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頁
“哪個胡瘸子?”得到答案,反而讓小宛不敢相信了,“您真認識一個胡瘸子?”
“是啊,就是我跟你說起過的,那個給小姐做衣裳的裁縫店老闆。有一次小姐開菊宴……”
“菊宴?”
“是啊。那時候的伶人多半喜歡侍弄花草,好像荀慧生愛玉簪,金少山愛臘梅……”奶奶一說起這些繁華舊事就來精神,眯起眼睛,又望回那遙遠的四十年代,“我們小姐,最喜歡的是菊花。因為喜歡那兩句話:‘寧可抱香枝上老,不隨黃葉舞秋風’。她養的菊花,品種又多又稀罕,在整個京都也很有名的,‘醉貴妃’也有,‘羅裳舞’也有,‘柳浪聞鶯’也有,‘淡掃蛾眉’也有,還有什麼‘柳線’、‘大笑’、‘念奴嬌’、‘武陵春色’、‘霜里嬋娟’、‘明月照積雪’……一百多種呢,每到秋天,擺得滿園子都是,用白玉盆盛著,裝點些假石山水,打點得要多別致有多別致。仲秋節的時候在園子裡設賞菊宴唱堂會,達官貴人都以能參加咱們小姐的菊宴為榮呢。”
“寧可抱香枝上老,不隨黃葉舞秋風。”小宛細細玩味著這兩句詩,詩里有傲氣,卻也有無奈。也許,這便是梅英的心聲?
張之也卻不會跟著跑題,只追准一條線兒問到底:“奶奶還記得胡瘸子開的店叫什麼名字嗎?”
“記得呢,叫‘胭脂坊’。”
店招牌叫做“胭脂坊”。
胭脂坊不賣胭脂,卻賣布。
暗花,織錦,平紋,斜紋,紡綢,縐緞,燙絨,絲棉……卷在尺板上,平整地排列在一起,匯成色彩的河流。既華麗,又謙恭,像待嫁的秀女,等待客人挑選。
一旦經了刀尺,絲線,捆邊,刺繡,變成一件件衣裳,就有了獨立的生命,固定的前程。
胭脂坊的老闆站在那色彩的河前,手裡的拐像是撐船的槳,唇角噙著買賣人特有的諂媚的笑,眼睛裡卻含著恨意。他的舌頭底下,久久地壓著一個名字:若梅英!
壓得牙酸。
若梅英昨天又給他吃了個軟釘子,這已經不知是第幾百幾十回了。他為了捧若梅英的場,從上海跟到北京來,大銀錢白花花地扔出去,成籃的花往台上送,可是,她連個笑臉兒也沒給過。
送去的禮物都給扔出門來,口裡猶不饒人,冷語戲弄:“就這些冠戴也好送給我若梅英?賞人都嫌寒酸。真是看一眼都覺得污辱呢,青兒去哪裡了?還不打水來給我洗臉。”
不過是個戲子,憑什麼這麼糟踐人?在戲台上扮久了公主皇妃,就真當自己是公主了!
胡瘸子恨哪,恨得牙齦痒痒,他好歹也算是有頭有臉有家底兒的人物兒,在上海灘說句話也落地有聲的,受到這樣一番奚落,如何忍得下?
那一日,探准了若梅英府上開賞菊宴,便千里迢迢地,托個夥計輾轉將只錦盒送過去,假託某高官厚禮,囑咐面呈若小姐。門房不知有詐,興頭頭送到廳里,報說送禮人在門外立等回信兒呢。若梅英當眾打開,見用錦袱裹著,觸手綿軟,不知何物,隨手一抖,滿堂人都尖叫起來,亂成一團——
那包袱里滾落出來的,竟是一隻被敲碎腦殼剖腹挖心的雪色貓屍!
“這人太齷齬了!”小宛憤憤。她終於明白,不是胡伯,而是胡伯的爹與若梅英有過一段淵源,禍及子孫。那,到底是怎樣的恩怨?
“後來呢?若梅英有沒有報復胡瘸子?”
“沒有。這些閒人多不勝數,個個計較起來,哪裡還有得閒?”奶奶嘆口氣,余怒未息,“要說胡瘸子巴結小姐,也不是一年兩年了,真沒少費心思,那花籃衣料送得海里去了。煩他做衣裳,他每次都巴巴兒地親自捧了送上門來,說是送小姐的禮物,不收錢的。小姐怎麼看得上呢?反而多給一倍手工,讓我打發了他去。出了那件事兒後,就再不去他店裡了。”
“若梅英這麼驕傲,不是會得罪很多人?”
“那也難免。達官貴人們開堂會叫局,多半不規矩,普通的伶人,惹不起,總要稍微兜攬些,可是若小姐竟是天生的傲性兒,從不肯假以辭色的。那時候有個營長,三天兩頭來送禮,還不是被小姐連摔帶罵地攆出去……”
“若梅英最後嫁給了一個什麼人呢?”
“一個司令。大軍閥來著,廣東人。當時,屬他追小姐追得最凶,天天來捧場,每次來帶著十幾個勤務兵,拿刀拿槍的,看完戲就往後台闖,不管收不收,一聲‘賞’,金銀頭面就往台子上撂,嚷著說是給小姐的聘禮,要娶小姐回家做五姨太,小姐當然不答應,可是怎麼犟得過呢?後來逼得緊了,還私下裡跟我說想逃跑。可是有一晚,不知怎麼著,忽然就應了。”
“應了?”小宛意外,“她自己答應的?不是人家逼的?”
奶奶搖搖頭,一臉困惑,事情過去了這麼多年,至今想起,還讓她納悶兒:“那晚是小姐最後一次登台,那嗓子亮得呀,全場打雷似的一陣陣喊好,可是後來就都喊不出來了,你看我我看你的,小姐的聲音拔得太高了,從沒有戲子那樣唱戲的,往死里唱。結果,沒到終場,小姐的嗓子就破了,等於再也沒法吃戲飯……”
“她是存心的?”
“我也不知道。對藝人來說,‘倒嗓’是最可怕的事。有些名角兒最紅的時候忽然倒嗓,報上立刻會傳出是同行嫉妒下藥毒啞的結果,可是小姐‘倒嗓’卻是自己唱啞的,連記者都驚動了,當時報上傳得沸沸揚揚的,說什麼的都有。可是事隔這麼多年,也沒人知道她到底為什麼要這樣做。就是我,整天貼身服侍著,對這件事也是雲裡霧裡,一知半解。”
“那您還記不記得‘倒嗓’前都發生過什麼特別的事兒呢?”
“只記得前一晚小姐沒回戲院來睡,大家都以為她跑了,還緊著盤問我。我嚇得光知道哭。可到了晚上,小姐自個兒穿戴好回來了,戲院老闆那個樂呀。誰知道竟會是小姐最後一次登台呢……”
那是若梅英最後一次登台。
艷妝,盛服,美得驚人。眼睛裡像有一團火,一直在燒,燒得人乾涸。仍是唱《倩女離魂》,聲音比往時高出一倍不止,連鑼鼓聲都壓不住。
足本《倩女離魂》唱罷,自動鞠躬報幕,說為答謝戲迷,願再獻一曲《遊園驚夢》,接著是全本《竇娥冤》,《李慧娘》,接著是《沉江》……
觀眾們起初還叫好碰彩,後來便噓聲四起,再後來便都啞了。琴師們早已停了弦,青兒上來勸姑娘休息,班頭也催了五六次,戲院的老闆已經開始往外攆觀眾,可是梅英只是恁誰不理,仍然聲嘶力竭地唱、作、念、打,毫不欺場。
記者們被驚動了,連夜趕來拍照採訪,梅英對著鎂光燈妖嬈作態,臉上卻冷冷地沒一絲表情,對記者們的諸多提問更是置之不理。班頭對著老闆嘀嘀咕咕:“她是不是瘋了?又不像啊。”……
“是啊,就是我跟你說起過的,那個給小姐做衣裳的裁縫店老闆。有一次小姐開菊宴……”
“菊宴?”
“是啊。那時候的伶人多半喜歡侍弄花草,好像荀慧生愛玉簪,金少山愛臘梅……”奶奶一說起這些繁華舊事就來精神,眯起眼睛,又望回那遙遠的四十年代,“我們小姐,最喜歡的是菊花。因為喜歡那兩句話:‘寧可抱香枝上老,不隨黃葉舞秋風’。她養的菊花,品種又多又稀罕,在整個京都也很有名的,‘醉貴妃’也有,‘羅裳舞’也有,‘柳浪聞鶯’也有,‘淡掃蛾眉’也有,還有什麼‘柳線’、‘大笑’、‘念奴嬌’、‘武陵春色’、‘霜里嬋娟’、‘明月照積雪’……一百多種呢,每到秋天,擺得滿園子都是,用白玉盆盛著,裝點些假石山水,打點得要多別致有多別致。仲秋節的時候在園子裡設賞菊宴唱堂會,達官貴人都以能參加咱們小姐的菊宴為榮呢。”
“寧可抱香枝上老,不隨黃葉舞秋風。”小宛細細玩味著這兩句詩,詩里有傲氣,卻也有無奈。也許,這便是梅英的心聲?
張之也卻不會跟著跑題,只追准一條線兒問到底:“奶奶還記得胡瘸子開的店叫什麼名字嗎?”
“記得呢,叫‘胭脂坊’。”
店招牌叫做“胭脂坊”。
胭脂坊不賣胭脂,卻賣布。
暗花,織錦,平紋,斜紋,紡綢,縐緞,燙絨,絲棉……卷在尺板上,平整地排列在一起,匯成色彩的河流。既華麗,又謙恭,像待嫁的秀女,等待客人挑選。
一旦經了刀尺,絲線,捆邊,刺繡,變成一件件衣裳,就有了獨立的生命,固定的前程。
胭脂坊的老闆站在那色彩的河前,手裡的拐像是撐船的槳,唇角噙著買賣人特有的諂媚的笑,眼睛裡卻含著恨意。他的舌頭底下,久久地壓著一個名字:若梅英!
壓得牙酸。
若梅英昨天又給他吃了個軟釘子,這已經不知是第幾百幾十回了。他為了捧若梅英的場,從上海跟到北京來,大銀錢白花花地扔出去,成籃的花往台上送,可是,她連個笑臉兒也沒給過。
送去的禮物都給扔出門來,口裡猶不饒人,冷語戲弄:“就這些冠戴也好送給我若梅英?賞人都嫌寒酸。真是看一眼都覺得污辱呢,青兒去哪裡了?還不打水來給我洗臉。”
不過是個戲子,憑什麼這麼糟踐人?在戲台上扮久了公主皇妃,就真當自己是公主了!
胡瘸子恨哪,恨得牙齦痒痒,他好歹也算是有頭有臉有家底兒的人物兒,在上海灘說句話也落地有聲的,受到這樣一番奚落,如何忍得下?
那一日,探准了若梅英府上開賞菊宴,便千里迢迢地,托個夥計輾轉將只錦盒送過去,假託某高官厚禮,囑咐面呈若小姐。門房不知有詐,興頭頭送到廳里,報說送禮人在門外立等回信兒呢。若梅英當眾打開,見用錦袱裹著,觸手綿軟,不知何物,隨手一抖,滿堂人都尖叫起來,亂成一團——
那包袱里滾落出來的,竟是一隻被敲碎腦殼剖腹挖心的雪色貓屍!
“這人太齷齬了!”小宛憤憤。她終於明白,不是胡伯,而是胡伯的爹與若梅英有過一段淵源,禍及子孫。那,到底是怎樣的恩怨?
“後來呢?若梅英有沒有報復胡瘸子?”
“沒有。這些閒人多不勝數,個個計較起來,哪裡還有得閒?”奶奶嘆口氣,余怒未息,“要說胡瘸子巴結小姐,也不是一年兩年了,真沒少費心思,那花籃衣料送得海里去了。煩他做衣裳,他每次都巴巴兒地親自捧了送上門來,說是送小姐的禮物,不收錢的。小姐怎麼看得上呢?反而多給一倍手工,讓我打發了他去。出了那件事兒後,就再不去他店裡了。”
“若梅英這麼驕傲,不是會得罪很多人?”
“那也難免。達官貴人們開堂會叫局,多半不規矩,普通的伶人,惹不起,總要稍微兜攬些,可是若小姐竟是天生的傲性兒,從不肯假以辭色的。那時候有個營長,三天兩頭來送禮,還不是被小姐連摔帶罵地攆出去……”
“若梅英最後嫁給了一個什麼人呢?”
“一個司令。大軍閥來著,廣東人。當時,屬他追小姐追得最凶,天天來捧場,每次來帶著十幾個勤務兵,拿刀拿槍的,看完戲就往後台闖,不管收不收,一聲‘賞’,金銀頭面就往台子上撂,嚷著說是給小姐的聘禮,要娶小姐回家做五姨太,小姐當然不答應,可是怎麼犟得過呢?後來逼得緊了,還私下裡跟我說想逃跑。可是有一晚,不知怎麼著,忽然就應了。”
“應了?”小宛意外,“她自己答應的?不是人家逼的?”
奶奶搖搖頭,一臉困惑,事情過去了這麼多年,至今想起,還讓她納悶兒:“那晚是小姐最後一次登台,那嗓子亮得呀,全場打雷似的一陣陣喊好,可是後來就都喊不出來了,你看我我看你的,小姐的聲音拔得太高了,從沒有戲子那樣唱戲的,往死里唱。結果,沒到終場,小姐的嗓子就破了,等於再也沒法吃戲飯……”
“她是存心的?”
“我也不知道。對藝人來說,‘倒嗓’是最可怕的事。有些名角兒最紅的時候忽然倒嗓,報上立刻會傳出是同行嫉妒下藥毒啞的結果,可是小姐‘倒嗓’卻是自己唱啞的,連記者都驚動了,當時報上傳得沸沸揚揚的,說什麼的都有。可是事隔這麼多年,也沒人知道她到底為什麼要這樣做。就是我,整天貼身服侍著,對這件事也是雲裡霧裡,一知半解。”
“那您還記不記得‘倒嗓’前都發生過什麼特別的事兒呢?”
“只記得前一晚小姐沒回戲院來睡,大家都以為她跑了,還緊著盤問我。我嚇得光知道哭。可到了晚上,小姐自個兒穿戴好回來了,戲院老闆那個樂呀。誰知道竟會是小姐最後一次登台呢……”
那是若梅英最後一次登台。
艷妝,盛服,美得驚人。眼睛裡像有一團火,一直在燒,燒得人乾涸。仍是唱《倩女離魂》,聲音比往時高出一倍不止,連鑼鼓聲都壓不住。
足本《倩女離魂》唱罷,自動鞠躬報幕,說為答謝戲迷,願再獻一曲《遊園驚夢》,接著是全本《竇娥冤》,《李慧娘》,接著是《沉江》……
觀眾們起初還叫好碰彩,後來便噓聲四起,再後來便都啞了。琴師們早已停了弦,青兒上來勸姑娘休息,班頭也催了五六次,戲院的老闆已經開始往外攆觀眾,可是梅英只是恁誰不理,仍然聲嘶力竭地唱、作、念、打,毫不欺場。
記者們被驚動了,連夜趕來拍照採訪,梅英對著鎂光燈妖嬈作態,臉上卻冷冷地沒一絲表情,對記者們的諸多提問更是置之不理。班頭對著老闆嘀嘀咕咕:“她是不是瘋了?又不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