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頁
僧伽羅國。先時唯宗淫祀。佛去世後第一百年。無憂王弟摩醯因陀羅。舍離欲愛志求聖果。得六神通具八解脫。足步虛空來游此國。弘宣正法流布遺教。自茲已降風俗淳信。伽藍數百所。僧徒二萬餘人。遵行大乘上座部法。佛教至後二百餘年各擅專門。分成二部。一曰摩訶毘訶羅住部。斥大乘習小教。二曰阿跋邪祇厘住部。學兼二乘弘演三藏。僧徒乃戒行貞潔定慧凝明。儀範可師濟濟如也。王宮側有佛牙精舍。高數百尺。瑩以珠珍飾之奇寶。精舍上建表柱。置缽曇摩羅加大寶。寶光赫奕聯暉照曜。晝夜遠望爛若明星。王以佛牙日三灌洗香水香末。或濯或焚。務極珍奇。式修供養。
佛牙精舍側有小精舍。亦以眾寶而為瑩飾。中有金佛像。此國先王等身而鑄。肉髻則貴寶飾焉。其後有盜伺欲竊取。而重門周檻衛守清切。盜乃鑿通孔道入精舍而穴之。遂欲取寶像漸高遠。其盜既不果求。退而嘆曰。如來在昔修菩薩行。起廣大心發弘誓願。上自身命下至國城。悲愍四生周給一切。今者如何遺像吝寶。靜言於此不明昔行。像乃俯首而授寶焉。是盜得已尋持貨賣。人或見者咸謂之曰。此寶乃先王金佛像頂髻寶也。爾從何獲來此鬻賣。遂擒以白王。王問所從得。盜曰。佛自與我我非盜也。王以為不誠。命使觀驗像猶俯首。王睹聖靈信心淳固。不罪其人重贖其寶。莊嚴像髻重置頂焉。像因俯首以至於今。
王宮側建大廚。日營萬八千僧食。食時既至。僧徒持缽受饌。既得食已各還其居。自佛教流被建斯供養。子孫承統繼業至今。十數年來國中政亂。未有定主乃廢斯業。
國濱海隅地產珍寶。王親祠祭神呈奇貨。都人士子往來求采。稱其福報所獲不同。隨得珠璣賦稅有科。
國東南隅有駿(勒磴反)迦山。岩谷幽峻神鬼游舍。在昔如來於此說駿迦經(舊曰楞伽經訛也)。
國南浮海數千里至那羅稽羅洲。洲人卑小。長餘三尺。人身鳥喙既無谷稼。唯食椰子。
那羅稽羅洲西浮海數千里。孤島東崖有石佛像。高百餘尺。東面坐。以月愛珠為肉髻。月將回照水即懸流。滂霈崖嶺臨注溪壑。時有商侶遭風飄浪。隨波泛濫遂至孤島。海咸不可以飲。渴乏者久之。是時月十五日也。像頂流水眾皆獲濟。以為至誠所感靈聖拯之。於即留停遂經數日。每月隱高岩其水不流。時商主曰。未必為濟我曹而流水也。嘗聞月愛珠月光照即水流注耳。將非佛像頂上有此寶耶。遂登崖而視之。乃以月愛殊為像肉髻當見其人說其始末。
國西浮海數千里至大寶洲。無人居止唯神棲宅。靜夜遙望光燭山水。商人往之者多矣。咸無所得。自達羅毘荼國北入林野中。歷孤城過小邑。凶人結黨作害羈旅。行二千餘里至荼建那補羅國(南印度境)。
荼建那補羅國。周五千餘里。國大都城周三十餘里。土地膏腴稼穡滋盛。氣序溫暑風俗躁烈。形貌黧黑情性獷暴。好學業尚德藝。伽藍百餘所。僧徒萬餘人。大小二乘兼功綜習。天祠數百異道雜居。
王宮城側有大伽藍。僧徒三百餘人。寔唯彥也。其伽藍大精舍。高百餘尺。中有一切義成太子寶冠。高減二尺。飾以寶珍盛以寶函。每至齋日出置高座。香花供養時放光明。
城側大伽藍中有精舍。高五十餘尺。中有刻檀慈氏菩薩像。高十餘尺。或至齋日神光照燭。是聞二百億羅漢之所造也。
城北不遠有多羅樹林。周三十餘里。其葉長廣其色光潤。諸國書寫莫不採用。林中有窣堵波。是過去四佛坐及經行遺蹟之所。其側則有聞二百億羅漢遺身舍利窣堵波也。
城東不遠有窣堵波。基已傾陷。余高三丈。聞諸先志曰。此中有如來舍利。或至齋日時燭靈光。在昔如來於此說法。現神通力度諸群生。
城西南不遠有窣堵波。高百餘尺。無憂王之所建也。是聞二百億羅漢。於此現大神通化度眾生。傍有伽藍。唯余基趾。是彼羅漢之所建也。從此西北入大林野。猛獸暴害群盜兇殘。行二千四五百里至摩訶刺侘國(南印度境)。
摩訶刺侘國。周六千餘至。國大都城西臨大河。周三十餘里。土地沃壤稼穡殷盛。氣序溫暑風俗淳質。其形偉大其性傲逸。有恩必報有怨必復。人或陵辱殉命以讎。窘急投分忘身以濟。將復怨也必先告之。各被堅甲然後爭鋒。臨陣逐北不殺已降。兵將失利無所刑罰。賜之女服感激自死。國養勇士有數百人。每將決戰飲酒酣醉。一人摧鋒萬夫挫銳。遇人肆害國刑不加。每出遊行擊鼓前導。復飼暴象凡數百頭。將欲陣戰亦先飲酒。群馳蹈踐前無堅敵。其王恃此人象輕陵鄰國。王剎帝利種也。名補羅稽舍。謀猷弘遠仁慈廣被。臣下事之盡其忠矣。今戒日大王東征西伐遠賓邇肅。唯此國人獨不臣伏。屢率五印度甲兵。及募召諸國烈將。躬往討伐猶未克勝。其兵也如此。其俗也如彼。人知好學邪正兼崇。伽藍百餘所。僧徒五千餘人。大小二乘兼功綜習。天祠百數。異道甚多。
大城內外五窣堵波。並過去四佛坐及經行遺蹟之所。無憂王建也。自余石磚諸窣堵波。其數甚多難用備舉。
城南不遠有故伽藍。中有觀自在菩薩石像。靈鑒潛被願求多果。
國東境有大山。疊嶺連障重巒絕巘。爰有伽藍基於幽谷。高堂邃宇疏崖枕峰。重閣層台背岩而壑。阿折羅(唐言所行)阿羅漢所建。羅漢西印度人也。其母既終觀生何趣。見於此國受女人身。羅漢遂來至此。將欲導化。隨機攝受。入里乞食。至母生家。女子持食來施。乳便流汁。親屬既見以為不祥。羅漢說本因緣。女子便證聖果。羅漢。感生育之恩懷業緣之致。將酬厚德建此伽藍。
伽藍大精舍。高百餘尺。中有石佛像。高七十餘尺。上有石蓋七重。虛懸無綴。蓋間相去各三尺余。聞諸先志曰。斯乃羅漢願力之所持也。或曰。神通之力。或曰。藥術之功。考厥實錄未詳其致。精舍四周雕鏤石壁。作如來在昔修菩薩行諸因地事。證聖果之禎祥。入寂滅之靈應。巨細無遺備盡鐫鏤。伽藍門外。南北左右。各一石象。聞之土俗曰。此象時大聲吼。地為震動。昔陳那菩薩多止此伽藍。自此西行千餘里。渡耐秣陀阿至跋祿羯呫(昌葉反)婆國(南印度境)。
跋祿羯呫婆國。周二千四五百里。國大都城周二十餘里。土地鹹鹵草木稀疏。煮海為鹽利海為業。氣序暑熱迴風飆起。土俗澆薄人性詭詐。不知學藝邪正兼信。伽藍十餘所。僧徒三百餘人。習學大乘上坐部法。天祠十餘所。異道雜居。從此西北行二千餘里至摩臘婆國(即南羅國南印度境)。
摩臘婆國。周六千餘里。國大都城周三十餘里。據莫醯河東南。土地膏腴稼穡殷盛。草木榮茂花果繁實。特宜宿麥多食餅□。人性善順大抵聰敏。言辭雅亮學藝優深。五印度境兩國重學。西南摩臘婆國。東北摩揭陀國。貴德尚仁明敏強學。而此國也邪正雜信。伽藍數百所。僧徒二萬餘人。習學小乘正量部法天祠數百。異道寔眾。多是塗灰之侶也。國志曰。六十年前王號尸羅阿迭多(唐言戒日)機慧高明才學贍敏。愛育四生敬崇三寶。始自誕靈洎乎沒齒。貌無瞋色手不害生。象馬飲水漉而後飼。恐傷水性也。其仁慈如此。在位五十餘年。野獸狎人。舉國黎庶咸不殺害。居宮之側建立精舍。窮諸工巧備盡莊嚴。中作七佛世尊之像。每歲恆設無遮大會。招集四方僧徒。修施四事供養。或以三衣道具。或以七寶珍奇。奕世相承美業無替。
佛牙精舍側有小精舍。亦以眾寶而為瑩飾。中有金佛像。此國先王等身而鑄。肉髻則貴寶飾焉。其後有盜伺欲竊取。而重門周檻衛守清切。盜乃鑿通孔道入精舍而穴之。遂欲取寶像漸高遠。其盜既不果求。退而嘆曰。如來在昔修菩薩行。起廣大心發弘誓願。上自身命下至國城。悲愍四生周給一切。今者如何遺像吝寶。靜言於此不明昔行。像乃俯首而授寶焉。是盜得已尋持貨賣。人或見者咸謂之曰。此寶乃先王金佛像頂髻寶也。爾從何獲來此鬻賣。遂擒以白王。王問所從得。盜曰。佛自與我我非盜也。王以為不誠。命使觀驗像猶俯首。王睹聖靈信心淳固。不罪其人重贖其寶。莊嚴像髻重置頂焉。像因俯首以至於今。
王宮側建大廚。日營萬八千僧食。食時既至。僧徒持缽受饌。既得食已各還其居。自佛教流被建斯供養。子孫承統繼業至今。十數年來國中政亂。未有定主乃廢斯業。
國濱海隅地產珍寶。王親祠祭神呈奇貨。都人士子往來求采。稱其福報所獲不同。隨得珠璣賦稅有科。
國東南隅有駿(勒磴反)迦山。岩谷幽峻神鬼游舍。在昔如來於此說駿迦經(舊曰楞伽經訛也)。
國南浮海數千里至那羅稽羅洲。洲人卑小。長餘三尺。人身鳥喙既無谷稼。唯食椰子。
那羅稽羅洲西浮海數千里。孤島東崖有石佛像。高百餘尺。東面坐。以月愛珠為肉髻。月將回照水即懸流。滂霈崖嶺臨注溪壑。時有商侶遭風飄浪。隨波泛濫遂至孤島。海咸不可以飲。渴乏者久之。是時月十五日也。像頂流水眾皆獲濟。以為至誠所感靈聖拯之。於即留停遂經數日。每月隱高岩其水不流。時商主曰。未必為濟我曹而流水也。嘗聞月愛珠月光照即水流注耳。將非佛像頂上有此寶耶。遂登崖而視之。乃以月愛殊為像肉髻當見其人說其始末。
國西浮海數千里至大寶洲。無人居止唯神棲宅。靜夜遙望光燭山水。商人往之者多矣。咸無所得。自達羅毘荼國北入林野中。歷孤城過小邑。凶人結黨作害羈旅。行二千餘里至荼建那補羅國(南印度境)。
荼建那補羅國。周五千餘里。國大都城周三十餘里。土地膏腴稼穡滋盛。氣序溫暑風俗躁烈。形貌黧黑情性獷暴。好學業尚德藝。伽藍百餘所。僧徒萬餘人。大小二乘兼功綜習。天祠數百異道雜居。
王宮城側有大伽藍。僧徒三百餘人。寔唯彥也。其伽藍大精舍。高百餘尺。中有一切義成太子寶冠。高減二尺。飾以寶珍盛以寶函。每至齋日出置高座。香花供養時放光明。
城側大伽藍中有精舍。高五十餘尺。中有刻檀慈氏菩薩像。高十餘尺。或至齋日神光照燭。是聞二百億羅漢之所造也。
城北不遠有多羅樹林。周三十餘里。其葉長廣其色光潤。諸國書寫莫不採用。林中有窣堵波。是過去四佛坐及經行遺蹟之所。其側則有聞二百億羅漢遺身舍利窣堵波也。
城東不遠有窣堵波。基已傾陷。余高三丈。聞諸先志曰。此中有如來舍利。或至齋日時燭靈光。在昔如來於此說法。現神通力度諸群生。
城西南不遠有窣堵波。高百餘尺。無憂王之所建也。是聞二百億羅漢。於此現大神通化度眾生。傍有伽藍。唯余基趾。是彼羅漢之所建也。從此西北入大林野。猛獸暴害群盜兇殘。行二千四五百里至摩訶刺侘國(南印度境)。
摩訶刺侘國。周六千餘至。國大都城西臨大河。周三十餘里。土地沃壤稼穡殷盛。氣序溫暑風俗淳質。其形偉大其性傲逸。有恩必報有怨必復。人或陵辱殉命以讎。窘急投分忘身以濟。將復怨也必先告之。各被堅甲然後爭鋒。臨陣逐北不殺已降。兵將失利無所刑罰。賜之女服感激自死。國養勇士有數百人。每將決戰飲酒酣醉。一人摧鋒萬夫挫銳。遇人肆害國刑不加。每出遊行擊鼓前導。復飼暴象凡數百頭。將欲陣戰亦先飲酒。群馳蹈踐前無堅敵。其王恃此人象輕陵鄰國。王剎帝利種也。名補羅稽舍。謀猷弘遠仁慈廣被。臣下事之盡其忠矣。今戒日大王東征西伐遠賓邇肅。唯此國人獨不臣伏。屢率五印度甲兵。及募召諸國烈將。躬往討伐猶未克勝。其兵也如此。其俗也如彼。人知好學邪正兼崇。伽藍百餘所。僧徒五千餘人。大小二乘兼功綜習。天祠百數。異道甚多。
大城內外五窣堵波。並過去四佛坐及經行遺蹟之所。無憂王建也。自余石磚諸窣堵波。其數甚多難用備舉。
城南不遠有故伽藍。中有觀自在菩薩石像。靈鑒潛被願求多果。
國東境有大山。疊嶺連障重巒絕巘。爰有伽藍基於幽谷。高堂邃宇疏崖枕峰。重閣層台背岩而壑。阿折羅(唐言所行)阿羅漢所建。羅漢西印度人也。其母既終觀生何趣。見於此國受女人身。羅漢遂來至此。將欲導化。隨機攝受。入里乞食。至母生家。女子持食來施。乳便流汁。親屬既見以為不祥。羅漢說本因緣。女子便證聖果。羅漢。感生育之恩懷業緣之致。將酬厚德建此伽藍。
伽藍大精舍。高百餘尺。中有石佛像。高七十餘尺。上有石蓋七重。虛懸無綴。蓋間相去各三尺余。聞諸先志曰。斯乃羅漢願力之所持也。或曰。神通之力。或曰。藥術之功。考厥實錄未詳其致。精舍四周雕鏤石壁。作如來在昔修菩薩行諸因地事。證聖果之禎祥。入寂滅之靈應。巨細無遺備盡鐫鏤。伽藍門外。南北左右。各一石象。聞之土俗曰。此象時大聲吼。地為震動。昔陳那菩薩多止此伽藍。自此西行千餘里。渡耐秣陀阿至跋祿羯呫(昌葉反)婆國(南印度境)。
跋祿羯呫婆國。周二千四五百里。國大都城周二十餘里。土地鹹鹵草木稀疏。煮海為鹽利海為業。氣序暑熱迴風飆起。土俗澆薄人性詭詐。不知學藝邪正兼信。伽藍十餘所。僧徒三百餘人。習學大乘上坐部法。天祠十餘所。異道雜居。從此西北行二千餘里至摩臘婆國(即南羅國南印度境)。
摩臘婆國。周六千餘里。國大都城周三十餘里。據莫醯河東南。土地膏腴稼穡殷盛。草木榮茂花果繁實。特宜宿麥多食餅□。人性善順大抵聰敏。言辭雅亮學藝優深。五印度境兩國重學。西南摩臘婆國。東北摩揭陀國。貴德尚仁明敏強學。而此國也邪正雜信。伽藍數百所。僧徒二萬餘人。習學小乘正量部法天祠數百。異道寔眾。多是塗灰之侶也。國志曰。六十年前王號尸羅阿迭多(唐言戒日)機慧高明才學贍敏。愛育四生敬崇三寶。始自誕靈洎乎沒齒。貌無瞋色手不害生。象馬飲水漉而後飼。恐傷水性也。其仁慈如此。在位五十餘年。野獸狎人。舉國黎庶咸不殺害。居宮之側建立精舍。窮諸工巧備盡莊嚴。中作七佛世尊之像。每歲恆設無遮大會。招集四方僧徒。修施四事供養。或以三衣道具。或以七寶珍奇。奕世相承美業無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