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頁
他退入了黑夜,抬起一隻手示意,立刻有侍從上來為他打開馬車的門。
“下個月,我會派人來西域和你聯絡,送來一切你們需要的東西,”皇帝在馬車上低聲,“加圖,最晚到明年三月,我希望看到你們的成果——我要看到西澤爾的頭顱被懸掛在十字架上!”
“是,”加圖回答,“我們絕不會辜負陛下的期望。”
“再見。”皇帝微微一笑,放下了帘子,馬車在黑暗之中朝著東方急馳而去。
生當復來歸,死當長相思。遠方的遠方,風在低語,夜色里不知有多少事情正在悄然發生和改變。台伯河靜靜流淌,空空蕩蕩的聖特古斯大教堂鐘聲夜響,撐船的撈屍人在唱著古怪地歌謠,而千里之外的龍首原上,或許還能聽到鬼哭一片。
世間一切,生滅遷流,剎那不住,謂之無常。
回首萬里,故人長絕。很多事情都過去了,很多事情還要繼續。在這一場波瀾壯闊的大國博弈舞台上,命運的輪盤還在轉動——有多少人各懷心思、爭先恐後的等待著下注?又有多少人已經悄然抽身,永遠的退出了這一場看不到盡頭的角逐?
明日當太陽從愛琴海上升起時,黑暗中的一切就會冰雪般消融無痕。
但始終有一些東西還會在那裡,就如刻入碑上的字。
那是永恆的。
阿爾彌雪山頂上風聲低語,新月如鉤。
大地在這裡結束,大海從這裡開始。月光下,那座白色孤墳沐浴著海風,閃著淡淡的微光。銀色的海浪一波一波的拍打著山崖,發出低沉寧靜的聲音,仿佛天地間有一隻溫柔的手,在輕輕拍打著搖籃中安靜沉睡的孩子。
一支紫玉簫斜插在碑前,明黃色的流蘇上綴著一個小小的同心結,一縷金髮和一縷黑髮相互纏繞,在海上如銀的月光里微微搖曳。
有風從簫孔中穿過,依稀低吟。
(全文完)
後記
在想出“風玫瑰”這個題目的四年後,我終於真正完成了這個故事。
我最終沒有把它寫成最初設想的那種“憂傷的、黯調的、低啞的,現代灰色氣息”的故事,而把它雕塑成了一個東西方交替的宏大傳奇,有著中世紀歐洲的背景,充滿了宗教預言的氣息,黑暗而莊嚴,神秘而寂靜。
江南在《荊棘王座》的後記里提起這一次的合作的起因,很溫情的說:那是為了體現我們這一對兄妹多年的友誼和卓爾不群的才情。我卻很不客氣的說:哎呀哥哥,我以為你是為了替你的新雜誌約到我的新稿,才奉陪來合作了這一次的呢。
他就很鬱悶,強烈抗議我總是把他想得如同一條大尾巴狼。
我忍不住的笑:這,難道不是正符合這兩篇文章的精髓麼?
事實上,真正的起因是這樣的——
06年的某一日,在線上遇到,聊起了彼此的寫作計劃。江南忽發奇想地向我提議說我們不如合作寫一個故事吧!不屬於九州也不屬於雲荒,來個同台獻藝,也算留下一段佳話。一時間,我的好勝心和好奇心油然而起,對這個多年前就結拜的傢伙說:“好啊,那我們來寫一對兄妹的故事吧——比如失散多年忽然重逢,然後抱頭痛哭之類的?”
他很不以為然:“那麼老土的情節你也好意思寫?能不能有創意一點啊?”
於是,我們就開始了漫長的尋找題材之旅。在接近一年的時間裡,我們漫不經心地延續著這個計劃,提出和否定過無數不同的構思。不知道在第幾回相互扯皮和漫無邊際的討論之後,我忽然福至心靈似地脫口說:“要不然,我們就寫文藝復興時期的那一對著名兄妹吧!”
江南很茫然的問:“什麼樣的一對兄妹啊?”
我簡略的介紹:“他們是教皇的私生子女。哥哥是義大利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野心家,用施毒暗殺等手段除去所有政敵,包括自己的兄弟。這個毒藥公爵非常愛自己的妹妹,卻又把她當成工具,一次次遠嫁聯姻,又一次次派人殺死妹妹的丈夫,再次把她奪回來。”
網線那一端沉默了片刻,拍案:“我喜歡!就這個了!”
我反而啞然,“真寫啊?題材有點BT吧?”
“切,”他不以為然:“誰說我們要真的寫不倫?難道不能藝術加工一下?多學學人家《雷雨》呀!”
我恍然大悟:“對啊!反正這個本子是魔幻的……”
於是這個題材就此敲定。
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的那一對兄妹:西澤爾·博爾吉亞(Cesare·borgia,又譯為凱撒·波爾金,1476-1507)和旒克勒西婭·博爾吉亞(Lucrezia·borgia,1480-1519)。他們是教皇亞歷山大六世(Alexanda Ⅵ)與情婦的私生子女。
幾百年來,正史野史眾說紛紜,有諸多光環和陰影籠罩在他們身上。哥哥是亂世野心家,馬基雅維利《君主論》里的原型;他具有軍事天賦,曾用達文西當總機械師,組建了自己的軍隊,差不多征服了整個義大利。而妹妹則是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的貴族美人,具有很高的藝術天賦,她因為父兄的野心而先後三次被迫出嫁,卻很快因為宮廷陰謀相繼守寡,又回到家族的控制之中,因為與胞兄的不倫傳聞而背負了最惡劣的一世罵名。
當然,很多眾口相傳的說法未必是史實。比如我就和杜若討論過所謂“不倫”傳言的真實性,因為旒克勒西婭的最後一任丈夫是費拉拉王室,那是一個接近於中國兩晉時王謝的大家族——如果當時的旒克勒西婭聲名真是如此不堪,那是無論如何也無法嫁入這樣一個古老高貴家族的。所以,我們更傾向於認為這些惡名是後世之人強加附會上去的——雖然這樣一考證,不免讓一些女讀者覺得掃興。
但無論如何,那一對兄妹身上充滿了諸多傳奇的要素:毒藥、陰謀、戰爭、愛和背叛——在這樣一個傳奇的藍本上,有了《風玫瑰》和《荊棘王座》的雛形。
我決心寫一個有關“命運”和“掙脫”的故事。
在最初構思的時候,我其實並不喜歡阿黛爾——不同於哥哥的光芒四射毀譽交加,歷史上的那位妹妹是一個面目模糊的女子。如果剝除了那一層後世塗抹的妖魔化的面具,我所看到的旒克勒西婭只是一個蒼白而柔弱的女子,卑微順從,虔誠隱忍,一生沒有做過什麼,只不過被強權之手肆意擺布——這離我以往所塑造的女主人公實在有十萬八千里的差距。
我決定讓她活過來,讓她不再是一個蒼白寡淡的影子。於是,那個玩偶似的阿黛爾在最後一刻覺醒,獲得了自我,懂得了反抗,並且最終掙脫了命運的詛咒和束縛。
除了阿黛爾,文中的所有人物也都脫胎於歷史,卻又在再創作後擁有了自己的靈魂。
相比起來源於旒克勒西婭的阿黛爾,西澤爾更加貼近於歷史上的原型,後來也根據江南的理解而進行了相應調整。至於另一位男主人公,公子楚,他的名字是瓔瓔給取的,這個瘋狂的花生強烈建議我用快男最後四強來給東陸四公子命名,最後我只好採用了其中的公子楚和公子蘇兩個,orz。
“下個月,我會派人來西域和你聯絡,送來一切你們需要的東西,”皇帝在馬車上低聲,“加圖,最晚到明年三月,我希望看到你們的成果——我要看到西澤爾的頭顱被懸掛在十字架上!”
“是,”加圖回答,“我們絕不會辜負陛下的期望。”
“再見。”皇帝微微一笑,放下了帘子,馬車在黑暗之中朝著東方急馳而去。
生當復來歸,死當長相思。遠方的遠方,風在低語,夜色里不知有多少事情正在悄然發生和改變。台伯河靜靜流淌,空空蕩蕩的聖特古斯大教堂鐘聲夜響,撐船的撈屍人在唱著古怪地歌謠,而千里之外的龍首原上,或許還能聽到鬼哭一片。
世間一切,生滅遷流,剎那不住,謂之無常。
回首萬里,故人長絕。很多事情都過去了,很多事情還要繼續。在這一場波瀾壯闊的大國博弈舞台上,命運的輪盤還在轉動——有多少人各懷心思、爭先恐後的等待著下注?又有多少人已經悄然抽身,永遠的退出了這一場看不到盡頭的角逐?
明日當太陽從愛琴海上升起時,黑暗中的一切就會冰雪般消融無痕。
但始終有一些東西還會在那裡,就如刻入碑上的字。
那是永恆的。
阿爾彌雪山頂上風聲低語,新月如鉤。
大地在這裡結束,大海從這裡開始。月光下,那座白色孤墳沐浴著海風,閃著淡淡的微光。銀色的海浪一波一波的拍打著山崖,發出低沉寧靜的聲音,仿佛天地間有一隻溫柔的手,在輕輕拍打著搖籃中安靜沉睡的孩子。
一支紫玉簫斜插在碑前,明黃色的流蘇上綴著一個小小的同心結,一縷金髮和一縷黑髮相互纏繞,在海上如銀的月光里微微搖曳。
有風從簫孔中穿過,依稀低吟。
(全文完)
後記
在想出“風玫瑰”這個題目的四年後,我終於真正完成了這個故事。
我最終沒有把它寫成最初設想的那種“憂傷的、黯調的、低啞的,現代灰色氣息”的故事,而把它雕塑成了一個東西方交替的宏大傳奇,有著中世紀歐洲的背景,充滿了宗教預言的氣息,黑暗而莊嚴,神秘而寂靜。
江南在《荊棘王座》的後記里提起這一次的合作的起因,很溫情的說:那是為了體現我們這一對兄妹多年的友誼和卓爾不群的才情。我卻很不客氣的說:哎呀哥哥,我以為你是為了替你的新雜誌約到我的新稿,才奉陪來合作了這一次的呢。
他就很鬱悶,強烈抗議我總是把他想得如同一條大尾巴狼。
我忍不住的笑:這,難道不是正符合這兩篇文章的精髓麼?
事實上,真正的起因是這樣的——
06年的某一日,在線上遇到,聊起了彼此的寫作計劃。江南忽發奇想地向我提議說我們不如合作寫一個故事吧!不屬於九州也不屬於雲荒,來個同台獻藝,也算留下一段佳話。一時間,我的好勝心和好奇心油然而起,對這個多年前就結拜的傢伙說:“好啊,那我們來寫一對兄妹的故事吧——比如失散多年忽然重逢,然後抱頭痛哭之類的?”
他很不以為然:“那麼老土的情節你也好意思寫?能不能有創意一點啊?”
於是,我們就開始了漫長的尋找題材之旅。在接近一年的時間裡,我們漫不經心地延續著這個計劃,提出和否定過無數不同的構思。不知道在第幾回相互扯皮和漫無邊際的討論之後,我忽然福至心靈似地脫口說:“要不然,我們就寫文藝復興時期的那一對著名兄妹吧!”
江南很茫然的問:“什麼樣的一對兄妹啊?”
我簡略的介紹:“他們是教皇的私生子女。哥哥是義大利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野心家,用施毒暗殺等手段除去所有政敵,包括自己的兄弟。這個毒藥公爵非常愛自己的妹妹,卻又把她當成工具,一次次遠嫁聯姻,又一次次派人殺死妹妹的丈夫,再次把她奪回來。”
網線那一端沉默了片刻,拍案:“我喜歡!就這個了!”
我反而啞然,“真寫啊?題材有點BT吧?”
“切,”他不以為然:“誰說我們要真的寫不倫?難道不能藝術加工一下?多學學人家《雷雨》呀!”
我恍然大悟:“對啊!反正這個本子是魔幻的……”
於是這個題材就此敲定。
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的那一對兄妹:西澤爾·博爾吉亞(Cesare·borgia,又譯為凱撒·波爾金,1476-1507)和旒克勒西婭·博爾吉亞(Lucrezia·borgia,1480-1519)。他們是教皇亞歷山大六世(Alexanda Ⅵ)與情婦的私生子女。
幾百年來,正史野史眾說紛紜,有諸多光環和陰影籠罩在他們身上。哥哥是亂世野心家,馬基雅維利《君主論》里的原型;他具有軍事天賦,曾用達文西當總機械師,組建了自己的軍隊,差不多征服了整個義大利。而妹妹則是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的貴族美人,具有很高的藝術天賦,她因為父兄的野心而先後三次被迫出嫁,卻很快因為宮廷陰謀相繼守寡,又回到家族的控制之中,因為與胞兄的不倫傳聞而背負了最惡劣的一世罵名。
當然,很多眾口相傳的說法未必是史實。比如我就和杜若討論過所謂“不倫”傳言的真實性,因為旒克勒西婭的最後一任丈夫是費拉拉王室,那是一個接近於中國兩晉時王謝的大家族——如果當時的旒克勒西婭聲名真是如此不堪,那是無論如何也無法嫁入這樣一個古老高貴家族的。所以,我們更傾向於認為這些惡名是後世之人強加附會上去的——雖然這樣一考證,不免讓一些女讀者覺得掃興。
但無論如何,那一對兄妹身上充滿了諸多傳奇的要素:毒藥、陰謀、戰爭、愛和背叛——在這樣一個傳奇的藍本上,有了《風玫瑰》和《荊棘王座》的雛形。
我決心寫一個有關“命運”和“掙脫”的故事。
在最初構思的時候,我其實並不喜歡阿黛爾——不同於哥哥的光芒四射毀譽交加,歷史上的那位妹妹是一個面目模糊的女子。如果剝除了那一層後世塗抹的妖魔化的面具,我所看到的旒克勒西婭只是一個蒼白而柔弱的女子,卑微順從,虔誠隱忍,一生沒有做過什麼,只不過被強權之手肆意擺布——這離我以往所塑造的女主人公實在有十萬八千里的差距。
我決定讓她活過來,讓她不再是一個蒼白寡淡的影子。於是,那個玩偶似的阿黛爾在最後一刻覺醒,獲得了自我,懂得了反抗,並且最終掙脫了命運的詛咒和束縛。
除了阿黛爾,文中的所有人物也都脫胎於歷史,卻又在再創作後擁有了自己的靈魂。
相比起來源於旒克勒西婭的阿黛爾,西澤爾更加貼近於歷史上的原型,後來也根據江南的理解而進行了相應調整。至於另一位男主人公,公子楚,他的名字是瓔瓔給取的,這個瘋狂的花生強烈建議我用快男最後四強來給東陸四公子命名,最後我只好採用了其中的公子楚和公子蘇兩個,or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