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頁
默誦完了一遍,再從頭默誦起,最終自己也不知道,究竟默誦了多少遍,汽車到了醫院。
在這樣的時候,在這樣的地方,我為什麼單單默誦東坡這一首詞,我至今不解。難道它與我當時的處境有什麼神秘的聯繫嗎?
在醫院裡住了幾天,進行了細緻的體檢,終於把我送進了手術室。主刀人是施玉英大夫,號稱“北京第一刀”,技術精湛,萬無一失,因此我一點顧慮都沒有。但因我患有心臟病,為了保險起見,醫院特請來一位心臟科專家,並運來極大的一台測量心臟的儀器,擺在手術台旁,以便隨時監測我心跳的頻率。於是,我就有了兩位大夫,我舒舒服服地躺上了手術台。動手術的右眼雖然進行了麻醉,但我的腦筋是十分清楚的,耳朵也不含糊。手術開始後,我聽到兩位大夫慢聲細語地交換著意見,間或還聽到了儀器碰撞的聲音。一切我都覺得很美妙。但是,我又在半夢幻的狀態中,心裡忽然又默誦起宋詞來,仍然是蘇東坡的,不是上面那一首,而是:
縹緲紅妝照淺溪,薄雲疏雨不成泥。送君何處古台西。
廢沼夜來秋水滿,茂陵深處曉鶯啼。行人腸斷草淒迷。
我仍然是循環往復地默誦,一遍又一遍,一直到走下手術台。
在這樣的時候,在這樣的地方,我為什麼偏偏又默誦起詞來,而且又是東坡的,其原因我至今不解。難道這又與我當時的處境有什麼神秘的聯繫嗎?
這樣的問題,我無法解釋。
但是,我覺得,如果真要想求得一個答覆,也是有可能找得到的。
我不是詩詞專家,只有愛好,不懂評論。可是讀得多了,管窺蠡測,似乎也能有點個人的看法。現在不妨寫了出來,供大家品評。
中國詞家一向把詞分為婉約與豪放兩派,每一派中的諸作者也都各有特點,不完全是一個模樣。在婉約派中,我最喜歡的是李後主、李易安和納蘭性德。在豪放派中,我最欣賞的是蘇東坡。
原因何在呢?
我想提出一個真正的專家學者從來沒有提過的肯定是野狐談禪的說法。為了把問題說明白,我想先拉一位詩人來作陪,他就是李太白。我個人淺見認為,太白和東坡是中國幾千年的文學史上兩位最有天才的最偉大的作家。他們倆共同的特點是:為文如萬斛泉涌,不擇地而出,文不加點,倚馬可待。每一首詩詞,好像都是一氣呵成,一氣流轉。他們寫的時候,筆不停揮,欲住不能;我們讀的時候,也是欲停不能,宛如高山滑雪,必須一氣到底,中間絕無停留的可能。這一種氣或者氣勢,洋溢充沛在他們詩詞之中,霈然不可抗禦。批評家和美學家怎樣解釋這個現象,我不得而知,這現象是明明白白地存在著的,我則絲毫也不懷疑。
我在下面舉太白的幾首詩,以資對比: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斷,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
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蜀僧抱綠綺,西下峨嵋峰,
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
你無論讀上面哪一首詩,你能中途停下嗎?真仿佛有一股力量,一股氣勢,在後面推動著你,非讀下去不行,讀東坡的詞,亦復如是。這就是我獨獨推崇東坡和太白的原因。
這種想法,過去並沒有明確地意識到過,它埋藏在我心中有年矣。白內障動手術是我平生一件大事,它觸動了我的內心,於是,這種想法就下意識地湧出來,東坡詞適逢其會自然流出了。
我的文藝理論水平低,只能說出,無法解釋,尚望內行里手有以教我。
2000年3月20日
第30章 拿來和送去
在世界上所有的文明大國中,古代典籍傳留下來在質和量的方面都獨占鰲頭的,只有中國一國。這個說法完全符合事實,毫無誇大之處。典籍是最重要的文化載體。古代典籍是我們中華民族對世界人民,對世界文化一個偉大的貢獻。
在過去漫長的封建社會中,有的統治者也曾用大力整理過,比如清代的乾隆皇帝就曾親自過問,遴選了幾位大學士,集天下最有成就的大學者,用上幾年的時間,編選了一部有名的《四庫全書》,沒有刻版印行,只命人繕寫了七部,分貯全國一些地方。乾隆的用心或者動機並不是善良的,他想消滅一些書或者消滅一些書的有忌諱的部分。但是效果應該說還是好的,《四庫全書》保全了一些書免遭毀滅的厄運。
在解放前,上海商務印書館影印了一大批古籍,編為《四部叢刊》。上海中華書局排印了一套《四部備要》,兩套叢書都是皇皇巨著,異曲同工,起到了傳播與保存古籍的雙重作用,受到了海內外廣大讀者的歡迎,動機與效果完全統一。
最近若干年以來,在改革開放的影響下,在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正確方針的指導下,又有一些有識之士,用不同的方式整理、編纂優秀古籍。在群峰並峙的形勢中,《傳世藏書》以其獨特的編選方式,投入巨大的資金,邀集眾多的學者,橫排,簡體字,所有入選的古籍都加上標號,窮數年之力,採用最好的紙張,使用最高的印刷技術,實行嚴格的審校制度,反覆核校,最後出之以最美的裝幀。這樣細緻審慎的操作規程,稱之為前無古人,恐怕亦非過分誇大。好在全書一百二十三巨冊已經出齊,明眼人自能衡量其價值,徒託空言,不足為憑。
關於此書的意義與價值,我想提出幾點個人的看法。最近幾年,我在很多文章和發言中提出了一個觀點:文化交流是推動人類社會前進的主要動力之一。如果沒有國家與國家間、人民與人民間的文化交流,今天人類社會是個什麼樣子,簡直無法想像。我認為,在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文化交流是東西兩大文化體系之間的交流。以中國文化為核心的東方文化,其基礎或出發點是綜合的思維模式,表現在哲學思想上是“天人合一”。最有代表性的說法是宋代大哲學家張載的“民,吾同胞。物,吾與也”。西方文化自希臘羅馬起一直發展到今天的歐美文化,其基礎或出發點是分析的思維模式,表現在行動上是“征服自然”。在中國漢唐時期,主宰世界的是東方文化。西方自文藝復興,特別是產業革命以後,征服自然,成績彪炳。到了今天,在衣食住行各個方面,都有巨大的創造與成就,全世界莫不蒙受其利。
然而征服自然,從一開始就孕育著危險性。到了今天,弊端日益明顯,大氣污染,環境污染,生態平衡破壞,臭氧層出洞,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原來,大自然雖既非人格,亦非神格,卻是能懲罰善報復的,以上列舉的諸弊端就是報復與懲罰的結果。如果人類再不懸崖勒馬,後果真不堪設想。救之之方只有一個,就是以東方“天人合一”的思想和行動濟西方“征服自然”之窮,我稱之為“東西文化互補論”。
《傳世藏書》所收典籍中蘊含著中國文化的精華。不僅是中國學者,連西方一些有識之士也感到了西方文化所產生的弊端,必救之以東方文化。當年魯迅先生提倡“拿來主義”,是想輸入西方的科技文化,使中國富強起來。到了今天,人類所面臨的處境既然如此險惡,而西方大部分人——我看,中國也一樣——卻還懵懵懂懂,高枕不醒。我們只有一個辦法,就是採用“送去主義”,送去的方法和工具頗多,把《傳世藏書》弘揚四海,就是有效的辦法之一。
在這樣的時候,在這樣的地方,我為什麼單單默誦東坡這一首詞,我至今不解。難道它與我當時的處境有什麼神秘的聯繫嗎?
在醫院裡住了幾天,進行了細緻的體檢,終於把我送進了手術室。主刀人是施玉英大夫,號稱“北京第一刀”,技術精湛,萬無一失,因此我一點顧慮都沒有。但因我患有心臟病,為了保險起見,醫院特請來一位心臟科專家,並運來極大的一台測量心臟的儀器,擺在手術台旁,以便隨時監測我心跳的頻率。於是,我就有了兩位大夫,我舒舒服服地躺上了手術台。動手術的右眼雖然進行了麻醉,但我的腦筋是十分清楚的,耳朵也不含糊。手術開始後,我聽到兩位大夫慢聲細語地交換著意見,間或還聽到了儀器碰撞的聲音。一切我都覺得很美妙。但是,我又在半夢幻的狀態中,心裡忽然又默誦起宋詞來,仍然是蘇東坡的,不是上面那一首,而是:
縹緲紅妝照淺溪,薄雲疏雨不成泥。送君何處古台西。
廢沼夜來秋水滿,茂陵深處曉鶯啼。行人腸斷草淒迷。
我仍然是循環往復地默誦,一遍又一遍,一直到走下手術台。
在這樣的時候,在這樣的地方,我為什麼偏偏又默誦起詞來,而且又是東坡的,其原因我至今不解。難道這又與我當時的處境有什麼神秘的聯繫嗎?
這樣的問題,我無法解釋。
但是,我覺得,如果真要想求得一個答覆,也是有可能找得到的。
我不是詩詞專家,只有愛好,不懂評論。可是讀得多了,管窺蠡測,似乎也能有點個人的看法。現在不妨寫了出來,供大家品評。
中國詞家一向把詞分為婉約與豪放兩派,每一派中的諸作者也都各有特點,不完全是一個模樣。在婉約派中,我最喜歡的是李後主、李易安和納蘭性德。在豪放派中,我最欣賞的是蘇東坡。
原因何在呢?
我想提出一個真正的專家學者從來沒有提過的肯定是野狐談禪的說法。為了把問題說明白,我想先拉一位詩人來作陪,他就是李太白。我個人淺見認為,太白和東坡是中國幾千年的文學史上兩位最有天才的最偉大的作家。他們倆共同的特點是:為文如萬斛泉涌,不擇地而出,文不加點,倚馬可待。每一首詩詞,好像都是一氣呵成,一氣流轉。他們寫的時候,筆不停揮,欲住不能;我們讀的時候,也是欲停不能,宛如高山滑雪,必須一氣到底,中間絕無停留的可能。這一種氣或者氣勢,洋溢充沛在他們詩詞之中,霈然不可抗禦。批評家和美學家怎樣解釋這個現象,我不得而知,這現象是明明白白地存在著的,我則絲毫也不懷疑。
我在下面舉太白的幾首詩,以資對比: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斷,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
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蜀僧抱綠綺,西下峨嵋峰,
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
你無論讀上面哪一首詩,你能中途停下嗎?真仿佛有一股力量,一股氣勢,在後面推動著你,非讀下去不行,讀東坡的詞,亦復如是。這就是我獨獨推崇東坡和太白的原因。
這種想法,過去並沒有明確地意識到過,它埋藏在我心中有年矣。白內障動手術是我平生一件大事,它觸動了我的內心,於是,這種想法就下意識地湧出來,東坡詞適逢其會自然流出了。
我的文藝理論水平低,只能說出,無法解釋,尚望內行里手有以教我。
2000年3月20日
第30章 拿來和送去
在世界上所有的文明大國中,古代典籍傳留下來在質和量的方面都獨占鰲頭的,只有中國一國。這個說法完全符合事實,毫無誇大之處。典籍是最重要的文化載體。古代典籍是我們中華民族對世界人民,對世界文化一個偉大的貢獻。
在過去漫長的封建社會中,有的統治者也曾用大力整理過,比如清代的乾隆皇帝就曾親自過問,遴選了幾位大學士,集天下最有成就的大學者,用上幾年的時間,編選了一部有名的《四庫全書》,沒有刻版印行,只命人繕寫了七部,分貯全國一些地方。乾隆的用心或者動機並不是善良的,他想消滅一些書或者消滅一些書的有忌諱的部分。但是效果應該說還是好的,《四庫全書》保全了一些書免遭毀滅的厄運。
在解放前,上海商務印書館影印了一大批古籍,編為《四部叢刊》。上海中華書局排印了一套《四部備要》,兩套叢書都是皇皇巨著,異曲同工,起到了傳播與保存古籍的雙重作用,受到了海內外廣大讀者的歡迎,動機與效果完全統一。
最近若干年以來,在改革開放的影響下,在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正確方針的指導下,又有一些有識之士,用不同的方式整理、編纂優秀古籍。在群峰並峙的形勢中,《傳世藏書》以其獨特的編選方式,投入巨大的資金,邀集眾多的學者,橫排,簡體字,所有入選的古籍都加上標號,窮數年之力,採用最好的紙張,使用最高的印刷技術,實行嚴格的審校制度,反覆核校,最後出之以最美的裝幀。這樣細緻審慎的操作規程,稱之為前無古人,恐怕亦非過分誇大。好在全書一百二十三巨冊已經出齊,明眼人自能衡量其價值,徒託空言,不足為憑。
關於此書的意義與價值,我想提出幾點個人的看法。最近幾年,我在很多文章和發言中提出了一個觀點:文化交流是推動人類社會前進的主要動力之一。如果沒有國家與國家間、人民與人民間的文化交流,今天人類社會是個什麼樣子,簡直無法想像。我認為,在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文化交流是東西兩大文化體系之間的交流。以中國文化為核心的東方文化,其基礎或出發點是綜合的思維模式,表現在哲學思想上是“天人合一”。最有代表性的說法是宋代大哲學家張載的“民,吾同胞。物,吾與也”。西方文化自希臘羅馬起一直發展到今天的歐美文化,其基礎或出發點是分析的思維模式,表現在行動上是“征服自然”。在中國漢唐時期,主宰世界的是東方文化。西方自文藝復興,特別是產業革命以後,征服自然,成績彪炳。到了今天,在衣食住行各個方面,都有巨大的創造與成就,全世界莫不蒙受其利。
然而征服自然,從一開始就孕育著危險性。到了今天,弊端日益明顯,大氣污染,環境污染,生態平衡破壞,臭氧層出洞,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原來,大自然雖既非人格,亦非神格,卻是能懲罰善報復的,以上列舉的諸弊端就是報復與懲罰的結果。如果人類再不懸崖勒馬,後果真不堪設想。救之之方只有一個,就是以東方“天人合一”的思想和行動濟西方“征服自然”之窮,我稱之為“東西文化互補論”。
《傳世藏書》所收典籍中蘊含著中國文化的精華。不僅是中國學者,連西方一些有識之士也感到了西方文化所產生的弊端,必救之以東方文化。當年魯迅先生提倡“拿來主義”,是想輸入西方的科技文化,使中國富強起來。到了今天,人類所面臨的處境既然如此險惡,而西方大部分人——我看,中國也一樣——卻還懵懵懂懂,高枕不醒。我們只有一個辦法,就是採用“送去主義”,送去的方法和工具頗多,把《傳世藏書》弘揚四海,就是有效的辦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