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頁
我自然回答:“去啊!”
老太太樂了,這時,旁邊的黃苗子插話:“你幫她聯繫神舟飛船吧,她還想上太空呢!”
大家全都哈哈大笑,誰都忘了這是一對接近九十的夫婦。
再說一位年輕的。今年七十四歲的韓美林,兩年前做了一次大手術,出來後自我感覺“比以前聰明多了”!其實,他以前就聰明,要不然,不會讓奧運會的吉祥物福娃從他手上誕生。但對待這個作品,他習慣輕描淡寫,因為過程中,“不懂藝術的人話太多。”你看,老爺子的話不比畫差吧!而這樣的話多著呢。
作為政協常委,開會時,見很多人好話說盡,老爺子一笑:“各位,咱們到這兒來,是來獻計獻策,而不是來獻媚的!”一句話擲地,滿屋子的尷尬和沉默,之後是掌聲。
在北京通州,韓美林藝術館裡,各種作品琳琅滿目,吸引著人們參觀欣賞。某日,他接到通知,第二天,有大人物要來參觀,放下電話,韓美林收拾行李,買了張機票,跑了,一個沉默的空城計。
看到這兒,可能您眼前出現了一個尖銳、苛刻、滿身是刺不好合作的老頭兒形象,其實恰恰相反,那得看對誰。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他總是慈眉善目,笑容滿面。雖然一輩子受了太多苦,可他的作品幾乎全是樂觀的,“因為人民需要。”
這位迎來藝術生涯六十年的大家,最近逢人便講的一句話是:“我的藝術快開始了!”
我同意,大藝術家的境界必回到童年!
提起季羨林,大家都會想到他的嚴肅與嚴謹,其實,老人偶爾也會露出可愛幽默的一面。記得有一次去看他,在聊其他話題的中間,老爺子突然托我轉告失眠者一件事。
原來,在二戰時,季老正在德國留學,因戰事,他十年無法歸國,這期間,染上失眠症狀,開始吃安眠藥,從此再也扔不了,一吃就是七十年。
老人讓我帶話:都說吃安眠藥不好,我是活例子,都吃了七十多年了,不也沒事嗎。告訴害怕的,沒事兒!
有一陣子,我這個學俄語的人來了興趣,報了華爾街英語班,在一次學校迎接老布希的聚會上,我身邊坐著一位老人,看著像六十多歲,其實已過八十,一聊,得知,他是北京友誼醫院的前院長。我很納悶兒,“您也在這兒學英語?”老人回答:“是啊。”我更納悶兒了,“您是醫生,又是院長,英語一定不錯啊!”老人回答:“還行,可我的英語都是學術英語,太老,我想學學這美式英語怎麼回事。”
這一番對話,讓我永遠難忘,記得在那一年的年終回顧節目時,我特意講了這個故事,一個年過八旬的老人,依然為了興趣沒有任何功利心地學習,年輕的我們該如何感想?這,可能正是老人的力量與意義。
以上寫到的老人們,我與他們的交往並不多,因而還是有點兒遠,但讀他們的故事,聽他們的話語,琢磨他們的人生滋味時,卻又覺得近。時常會心一笑,時常感慨萬千,於是,他們也像親人一樣,時常在我身邊。寫下來,是為了感謝。
話要說回來,一個社會,如果可愛的老頭兒老太多了,這社會必可愛,而對於我自己,一直在想著,幾十年後我這個老頭兒會怎樣?我希望是古典音樂搖滾樂依然都聽;老夫聊發少年狂,半夜拉著夫人去吃一回冰激凌的事還得干;在年輕人面前永遠是笑容是寬容甚至是縱容,多欣賞多為他們搭台,不固執並繼續學習,不對過去抱怨,而只對未來露出笑臉,絕對不擺出這個瞧不慣那個瞧不起的老夫子樣;更重要的是,不能成為時代前行的阻攔者,而依然是社會進步的推動者,有些話,年輕人顧忌,不好說,就讓老頭兒來說,夕陽正紅,沒什麼可畏懼的;然後讓家中永遠為年輕的人和年輕的事物開放……
夠了,如果我能做到這些,我依然在今天渴望年老,而是否能夠做到這一切,卻並不僅僅取決於明天,今天的中年,決定著老年的諸種可能。
老師們
改革三十多年,我們“廢除”了很多過去的常用稱謂,首先“遇難”的是“小姐”,接下來“陣亡”的是“同志”,再然後是“教授”,問題是,現在“老師”一詞也被泛濫,滿大街地使用著,不過,在這篇文章里,我要寫的是真正的老師們。
我成長於一個教師家庭,父親、母親、姑姑、舅舅、舅媽、嫂子……都是老師,於是,在這樣的氛圍中,我習慣產生一種幻覺,經歷過的老師都像是家人,事實也如此。
現在的父母,考慮孩子的教育問題時,是要“擇校”的,認為選上一個好學校,一切皆有可能。可依我自己的經驗和體會,“擇師”才是最重要的,只不過,校可以擇,師,往往不可以擇,這才一門心思去擇校。其實,一個孩子能否健康成長、不厭倦學習,是否養成好的習慣,是否自信,真正的關鍵,是你最初遇到了怎樣的一個老師。一路上,你所遇到的老師,從某種角度說,決定了你的一生。
也許是我幸運,上學時成績雖然起伏巨大,好時名列前茅,差時名落孫山,一路上也挨過老師很多批評,但只要有成績,總得到鼓勵。自信,從來未被真正摧毀,反而在老師一路細心的照看下,有勇氣向前。
記得高中同學前幾年在家鄉聚會,臨別時,大家一起出門送班主任劉老師,擁抱、叮嚀之後,老師走了,這個時候,我們看著老師慢慢前行的背影,突然發現老師真的老了,滿頭的白髮,行走已不敏捷,在孩子的攙扶下一步一挪。怎麼就老了呢?在大家的心目中,老師還是那個從早上七點到晚上九點都盯著我們,大事要講小事要管,刀子嘴豆腐心的利落形象。可一想,怎能不老?連我們都人到中年,老師也年過七十。只不過,回憶,把形象定格罷了。
高中同學與大學同學不一樣,後者因學的是同一個專業,即便畢業後天南海北,可行業的關係,還是讓大學同學更方便時常見面。而高中的同學,由於上的大學與專業千差萬別,聚會的難度就加大了,只能回家。這就是高中同學畢業二十年的合影,地點是我們已不認識的母校海拉爾二中新樓,老師們和我們都很開心。
到了大學,本以為不會再有像中學時那樣日積月累的師生情誼,然而八十年代末特有的氛圍,還是讓我們難得地有了親如一家的師生關係,尤其是臨畢業時的特殊風波,更是把老師變成保護神,如父母一樣為我們牽腸掛肚。按理說,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這一撥走了該照顧下一撥,但我們那一屆的學生,在特殊的背景下,即使已在天南海北落下腳來,此後的成長、變化與境遇,還是讓老師們遲遲放不下關注,長久地牽掛著。以至於我們的曹璐老師過七十歲生日的時候,同學們依然從全國各地趕回來,幾十口子人,真像家一樣,陪著老師熱鬧了近兩天。而現如今,日子風平浪靜,不知道,大學校園裡,是不是依然製造著這樣的“師情畫意”?
老太太樂了,這時,旁邊的黃苗子插話:“你幫她聯繫神舟飛船吧,她還想上太空呢!”
大家全都哈哈大笑,誰都忘了這是一對接近九十的夫婦。
再說一位年輕的。今年七十四歲的韓美林,兩年前做了一次大手術,出來後自我感覺“比以前聰明多了”!其實,他以前就聰明,要不然,不會讓奧運會的吉祥物福娃從他手上誕生。但對待這個作品,他習慣輕描淡寫,因為過程中,“不懂藝術的人話太多。”你看,老爺子的話不比畫差吧!而這樣的話多著呢。
作為政協常委,開會時,見很多人好話說盡,老爺子一笑:“各位,咱們到這兒來,是來獻計獻策,而不是來獻媚的!”一句話擲地,滿屋子的尷尬和沉默,之後是掌聲。
在北京通州,韓美林藝術館裡,各種作品琳琅滿目,吸引著人們參觀欣賞。某日,他接到通知,第二天,有大人物要來參觀,放下電話,韓美林收拾行李,買了張機票,跑了,一個沉默的空城計。
看到這兒,可能您眼前出現了一個尖銳、苛刻、滿身是刺不好合作的老頭兒形象,其實恰恰相反,那得看對誰。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他總是慈眉善目,笑容滿面。雖然一輩子受了太多苦,可他的作品幾乎全是樂觀的,“因為人民需要。”
這位迎來藝術生涯六十年的大家,最近逢人便講的一句話是:“我的藝術快開始了!”
我同意,大藝術家的境界必回到童年!
提起季羨林,大家都會想到他的嚴肅與嚴謹,其實,老人偶爾也會露出可愛幽默的一面。記得有一次去看他,在聊其他話題的中間,老爺子突然托我轉告失眠者一件事。
原來,在二戰時,季老正在德國留學,因戰事,他十年無法歸國,這期間,染上失眠症狀,開始吃安眠藥,從此再也扔不了,一吃就是七十年。
老人讓我帶話:都說吃安眠藥不好,我是活例子,都吃了七十多年了,不也沒事嗎。告訴害怕的,沒事兒!
有一陣子,我這個學俄語的人來了興趣,報了華爾街英語班,在一次學校迎接老布希的聚會上,我身邊坐著一位老人,看著像六十多歲,其實已過八十,一聊,得知,他是北京友誼醫院的前院長。我很納悶兒,“您也在這兒學英語?”老人回答:“是啊。”我更納悶兒了,“您是醫生,又是院長,英語一定不錯啊!”老人回答:“還行,可我的英語都是學術英語,太老,我想學學這美式英語怎麼回事。”
這一番對話,讓我永遠難忘,記得在那一年的年終回顧節目時,我特意講了這個故事,一個年過八旬的老人,依然為了興趣沒有任何功利心地學習,年輕的我們該如何感想?這,可能正是老人的力量與意義。
以上寫到的老人們,我與他們的交往並不多,因而還是有點兒遠,但讀他們的故事,聽他們的話語,琢磨他們的人生滋味時,卻又覺得近。時常會心一笑,時常感慨萬千,於是,他們也像親人一樣,時常在我身邊。寫下來,是為了感謝。
話要說回來,一個社會,如果可愛的老頭兒老太多了,這社會必可愛,而對於我自己,一直在想著,幾十年後我這個老頭兒會怎樣?我希望是古典音樂搖滾樂依然都聽;老夫聊發少年狂,半夜拉著夫人去吃一回冰激凌的事還得干;在年輕人面前永遠是笑容是寬容甚至是縱容,多欣賞多為他們搭台,不固執並繼續學習,不對過去抱怨,而只對未來露出笑臉,絕對不擺出這個瞧不慣那個瞧不起的老夫子樣;更重要的是,不能成為時代前行的阻攔者,而依然是社會進步的推動者,有些話,年輕人顧忌,不好說,就讓老頭兒來說,夕陽正紅,沒什麼可畏懼的;然後讓家中永遠為年輕的人和年輕的事物開放……
夠了,如果我能做到這些,我依然在今天渴望年老,而是否能夠做到這一切,卻並不僅僅取決於明天,今天的中年,決定著老年的諸種可能。
老師們
改革三十多年,我們“廢除”了很多過去的常用稱謂,首先“遇難”的是“小姐”,接下來“陣亡”的是“同志”,再然後是“教授”,問題是,現在“老師”一詞也被泛濫,滿大街地使用著,不過,在這篇文章里,我要寫的是真正的老師們。
我成長於一個教師家庭,父親、母親、姑姑、舅舅、舅媽、嫂子……都是老師,於是,在這樣的氛圍中,我習慣產生一種幻覺,經歷過的老師都像是家人,事實也如此。
現在的父母,考慮孩子的教育問題時,是要“擇校”的,認為選上一個好學校,一切皆有可能。可依我自己的經驗和體會,“擇師”才是最重要的,只不過,校可以擇,師,往往不可以擇,這才一門心思去擇校。其實,一個孩子能否健康成長、不厭倦學習,是否養成好的習慣,是否自信,真正的關鍵,是你最初遇到了怎樣的一個老師。一路上,你所遇到的老師,從某種角度說,決定了你的一生。
也許是我幸運,上學時成績雖然起伏巨大,好時名列前茅,差時名落孫山,一路上也挨過老師很多批評,但只要有成績,總得到鼓勵。自信,從來未被真正摧毀,反而在老師一路細心的照看下,有勇氣向前。
記得高中同學前幾年在家鄉聚會,臨別時,大家一起出門送班主任劉老師,擁抱、叮嚀之後,老師走了,這個時候,我們看著老師慢慢前行的背影,突然發現老師真的老了,滿頭的白髮,行走已不敏捷,在孩子的攙扶下一步一挪。怎麼就老了呢?在大家的心目中,老師還是那個從早上七點到晚上九點都盯著我們,大事要講小事要管,刀子嘴豆腐心的利落形象。可一想,怎能不老?連我們都人到中年,老師也年過七十。只不過,回憶,把形象定格罷了。
高中同學與大學同學不一樣,後者因學的是同一個專業,即便畢業後天南海北,可行業的關係,還是讓大學同學更方便時常見面。而高中的同學,由於上的大學與專業千差萬別,聚會的難度就加大了,只能回家。這就是高中同學畢業二十年的合影,地點是我們已不認識的母校海拉爾二中新樓,老師們和我們都很開心。
到了大學,本以為不會再有像中學時那樣日積月累的師生情誼,然而八十年代末特有的氛圍,還是讓我們難得地有了親如一家的師生關係,尤其是臨畢業時的特殊風波,更是把老師變成保護神,如父母一樣為我們牽腸掛肚。按理說,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這一撥走了該照顧下一撥,但我們那一屆的學生,在特殊的背景下,即使已在天南海北落下腳來,此後的成長、變化與境遇,還是讓老師們遲遲放不下關注,長久地牽掛著。以至於我們的曹璐老師過七十歲生日的時候,同學們依然從全國各地趕回來,幾十口子人,真像家一樣,陪著老師熱鬧了近兩天。而現如今,日子風平浪靜,不知道,大學校園裡,是不是依然製造著這樣的“師情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