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頁
小宛往場子裡望一望,稀稀落落的,最多只上了五成客人。她想起若梅英說的,以前的角兒上場前先往三樓瞄一眼的故事,不禁感嘆,現在別說三樓了,就這一層樓還填不滿呢,而來的客人中,又有一半是贈票。怎麼能怪演員們越來越不專心呢?
忽然一轉眼看見第三排坐著張之也,心裡“別”地一跳,他旁邊的兩位老人家就是他的父母嗎?也就是自己的未來公婆?
小宛的臉紅了。切,八字還沒一撇呢,知道這一聲“爸”、“媽”有機會叫沒機會叫呢。咦,再過去那女孩子是誰?打扮得花枝招展濃妝艷抹的,眼蓋幽藍,唇色暗紅,一張臉活色生香,正同張之也咬著耳朵低低地說話,形容很是親昵……
小宛正想看得更仔細些,忽然舞台上燈光大作,台下卻刷地暗下來,再也看不清楚。
一時緊鑼密鼓,幻出一個大唐盛世的繁華景象來:畫布上影著亭台飛檐,百花競艷,好一派皇家氣象。戲台近處設著雕欄玉砌,花團錦簇,一道小橋橫渡,泄玉流芳。現在京戲演員的唱腔身段雖然不比前人,然而舞台布景卻借著高科技的撐腰比從前光怪陸離許多倍。
鑼鼓聲越來越緊,聲緊處,只聽嬌滴滴一聲“呀……”,穿透了鑼鼓陣,也穿進了觀眾的心——楊貴妃出場了!
只見她醉態可掬,搖曳而行,粉面含春,媚眼如絲,台前站定,方一亮相,台下已哄然叫好。這叫做“碰頭彩”,只有老戲迷們才會守的規矩。今天的觀眾,真是給足了面子。
“芍藥開,牡丹艷,春光無限。好酒啊好酒……”那楊玉環桃花為面,秋水為眸,鳳冠霞帔,媚行狐步,手執酒樽一步三搖地走近了,腳底如踏棉絮,卻軟而不亂,置杯,賞花,下腰,銜杯,正是腰功里的絕活兒“臥魚”——當是時,演員臉朝上身向後仰,頭部漸漸後仰,與台平齊,而後以口銜杯做飲酒狀,接連幾次。
台下人數雖然不多,卻多是行家,看到這久已不見的梨園風採得以再現,大覺透氣,頓時轟天價叫起好來。如果說開篇那聲“碰頭彩”還只是客氣捧場的話,那麼現在的這聲好可就是發自肺腑,而且一旦叫出,就再也剎不住闡,一陣陣叫好聲就好像滾雷似一波響過一波,竟要把棚頂子掀翻過來一樣。
小宛意外,這楊貴妃的演員平時練功並不專心,今天如何竟表演得這樣好了?看到冷落已久的戲院這樣火爆,觀眾叫好聲響成一片,倒有些像電影裡演的舊戲台子的情形兒。
團長也被驚動了,來到幕側觀場,眉飛色舞地連連說:“這姑娘,平時不怎麼著,關鍵時候來一下子,還真把人震住了!”一邊拍小宛一掌:“丫頭,別光傻站著呀,還不準備第二場的服裝去?誤了戲,打你屁股!”
“說什麼呀?”小宛臉紅起來,那個演員也比她大不了多少,一樣是剛剛分配工作的,人家就是“姑娘”,她就是“丫頭”,動不動拍頭摸腦袋的,連打屁股也拿出來了,真是氣死人!
服裝間裡鬧轟轟的,黃蓋正對鏡畫著紅色六分臉,《搜孤救孤》的屠岸賈則在上好了妝的臉上畫紅色直道——預示“血光之災”的意思,秦湘蓮吵吵著找不到自己的頭面了,穆桂英的“大靠”鬆了一邊,《三岔口》的兩位武丑在無聲地走場對腳步,檢場的在催促下一場戲的主角快做準備……
正手忙腳亂,團長進來了:“丫頭,怎麼樣了?”
“人家有名有姓的,不叫丫頭!”小宛正色抗議。
“喲,丫頭生氣了。”團長呵呵笑,還想再說點什麼,忽見羽衣霓裳的人影一閃,是楊貴妃下戲了,從門前匆匆經過,忙喊一句:“餵楊貴妃,演得不錯,進來聊兩句。”
然而那人頭也不回,逕自穿過走廊急急地去了。團長還要追上再喊,小宛心裡一動,忙拉住說:“女演員事多,走得這麼急,肯定有原因的,你就別追了,免得大家尷尬。”
團長愣了愣,臉先紅了,打個哈哈說:“你這孩子,人小鬼大。”敲了小宛一記腦殼,轉身走了。
小宛撫撫腦門,悻悻道:“剛不叫丫頭,又成孩子了。”
顧不得抱怨,忙隨了楊貴妃衣影兒趕至後場倉房,果然看到若梅英坐在暗處瑟瑟發抖,臉色蒼白,連濃妝厚彩也蓋不住。
小宛詫異道:“你怎麼穿了這身衣裳?”
梅英悵悵地撫著袖子說:“這也是我穿過的衣裳呀。”
“什麼?這明明是演員的行頭,還是新做的,沒正式上過戲呢。”
梅英苦笑:“小宛,你看清楚,這衣裳是舊的,金線是真的,上面的繡花,都是手繡,不像你們現在的衣裳平整,可是比你們鮮活,就算隔了一個甲子,料子快化土了,繡活兒可還真著呢。”說起舊時風月,梅英頗有幾分自得。
小宛走近細看,又撈起袖子來捻幾捻,果然料子綿得多,線腳也細密得多,倒不禁好笑起來,原來楊玉環服裝,事隔六十年,竟一點改觀沒有,還是沿用老樣子,借屍還魂。
梅英說:“我聽說你們今天唱《貴妃醉酒》,心都動了,忍不住,自個兒開了箱子,換上衣裳就來了,想跟你們的角兒——啊,聽說現在都改叫演員了是嗎——比一比,看看到底是誰的唱功好。只可惜,台上陽氣太重,我撐不了那麼久,被大燈照得影兒都虛了。”
小宛這才想起,剛才在台後看戲,果然不曾見過楊貴妃有影子,回頭想想,倒不由冒一身冷汗。每天台上搬演著古人的故事,今人的口唱著前人的事兒,誰知道什麼時候又會觸動誰個靈魂的情性,驚動了他來移花接木客串演出呢?台下看戲,台上唱戲,誰知道什麼時候是人在唱,什麼時候是鬼在說?
忽然前場傳來撕心裂腑一聲喊:“冤哪——”是李慧娘上場了。小宛看不見,可是可以想像得出那李慧娘拖著長長的水袖迤邐而出,一干牛頭馬面隨後追來的樣子,李慧娘渾身縞素,怨氣衝天,咬牙切齒要追討仇人的項上人頭,否則誓不罷休。
小宛忽然不寒而慄。這樣的仇恨是真實的嗎?當演員們用心揣摩著這些本不屬於自己的仇恨冤孽的時候,那些遊蕩於天地間的一股冤讎之氣會不會因此找到共鳴,而於倏忽間進入演員的身體?
那在台上唱戲的,到底是演員,還是李慧娘本人?
她望著若梅英,戰戰兢兢地問:“那個唱楊貴妃的演員呢?你替她上了台,她哪裡去了?”
“在這兒。”若梅英揭開蓋道具的一張帘子,箱堆里,果然躺著一個女子,穿著艷麗的楊貴妃服飾,沉睡不醒。臉上紅紅白白地上著濃妝,因為出現在不合宜的地點,乍看像只鬼。
若梅英淡淡地說,“我讓她睡著了。”
小宛急上前去探了探女孩的鼻息,松下一口氣來,不滿地看著若梅英:“你這樣做,知不知道對她的影響有多大?她一覺醒來,發現自己睡在這裡,而別人都告訴她剛才已經上過場了,她非嚇瘋不可!”
忽然一轉眼看見第三排坐著張之也,心裡“別”地一跳,他旁邊的兩位老人家就是他的父母嗎?也就是自己的未來公婆?
小宛的臉紅了。切,八字還沒一撇呢,知道這一聲“爸”、“媽”有機會叫沒機會叫呢。咦,再過去那女孩子是誰?打扮得花枝招展濃妝艷抹的,眼蓋幽藍,唇色暗紅,一張臉活色生香,正同張之也咬著耳朵低低地說話,形容很是親昵……
小宛正想看得更仔細些,忽然舞台上燈光大作,台下卻刷地暗下來,再也看不清楚。
一時緊鑼密鼓,幻出一個大唐盛世的繁華景象來:畫布上影著亭台飛檐,百花競艷,好一派皇家氣象。戲台近處設著雕欄玉砌,花團錦簇,一道小橋橫渡,泄玉流芳。現在京戲演員的唱腔身段雖然不比前人,然而舞台布景卻借著高科技的撐腰比從前光怪陸離許多倍。
鑼鼓聲越來越緊,聲緊處,只聽嬌滴滴一聲“呀……”,穿透了鑼鼓陣,也穿進了觀眾的心——楊貴妃出場了!
只見她醉態可掬,搖曳而行,粉面含春,媚眼如絲,台前站定,方一亮相,台下已哄然叫好。這叫做“碰頭彩”,只有老戲迷們才會守的規矩。今天的觀眾,真是給足了面子。
“芍藥開,牡丹艷,春光無限。好酒啊好酒……”那楊玉環桃花為面,秋水為眸,鳳冠霞帔,媚行狐步,手執酒樽一步三搖地走近了,腳底如踏棉絮,卻軟而不亂,置杯,賞花,下腰,銜杯,正是腰功里的絕活兒“臥魚”——當是時,演員臉朝上身向後仰,頭部漸漸後仰,與台平齊,而後以口銜杯做飲酒狀,接連幾次。
台下人數雖然不多,卻多是行家,看到這久已不見的梨園風採得以再現,大覺透氣,頓時轟天價叫起好來。如果說開篇那聲“碰頭彩”還只是客氣捧場的話,那麼現在的這聲好可就是發自肺腑,而且一旦叫出,就再也剎不住闡,一陣陣叫好聲就好像滾雷似一波響過一波,竟要把棚頂子掀翻過來一樣。
小宛意外,這楊貴妃的演員平時練功並不專心,今天如何竟表演得這樣好了?看到冷落已久的戲院這樣火爆,觀眾叫好聲響成一片,倒有些像電影裡演的舊戲台子的情形兒。
團長也被驚動了,來到幕側觀場,眉飛色舞地連連說:“這姑娘,平時不怎麼著,關鍵時候來一下子,還真把人震住了!”一邊拍小宛一掌:“丫頭,別光傻站著呀,還不準備第二場的服裝去?誤了戲,打你屁股!”
“說什麼呀?”小宛臉紅起來,那個演員也比她大不了多少,一樣是剛剛分配工作的,人家就是“姑娘”,她就是“丫頭”,動不動拍頭摸腦袋的,連打屁股也拿出來了,真是氣死人!
服裝間裡鬧轟轟的,黃蓋正對鏡畫著紅色六分臉,《搜孤救孤》的屠岸賈則在上好了妝的臉上畫紅色直道——預示“血光之災”的意思,秦湘蓮吵吵著找不到自己的頭面了,穆桂英的“大靠”鬆了一邊,《三岔口》的兩位武丑在無聲地走場對腳步,檢場的在催促下一場戲的主角快做準備……
正手忙腳亂,團長進來了:“丫頭,怎麼樣了?”
“人家有名有姓的,不叫丫頭!”小宛正色抗議。
“喲,丫頭生氣了。”團長呵呵笑,還想再說點什麼,忽見羽衣霓裳的人影一閃,是楊貴妃下戲了,從門前匆匆經過,忙喊一句:“餵楊貴妃,演得不錯,進來聊兩句。”
然而那人頭也不回,逕自穿過走廊急急地去了。團長還要追上再喊,小宛心裡一動,忙拉住說:“女演員事多,走得這麼急,肯定有原因的,你就別追了,免得大家尷尬。”
團長愣了愣,臉先紅了,打個哈哈說:“你這孩子,人小鬼大。”敲了小宛一記腦殼,轉身走了。
小宛撫撫腦門,悻悻道:“剛不叫丫頭,又成孩子了。”
顧不得抱怨,忙隨了楊貴妃衣影兒趕至後場倉房,果然看到若梅英坐在暗處瑟瑟發抖,臉色蒼白,連濃妝厚彩也蓋不住。
小宛詫異道:“你怎麼穿了這身衣裳?”
梅英悵悵地撫著袖子說:“這也是我穿過的衣裳呀。”
“什麼?這明明是演員的行頭,還是新做的,沒正式上過戲呢。”
梅英苦笑:“小宛,你看清楚,這衣裳是舊的,金線是真的,上面的繡花,都是手繡,不像你們現在的衣裳平整,可是比你們鮮活,就算隔了一個甲子,料子快化土了,繡活兒可還真著呢。”說起舊時風月,梅英頗有幾分自得。
小宛走近細看,又撈起袖子來捻幾捻,果然料子綿得多,線腳也細密得多,倒不禁好笑起來,原來楊玉環服裝,事隔六十年,竟一點改觀沒有,還是沿用老樣子,借屍還魂。
梅英說:“我聽說你們今天唱《貴妃醉酒》,心都動了,忍不住,自個兒開了箱子,換上衣裳就來了,想跟你們的角兒——啊,聽說現在都改叫演員了是嗎——比一比,看看到底是誰的唱功好。只可惜,台上陽氣太重,我撐不了那麼久,被大燈照得影兒都虛了。”
小宛這才想起,剛才在台後看戲,果然不曾見過楊貴妃有影子,回頭想想,倒不由冒一身冷汗。每天台上搬演著古人的故事,今人的口唱著前人的事兒,誰知道什麼時候又會觸動誰個靈魂的情性,驚動了他來移花接木客串演出呢?台下看戲,台上唱戲,誰知道什麼時候是人在唱,什麼時候是鬼在說?
忽然前場傳來撕心裂腑一聲喊:“冤哪——”是李慧娘上場了。小宛看不見,可是可以想像得出那李慧娘拖著長長的水袖迤邐而出,一干牛頭馬面隨後追來的樣子,李慧娘渾身縞素,怨氣衝天,咬牙切齒要追討仇人的項上人頭,否則誓不罷休。
小宛忽然不寒而慄。這樣的仇恨是真實的嗎?當演員們用心揣摩著這些本不屬於自己的仇恨冤孽的時候,那些遊蕩於天地間的一股冤讎之氣會不會因此找到共鳴,而於倏忽間進入演員的身體?
那在台上唱戲的,到底是演員,還是李慧娘本人?
她望著若梅英,戰戰兢兢地問:“那個唱楊貴妃的演員呢?你替她上了台,她哪裡去了?”
“在這兒。”若梅英揭開蓋道具的一張帘子,箱堆里,果然躺著一個女子,穿著艷麗的楊貴妃服飾,沉睡不醒。臉上紅紅白白地上著濃妝,因為出現在不合宜的地點,乍看像只鬼。
若梅英淡淡地說,“我讓她睡著了。”
小宛急上前去探了探女孩的鼻息,松下一口氣來,不滿地看著若梅英:“你這樣做,知不知道對她的影響有多大?她一覺醒來,發現自己睡在這裡,而別人都告訴她剛才已經上過場了,她非嚇瘋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