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我覺得還是做傳統的人好,一個爸爸、一個媽媽是最幸福的。

  浴著光輝的母親

  在公共汽車上,看見一個母親不斷疼惜呵護弱智的兒子,擔心著兒子第一次坐公共汽車受到驚嚇。

  “寶寶乖,別怕別怕,坐車車很安全。”——那母親口中的寶寶,看來已經是十幾歲的少年了。

  乘客們都用非常崇敬的眼神看著那浴滿愛的光輝的母親。

  我想到,如果人人都能用如此崇敬的眼神看自己的母親就好了,可惜,一般人常常忽略自己的母親也是那樣充滿光輝。

  那對母子下車的時候,車內一片靜默,司機先生也表現了平時少有的耐心,等他們完全下妥當了,才緩緩起步,開走。

  乘客們都還向那對母子行注目禮,一直到他們消失於街角。

  我們為什麼對一個人完全無私的溶人愛里會有那樣莊嚴的靜默呢?原因是我們往往難以達到那種完全溶人的莊嚴境界。

  完全的溶入,是無私的、無我的,無造作的,就好像燈泡的鎢絲突然接通,就會點亮而散發光輝。

  就以對待孩子來說吧!弱智的孩子在母親的眼中是那麼天真、無邪,那麼值得愛憐,我們自己對待正常健康的孩子則是那麼嚴苛,充滿了條件,無法全心地愛憐。

  但願,我們看自己孩子的眼神也可以像那位母親一樣,完全無私、溶入,有一種莊嚴之美,充滿愛的光輝。

  不孝的孩子

  在機場遇到一位老先生,他告訴我要搬去大陸定居了。

  “為什麼呢?”

  老先生說,他在台灣有兩個兒子,一個女兒,本來都很好的,自從他找到大陸的兒子之後,就變得非常不孝。

  “為什麼呢?”

  “因為,擔心大陸的兒子也來搶我的遺產嘛!其實我還沒有死,哪裡有遺產呢!”看到老先生蹣跚上飛機,我想到,難道我們長大成人,還只想到向父母要什麼,沒想到能給老人家什麼嗎?

  再想到大陸的兒子是台灣兒女的大哥,就是父親的財產分一份給他又怎麼樣?何況父親還沒有死,財產還不知道怎麼分呢!

  那為自己兒女不孝而哀嘆的老人告訴我:“有時候想想,既然這麼不孝,連一毛錢也不要留給他們。”然後他苦笑著說:“我也不會真的那樣做,總是自己的孩子嘛!”

  他避居大陸,只是希望避免台灣的子女每次看他就生起一次怨恨。

  唉!我多麼希望這世間的子女都能體貼父母的心呀!

  西瓜偎大邊

  我打電話給媽媽,請她趁暑假,帶孫子到台北來走走。

  媽媽一面訴說台北的環境使她頭昏,而且天氣又是如此燠熱,一出遠門就不舒服。然後一面輕描淡寫地對我說:“而且,前幾天才問到腰,剛剛你大哥才帶我去針灸回來哩!”

  “閃到腰?是不是又去搬粗重的東西?”我著急地問。

  大概是聽出我話里的焦慮,媽媽說:“沒什麼要緊,可能是上次閃到腰的病母還在呀!”“什麼病母?”這是我首次聽到的名詞,一邊問,一邊想起一年前,母親為了拉開鐵門,由於鐵門門卡住,她太用力,腰就問到了,數月以後才好。

  媽媽是典型傳統的農村婦女,從少女時代就養成勤儉、事必躬親的習慣,一直到現在,只要她能做的事,絕不假手他人。甚至到現在,她還每天親手洗衣服,我們也勸不動她,只有在閃到腰那一陣子,她才肯休息。

  “病母就是閃到腰以後,時常會記住一個地方曾經閃過,就會記在腦子裡,然後就很容易在同一個地方門到,就是病母。”媽媽還告訴我,病母雖是無形的,但“看一個影,生一個子”,就會製造出有形的病痛來,總要很久才會連根拔除,到病母拔除的時候,就是“打斷手骨顛倒勇”的時候。

  媽媽是很樂觀的人,她說:“這一次,我把病母也抓出來治一治。”

  台語所說的病母,使我聯想到另外一句台語叫作“西瓜偎大邊”,一般人都以為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個人趨炎附勢,投靠有權勢的一邊,其實,這句話原來的意思是,像西瓜這樣的水果,身體好的人愈吃愈補,身體虛的人愈吃愈虛。

  因此,在農村里,我們如果遇到身體虛的人愛吃西瓜,就會勸他“西瓜偎大邊”,“半瞑呷西瓜,會反症”;如果遇到身體好的人擔心西瓜太涼,我們也勸他:“西瓜偎大邊,像你這麼勇,吃西瓜有什麼要緊?”

  問題不在西瓜上面,問題是在身體,聽說西瓜涼冷而導致不敢吃西瓜的人,就是本末倒置了。

  在我們台語的母語裡,早就知道心的力量很大,因此在遭遇到團境的時候,經常教我們應該回來觀照自己的心,而不要去怨恨環境的不順,例如“昧曉駛船,嫌溪窄”(不會駕船的人通常不會反省自己駕船的技術,反而怨怪溪流太窄)。“家已擔肥,不知臭”(挑糞的人,久而不聞其臭)。“是不是,問家己”(事情的是非對錯,要先反問自己,再責問別人)。並且,我們還應該時常放下自己的悲觀情緒,克服心靈的盲點,口為環境的現象是與心的現象對應的,例如:“竄驚竄遇到。”(愈擔心的事就愈容易遇見。)

  “昧曉剃頭,偏遇著鬍鬚的。”(不太會剃頭的師傅,往往誨遇到大鬍子的客人。)“屎緊,褲頭擱撲死結。”(急著大便的時候,褲頭往往打著死結。)

  這些語言雖然粗俗,但很有生命力,與禪宗所講的“心淨則國土淨”“息心即是息災”意思是相通的。

  在心理學上,有一種係數叫作“樂觀係數”或“悲觀係數”,這種係數的力量占實際現象的百分之二十。就是說,如果一個人有樂觀的心,他比平常會多百分之二十的機率遇到開心的事;反之,如果一個人心情“鬱卒”,也會比平常人多百分之二十的機率遇到痛苦的事。這不就是“病母”嗎?不就是“西瓜偎大邊”嗎?我們如果要開開心心過日子,那非得先有一個歡喜的心不可,老祖母不是教過我們“坐乎正,得人疼”嗎?

  要有歡喜心,一則不要太執著,對自己的習性要常放下,老先覺們時常教我們“無魚,蝦也好”“一兼二顧,摸蛤兼洗褲;有就摸蛤,無就洗褲”“這溪無魚,別溪釣”。

  一個人如果老是放不下,“一腳戶定內,一腳戶定外”(一腳在門檻裡面,一腳在門檻外面);或者“柄驚死,放驚飛”(抓著鳥不放,捏太緊怕它死了,放了又怕飛走),那日子就會很難過,就會“燒瓷的吃缺,織席的困椅”(燒瓷器的人用破的碗,織草蓆的卻睡在椅子上)“裁縫師傅穿破衫,做木的師傅沒眠床”。

  放不下的人,往往是“好額人,乞食命”。明明是很富有的人,卻過著像乞丐一樣的生活,使我們想起《佛經》里那個不知道衣服里有寶珠的窮人。

  要有歡喜心,二則要常有感恩的心,並常常把福分分給別人。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