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文學交流的意義何在呢?我個人認為,物質方面的文化交流能提高世界人民的生活水平。而文學交流則屬於精神方面的文化交流,它能提高世界人民的精神境界,能促進世界文學創作的繁榮,更重要的是能促進世界上不同民族的相互了解,增強他們之間的友誼和感情,而最後這一點是極其重要的。世界人民,不管膚色多麼不同,語言風習多麼歧異,但是,他們卻有一個共同的願望:他們要和平,不要戰爭;他們要安定,不要禍亂;他們要正義,不要邪惡。20世紀在這方面做出了很壞的榜樣,一百年內,狼煙四起,戰亂不斷,兩次世界大戰震古爍今。有的大國,手握原子彈和指揮棒,以世界警察自命。這些邪惡現象引起了全世界的公憤。轉瞬21世紀即將來臨,這邪惡現象必將會繼續下去。遏止之方不是沒有,但是最重要的還要依靠人民的力量。文學交流是溝通人們的心靈和加強團結鬥爭的重要渠道。
1999年12月8日
本文為《20世紀中外文學交流史》序
第34章 談西學東傳
多少年來,我逐漸形成了一種看法或者主張,我認為,文化交流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促進人類科技文化增長,加強人民與人民間、政府與政府間相互理解,增添感情的重要手段之一。這絕不是我個人的憑空臆想,而是有歷史事實為根據的,我的主張是能站得住的。
我們中華民族是偉大的民族,幾千年來我們的發明創造,傳出了中國,傳遍了世界。其中四大發明更是輝煌無限,盡人皆知。我們甚至可以說,如果沒有中國的四大發明,人類文化發展的進程將會推遲的。至於那一些比較小的發明創造,更是難以計數。英國學者李約瑟關於中國科技史的名著,是許多人都熟悉的。我在這裡不再重述。我只舉一本大家也許還不太知道的書,說明同一個問題,這就是伊朗裔的法國學者阿里·瑪扎海里的《絲綢之路》,其中講了許多中國的發明創造,雖不像四大發明那樣輝煌,但意義並未減少。這一些看起來極其微末瑣細的發明創造,對人類文化的發展,對人類生活的方便,同樣做出了重大的貢獻,且莫等閒視之。
上面說的是中華民族送出去的東西。在過去兩千多年中,我們也同樣拿來了很多很多的有用的東西。現在從最大的宏觀上來看,在中國歷史上外來文化大規模的傳入共有兩次:一次是漢代起印度佛教的傳入,一次就是從四百年前起西方天主教,後來又加上了基督教的傳入。兩次傳入,從表面上來看,都是宗教的傳入;但從本質上來看,實際上傳入的是文化,是哲學,是藝術,是技術等等。沒有這兩次的傳入,我們今天的科技和文化的發展絕不會是現在這個樣子。這是一件事實,沒有爭辯的餘地。
佛教在這裡先不談,這不是我要談的題目,我只談天主教和基督教。雖然西方信仰耶穌的宗教在中國唐代已經以景教的名義傳入中國,但是影響不大。真正有影響的是明末清初天主教的傳入。晉代佛教高僧道安對弟子們說過兩句話:“不依國主,則法事難立。”這兩句話是從經驗中得來的,完全符合實際情況。佛教如此,天主教亦何獨不然。天主教所依的最初不是國主,而是大臣和藝術家學者,前者可以徐光啟為代表,後者的代表當首推大畫家吳歷。到了清代康熙皇帝統治時期,這一位大皇帝並不一定為天主教義所動,然而他的目光犀利,看到了西方科技的重大意義,親自學習西方的幾何學。皇帝的榜樣有力量,清代頗出了幾個大數學家。到了20世紀,西方文化猛烈衝擊“東方睡獅”,如暴風驟雨,驚濤駭浪,中國人民接受了這個挑戰,在短短一百年的時間內,從一個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達到了今天的社會主義社會的初級階段,其進步之速超過了過去的一千年。
由於種種人所共知的原因,今天的中國青年,有的產生了信仰危機,思想浮躁不安,對世間事有些茫然。有識之士憬然憂之,大家一致提出來要提高人民的,特別是青年的人文素質教育和倫理道德教育。我個人認為,這種想法是完全正確的,有遠見卓識的,是“及時雨”。
但是,要做好這一件工作卻並不容易。為之之法,其道多端。首先,要對青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讓他們知道,中華民族對世界做出過重大的貢獻,今後還將做出更重大的貢獻,作為一個中國人是很值得驕傲的。一個人只能有一次生命,必須實現人生的價值,才對得起這僅有的一次生命。麥當勞,肯德基,可口可樂加雪碧;比薩餅,加州面,卡拉ok,美容院,這樣的生活,雖然也能增加一些人生樂趣;但是,天天這樣,就毫無意義。我希望,我們中國人,特別是青年人,要認識到自己對國家和後世子孫的義務。我們都是人類進化無盡長河中的一段,承前啟後,是跑接力賽中的一棒,我們這一棒跑不好,會對全局產生惡劣影響。這就是愛國主義。但是,同時我們又必須認識到,我們對世界也負有義務,這就是國際主義。真正的愛國主義與國際主義,不但沒有矛盾,而且是相輔相成,互相依存的。我個人認為,人類前途還是光明的。能否真正光明,就決定於各國人民能否做到愛國主義與國際主義相結合。
怎樣才能讓中國青年認識到這一點呢?辦法多種多樣。其中之一就是讓他們認識到,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都不能離開別的人、別的國家、別的民族而完全獨立生存。人類都是要互相幫助、互相依存,而文化交流尚矣,就連我在上面說的麥當勞、肯德基等等也是文化交流的結果。
2000年1月16日
本文為《西學東傳人物叢書》序
第35章 西化問題的側面觀
什麼是西化問題呢?這我似乎有點明白,又似乎不明白。理論方面我總覺得有點深奧;所以十幾年前當許多名流學者熱烈討論這問題的時候,我從來沒有這樣大的勇氣和決心把一篇討論西化問題的文章從頭到尾看完過。只知道最初有什麼全盤西化的論調,後來又有人出來提倡中國本位文化,真可以說是熱鬧。但我卻像一個看足球決賽的旁觀者,陪球員高興一陣,甚至手舞足蹈的時候都有;終於還是回家睡大覺,人家的勝負與我毫不相干。不過我想在這裡附帶說一句:倘若當時參加討論的名流學者們能把一百年以前俄國學者討論西化或斯拉夫本位文化的文章拿來看一看,也許可以省下許多筆墨紙張。
理論既然不明白,那麼我們就談幾個實際的例子吧!不過我仍然要聲明,連這幾個實際例子我也未必真明白,只是覺得似乎有點明白了而已。
我們先談飛機。倘若真正要西化的話,無論是不是“全盤”,飛機大概總要“化”過來的。我這話似乎又有語病,因為一直到現在還有人認為飛機也是“古已有之”的。據說孫臏或墨子曾制過能在空中飛行的木鳶,這就是現代飛機的始祖。這樣一來,似乎西洋的飛機還是從我們中國“化”去的。我不反對這說法,這是替我們黃帝子孫們增光的事情。不過,我們的木鳶不但沒變成飛機,甚至連木鳶現在也看不見了。人家的飛機卻天天在我們的天空里飛。沒有辦法,只好還是到西方去學,而且現在也就正在學中。
1999年12月8日
本文為《20世紀中外文學交流史》序
第34章 談西學東傳
多少年來,我逐漸形成了一種看法或者主張,我認為,文化交流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促進人類科技文化增長,加強人民與人民間、政府與政府間相互理解,增添感情的重要手段之一。這絕不是我個人的憑空臆想,而是有歷史事實為根據的,我的主張是能站得住的。
我們中華民族是偉大的民族,幾千年來我們的發明創造,傳出了中國,傳遍了世界。其中四大發明更是輝煌無限,盡人皆知。我們甚至可以說,如果沒有中國的四大發明,人類文化發展的進程將會推遲的。至於那一些比較小的發明創造,更是難以計數。英國學者李約瑟關於中國科技史的名著,是許多人都熟悉的。我在這裡不再重述。我只舉一本大家也許還不太知道的書,說明同一個問題,這就是伊朗裔的法國學者阿里·瑪扎海里的《絲綢之路》,其中講了許多中國的發明創造,雖不像四大發明那樣輝煌,但意義並未減少。這一些看起來極其微末瑣細的發明創造,對人類文化的發展,對人類生活的方便,同樣做出了重大的貢獻,且莫等閒視之。
上面說的是中華民族送出去的東西。在過去兩千多年中,我們也同樣拿來了很多很多的有用的東西。現在從最大的宏觀上來看,在中國歷史上外來文化大規模的傳入共有兩次:一次是漢代起印度佛教的傳入,一次就是從四百年前起西方天主教,後來又加上了基督教的傳入。兩次傳入,從表面上來看,都是宗教的傳入;但從本質上來看,實際上傳入的是文化,是哲學,是藝術,是技術等等。沒有這兩次的傳入,我們今天的科技和文化的發展絕不會是現在這個樣子。這是一件事實,沒有爭辯的餘地。
佛教在這裡先不談,這不是我要談的題目,我只談天主教和基督教。雖然西方信仰耶穌的宗教在中國唐代已經以景教的名義傳入中國,但是影響不大。真正有影響的是明末清初天主教的傳入。晉代佛教高僧道安對弟子們說過兩句話:“不依國主,則法事難立。”這兩句話是從經驗中得來的,完全符合實際情況。佛教如此,天主教亦何獨不然。天主教所依的最初不是國主,而是大臣和藝術家學者,前者可以徐光啟為代表,後者的代表當首推大畫家吳歷。到了清代康熙皇帝統治時期,這一位大皇帝並不一定為天主教義所動,然而他的目光犀利,看到了西方科技的重大意義,親自學習西方的幾何學。皇帝的榜樣有力量,清代頗出了幾個大數學家。到了20世紀,西方文化猛烈衝擊“東方睡獅”,如暴風驟雨,驚濤駭浪,中國人民接受了這個挑戰,在短短一百年的時間內,從一個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達到了今天的社會主義社會的初級階段,其進步之速超過了過去的一千年。
由於種種人所共知的原因,今天的中國青年,有的產生了信仰危機,思想浮躁不安,對世間事有些茫然。有識之士憬然憂之,大家一致提出來要提高人民的,特別是青年的人文素質教育和倫理道德教育。我個人認為,這種想法是完全正確的,有遠見卓識的,是“及時雨”。
但是,要做好這一件工作卻並不容易。為之之法,其道多端。首先,要對青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讓他們知道,中華民族對世界做出過重大的貢獻,今後還將做出更重大的貢獻,作為一個中國人是很值得驕傲的。一個人只能有一次生命,必須實現人生的價值,才對得起這僅有的一次生命。麥當勞,肯德基,可口可樂加雪碧;比薩餅,加州面,卡拉ok,美容院,這樣的生活,雖然也能增加一些人生樂趣;但是,天天這樣,就毫無意義。我希望,我們中國人,特別是青年人,要認識到自己對國家和後世子孫的義務。我們都是人類進化無盡長河中的一段,承前啟後,是跑接力賽中的一棒,我們這一棒跑不好,會對全局產生惡劣影響。這就是愛國主義。但是,同時我們又必須認識到,我們對世界也負有義務,這就是國際主義。真正的愛國主義與國際主義,不但沒有矛盾,而且是相輔相成,互相依存的。我個人認為,人類前途還是光明的。能否真正光明,就決定於各國人民能否做到愛國主義與國際主義相結合。
怎樣才能讓中國青年認識到這一點呢?辦法多種多樣。其中之一就是讓他們認識到,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都不能離開別的人、別的國家、別的民族而完全獨立生存。人類都是要互相幫助、互相依存,而文化交流尚矣,就連我在上面說的麥當勞、肯德基等等也是文化交流的結果。
2000年1月16日
本文為《西學東傳人物叢書》序
第35章 西化問題的側面觀
什麼是西化問題呢?這我似乎有點明白,又似乎不明白。理論方面我總覺得有點深奧;所以十幾年前當許多名流學者熱烈討論這問題的時候,我從來沒有這樣大的勇氣和決心把一篇討論西化問題的文章從頭到尾看完過。只知道最初有什麼全盤西化的論調,後來又有人出來提倡中國本位文化,真可以說是熱鬧。但我卻像一個看足球決賽的旁觀者,陪球員高興一陣,甚至手舞足蹈的時候都有;終於還是回家睡大覺,人家的勝負與我毫不相干。不過我想在這裡附帶說一句:倘若當時參加討論的名流學者們能把一百年以前俄國學者討論西化或斯拉夫本位文化的文章拿來看一看,也許可以省下許多筆墨紙張。
理論既然不明白,那麼我們就談幾個實際的例子吧!不過我仍然要聲明,連這幾個實際例子我也未必真明白,只是覺得似乎有點明白了而已。
我們先談飛機。倘若真正要西化的話,無論是不是“全盤”,飛機大概總要“化”過來的。我這話似乎又有語病,因為一直到現在還有人認為飛機也是“古已有之”的。據說孫臏或墨子曾制過能在空中飛行的木鳶,這就是現代飛機的始祖。這樣一來,似乎西洋的飛機還是從我們中國“化”去的。我不反對這說法,這是替我們黃帝子孫們增光的事情。不過,我們的木鳶不但沒變成飛機,甚至連木鳶現在也看不見了。人家的飛機卻天天在我們的天空里飛。沒有辦法,只好還是到西方去學,而且現在也就正在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