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頁
不肯向風雨妥協,然後在第二大的清晨,我看見一車車的地磚從工廠中運出,它們是沉默的,但是全省有多少大樓就在那沉默中被建造起來呢?最好的是火車的聲音吧。居處不遠,每隔幾分鐘就有一列火車的聲音響過,從遠處
看,火車真是美的,每一格車窗都有一格鄉心在曠野中奔弛,每一扇亮燈的車窗都是活的,它帶著我們夜的懷鄉的心情,開向南方;南方此刻可能是天暖,是陽光普照的,我總覺得望著遠遠的列車,雨中遠比陽光下讓人驚心。
有時候親戚的小孩放假,我們就在書房裡說故事,圍著煤油的爐於,我聆聽著孩子們說出他們心裡的夢想,他們在冬季仍是充滿生命的熱力,不畏寒冷。有一天他們在院於里放衝天炮,一道閃光射過滿大的雨,最小的孩子歡呼的說:“我要把衝天炮射到星星的位置。”那時天上並沒有星,可是在孩子心裡卻有星的光芒,我想,孩子不畏冬,因為他們總知道春天的百花不遠,大人怕冬,是知道下一個春天不是今年的春天。
冬天在孩子的眼中是為春天而吹奏的音樂,是在風雨中還能看見的朝霞。在孩子看來,冬天和春天的距離像同一花枝的兩朵花,對我們來說,冬與春的距離,像星與星的距離一樣大。我幾乎能體會孩子的想法,但也使我惆悵,冬天是煩人的,然而只要我們能捉住小小的樂趣,冬天烤番薯的香味也可以和春天的玫瑰花香一樣令人回味。
人只要多少有孩子的心情和孩子的夢,冬天下不下雪無關緊要,因為雪也總要過去,紀伯倫說:“橡樹和松柏既不是同類,也不必在彼此的蔭中生長。”在鶯歌山上過冬,我覺得冬天如果是松柏,春天就是橡樹,原是沒有好壞,差別的只是心情。我寫信給朋友:“不必懷念北國的雪了,沒有雪也能有雪的心情。”
——一九八三年三月二十三日
真正的桂冠
有一位年輕的女孩寫信給我,說她本來是美術系的學生,最喜歡的事是背著畫具到陽光下寫生,希望畫下人世間一切美的事物。寒假的時候她到一家工廠去打工,卻把右手壓折了,從此,她不能背畫具到戶外寫生,不能再畫畫,甚至也放棄了學校的課業,頓覺生命失去了意義;她每天痛苦的把自己關在房間裡,對任何事情都帶著一種悲哀的情緒,最後她向我提出一個問題:我怎麼辦?我怎麼辦?
這個問題使我困惑了很久,不知如何回答。也使我想起法國的侏儒大畫家羅德列克(toulouse lautrec)。羅德列克出身貴族,小的時候聰明伶俐,極得寵愛,可惜他 在十四歲的時候不小心絆倒,折斷了左腿,幾個月後,母親帶著他散步,他跌落陰溝,把右腿也折斷了,從此,他腰部以下的發育完全停止,成為侏儒。
羅德列克的遭遇對他本人也許是個不幸,對藝術卻是個不幸中的大幸,羅德列克的藝術是在他折斷雙腿以後才開始誕生,試問一下:羅德列克如果沒有折斷雙腿,他是不是也會成為藝術史上的大畫家呢,羅德列克說過:“我的雙腿如果和常人那樣的話,我也不畫畫了。”可以說是一個最好的回答。
從羅德列克遺留下來的作品,我們可以看到,他對正在跳舞的女郎和奔跑中的馬特別感興趣,也留下許多佳作,這正是來自他心理上的補償作用,借著繪畫,他把想跳舞和想騎馬的美夢投射在藝術上面,因此,羅德列克倘若完好如常人,恐怕今天我們也看不到舞蹈和奔馬的名作了。
每次翻看羅德列克的畫冊,總使我想起他的身世來。我想到:生命真正的桂冠到底是什麼呢?是做一個正常的人而與草木同朽?或是在挫折之後,從靈魂的最深處出發而獲得永恆的聲名呢?這些問題沒有單一的答案,答案就是在命運的擺布之中,是否能重塑自己,在灰燼中重生。
希臘神話中有兩個性格絕對不同的神,一個是理性的、智慧的、冷靜的阿波羅;另一個是感性的、熱烈的、衝動的戴奧尼修斯。他們似乎代表了生命中兩種不同的氣質, 一種是熱情浪漫,一種是冷靜理智,兩者在其中衝激而爆出閃亮的火光。
從社會的標準來看,我們都希望一個正常人能穩定、優雅、有自制力,希望每個人的性格和表現像天使一樣,可是這樣的性格使大部分人都成為平凡的人,缺乏偉大的野心和強烈的情感。一旦這種阿波羅性格受到激盪、壓迫、挫折,很可能就像火山爆發一樣,在心底的戴奧尼修斯伸出頭來,散發如傾盆大雨的狂野激情,藝術的原創力就在這種情況生發,生活與命運的不如意正如一塊磨刀石,使澎湃的才華愈磨愈鋒利。
史上偉大的思想家大部分是阿波羅性格,為我們留下了生命深遠的刻繪;但是史上的藝術家則大部分是戴奧尼修斯性格,為我們烙下了生命激情的證記。也許藝術家們都不能見容於當世,但是他們留下來的作品卻使他們戴上了永恆、真正的桂冠。
這種命運的線索有跡可循,有可以轉折的餘地。失去了雙腳,還有兩手;失去了右手,還有左手;失去了雙目,還有清明的心靈;失去了生活憑惜,還有美麗的夢想——一隻要生命不被消滅,一顆熱烈的靈魂也就有可能在最陰暗的牆角燃出耀目的光芒。
生命的途程就是一個驚人的國度,沒有人能完全沒有苦楚地度過一生,倘若一遇苦楚就怯場,一道挫折就同關斗室,那麼,就永遠不能將千水化為白練,永遠個能合百音成為一歌,也就永遠不能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
如果你要戴真正的桂冠,就永遠不能放棄人生的苦楚,這也許就是我對“我怎麼辦?”的一個答案吧!
——一九八一年八月十二日
一探靜中消息
看過曉雲法師的禪畫,步出展覽室時,台北已是黃昏了,沿著筆直的仁愛路向西邊看去,一輪金澄澄的夕陽正高掛在大廈的頂端。我向著夕陽的方向散步,發現整條仁愛路美麗的木棉花都落盡了,看似枯寂的木棉樹,枝椏間的綠芽正從樹中抽長出來。
我恍然間覺得,金橙一樣色澤的木棉花固然是美的,但那一刻,細嫩的芽之美也毫不遜色。我又想起舊時鄉間的木棉樹,它們不僅會開美麗的花,花後還結成一顆顆的棉果,在初夏來臨的時刻,棉果在空中爆開,聲音隱然可聞,然後一絲絲如絮的木棉就從四空飄散下來,那景致比起光是開放掉落的木棉還美,因為它有果有棉,還能散落在廣大的大地。
可惜台北的人無福看到木棉有果,更看不到果中的棉絮了。不知道是什麼原因,也許是空氣太污濁了,也許是車聲太嘈雜了,也許是天空太灰黯了,台北的木棉總沒有一株結出真正的木棉,這樣想著,木棉絮在鄉間飄落的姿勢就更美了。
我看過無數藝術家用心血創作的結晶,它們都或多或少有可觀之處,但是我們看畫的時候本來心是空的,看完之後整個被充實起來,有時候心裡被塞得完全沒有空間,總要經過一段寧溢的時間,心裡才平靜下來。
看曉雲法師的禪畫,經驗卻是完全不同。那種感覺仿佛我們在深夜裡讀陶淵明和王維的田園詩,短短几筆,淡淡著墨,不能激起心靈澎湃的情感,反使我們的澎湃安靜下來。它不是有東西塞進我們心裡,而是把本來充塞在我們心中的俗慮清洗了出去,就像暴雨後的山澗,溪水初是混濁,在雨過天青之時,溪水整個清澈,而山中的泥濘污穢也被清洗一空。
看,火車真是美的,每一格車窗都有一格鄉心在曠野中奔弛,每一扇亮燈的車窗都是活的,它帶著我們夜的懷鄉的心情,開向南方;南方此刻可能是天暖,是陽光普照的,我總覺得望著遠遠的列車,雨中遠比陽光下讓人驚心。
有時候親戚的小孩放假,我們就在書房裡說故事,圍著煤油的爐於,我聆聽著孩子們說出他們心裡的夢想,他們在冬季仍是充滿生命的熱力,不畏寒冷。有一天他們在院於里放衝天炮,一道閃光射過滿大的雨,最小的孩子歡呼的說:“我要把衝天炮射到星星的位置。”那時天上並沒有星,可是在孩子心裡卻有星的光芒,我想,孩子不畏冬,因為他們總知道春天的百花不遠,大人怕冬,是知道下一個春天不是今年的春天。
冬天在孩子的眼中是為春天而吹奏的音樂,是在風雨中還能看見的朝霞。在孩子看來,冬天和春天的距離像同一花枝的兩朵花,對我們來說,冬與春的距離,像星與星的距離一樣大。我幾乎能體會孩子的想法,但也使我惆悵,冬天是煩人的,然而只要我們能捉住小小的樂趣,冬天烤番薯的香味也可以和春天的玫瑰花香一樣令人回味。
人只要多少有孩子的心情和孩子的夢,冬天下不下雪無關緊要,因為雪也總要過去,紀伯倫說:“橡樹和松柏既不是同類,也不必在彼此的蔭中生長。”在鶯歌山上過冬,我覺得冬天如果是松柏,春天就是橡樹,原是沒有好壞,差別的只是心情。我寫信給朋友:“不必懷念北國的雪了,沒有雪也能有雪的心情。”
——一九八三年三月二十三日
真正的桂冠
有一位年輕的女孩寫信給我,說她本來是美術系的學生,最喜歡的事是背著畫具到陽光下寫生,希望畫下人世間一切美的事物。寒假的時候她到一家工廠去打工,卻把右手壓折了,從此,她不能背畫具到戶外寫生,不能再畫畫,甚至也放棄了學校的課業,頓覺生命失去了意義;她每天痛苦的把自己關在房間裡,對任何事情都帶著一種悲哀的情緒,最後她向我提出一個問題:我怎麼辦?我怎麼辦?
這個問題使我困惑了很久,不知如何回答。也使我想起法國的侏儒大畫家羅德列克(toulouse lautrec)。羅德列克出身貴族,小的時候聰明伶俐,極得寵愛,可惜他 在十四歲的時候不小心絆倒,折斷了左腿,幾個月後,母親帶著他散步,他跌落陰溝,把右腿也折斷了,從此,他腰部以下的發育完全停止,成為侏儒。
羅德列克的遭遇對他本人也許是個不幸,對藝術卻是個不幸中的大幸,羅德列克的藝術是在他折斷雙腿以後才開始誕生,試問一下:羅德列克如果沒有折斷雙腿,他是不是也會成為藝術史上的大畫家呢,羅德列克說過:“我的雙腿如果和常人那樣的話,我也不畫畫了。”可以說是一個最好的回答。
從羅德列克遺留下來的作品,我們可以看到,他對正在跳舞的女郎和奔跑中的馬特別感興趣,也留下許多佳作,這正是來自他心理上的補償作用,借著繪畫,他把想跳舞和想騎馬的美夢投射在藝術上面,因此,羅德列克倘若完好如常人,恐怕今天我們也看不到舞蹈和奔馬的名作了。
每次翻看羅德列克的畫冊,總使我想起他的身世來。我想到:生命真正的桂冠到底是什麼呢?是做一個正常的人而與草木同朽?或是在挫折之後,從靈魂的最深處出發而獲得永恆的聲名呢?這些問題沒有單一的答案,答案就是在命運的擺布之中,是否能重塑自己,在灰燼中重生。
希臘神話中有兩個性格絕對不同的神,一個是理性的、智慧的、冷靜的阿波羅;另一個是感性的、熱烈的、衝動的戴奧尼修斯。他們似乎代表了生命中兩種不同的氣質, 一種是熱情浪漫,一種是冷靜理智,兩者在其中衝激而爆出閃亮的火光。
從社會的標準來看,我們都希望一個正常人能穩定、優雅、有自制力,希望每個人的性格和表現像天使一樣,可是這樣的性格使大部分人都成為平凡的人,缺乏偉大的野心和強烈的情感。一旦這種阿波羅性格受到激盪、壓迫、挫折,很可能就像火山爆發一樣,在心底的戴奧尼修斯伸出頭來,散發如傾盆大雨的狂野激情,藝術的原創力就在這種情況生發,生活與命運的不如意正如一塊磨刀石,使澎湃的才華愈磨愈鋒利。
史上偉大的思想家大部分是阿波羅性格,為我們留下了生命深遠的刻繪;但是史上的藝術家則大部分是戴奧尼修斯性格,為我們烙下了生命激情的證記。也許藝術家們都不能見容於當世,但是他們留下來的作品卻使他們戴上了永恆、真正的桂冠。
這種命運的線索有跡可循,有可以轉折的餘地。失去了雙腳,還有兩手;失去了右手,還有左手;失去了雙目,還有清明的心靈;失去了生活憑惜,還有美麗的夢想——一隻要生命不被消滅,一顆熱烈的靈魂也就有可能在最陰暗的牆角燃出耀目的光芒。
生命的途程就是一個驚人的國度,沒有人能完全沒有苦楚地度過一生,倘若一遇苦楚就怯場,一道挫折就同關斗室,那麼,就永遠不能將千水化為白練,永遠個能合百音成為一歌,也就永遠不能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
如果你要戴真正的桂冠,就永遠不能放棄人生的苦楚,這也許就是我對“我怎麼辦?”的一個答案吧!
——一九八一年八月十二日
一探靜中消息
看過曉雲法師的禪畫,步出展覽室時,台北已是黃昏了,沿著筆直的仁愛路向西邊看去,一輪金澄澄的夕陽正高掛在大廈的頂端。我向著夕陽的方向散步,發現整條仁愛路美麗的木棉花都落盡了,看似枯寂的木棉樹,枝椏間的綠芽正從樹中抽長出來。
我恍然間覺得,金橙一樣色澤的木棉花固然是美的,但那一刻,細嫩的芽之美也毫不遜色。我又想起舊時鄉間的木棉樹,它們不僅會開美麗的花,花後還結成一顆顆的棉果,在初夏來臨的時刻,棉果在空中爆開,聲音隱然可聞,然後一絲絲如絮的木棉就從四空飄散下來,那景致比起光是開放掉落的木棉還美,因為它有果有棉,還能散落在廣大的大地。
可惜台北的人無福看到木棉有果,更看不到果中的棉絮了。不知道是什麼原因,也許是空氣太污濁了,也許是車聲太嘈雜了,也許是天空太灰黯了,台北的木棉總沒有一株結出真正的木棉,這樣想著,木棉絮在鄉間飄落的姿勢就更美了。
我看過無數藝術家用心血創作的結晶,它們都或多或少有可觀之處,但是我們看畫的時候本來心是空的,看完之後整個被充實起來,有時候心裡被塞得完全沒有空間,總要經過一段寧溢的時間,心裡才平靜下來。
看曉雲法師的禪畫,經驗卻是完全不同。那種感覺仿佛我們在深夜裡讀陶淵明和王維的田園詩,短短几筆,淡淡著墨,不能激起心靈澎湃的情感,反使我們的澎湃安靜下來。它不是有東西塞進我們心裡,而是把本來充塞在我們心中的俗慮清洗了出去,就像暴雨後的山澗,溪水初是混濁,在雨過天青之時,溪水整個清澈,而山中的泥濘污穢也被清洗一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