“他”,就是張之也!
而那個電話里的“她”,不是女鬼,是情敵!
薇薇恩穿戴整齊,施施然地走出去,似乎還輕輕笑了一笑,擦過小宛的肩。
然而小宛已經成了石雕,不會動彈,只會流淚。
“為什麼?”她張了張嘴,只會問這一句。
“情不自禁。”張之也低下頭,無可解釋,卻必須解釋,“我們從小一塊長大,早就有過肌膚之親……”
“可是你跟我說過同她分手了。”
“上次她父母和我父母一起來了北京,兩家老人見面,我們就又走在一起。我跟她說已經有女朋友了,她不相信,說要我回到她身邊。我一直躲著她,到上海來,就是為了躲她。沒想到她會追到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