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詩不僅是好詩,也為我們提供許多唐代飲茶、制茶的證據:

  一、採茶須采最嫩的“鷹嘴”,最好是春天的時候采。

  二、炒茶烘焙的時候,要把茶葉分類,長在太陽下和陰影中的茶葉味道各不相同,最好的茶葉是長在竹子下面莓苔地上。

  三、茶葉必須當日采、當時炒,炒的時間要短(“俄頃余”)。

  我們從這首詩中,可以看到唐朝的飲茶文化已經非常完備了。

  劉禹錫在西山蘭若與和尚喝茶,還提供了我們一個觀點,中國的茶道和出家人關係非常密切。像陸羽是在寺廟長大,由師父教他茶道;像從前最好的茶葉是廟裡焙烘的;像紫砂壺最早也是由和尚製成的。但還有個更重要的原因,是茶味與禪味相關,茶道與禪道相通。唯有生命境界高的人,才會在普通的茶里品到真正的滋味吧!

  在唐朝,寫茶的詩歌通常清明高遠,但到了宋朝就有例外之作,茶煙里也有悲傷。陸游的詩一向豪放高邁,可是他的一首茶詩卻很悲涼,我們和他的另一首酒詩來一起看:

  一 壺 歌

  長安市上醉春風,亂插繁花滿帽紅。

  看盡人間興廢事,不曾富貴不曾窮。

  漁家傲(寄仲高)

  東望山陰何處是?往來一萬三千里。

  寫得家書空滿紙,流清淚,書回已是明年事。

  寄語紅橋橋下水,扁舟何日尋兄弟?

  行遍天涯真老矣!愁無寐,鬢絲幾許茶煙里。

  仲高是陸游的堂兄,陸游在一萬三千里外給兄弟寫家書,顯然是泡了一杯茶慢慢地寫,寫到信紙滿了,想起接到回信已經是明年的事,不禁流下兩行清淚。寄語紅橋橋下的水,哪一天才能駕扁舟去找我的兄弟呢?走遍天涯的我真的老了,憂愁難以成眠,白髮在裊裊的茶煙里飄飛呀!

  可見,茶雖能解憂去悶,對相思的憂傷也是無能為力的。

  到了宋朝,幾乎所有的大詩人都善於喝酒飲茶,也都留下茶酒的詩歌,除了蘇東坡、陸游,我們現在來看看黃庭堅和楊萬里。

  寄黃幾復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傳書謝不能。

  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蘄三折肱。

  想見讀書頭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詠 茶(下半闋)

  風舞團團餅,恨分破,教孤另,金渠體淨。

  只輪慢碾,玉塵光瑩,湯響松風,早減二分酒病。

  味濃香永,醉鄉路,成佳境。

  恰如燈下故人,萬里歸來對影。

  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

  黃庭堅是品茶的行家,到了晚年因為身體的關係,不再喝酒,他在被貶到黔州路上寫信給哥哥,曾說:“中年畏病不舉酒,孤負東來數百觴。喚客煎茶山店遠,看人獲稻午風涼。”可見喝茶喝酒都是人生中很好的品味,如果光從身體的利益來說,茶是勝於酒的。

  宋朝詩人楊萬里可能與酒無緣,他的詩充滿禪趣,卻沒有提到飲酒的情景,我們選一首他的茶詩:

  飲 茶 詩

  鷓鴣碗面雲縈宇,兔褐甌心雪作泓。

  不待清風生兩腋,清風先向舌邊生。

  宋朝飲茶風氣盛,所以寫茶的詩歌很多,在比例上,唐代詩歌中,茶只偶爾出現,到宋代,每一詩家都有茶詩,也可看到茶已真正進入生活了。宋代的大學者、理學家、大詩人朱熹,也喜飲茶酒,可能是一般人不知道的,我們來看他寫酒和寫茶的詩:

  醉下祝融峰作

  我來萬里駕長風,絕壑層雲許盪胸。

  濁酒三杯豪氣發,朗吟飛下祝融峰。

  飲 茶

  仙翁遺石灶,宛在水中央。

  飲罷方舟去,茶煙裊細香。

  朱熹曾經長時間隱居在武夷山五曲隱屏峰下,築“武夷精舍”,武夷自古就是有名的茶鄉,居住其間的朱子,愛喝茶也是很自然的事。

  另一位宋朝詩人林逋,曾寫過“眾芳搖落獨鮮妍,占盡風情向小園。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山園小梅》的名句。他認為只要能沉醉於美好的生活,就可以“不須檀板共金樽”,不用飲酒也可以醉了。我們來讀一首他的飲茶詩:

  石碾清飛瑟瑟塵,乳香烹出建溪春。

  世間絕品人難識,閒對茶經憶古人。

  我們從唐宋詩人的茶歌酒詩里,能品味到心靈的想像與飛揚,並不必一定有什麼豐功偉業,而是要從生活的近處著手。當然,喝酒喝到豪氣干雲,心懷磊落,那是好的,一旦喝到“舉杯消愁愁更愁”,“但願長醉不願醒”就很可悲了。

  茶就沒有這些問題,茶不但能助詩興,也可以起禪心,這就是為什麼歷代禪宗寺院裡都有品茶習慣的原因。

  茶酒原非一家,茶可多飲,酒宜少酌;茶使人清明,酒令人昏沉;茶使人平靜,酒令人亢奮;茶出塵,酒入世……

  近些年來常在媒體上,看到台灣同胞縱酒的情形,假酒橫行,昏人滿路,喝最昂貴的酒,行最低俗的事,令人痛心。在古代,吳王孫皓就常以茶宴招待群臣,到了東晉陸納看到當時的世風奢侈,力倡以茶果宴代酒宴,以挽救社會人心。唐朝的時候,茶宴盛行,天子庶民都很喜歡,參加茶會的人賞花、吟詩、聽琴、品茶、清談,成為當時的社會風氣,對文化藝術的提升有很大的功效。

  宋朝除了茶宴茶會,還加上焚香、點茶、掛畫、插花等。

  今日社會的奢侈之風猶勝於東晉,所以我們應提倡淡雅、簡樸、有文化的生活,以茶代酒可能是一個好的開始,因為我見過善喝酒的人,喝了酒還有文化的很少,而善品茶的人,不但都有文化,還懂得生活。

  茶心與禪心不二,曾與茶聖陸羽為至交的皎然和尚,就是品茶的高人,他曾與陸羽飲茶後寫下“九日山僧院,東籬菊也黃,俗人多泛酒,誰解助茶香”的名詩。

  皎然甚至認為飲酒的人多自私,而飲茶到了很高的境界,就能得道,不須要苦心去破煩惱了。最後,我們來細細品味皎然的《飲茶歌誚崔石使君》,在讀這首詩時,最好先去泡一杯好茶來配吧!

  越人遺我剡溪茗,採得金芽爨金鼎。

  素瓷雪色縹沫香,何以諸仙瓊蕊漿。

  一飲滌昏寐,情來朗爽滿天地。

  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

  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多自欺。

  愁看畢卓瓮間夜,笑向陶潛籬下時。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驚人耳。

  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若蘭茶酒(1)

  若蘭莊主一直在茶館忙進忙出,為了做一些特別的菜來招待我們。

  最先端出來的是一盤“茶葉炒蛋”,做法是把泡了兩泡的茶葉撈起,切碎了與蛋同炒。因為是上好的金萱烏龍,色澤墨綠,不只顏色好看,香味也清遠。

  為了讓我們能品出茶葉炒蛋的滋味,第二道上桌的也是炒蛋,是“魚腥草炒蛋”。魚腥草是鄉間常見的野草,生的時候腥不可聞,一進鍋好像起了化學變化,一股魅人的濃香,在炒蛋中流竄。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