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平常茶 非常道 林清玄

  內容簡介

  這是本禪茶文化散文,由台灣著名散文作家林清玄先生所作。

  全書共分四個欄目,包括:茶能生善、人間奇香、飲茶洗心和入清涼地。

  閱讀本書,如同聽聽林先生在作禪與茶的講演。講演深入淺出,頗能明心見性。

  個人簡介

  林清玄,台灣高雄人。著名散文作家。曾任台灣《中國時報》記者、主編、主筆等。

  八歲立志成為作家;十七歲正式發表作品;三十歲前獲遍台灣各項文學大獎;

  三十二歲遇見佛法,入山修行;三十五歲出山,四處參學,寫成“身心安頓”系列,

  成為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台灣最暢銷的作品;四十歲完成“菩提系列”,暢銷數百萬冊,

  被推為當代最具影響力的圖書;同時創作的“現代佛典系列”,掀起學佛熱潮;

  四十五歲錄製《打開心內的門窗》、《走向光明的所在》有聲書,

  當年錄音磁帶總銷量達三百二十多萬盤,被稱為有聲書的經典;

  五十歲完成《茶言觀色》、《茶味禪心》和“人生寓言系列”,被選為青少年最佳讀本;

  五十二歲完成寫作奧秘三部曲《林泉》、《清歡》、《玄想》,被選為中學生優良讀物。

  三十多年來,著書百餘部,且本本暢銷。隨著閱歷的豐富,體驗的深入,

  作品不斷地提升境界,文章深入淺出,語言清雅脫俗,既有文學的優美,又有佛禪的睿智;

  既有豐富的認知,又有博愛的慈悲;能點亮眾人的心燈,能提升讀者的覺悟。

  其作品風靡了整個華人世界,被海內外譽為最有影響力的當代華語散文作家之一。

  第一位女茶師(1)

  在西安的時候,我很想去兩個地方,一個是大雁塔,一個是法門寺。

  大雁塔在慈恩寺內,是玄奘法師譯經的地方,傳說玄奘為擔憂經文梵篋遇到火難而散佚,乃請高宗皇帝采西域之制,建大雁塔,安置梵篋。

  大雁塔的來源還有兩個傳說,都非常動人。

  一是在一位菩薩捨身的紀念日,慈恩寺的法師聚集在一起誦經,這時,一群雁子呈人字飛過天空,有一位僧人起了一念:“我們生活艱苦,一直不能飽腹,菩薩也應該知道吧!尤其今天是他捨身的日子。”

  他的念頭才閃過,空中雁群里有一隻雁子突然筆直墜落,當場觸地而死,為了紀念這隻捨身供僧的雁子,在它觸地的地方蓋了一座雁形的寶塔。

  二是曾有獵人在慈恩寺外射雁,一隻大雁被射中了,它的伴侶悲啼數聲,飛上高空,然後急速地撞地而亡,為了紀念這對雁子的情深義重,慈恩寺的僧人遂蓋大雁塔以為見證。

  不管哪一個說法是正確的,每一個都令人十分動容。

  法門寺則是收藏佛骨舍利的地方。唐朝皇帝經常迎佛骨舍利入宮供養,使得韓愈看不過去,寫了《諫迎佛骨表》給憲宗皇帝。

  我想去法門寺,不只是為了瞻禮佛骨,而是十年前因法門寺的寶塔崩塌,發現了“地宮”,這地下宮殿裡保留了非常重要的茶文化,還是首次被發現。

  可惜行程的安排太緊,使我沒有時間到大雁塔和法門寺,幸好,在書店裡找了許多書籍資料,對法門寺發現的茶文化有了更新的認識。

  在陸羽的《茶經》里雖然對茶作過非常完整的記述,但陸羽到底是一個平民,對於唐朝宮廷的飲茶方式是無法記載的。

  此外,陸羽對茶具雖有細緻的描寫,可惜因年代久遠,找不到當時的茶具,無法呈現出茶道在唐朝的原貌。

  法門寺在一九八八年發現的茶具,製成於咸通九年到十二年,為僖宗皇帝御用的真品,保留得非常完整,這套唐朝宮廷用的茶具,是迄今世界上發現最早、最完善、最精緻的茶具文物。

  法門寺地宮的茶具包括:

  一、烘焙器:金銀絲結條籠子、鎏金飛鴻球路紋籠子。

  這兩件都是烘烤團茶所用的,通體剔透,工藝精巧,可見早在唐代,金絲編織工藝已達到極高的水準。

  二、碾羅器:鎏金鴻雁流雲紋銀茶碾子、鎏金仙人駕鶴紋壺門座茶羅子。

  因唐代用團茶,煮茶之前,要將團茶烘烤,用茶碾子碾碎,再用茶羅子篩茶。當時的人品茶,多是自碾自羅,是品茶者醞釀品茶情趣的重要過程。

  陸羽在《茶經》中主張碾羅器要用竹木製成,法門寺出土的茶具顯然豪華得多,也可見帝王飲茶的享受比一般人講究得多。

  三、貯茶器、貯盆、椒器:鎏金銀龜盒、鎏金人物畫罈子、鎏金摩羯紋蕾紐三足架銀鹽台。

  唐人吃茶,以茶粉末放入爆發中烹煮,加入椒、鹽等佐料,調成糊狀,一起吃下。

  四、烹煮器:鎏金飛鴻紋銀匙、鎏金飛鴻紋銀則。

  銀則是投茶時的匕狀量具,形如勺,茶匙是煮茶時用來擊沸湯麵,使茶末融於湯中。

  五、飲茶器:鎏金伎樂紋銀調達子、素麵淡黃色琉璃茶盞、茶托。五瓣葵口圈足秘色瓷茶碗。

  可見以琉璃製成的茶具,早在唐代就已起用,色茶碗更可看出茶具在唐朝已經在造型、釉彩、紋色等方面達到最高境界了!

  法門寺地宮得以保存如此完整的茶具是非常偶然的。原來,晚唐的皇帝經常到法門寺拜祭佛骨舍利,祈願“聖壽萬春,聖枝萬葉,八荒來服,四海無波”。這套文思院特別為僖宗打造的茶具,不知是僖宗拜祭時供養佛陀所用?或者是隨行喝茶所用?它就存放在法門寺的地窖里,上面又蓋了寶塔,才能經歷千年還毫髮無損,完美如新。

  這套茶具使我們知道茶道在唐朝不只是成熟的文化現象,具有深邃的思想內涵,還是精美的藝術形式,成為生活的完美實踐。

  宮廷,是封建社會的最高層,也是社會意識的源頭。既是時尚與文明的典範,又是文化思想傳播的中心。當皇帝講究飲茶之道,御用茶具金碧輝煌、華美富麗到了極致,社會飲茶的風靡也就可想而知了。

  如果我們將飲茶分為不同的層次:民間茶道是為了聯結友情、品味人生;寺院茶道是為了超脫世俗、寧靜致遠;宮廷茶道是為了揀精擇極、豪華享受。這樣,我們才能對茶道有全面的了解。

  在研讀法門寺茶具的歷史資料時,意外地發現唐德宗皇帝有一個寵妃李冶,竟是中國第一位女茶師,而且是茶聖陸羽的紅粉知己,她的身世坎坷離奇,令人感慨萬千。

  安史之亂後,陸羽離開竟陵,沿長江而下,經過鄂州、黃州、彭澤等地,最後抵達湖州。湖州的風景秀麗、地靈人傑,鄰近地區的茶泉都非常好,加上結識了方外至交皎然,陸羽便在湖州定居下來。

  經由皎然的引薦,陸羽認識了一個色藝雙絕的女道士李冶。

  李冶原是吳興一帶的名妓,在詩歌藝術上有很深的造詣,後來看破紅塵,出家修道。由於她長得美麗非凡,寫一手好詩,又能談禪論道,附近的名士都樂於結識她。

  陸羽就是在這種惜才的情況下認識李冶的。初次見面,李冶向陸羽敬了一杯香茶,沒想到陸羽只向杯中看了一眼就說:“久聞李道姑以詩才著稱,沒想到尚未擺脫庸俗之氣。”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