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頁
這些都是閒話,且不去管它。總之一句話,我認為,文化和語言的基礎或者源頭就是思維模式,至於這一套思維模式是怎樣產生出來的,我在這裡先不討論,我只說一句話:天生的可能必須首先要排除。專就語言而論,只有西方那一種分析的思維模式才能產生以梵文、古希臘文、拉丁文等為首的具有詞類、變格、變位等一系列明顯特徵的印歐語系的語言。這種語言容易分析、組合,因而產生了現在的比較語言學,實際上應該稱之為印歐語系比較語言學的這一門學問。反之,漢語等和藏緬語系的語言則不容易分析、組合。詞類、變格、變位等語法現象,都有點模糊不定。這種語言是以綜合的思維模式為源頭或基礎的,自有它的特異之處和優越之處。過去,某一些西方自命為天之驕子的語言學者努力貶低漢語,說漢語是初級的、低級的、粗糙的語言。現在看來,真不能不使人嗤之以鼻了。
現在,我想轉一個方向談一個離題似遠而實近的問題:科學方法問題。我主要根據的是一本書和一篇文章。書是《李政道文錄》(浙江文藝出版社,1999年),文章是金吾倫《李政道、季羨林和物質是否無限可分》(《書與人》雜誌,1999年第五期,頁41~46)。
先談書。李政道先生在本書中一篇文章《水、魚、魚市場》寫了一節叫做“對21世紀科技發展前景的展望”。為了方便說明問題,引文可能要長一點:
一百年前,英國物理學家j.j.湯姆孫(joseph john thomson,1856—1940)發現了電子。這極大地影響了20世紀的物理思想,即大的物質是由小的物質組成的,小的是由更小的組成的,找到最基本的粒子就能知道最大的構造。(下略)
以為知道了基本粒子,就知道了真空,這種觀念是不對的。(中略)我覺得,基因組也是這樣,一個個地認識了基因,並不意味著解開了生命之謎。生命是宏觀的。20世紀的文明是微觀的。我認為,到了21世紀,微觀和宏觀會結合成一體。(頁89)
我在這裡只想補充幾句:微觀的分析不僅僅是20世紀的特徵,而是自古希臘以來西方的特徵,20世紀也許最明顯、最突出而已。
我還想從李政道先生書中另一篇文章《科學的發展:從古代的中國到現在》中引幾段話:
第55章 學習大師的風範——談趙元任先生 (2)
整個科學的發展與全人類的文化是分不開的。在西方是這樣,在中國也是如此。可是,科學的發展在西方與中國並不完全一樣。在西方,尤其是如果把希臘文化也算作西方文化的話,可以說,近代西方科學的發展和古希臘有更密切的聯繫。在古希臘時也和現代的想法基本相似,即覺得要了解宇宙的構造,就要追問最後的元素是什麼。大的物質是由小的元素構造,小的元素是由更小的粒子構造,所以是從大到小,小到更小。這個觀念是從希臘時就有的(atom就是希臘字),一直到近代。可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略有不同。我們是從開始時就感覺到,微觀的元素與宏觀的天體是分不開的,所以中國人從開始就把五行與天體聯繫起來。(頁171)
李政道先生的書就引用這樣多。不難看出,他的一些想法與我的想法頗有能相通之處。他講的微觀與宏觀相結合,用我的話來說就是,分析與綜合相結合。這一點我過去想得不多,強調得不夠。
現在來談金吾倫先生的文章。金先生立論也與上引李政道先生的那一部書有關。我最感興趣的是他在文章開頭時引的大哲學家懷德海的一段話,我現在轉引在這裡:
19世紀最大的發明是發明了發明的方法。一種新方法進入人類生活中來了。如果我們要理解我們這個時代,有許多的細節,如鐵路、電報、無線電、紡織機、綜合染料等,都可以不必談,我們的注意力必須集中在方法的本身。這才是震撼古老文明基礎的真正的新鮮事物。(頁41)
金先生說,李政道先生十分重視科學方法,金先生自己也一樣。他這篇文章的重點是說明,物質不是永遠可分的。他同意李政道的意見,就是說,當前科學的發展不能再用以前那種“無限可分”的方法論,從事“越來越小”的研究路子,而應改變方略,從整體去研究,把宏觀和微觀聯繫起來進行研究。
李政道先生和金吾倫先生的文章就徵引到這裡為止。他們的文章中還有很多極為精彩的意見,讀之如入七寶樓台,美不勝收,我無法再徵引了。我倒是希望,不管是研究人文社會科學的學者,還是研究自然科學的學者,都來讀一下,思考一下,定能使目光遠大,胸襟開闊,研究成果必能煥然一新。這一點我是敢肯定的。
我在上面離開了為《趙元任全集》寫序的本題,跑開了野馬,野馬已經跑得夠遠的了。我從我的“哲學”講起,講到東西文化的不同;講到東西思維模式的差異:東方的特點是綜合,也就是“整體概念,普遍聯繫”,西方的特點是分析;講到語言和文化的源頭或者基礎;講到西方的分析的思維模式產生出分析色彩極濃的印歐語系的語言,東方的綜合的思維模式產生出漢語這種難以用西方方法分析的語言;講到20世紀是微觀分析的世紀,21世紀應當是微觀與宏觀相結合的世紀;講到科學方法的重要性,等等。所有這一切看上去都似乎與《趙元任全集》風馬牛不相及。其實,我一點也沒有離題,一點也沒有跑野馬,所有這些看法都是我全面立論的根據。如果不講這些看法,則我在下面的立論就成了無根之草,成了無本之木。
我們不是要繼承和發揚趙元任先生的治學傳統嗎?想要做到這一點,不出兩途:一是忠實地、完整地、亦步亦趨地跟著先生的足跡走,不敢越雷池一步。從表面看上去,這似乎是真正忠誠於自己的老師了。其實,結果將會適得其反。古今真正有遠見卓識的大師們都不願意自己的學生這樣做。依稀記得一位國畫大師(齊白石?)說過一句話:“學我者死。”“死”,不是生死的“死”,而是僵死,沒有前途。這一句話對我們發揚元任先生的學術傳統也很有意義。我們不能完全走元任先生走過的道路,不能完全應用元任先生應用過的方法,那樣就會“死”。
第二條道路就是根據元任先生的基本精神,另闢蹊徑,這樣才能“活”。這裡我必須多說上幾句。首先我要說,既然20世紀的科學方法是分析的,是微觀的。而且這種科學方法絕不是只限於西方。20世紀是西方文化,其中也包括科學方法等等,壟斷了全世界的時代。不管哪個國家的學者都必然要受到這種科學方法的影響,在任何科學領域內使用的都是分析的方法,微觀的方法。不管科學家們自己是否已經意識到這一點,反正結果是一樣的。我沒有能讀元任先生的全部著作,但是,根據我個人的推斷,即使元任先生是東方語言大師,畢生研究的主要是漢語,他也很難逃脫掉這一個全世界都流行的分析的思潮。他使用的方法也只能是微觀的分析的方法。他那誰也不能否認的輝煌的成績,是他使用這種方法達到盡善盡美的結果。就是有人想要跟蹤他的足跡,使用他的方法,成績也絕不會超越他。在這個意義上來說,趙元任先生是不可超越的。
現在,我想轉一個方向談一個離題似遠而實近的問題:科學方法問題。我主要根據的是一本書和一篇文章。書是《李政道文錄》(浙江文藝出版社,1999年),文章是金吾倫《李政道、季羨林和物質是否無限可分》(《書與人》雜誌,1999年第五期,頁41~46)。
先談書。李政道先生在本書中一篇文章《水、魚、魚市場》寫了一節叫做“對21世紀科技發展前景的展望”。為了方便說明問題,引文可能要長一點:
一百年前,英國物理學家j.j.湯姆孫(joseph john thomson,1856—1940)發現了電子。這極大地影響了20世紀的物理思想,即大的物質是由小的物質組成的,小的是由更小的組成的,找到最基本的粒子就能知道最大的構造。(下略)
以為知道了基本粒子,就知道了真空,這種觀念是不對的。(中略)我覺得,基因組也是這樣,一個個地認識了基因,並不意味著解開了生命之謎。生命是宏觀的。20世紀的文明是微觀的。我認為,到了21世紀,微觀和宏觀會結合成一體。(頁89)
我在這裡只想補充幾句:微觀的分析不僅僅是20世紀的特徵,而是自古希臘以來西方的特徵,20世紀也許最明顯、最突出而已。
我還想從李政道先生書中另一篇文章《科學的發展:從古代的中國到現在》中引幾段話:
第55章 學習大師的風範——談趙元任先生 (2)
整個科學的發展與全人類的文化是分不開的。在西方是這樣,在中國也是如此。可是,科學的發展在西方與中國並不完全一樣。在西方,尤其是如果把希臘文化也算作西方文化的話,可以說,近代西方科學的發展和古希臘有更密切的聯繫。在古希臘時也和現代的想法基本相似,即覺得要了解宇宙的構造,就要追問最後的元素是什麼。大的物質是由小的元素構造,小的元素是由更小的粒子構造,所以是從大到小,小到更小。這個觀念是從希臘時就有的(atom就是希臘字),一直到近代。可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略有不同。我們是從開始時就感覺到,微觀的元素與宏觀的天體是分不開的,所以中國人從開始就把五行與天體聯繫起來。(頁171)
李政道先生的書就引用這樣多。不難看出,他的一些想法與我的想法頗有能相通之處。他講的微觀與宏觀相結合,用我的話來說就是,分析與綜合相結合。這一點我過去想得不多,強調得不夠。
現在來談金吾倫先生的文章。金先生立論也與上引李政道先生的那一部書有關。我最感興趣的是他在文章開頭時引的大哲學家懷德海的一段話,我現在轉引在這裡:
19世紀最大的發明是發明了發明的方法。一種新方法進入人類生活中來了。如果我們要理解我們這個時代,有許多的細節,如鐵路、電報、無線電、紡織機、綜合染料等,都可以不必談,我們的注意力必須集中在方法的本身。這才是震撼古老文明基礎的真正的新鮮事物。(頁41)
金先生說,李政道先生十分重視科學方法,金先生自己也一樣。他這篇文章的重點是說明,物質不是永遠可分的。他同意李政道的意見,就是說,當前科學的發展不能再用以前那種“無限可分”的方法論,從事“越來越小”的研究路子,而應改變方略,從整體去研究,把宏觀和微觀聯繫起來進行研究。
李政道先生和金吾倫先生的文章就徵引到這裡為止。他們的文章中還有很多極為精彩的意見,讀之如入七寶樓台,美不勝收,我無法再徵引了。我倒是希望,不管是研究人文社會科學的學者,還是研究自然科學的學者,都來讀一下,思考一下,定能使目光遠大,胸襟開闊,研究成果必能煥然一新。這一點我是敢肯定的。
我在上面離開了為《趙元任全集》寫序的本題,跑開了野馬,野馬已經跑得夠遠的了。我從我的“哲學”講起,講到東西文化的不同;講到東西思維模式的差異:東方的特點是綜合,也就是“整體概念,普遍聯繫”,西方的特點是分析;講到語言和文化的源頭或者基礎;講到西方的分析的思維模式產生出分析色彩極濃的印歐語系的語言,東方的綜合的思維模式產生出漢語這種難以用西方方法分析的語言;講到20世紀是微觀分析的世紀,21世紀應當是微觀與宏觀相結合的世紀;講到科學方法的重要性,等等。所有這一切看上去都似乎與《趙元任全集》風馬牛不相及。其實,我一點也沒有離題,一點也沒有跑野馬,所有這些看法都是我全面立論的根據。如果不講這些看法,則我在下面的立論就成了無根之草,成了無本之木。
我們不是要繼承和發揚趙元任先生的治學傳統嗎?想要做到這一點,不出兩途:一是忠實地、完整地、亦步亦趨地跟著先生的足跡走,不敢越雷池一步。從表面看上去,這似乎是真正忠誠於自己的老師了。其實,結果將會適得其反。古今真正有遠見卓識的大師們都不願意自己的學生這樣做。依稀記得一位國畫大師(齊白石?)說過一句話:“學我者死。”“死”,不是生死的“死”,而是僵死,沒有前途。這一句話對我們發揚元任先生的學術傳統也很有意義。我們不能完全走元任先生走過的道路,不能完全應用元任先生應用過的方法,那樣就會“死”。
第二條道路就是根據元任先生的基本精神,另闢蹊徑,這樣才能“活”。這裡我必須多說上幾句。首先我要說,既然20世紀的科學方法是分析的,是微觀的。而且這種科學方法絕不是只限於西方。20世紀是西方文化,其中也包括科學方法等等,壟斷了全世界的時代。不管哪個國家的學者都必然要受到這種科學方法的影響,在任何科學領域內使用的都是分析的方法,微觀的方法。不管科學家們自己是否已經意識到這一點,反正結果是一樣的。我沒有能讀元任先生的全部著作,但是,根據我個人的推斷,即使元任先生是東方語言大師,畢生研究的主要是漢語,他也很難逃脫掉這一個全世界都流行的分析的思潮。他使用的方法也只能是微觀的分析的方法。他那誰也不能否認的輝煌的成績,是他使用這種方法達到盡善盡美的結果。就是有人想要跟蹤他的足跡,使用他的方法,成績也絕不會超越他。在這個意義上來說,趙元任先生是不可超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