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頁
在這些皇帝手下的大臣們,“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權力極大,驕縱恣肆,貪贓枉法,無所不至。在這一類人中,好東西大概極少,否則包公和海瑞等絕不會流芳千古,久垂宇宙了。可這些人到了皇帝跟前,只是一個奴才,常言道:伴君如伴虎,可見他們的日子並不好過。據說明朝的大臣上朝時在笏板上夾帶一點鶴頂紅,一旦皇恩浩蕩,欽賜極刑,連忙用舌尖舔一點鶴頂紅,立即涅槃,落得一個全屍。可見這一批人的日子也並不好過,談不到什麼完滿的人生。
至於我輩平頭老百姓,日子就更難過了。建國前後,不能說沒有區別,可是一直到今天仍然是“不如意事常八九”。早晨在早市上被小販“宰”了一刀;在公共汽車上被扒手割了包,踩了人一下,或者被人踩了一下,根本不會說“對不起”了,代之以對罵,或者甚至演出全武行。到了商店,難免買到假冒偽劣的商品,又得生一肚子氣,誰能說,我們的人生多是完滿的呢?
再說到我們這一批手無縛雞之力的知識分子,在歷史上一生中就難得過上幾天好日子。只一個“考”字,就能讓你談“考”色變。“考”者,考試也。在舊社會科舉時代,“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要上進,只有科舉一途,你只需讀一讀吳敬梓的《儒林外史》,就能淋漓盡致地了解到科舉的情況。以周進和范進為代表的那一批舉人進士,其窘態難道還不能讓你膽戰心驚,啼笑皆非嗎?
現在我們運氣好,得生於新社會中。然而那一個“考”字,宛如如來佛的手掌,你別想逃脫得了。幼兒園升小學,考;小學升初中,考;初中升高中,考;高中升大學,考;大學畢業想當碩士,考;碩士想當博士,考。考,考,考,變成烤,烤,烤;一直到知命之年,厄運仍然難免,現代知識分子落到這一張密而不漏的天網中,無所逃於天地之間,我們的人生還談什麼完滿呢?
災難並不限於知識分子,“人人有一本難念的經”。所以我說“不完滿才是人生”。這是一個“平凡的真理”;但是真能了解其中的意義,對己對人都有好處。對己,可以不煩不躁;對人,可以互相諒解。這會大大地有利於整個社會的安定團結。
1998年8月20日
對待不同意見的態度
端正對待不同意見(我在這裡指的只是學術上不同的意見)的態度,是非常不容易辦到的一件事。中國古話說:“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可見此事自古已然。
我對於學術上不同的觀點,最初也不夠冷靜。仔細檢查自己內心的活動,不冷靜的原因絕不是什麼面子問題,而是覺得別人的思想方法有問題,或者認為別人並不真正全面地實事求是地了解自己的觀點,自己心裡十分彆扭,簡直是堵得難受,所以才不能冷靜。
最近若干年來,自己在這方面有了進步。首先,我認為,普天之下的芸芸眾生,思想方法就是不一樣,五花八門,無奇不有,這是正常的現象,正如人與人的面孔也不能完完全全一模一樣相同。要求別人的思想方法同自己一樣,是一廂情願、完全不可能的,也是完全不必要的。其次,不管多麼離奇的想法,其中也可能有合理之處的。採取其合理之處,揚棄其不合理之處,是唯一正確的辦法。至於有人無理攻擊,也用不著真正地生氣。我有一個怪論:一個人一生不可能沒有朋友,也不可能沒有非朋友。我在這裡不用“敵人”這個詞,而用“非朋友”,是因為非朋友不一定就是敵人。最後,我還認為,個人的意見不管一時覺得多么正確,其實這還是一個未知數。時過境遷,也許會發現它並不正確,或者不完全正確。到了此時,必須有勇氣公開改正自己的錯誤意見。梁任公說:“不惜以今日之我,攻昨日之我。”這是光明磊落的真正學者的態度。最近我編《東西文化議論集》時,首先自己亮相,把我對“天人合一”思想的“新解”(請注意“新解”中的“新”字)和盤托出,然後再把反對我的意見的文章,只要能搜集到的,都編入書中,讓讀者自己去鑑別分析。我對廣大的讀者是充分相信的,他們能夠明辨是非。如果我採用與此相反的方式:打筆墨官司,則對方也必起而應戰。最初,雙方或者還能克制自己,說話講禮貌,有分寸。但是筆戰越久,理性越少,最後甚至互相謾罵,人身攻擊。到了這個地步,誰還能不強詞奪理,歪曲事實呢?這樣就離開真理越來越遠了。中國學術史上這樣的例子頗為不少。我前些時候在上海《新民晚報》“夜光杯”副刊上寫過一篇短文:《真理越辨越明嗎?》。我的結論是:在有些時候,真理越辨(辯)越糊塗。是否真理,要靠實踐,兼歷史和時間的檢驗。可能有人認為我是在發怪論,我其實是有感而發的。
1997年
走運與倒霉
走運與倒霉,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是絕對對立的兩個概念。世人無不想走運,而絕不想倒霉。
其實,這兩件事是有密切聯繫的,互相依存的,互為因果的。說極端了,簡直是一而二二而一者也。這並不是我的發明創造。兩千多年前的老子已經發現了。他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老子的“福”就是走運,他的“禍”就是倒霉。
走運有大小之別,倒霉也有大小之別,而二者往往是相通的。走的運越大,則倒的霉也越慘,二者之間成正比。中國有一句俗話說:“爬得越高,跌得越重。”形象生動地說明了這種關係。
吾輩小民,過著平平常常的日子,天天忙著吃、喝、拉、撒、睡;操持著柴、米、油、鹽、醬、醋、茶。有時候難免走點小運,有的是主動爭取來的,有的是時來運轉,好運從天上掉下來的。高興之餘,不過喝上二兩二鍋頭,飄飄然一陣了事。但有時又難免倒點小霉,“閉門家中坐,禍從天上來”,沒有人去爭取倒霉的,倒霉以後,也不過心裡鬱悶幾天,對老婆孩子發點小脾氣,轉瞬就過去了。
但是,歷史上和眼前的那些大人物和大款們,他們一身系天下安危,或者系一個地區、一個行當的安危。他們得意時,比如打了一個大勝仗,或者倒賣房地產、炒股票,發了一筆大財,意氣風發,躊躇滿志,自以為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固一世之雄也”,怎二兩二鍋頭了得!然而一旦失敗,不是自刎烏江,就是從摩天高樓跳下,“而今安在哉!”
從歷史上到現在,中國知識分子有一個“特色”,這在西方國家是找不到的。中國歷代的詩人、文學家,不倒霉則走不了運。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中說:“昔西伯拘 里,演《周易》;孔子厄陳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而論兵法;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司馬遷算的這個總帳,後來並沒有改變。漢以後所有的文學大家,都是在倒霉之後,才寫出了震古鑠今的傑作。像韓愈、蘇軾、李清照、李後主等等一批人,莫不皆然。從來沒有過狀元宰相成為大文學家的。
至於我輩平頭老百姓,日子就更難過了。建國前後,不能說沒有區別,可是一直到今天仍然是“不如意事常八九”。早晨在早市上被小販“宰”了一刀;在公共汽車上被扒手割了包,踩了人一下,或者被人踩了一下,根本不會說“對不起”了,代之以對罵,或者甚至演出全武行。到了商店,難免買到假冒偽劣的商品,又得生一肚子氣,誰能說,我們的人生多是完滿的呢?
再說到我們這一批手無縛雞之力的知識分子,在歷史上一生中就難得過上幾天好日子。只一個“考”字,就能讓你談“考”色變。“考”者,考試也。在舊社會科舉時代,“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要上進,只有科舉一途,你只需讀一讀吳敬梓的《儒林外史》,就能淋漓盡致地了解到科舉的情況。以周進和范進為代表的那一批舉人進士,其窘態難道還不能讓你膽戰心驚,啼笑皆非嗎?
現在我們運氣好,得生於新社會中。然而那一個“考”字,宛如如來佛的手掌,你別想逃脫得了。幼兒園升小學,考;小學升初中,考;初中升高中,考;高中升大學,考;大學畢業想當碩士,考;碩士想當博士,考。考,考,考,變成烤,烤,烤;一直到知命之年,厄運仍然難免,現代知識分子落到這一張密而不漏的天網中,無所逃於天地之間,我們的人生還談什麼完滿呢?
災難並不限於知識分子,“人人有一本難念的經”。所以我說“不完滿才是人生”。這是一個“平凡的真理”;但是真能了解其中的意義,對己對人都有好處。對己,可以不煩不躁;對人,可以互相諒解。這會大大地有利於整個社會的安定團結。
1998年8月20日
對待不同意見的態度
端正對待不同意見(我在這裡指的只是學術上不同的意見)的態度,是非常不容易辦到的一件事。中國古話說:“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可見此事自古已然。
我對於學術上不同的觀點,最初也不夠冷靜。仔細檢查自己內心的活動,不冷靜的原因絕不是什麼面子問題,而是覺得別人的思想方法有問題,或者認為別人並不真正全面地實事求是地了解自己的觀點,自己心裡十分彆扭,簡直是堵得難受,所以才不能冷靜。
最近若干年來,自己在這方面有了進步。首先,我認為,普天之下的芸芸眾生,思想方法就是不一樣,五花八門,無奇不有,這是正常的現象,正如人與人的面孔也不能完完全全一模一樣相同。要求別人的思想方法同自己一樣,是一廂情願、完全不可能的,也是完全不必要的。其次,不管多麼離奇的想法,其中也可能有合理之處的。採取其合理之處,揚棄其不合理之處,是唯一正確的辦法。至於有人無理攻擊,也用不著真正地生氣。我有一個怪論:一個人一生不可能沒有朋友,也不可能沒有非朋友。我在這裡不用“敵人”這個詞,而用“非朋友”,是因為非朋友不一定就是敵人。最後,我還認為,個人的意見不管一時覺得多么正確,其實這還是一個未知數。時過境遷,也許會發現它並不正確,或者不完全正確。到了此時,必須有勇氣公開改正自己的錯誤意見。梁任公說:“不惜以今日之我,攻昨日之我。”這是光明磊落的真正學者的態度。最近我編《東西文化議論集》時,首先自己亮相,把我對“天人合一”思想的“新解”(請注意“新解”中的“新”字)和盤托出,然後再把反對我的意見的文章,只要能搜集到的,都編入書中,讓讀者自己去鑑別分析。我對廣大的讀者是充分相信的,他們能夠明辨是非。如果我採用與此相反的方式:打筆墨官司,則對方也必起而應戰。最初,雙方或者還能克制自己,說話講禮貌,有分寸。但是筆戰越久,理性越少,最後甚至互相謾罵,人身攻擊。到了這個地步,誰還能不強詞奪理,歪曲事實呢?這樣就離開真理越來越遠了。中國學術史上這樣的例子頗為不少。我前些時候在上海《新民晚報》“夜光杯”副刊上寫過一篇短文:《真理越辨越明嗎?》。我的結論是:在有些時候,真理越辨(辯)越糊塗。是否真理,要靠實踐,兼歷史和時間的檢驗。可能有人認為我是在發怪論,我其實是有感而發的。
1997年
走運與倒霉
走運與倒霉,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是絕對對立的兩個概念。世人無不想走運,而絕不想倒霉。
其實,這兩件事是有密切聯繫的,互相依存的,互為因果的。說極端了,簡直是一而二二而一者也。這並不是我的發明創造。兩千多年前的老子已經發現了。他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老子的“福”就是走運,他的“禍”就是倒霉。
走運有大小之別,倒霉也有大小之別,而二者往往是相通的。走的運越大,則倒的霉也越慘,二者之間成正比。中國有一句俗話說:“爬得越高,跌得越重。”形象生動地說明了這種關係。
吾輩小民,過著平平常常的日子,天天忙著吃、喝、拉、撒、睡;操持著柴、米、油、鹽、醬、醋、茶。有時候難免走點小運,有的是主動爭取來的,有的是時來運轉,好運從天上掉下來的。高興之餘,不過喝上二兩二鍋頭,飄飄然一陣了事。但有時又難免倒點小霉,“閉門家中坐,禍從天上來”,沒有人去爭取倒霉的,倒霉以後,也不過心裡鬱悶幾天,對老婆孩子發點小脾氣,轉瞬就過去了。
但是,歷史上和眼前的那些大人物和大款們,他們一身系天下安危,或者系一個地區、一個行當的安危。他們得意時,比如打了一個大勝仗,或者倒賣房地產、炒股票,發了一筆大財,意氣風發,躊躇滿志,自以為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固一世之雄也”,怎二兩二鍋頭了得!然而一旦失敗,不是自刎烏江,就是從摩天高樓跳下,“而今安在哉!”
從歷史上到現在,中國知識分子有一個“特色”,這在西方國家是找不到的。中國歷代的詩人、文學家,不倒霉則走不了運。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中說:“昔西伯拘 里,演《周易》;孔子厄陳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而論兵法;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司馬遷算的這個總帳,後來並沒有改變。漢以後所有的文學大家,都是在倒霉之後,才寫出了震古鑠今的傑作。像韓愈、蘇軾、李清照、李後主等等一批人,莫不皆然。從來沒有過狀元宰相成為大文學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