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頁
了解了這一番道理之後,有什麼意義呢?我認為,意義是重大的。它能夠讓我們頭腦清醒,理解禍福的辯證關係;走運時,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過了頭;倒霉時,要想到走運,不必垂頭喪氣。心態始終保持平衡,情緒始終保持穩定,此亦長壽之道也。
1998年11月2日
毀 譽
好譽而惡毀,人之常情,無可非議。
古代豁達之人倡導把毀譽置之度外。我則另持異說,我主張把毀譽置之度內。置之度外,可能表示一個人心胸開闊,但是,我有點擔心,這有可能表示一個人的糊塗或顢頇。
我主張對毀譽要加以細緻的分析。首先要分清:誰毀你?誰譽你?在什麼時候?在什麼地方?由於什麼原因?這些情況弄不清楚,只談毀譽,至少是有點模糊。
我記得在什麼筆記上讀到過一個故事。一個人最心愛的人,只有一隻眼。於是他就覺得天下人(一隻眼者除外)都多長了一隻眼。這樣的毀譽能靠得住嗎?
還有我們常常講什麼“黨同伐異”,又講什麼“臭味相投”等等。這樣的毀譽能相信嗎?
孔門賢人子路“聞過則喜”,古今傳為美談。我根本做不到,而且也不想做到,因為我要分析:是誰說的?在什麼時候?在什麼地點?因為什麼而說的?分析完了以後,再定“則喜”,或是“則怒”。喜,我不會過頭。怒,我也不會火冒十丈,怒髮衝冠。孔子說:“野哉,由也!”大概子路是一個粗線條的人物,心裡沒有像我上面說的那些彎彎繞。
我自己有一個頗為不尋常的經驗。我根本不知道世界上有某一位學者,過去對於他的存在,我一點都不知道,然而,他卻同我結了怨。因為,我現在所占有的位置,他認為本來是應該屬於他的,是我這個“鳩”把他這個“鵲”的“巢”給占據了。因此,勃然對我心懷不滿。我被蒙在鼓裡,很久很久,最後才有人透了點風給我。我不知道,天下竟有這種事,只能一笑置之。不這樣又能怎樣呢?我想向他道歉,挖空心思,也找不出絲毫理由。
大千世界,芸芸眾生,由於各人稟賦不同,遺傳基因不同,生活環境不同,所以各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好惡觀等等,都不會一樣,都會有點差別。比如吃飯,有人愛吃辣,有人愛吃咸,有人愛吃酸,如此等等。又比如穿衣,有人愛紅,有人愛綠,有人愛黑,如此等等。在這種情況下,最好是各人自是其是,而不必非人之非。俗語說:“各人自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這話本來有點貶義,我們可以正用。每個人都會有友,也會有“非友”,我不用“敵”這個詞兒,避免誤會。友,難免有譽;非友,難免有毀。碰到這種情況,最好抱上面所說的分析的態度,切不要籠而統之,一鍋糊塗粥。
好多年來,我曾有過一個“良好”的願望:我對每個人都好,也希望每個人對我都好。只望有譽,不能有毀。最近我恍然大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如果真有一個人,人人都說他好,這個人很可能是一個極端圓滑的人,圓滑到琉璃球又能長只腳的程度。
1997年6月23日於同仁醫院
世態炎涼
世態炎涼,古今所共有,中外所同然,是最稀鬆平常的事,用不著多傷腦筋。元曲《凍蘇秦》中說:“也素把世態炎涼心中暗忖。”《隋唐演義》中說:“世態炎涼,古今如此。”不管是“暗忖”,還是明忖,反正你得承認這個“古今如此”的事實。
但是,對世態炎涼的感受或認識的程度,卻是隨年齡的大小和處境的不同而很不相同的,絕非大家都一模一樣。我在這裡發現了一條定理:年齡大小與處境坎坷同對世態炎涼的感受成正比。年齡越大,處境越坎坷,則對世態炎涼感受越深刻。反之,年齡越小,處境越順利,則感受越膚淺。這是一條放諸四海而皆準的定理。
我已到望九之年,在八十多年的生命歷程中,一波三折,好運與多舛相結合,坦途與坎坷相混雜,幾度倒下,又幾度爬起來,爬到今天這個地步,我可是真正參透了世態炎涼的玄機,嘗夠了世態炎涼的滋味。特別是十年浩劫中,我因為膽大包天,自己跳出來反對北大那一位炙手可熱的“老佛爺”,被戴上了種種莫須有的帽子,被“打”成了反革命,遭受了極其殘酷的至今回想起來還毛骨悚然的折磨。從牛棚里放出來以後,有長達幾年的一段時間,我成了燕園中一個“不可接觸者”。走在路上,我當年輝煌時對我低頭彎腰畢恭畢敬的人,那時卻視若路人,沒有哪一個敢或肯跟我說一句話的。我也不習慣於抬頭看人,同人說話。我這個人已經異化為“非人”。一天,我的孫子發燒到40℃,老祖和我用破自行車推著到校醫院去急診。一個女同事竟吃了老虎心豹子膽似的,幫我這個已經步履蹣跚的花甲老人推了推車。我當時感動得熱淚盈眶,如吸甘露,如飲醍醐。這件事、這個人我畢生難忘。
雨過天晴,雲開霧散,我不但“官”復原職,而且還加官晉爵,又開始了一段輝煌。原來是門可羅雀,現在又是賓客盈門。你若問我有什麼想法沒有,想法當然是有的,一個忽而上天堂,忽而下地獄,又忽而重上天堂的人,哪能沒有想法呢?我想的是:世態炎涼,古今如此。任何一個人,包括我自己在內,以及任何一個生物,從本能上來看,總是趨吉避凶的。因此,我沒怪罪任何人,包括打過我的人。我沒有對任何人打擊報復。並不是由於我度量特別大,能容天下難容之事,而是由於我洞明世事,又反求諸躬。假如我處在別人的地位上,我的行動不見得會比別人好。
1997年
牛棚雜憶——緣起
“牛棚”這個詞兒,大家一聽就知道是什麼意思。但是,它是否就是法定名稱,卻誰也說不清楚。我們現在一切講“法治”。講“法治”,必先正名。但是“牛棚”的名怎么正呢?牛棚的創建本身就是同法“對著幹的”。現在想用法來正名,豈不是南轅而北轍嗎?
在北大,“牛棚”這個詞兒並不流行。我們這裡的“官方”叫做“勞改大院”,有時通俗化稱之為“黑幫大院”,含義完全是一樣的。但是後者更生動,更具體,因而在老百姓嘴裡就流行了起來。顧名思義,“黑幫”不是“白幫”。他們是專在暗中干“壞事”的,是同“革命司令部”唱反調的。這一幫傢伙被關押的地方就叫做“黑幫大院”。
“童子何知,躬逢勝餞!”我三生有幸,也住進了大院——從語言學上來講,這裡的“住”字應該作被動式——而且一住就是八九個月。要說裡面很舒服,那不是事實。但是,像十年浩劫這樣的現象,在人類歷史上絕對是空前的——我但願它也絕後——“人生不滿百”,我居然躬與其盛,這真是千載難逢的機會,我不得不感謝蒼天,特別對我垂青、加佑,以至於感激涕零了。不然的話,想找這樣的機會,真比駱駝穿過針眼還要難。我不但趕上這個時機,而且能住進大院。試想,現在還會有人為我建院,派人日夜守護,使我得到絕對的安全嗎?
1998年11月2日
毀 譽
好譽而惡毀,人之常情,無可非議。
古代豁達之人倡導把毀譽置之度外。我則另持異說,我主張把毀譽置之度內。置之度外,可能表示一個人心胸開闊,但是,我有點擔心,這有可能表示一個人的糊塗或顢頇。
我主張對毀譽要加以細緻的分析。首先要分清:誰毀你?誰譽你?在什麼時候?在什麼地方?由於什麼原因?這些情況弄不清楚,只談毀譽,至少是有點模糊。
我記得在什麼筆記上讀到過一個故事。一個人最心愛的人,只有一隻眼。於是他就覺得天下人(一隻眼者除外)都多長了一隻眼。這樣的毀譽能靠得住嗎?
還有我們常常講什麼“黨同伐異”,又講什麼“臭味相投”等等。這樣的毀譽能相信嗎?
孔門賢人子路“聞過則喜”,古今傳為美談。我根本做不到,而且也不想做到,因為我要分析:是誰說的?在什麼時候?在什麼地點?因為什麼而說的?分析完了以後,再定“則喜”,或是“則怒”。喜,我不會過頭。怒,我也不會火冒十丈,怒髮衝冠。孔子說:“野哉,由也!”大概子路是一個粗線條的人物,心裡沒有像我上面說的那些彎彎繞。
我自己有一個頗為不尋常的經驗。我根本不知道世界上有某一位學者,過去對於他的存在,我一點都不知道,然而,他卻同我結了怨。因為,我現在所占有的位置,他認為本來是應該屬於他的,是我這個“鳩”把他這個“鵲”的“巢”給占據了。因此,勃然對我心懷不滿。我被蒙在鼓裡,很久很久,最後才有人透了點風給我。我不知道,天下竟有這種事,只能一笑置之。不這樣又能怎樣呢?我想向他道歉,挖空心思,也找不出絲毫理由。
大千世界,芸芸眾生,由於各人稟賦不同,遺傳基因不同,生活環境不同,所以各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好惡觀等等,都不會一樣,都會有點差別。比如吃飯,有人愛吃辣,有人愛吃咸,有人愛吃酸,如此等等。又比如穿衣,有人愛紅,有人愛綠,有人愛黑,如此等等。在這種情況下,最好是各人自是其是,而不必非人之非。俗語說:“各人自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這話本來有點貶義,我們可以正用。每個人都會有友,也會有“非友”,我不用“敵”這個詞兒,避免誤會。友,難免有譽;非友,難免有毀。碰到這種情況,最好抱上面所說的分析的態度,切不要籠而統之,一鍋糊塗粥。
好多年來,我曾有過一個“良好”的願望:我對每個人都好,也希望每個人對我都好。只望有譽,不能有毀。最近我恍然大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如果真有一個人,人人都說他好,這個人很可能是一個極端圓滑的人,圓滑到琉璃球又能長只腳的程度。
1997年6月23日於同仁醫院
世態炎涼
世態炎涼,古今所共有,中外所同然,是最稀鬆平常的事,用不著多傷腦筋。元曲《凍蘇秦》中說:“也素把世態炎涼心中暗忖。”《隋唐演義》中說:“世態炎涼,古今如此。”不管是“暗忖”,還是明忖,反正你得承認這個“古今如此”的事實。
但是,對世態炎涼的感受或認識的程度,卻是隨年齡的大小和處境的不同而很不相同的,絕非大家都一模一樣。我在這裡發現了一條定理:年齡大小與處境坎坷同對世態炎涼的感受成正比。年齡越大,處境越坎坷,則對世態炎涼感受越深刻。反之,年齡越小,處境越順利,則感受越膚淺。這是一條放諸四海而皆準的定理。
我已到望九之年,在八十多年的生命歷程中,一波三折,好運與多舛相結合,坦途與坎坷相混雜,幾度倒下,又幾度爬起來,爬到今天這個地步,我可是真正參透了世態炎涼的玄機,嘗夠了世態炎涼的滋味。特別是十年浩劫中,我因為膽大包天,自己跳出來反對北大那一位炙手可熱的“老佛爺”,被戴上了種種莫須有的帽子,被“打”成了反革命,遭受了極其殘酷的至今回想起來還毛骨悚然的折磨。從牛棚里放出來以後,有長達幾年的一段時間,我成了燕園中一個“不可接觸者”。走在路上,我當年輝煌時對我低頭彎腰畢恭畢敬的人,那時卻視若路人,沒有哪一個敢或肯跟我說一句話的。我也不習慣於抬頭看人,同人說話。我這個人已經異化為“非人”。一天,我的孫子發燒到40℃,老祖和我用破自行車推著到校醫院去急診。一個女同事竟吃了老虎心豹子膽似的,幫我這個已經步履蹣跚的花甲老人推了推車。我當時感動得熱淚盈眶,如吸甘露,如飲醍醐。這件事、這個人我畢生難忘。
雨過天晴,雲開霧散,我不但“官”復原職,而且還加官晉爵,又開始了一段輝煌。原來是門可羅雀,現在又是賓客盈門。你若問我有什麼想法沒有,想法當然是有的,一個忽而上天堂,忽而下地獄,又忽而重上天堂的人,哪能沒有想法呢?我想的是:世態炎涼,古今如此。任何一個人,包括我自己在內,以及任何一個生物,從本能上來看,總是趨吉避凶的。因此,我沒怪罪任何人,包括打過我的人。我沒有對任何人打擊報復。並不是由於我度量特別大,能容天下難容之事,而是由於我洞明世事,又反求諸躬。假如我處在別人的地位上,我的行動不見得會比別人好。
1997年
牛棚雜憶——緣起
“牛棚”這個詞兒,大家一聽就知道是什麼意思。但是,它是否就是法定名稱,卻誰也說不清楚。我們現在一切講“法治”。講“法治”,必先正名。但是“牛棚”的名怎么正呢?牛棚的創建本身就是同法“對著幹的”。現在想用法來正名,豈不是南轅而北轍嗎?
在北大,“牛棚”這個詞兒並不流行。我們這裡的“官方”叫做“勞改大院”,有時通俗化稱之為“黑幫大院”,含義完全是一樣的。但是後者更生動,更具體,因而在老百姓嘴裡就流行了起來。顧名思義,“黑幫”不是“白幫”。他們是專在暗中干“壞事”的,是同“革命司令部”唱反調的。這一幫傢伙被關押的地方就叫做“黑幫大院”。
“童子何知,躬逢勝餞!”我三生有幸,也住進了大院——從語言學上來講,這裡的“住”字應該作被動式——而且一住就是八九個月。要說裡面很舒服,那不是事實。但是,像十年浩劫這樣的現象,在人類歷史上絕對是空前的——我但願它也絕後——“人生不滿百”,我居然躬與其盛,這真是千載難逢的機會,我不得不感謝蒼天,特別對我垂青、加佑,以至於感激涕零了。不然的話,想找這樣的機會,真比駱駝穿過針眼還要難。我不但趕上這個時機,而且能住進大院。試想,現在還會有人為我建院,派人日夜守護,使我得到絕對的安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