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頁
現在有一些得了世界冠軍的運動員有一句口頭禪:從零開始。意思是,不管冠軍或金牌多麼燦爛輝煌,一旦到手,即成過去,從現在起又要從零開始了。
我覺得,從零開始是唯一正確的想法。
老年十忌(5)
七忌:自我封閉
這裡專講知識分子,別的界我不清楚。但是,行文時也難免涉及社會其他階層。
中國古人說:“人生識字憂患始”。其實不識字也有憂患。道家說,萬物方生方死。人從生下的一剎那開始,死亡的歷程也就開始了。這個歷程可長可短,長可能到一百年或者更長,短則幾個小時,幾天,少年夭折者有之,英年早逝者有之,中年棄世者有之,好不容易,跌跌撞撞,坎坎坷坷,熬到了老年,早已心力交瘁了。
能活到老年,是一種幸福,但也是一種災難。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活到老年,所以說是幸福;但是老年又有老年的難處,所以說是災難。
老年人最常見的現象或者災難是自我封閉。封閉,有行動上的封閉,有思想感情上的封閉,形式和程度又因人而異。老年人有事理廣達者,有事理欠通達者。前者比較能認清宇宙萬物以及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了解到事物的改變是絕對的,不變是相對的,千萬不要要求事物永恆不變。後者則相反,他們要求事物永恆不變;即使變,也是越變越壞,上面講到的九斤老太就屬於此類人。這一類人,即使仍然活躍在人群中,但在思想感情方面,他們卻把自己嚴密地封閉起來了。這是最常見的一種自我封閉的形式。
空言無益,試舉幾個例子。
我在高中讀書時,有一位教經學的老師,是前清的秀才或舉人。五經和四書背得滾瓜爛熟,據說還能倒背如流。他教我們《書經》和《詩經》,從來不帶課本,業務是非常熟練的。
可學生並不喜歡他。因為他張口閉口:“我們大清國怎樣怎樣。”學生就給他起了一個諢名“大清國”,他真實的姓名反隱而不彰了。我們認為他是老頑固,他認為我們是新叛逆。我們中間不是代溝,而是萬丈深淵,是他把自己完全封閉起來了。
再舉一個例子。我有一位老友,寫過新詩,填過舊詞,畢生研究中國文學史,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他為人隨和,性格開朗,並沒有什麼乖僻之處。可是,到了最近幾年,突然產生了自我封閉的現象,不參加外面的會,不大願意見人,自己一個人在家裡高聲唱歌。我曾幾次以老友的身份,勸他出來活動活動,他都婉言拒絕。他心裡是怎樣想的,至今對我還是一個謎。
我認為,老年人不管有什麼形式的自我封閉現象,都是對個人健康不利的。我奉勸普天下老年人力矯此弊。同青年人在一起,即使是“新新人類”吧,他們身上的活力總會感染老年人的。
八忌:嘆老嗟貧
嘆老磋貧,在中國的讀書人中,是常見的現象,特別是所謂懷才不遇的人們中,更是特別突出。我們讀古代詩文,這樣的內容隨時可見。在現代的知識分子中,這種現象比較少見了,難道這也是中國知識分子進化或進步的一種表現嗎?
我認為,這是一個十分值得研究的課題。它是中國知識分子學和中西知識分子比較學的重要內容。
我為什麼又拉扯上了西方知識分子呢?因為他們與中國的不同,是現成的參照系。
西方的社會倫理道德標準同中國不同,實用主義色彩極濃。一個人對社會有能力做貢獻,社會就尊重你。一旦人老珠黃,對社會沒有用了,社會就丟棄你,包括自己的子孫也照樣丟棄了你,社會輿論不以為忤。當年我在德國哥廷根時,章士釗的夫人也同兒子住在那裡,租了一家德國人的三樓居住。我去看望章伯母時,走過二樓,經常看到一間小屋關著門,門外地上擺著一碗飯,一絲熱氣也沒有。我最初認為是餵貓或餵狗用的。後來一打聽,才知道是給小屋內臥病不起的母親準備的飯菜。同時,房東還養了一條大狼狗,一天要吃一斤牛肉。這種天上人間的情況無人非議,連躺在小屋內病床上的老太太大概也會認為所有這一切都是順理成章的吧。
在這種狹隘的實用主義大潮中,西方的詩人和學者極少極少寫嘆老嗟貧的詩文。同中國比起來,簡直不成比例。
老年十忌(6)
在中國,情況則大大地不同。中國知識分子一向有“學而優則仕”的傳統。過去一千多年以來,仕的途徑只有一條,就是科舉。“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所有的讀書人都擁擠在這一條路上,從秀才——舉人向上爬,爬到進士參加殿試,僧多粥少,極少數極幸運者可以爬完全程,“仕宦而至將相,富貴而歸故鄉”,達到這個目的萬中難得一人。大家只要讀一讀《儒林外史》,便一目了然。在這樣的情況下,倘若科舉不利,老而又貧,除了嘆老嗟貧以外,實在無路可走了。古人說:“詩必窮而後工”,其中“窮”字也有科舉不利這個涵義。古代大官很少有好詩文傳世,其原因實在耐人尋味。
今天,時代變了。但是“學而優則仕”的幽靈未泯,學士、碩士、博士、院士代替了秀才、舉人、進士、狀元。骨子裡並沒有大變。在當今知識分子中,一旦有了點成就,便立即披上一頂烏紗帽,這現象難道還少見嗎?
今天的中國社會已能跟上世界潮流,但是,封建思想的殘餘還不容忽視。我們都要加以警惕。
九忌:老想到死
好生惡死,為所有生物之本能。我們只能加以尊重,不能妄加評論。
作為萬物之靈的人,更是不能例外。俗話說:“黃泉路上無老少。”可是人一到了老年,特別是耄耋之年,離那個長滿了野百合花的地方越來越近了,此時常想到死,更是非常自然的。
今人如此,古人何獨不然!中國古代的文學家、思想家、騷人、墨客大都關心生死問題。根據我個人的思考,各個時代是頗不相同的。兩晉南北朝時期似乎更為關注。粗略地劃分一下,可以分為三派。第一派對死十分恐懼,而且十分坦蕩地說了出來。這一派可以江淹為代表。他的《恨賦》一開頭就說:“試望平原,蔓草縈骨,拱木斂魂。人生到此,天道寧論。”最後幾句話是:“自古皆有死。莫不飲恨而吞聲!”話說得再清楚不過了。
第二派可以“竹林七賢”為代表。《世說新語·任誕等二十三》第一條就講到阮籍、嵇康、山濤、劉伶、阮咸、向秀和王戎“常集於竹林之中,肆意酣暢”。這是一群酒徒。其中最著名的劉伶命人荷鍬跟著他,說:“死便埋我!”對死看得十分豁達。實際上,情況正相反,他們怕死怕得發抖,聊作姿態以自欺欺人耳。其中當然還有逃避殘酷的政治迫害的用意。
第三派可以陶淵明為代表。他的意見具見他的詩《神釋》中。詩中有這樣的話:“老少同一死,賢愚無複數。日醉或能忘,將非促齡具!立善常所欣,誰當為此舉?甚念傷吾生,正宜委運去。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他反對酣酒麻醉自己,也反對常想到死。我認為,這是最正確的態度。最後四句詩成了我的座右銘。
我覺得,從零開始是唯一正確的想法。
老年十忌(5)
七忌:自我封閉
這裡專講知識分子,別的界我不清楚。但是,行文時也難免涉及社會其他階層。
中國古人說:“人生識字憂患始”。其實不識字也有憂患。道家說,萬物方生方死。人從生下的一剎那開始,死亡的歷程也就開始了。這個歷程可長可短,長可能到一百年或者更長,短則幾個小時,幾天,少年夭折者有之,英年早逝者有之,中年棄世者有之,好不容易,跌跌撞撞,坎坎坷坷,熬到了老年,早已心力交瘁了。
能活到老年,是一種幸福,但也是一種災難。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活到老年,所以說是幸福;但是老年又有老年的難處,所以說是災難。
老年人最常見的現象或者災難是自我封閉。封閉,有行動上的封閉,有思想感情上的封閉,形式和程度又因人而異。老年人有事理廣達者,有事理欠通達者。前者比較能認清宇宙萬物以及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了解到事物的改變是絕對的,不變是相對的,千萬不要要求事物永恆不變。後者則相反,他們要求事物永恆不變;即使變,也是越變越壞,上面講到的九斤老太就屬於此類人。這一類人,即使仍然活躍在人群中,但在思想感情方面,他們卻把自己嚴密地封閉起來了。這是最常見的一種自我封閉的形式。
空言無益,試舉幾個例子。
我在高中讀書時,有一位教經學的老師,是前清的秀才或舉人。五經和四書背得滾瓜爛熟,據說還能倒背如流。他教我們《書經》和《詩經》,從來不帶課本,業務是非常熟練的。
可學生並不喜歡他。因為他張口閉口:“我們大清國怎樣怎樣。”學生就給他起了一個諢名“大清國”,他真實的姓名反隱而不彰了。我們認為他是老頑固,他認為我們是新叛逆。我們中間不是代溝,而是萬丈深淵,是他把自己完全封閉起來了。
再舉一個例子。我有一位老友,寫過新詩,填過舊詞,畢生研究中國文學史,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他為人隨和,性格開朗,並沒有什麼乖僻之處。可是,到了最近幾年,突然產生了自我封閉的現象,不參加外面的會,不大願意見人,自己一個人在家裡高聲唱歌。我曾幾次以老友的身份,勸他出來活動活動,他都婉言拒絕。他心裡是怎樣想的,至今對我還是一個謎。
我認為,老年人不管有什麼形式的自我封閉現象,都是對個人健康不利的。我奉勸普天下老年人力矯此弊。同青年人在一起,即使是“新新人類”吧,他們身上的活力總會感染老年人的。
八忌:嘆老嗟貧
嘆老磋貧,在中國的讀書人中,是常見的現象,特別是所謂懷才不遇的人們中,更是特別突出。我們讀古代詩文,這樣的內容隨時可見。在現代的知識分子中,這種現象比較少見了,難道這也是中國知識分子進化或進步的一種表現嗎?
我認為,這是一個十分值得研究的課題。它是中國知識分子學和中西知識分子比較學的重要內容。
我為什麼又拉扯上了西方知識分子呢?因為他們與中國的不同,是現成的參照系。
西方的社會倫理道德標準同中國不同,實用主義色彩極濃。一個人對社會有能力做貢獻,社會就尊重你。一旦人老珠黃,對社會沒有用了,社會就丟棄你,包括自己的子孫也照樣丟棄了你,社會輿論不以為忤。當年我在德國哥廷根時,章士釗的夫人也同兒子住在那裡,租了一家德國人的三樓居住。我去看望章伯母時,走過二樓,經常看到一間小屋關著門,門外地上擺著一碗飯,一絲熱氣也沒有。我最初認為是餵貓或餵狗用的。後來一打聽,才知道是給小屋內臥病不起的母親準備的飯菜。同時,房東還養了一條大狼狗,一天要吃一斤牛肉。這種天上人間的情況無人非議,連躺在小屋內病床上的老太太大概也會認為所有這一切都是順理成章的吧。
在這種狹隘的實用主義大潮中,西方的詩人和學者極少極少寫嘆老嗟貧的詩文。同中國比起來,簡直不成比例。
老年十忌(6)
在中國,情況則大大地不同。中國知識分子一向有“學而優則仕”的傳統。過去一千多年以來,仕的途徑只有一條,就是科舉。“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所有的讀書人都擁擠在這一條路上,從秀才——舉人向上爬,爬到進士參加殿試,僧多粥少,極少數極幸運者可以爬完全程,“仕宦而至將相,富貴而歸故鄉”,達到這個目的萬中難得一人。大家只要讀一讀《儒林外史》,便一目了然。在這樣的情況下,倘若科舉不利,老而又貧,除了嘆老嗟貧以外,實在無路可走了。古人說:“詩必窮而後工”,其中“窮”字也有科舉不利這個涵義。古代大官很少有好詩文傳世,其原因實在耐人尋味。
今天,時代變了。但是“學而優則仕”的幽靈未泯,學士、碩士、博士、院士代替了秀才、舉人、進士、狀元。骨子裡並沒有大變。在當今知識分子中,一旦有了點成就,便立即披上一頂烏紗帽,這現象難道還少見嗎?
今天的中國社會已能跟上世界潮流,但是,封建思想的殘餘還不容忽視。我們都要加以警惕。
九忌:老想到死
好生惡死,為所有生物之本能。我們只能加以尊重,不能妄加評論。
作為萬物之靈的人,更是不能例外。俗話說:“黃泉路上無老少。”可是人一到了老年,特別是耄耋之年,離那個長滿了野百合花的地方越來越近了,此時常想到死,更是非常自然的。
今人如此,古人何獨不然!中國古代的文學家、思想家、騷人、墨客大都關心生死問題。根據我個人的思考,各個時代是頗不相同的。兩晉南北朝時期似乎更為關注。粗略地劃分一下,可以分為三派。第一派對死十分恐懼,而且十分坦蕩地說了出來。這一派可以江淹為代表。他的《恨賦》一開頭就說:“試望平原,蔓草縈骨,拱木斂魂。人生到此,天道寧論。”最後幾句話是:“自古皆有死。莫不飲恨而吞聲!”話說得再清楚不過了。
第二派可以“竹林七賢”為代表。《世說新語·任誕等二十三》第一條就講到阮籍、嵇康、山濤、劉伶、阮咸、向秀和王戎“常集於竹林之中,肆意酣暢”。這是一群酒徒。其中最著名的劉伶命人荷鍬跟著他,說:“死便埋我!”對死看得十分豁達。實際上,情況正相反,他們怕死怕得發抖,聊作姿態以自欺欺人耳。其中當然還有逃避殘酷的政治迫害的用意。
第三派可以陶淵明為代表。他的意見具見他的詩《神釋》中。詩中有這樣的話:“老少同一死,賢愚無複數。日醉或能忘,將非促齡具!立善常所欣,誰當為此舉?甚念傷吾生,正宜委運去。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他反對酣酒麻醉自己,也反對常想到死。我認為,這是最正確的態度。最後四句詩成了我的座右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