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頁
趙州正是要做那一個大香爐,用自己的燃燒之苦來點燈眾生虔誠的極樂之嚮往。
我也願做燒香的銅爐,而不要只做一縷香。
天 空 我和一位朋友去參觀一處數有年代的古蹟,我們走進一座亭子,坐下來休息,才發現亭子屋頂上刻著許多繁複、細緻、色彩艷麗的雕刻,是人稱“藻井”的那種東西。
朋友說:“古人為什麼要把屋頂刻成這麼複雜的樣子?”
我說:“是為了美感吧!”
朋友說不是這樣的,因為人哪有那樣多的時間整天抬頭看屋頂呢!
“那麼,是為了什麼?”我感到疑惑。
“有錢人看見的天空是這個樣子的呀!繽紛七彩、金銀斑斕,與他們的珠寶箱一樣。”這是我第一次聽見的說法,眼中禁不住流出了問號,朋友補充說:“至少,他們希望家裡的天空是這樣子,人的腦子塞滿錢財就會覺得天空不應該只是藍色,只有一種藍色的天空,多無聊呀!”
朋友似笑非笑地看著藻井,又看著亭外的天空。
我也笑了。
當我們走出有藻井的涼亭時,感覺單純的藍天,是多麼美!多麼有氣派!
水因有月方知靜,天為無雲始覺高,我突然想起這兩句詩。
如 水 曾經協助豐臣秀吉統一全日本的大將軍黑田孝高,他擅於用水作戰,曾用水攻陷了久攻不下的高松城,因此在日本歷史上有“如水”的別號,他曾寫過“水五則”:
一、自己活動,並能推動別人的,是水。
二、經常探求自己的方向的,是水。
三、遇到障礙物時,能發揮百倍力量的,是水。
四、以自己的清潔洗淨他人的污濁,有容清納濁的寬大度量的,是水。
五、汪洋大海,能蒸發為雲,變成雨、雪,或化而為霧,又或凝結成一面如晶瑩明鏡的冰,不論其變化如何,仍不失其本性的,也是水。
這“水五則”,也就是“水的五德”,是值得參究的,我們每天要用很多的水,有沒有想過水是什麼?要怎樣來做水的學習呢?
要學習水,我們要做能推動別人的,常探求自己方向的,以百倍力量通過障礙的,有容清納濁度量的,永不失本性的人。
要學習水,先要如水一樣清淨、無礙才行。
茶 味 我時常一個人坐著喝茶,同一泡茶,在第一泡時苦澀,第二泡甘香,第三泡濃沉,第四泡清洌,第五泡清淡,再好的茶,過了第五泡就失去味道了。
這泡茶的過程時常令我想起人生,青澀的年少,香醇的青春,沉重的中年,回香的壯年,以及愈走愈淡,逐漸失去人生之味的老年。
我也時常與人對飲,最好的對飲是什麼話都不說,只是輕輕地品茶;次好的是三言兩語,再次好的是五言八句,說著生活的近事;末好的是九嘴十舌,言不及義;最壞的是亂說一通,道別人的是非。
與人對飲時常令我想起,生命的境界確乎是超越言句的,在有情的心靈中不需要說話,也可以互相印證。喝茶中有水深波靜、流水喧喧、花紅柳綠、眾鳥喧譁、車水馬龍種種境界。
我最喜歡的喝茶,是在寒風冷肅的冬季,夜深到眾音沉默之際,獨自在清靜中品茗,杯小茶濃,一飲而盡,兩手握著已空的杯子,還感覺到茶在杯中的熱度,熱,迅速地傳到心底。
猶如人生蒼涼歷盡之後,中夜觀心,看見,並且感覺,少年時沸騰的熱血,仍在心口。
一粒沙,或一條河岸? 當我在澄思靜慮的時候,有時自己陷入一種兩難的情況。
這種情況常常發生在看到別人受苦而找不到出路,看到善良的人在苦難里掙扎不能解脫的時候,看別人痛苦以致感同身受的錐刺是一種難以言詮的經驗。
我因此常在內心吶喊:難道這是宿命的嗎?難道不可改變嗎?難道是不得不償還的業嗎?
想到眾生的心靈不能安穩,有時驚心到被窗外溫柔的月光吵醒,然後我就會在寒夜的冷風中獨坐,再也無法安睡。有時我甚至一個人跑到山上,對著蕭蕭的草木大吼大叫,來泄去心中看到善良的人受苦而生起的悲憤。有時我會在草原上拼命奔跑,跑到力盡頹倒在地上,然後仰望蒼空,無聲地喘息:“天呀!天呀!”悲喚起來。
沒有人知道我的這種掙扎與憂傷,對眾生受困於業報的實情,有時令我流淚,甚至顫抖,全身發冷,身毛皆豎。
幸好,這樣的顫抖很快就能平息,在平復的那一刻就使我看見自己有多麼脆弱,多麼容易受到打擊,我應該更堅強一些、更廣大一些,不要那樣憂傷與沉痛才好。可是也就在那一刻,我會更深地思索“業”的問題,眾生的業難道一定要如此悲慘地來受報嗎?當見到眾生飽受折磨時,究竟有誰可以為他們承擔呢?
龍樹菩薩的“中觀”告訴我們,業好比一粒種子,裡面有一種永不失去、永不敗壞的東西,這就好像生命的契約,這契約則是一種債務,人縱使可以不斷地借貸來用,但是因為契約,他遲早總要去償還他的債務。業的種子是如此的牢不可破,業如果可破,果報就不成立了,業的法則適用於善業與惡業,永不失去。
在原始佛教里,業力因果是那樣堅強,整個人生就由一張業網所編織而成,即使死亡,業網也還在下一世呼吸的那一刻等待我們。
我也願做燒香的銅爐,而不要只做一縷香。
天 空 我和一位朋友去參觀一處數有年代的古蹟,我們走進一座亭子,坐下來休息,才發現亭子屋頂上刻著許多繁複、細緻、色彩艷麗的雕刻,是人稱“藻井”的那種東西。
朋友說:“古人為什麼要把屋頂刻成這麼複雜的樣子?”
我說:“是為了美感吧!”
朋友說不是這樣的,因為人哪有那樣多的時間整天抬頭看屋頂呢!
“那麼,是為了什麼?”我感到疑惑。
“有錢人看見的天空是這個樣子的呀!繽紛七彩、金銀斑斕,與他們的珠寶箱一樣。”這是我第一次聽見的說法,眼中禁不住流出了問號,朋友補充說:“至少,他們希望家裡的天空是這樣子,人的腦子塞滿錢財就會覺得天空不應該只是藍色,只有一種藍色的天空,多無聊呀!”
朋友似笑非笑地看著藻井,又看著亭外的天空。
我也笑了。
當我們走出有藻井的涼亭時,感覺單純的藍天,是多麼美!多麼有氣派!
水因有月方知靜,天為無雲始覺高,我突然想起這兩句詩。
如 水 曾經協助豐臣秀吉統一全日本的大將軍黑田孝高,他擅於用水作戰,曾用水攻陷了久攻不下的高松城,因此在日本歷史上有“如水”的別號,他曾寫過“水五則”:
一、自己活動,並能推動別人的,是水。
二、經常探求自己的方向的,是水。
三、遇到障礙物時,能發揮百倍力量的,是水。
四、以自己的清潔洗淨他人的污濁,有容清納濁的寬大度量的,是水。
五、汪洋大海,能蒸發為雲,變成雨、雪,或化而為霧,又或凝結成一面如晶瑩明鏡的冰,不論其變化如何,仍不失其本性的,也是水。
這“水五則”,也就是“水的五德”,是值得參究的,我們每天要用很多的水,有沒有想過水是什麼?要怎樣來做水的學習呢?
要學習水,我們要做能推動別人的,常探求自己方向的,以百倍力量通過障礙的,有容清納濁度量的,永不失本性的人。
要學習水,先要如水一樣清淨、無礙才行。
茶 味 我時常一個人坐著喝茶,同一泡茶,在第一泡時苦澀,第二泡甘香,第三泡濃沉,第四泡清洌,第五泡清淡,再好的茶,過了第五泡就失去味道了。
這泡茶的過程時常令我想起人生,青澀的年少,香醇的青春,沉重的中年,回香的壯年,以及愈走愈淡,逐漸失去人生之味的老年。
我也時常與人對飲,最好的對飲是什麼話都不說,只是輕輕地品茶;次好的是三言兩語,再次好的是五言八句,說著生活的近事;末好的是九嘴十舌,言不及義;最壞的是亂說一通,道別人的是非。
與人對飲時常令我想起,生命的境界確乎是超越言句的,在有情的心靈中不需要說話,也可以互相印證。喝茶中有水深波靜、流水喧喧、花紅柳綠、眾鳥喧譁、車水馬龍種種境界。
我最喜歡的喝茶,是在寒風冷肅的冬季,夜深到眾音沉默之際,獨自在清靜中品茗,杯小茶濃,一飲而盡,兩手握著已空的杯子,還感覺到茶在杯中的熱度,熱,迅速地傳到心底。
猶如人生蒼涼歷盡之後,中夜觀心,看見,並且感覺,少年時沸騰的熱血,仍在心口。
一粒沙,或一條河岸? 當我在澄思靜慮的時候,有時自己陷入一種兩難的情況。
這種情況常常發生在看到別人受苦而找不到出路,看到善良的人在苦難里掙扎不能解脫的時候,看別人痛苦以致感同身受的錐刺是一種難以言詮的經驗。
我因此常在內心吶喊:難道這是宿命的嗎?難道不可改變嗎?難道是不得不償還的業嗎?
想到眾生的心靈不能安穩,有時驚心到被窗外溫柔的月光吵醒,然後我就會在寒夜的冷風中獨坐,再也無法安睡。有時我甚至一個人跑到山上,對著蕭蕭的草木大吼大叫,來泄去心中看到善良的人受苦而生起的悲憤。有時我會在草原上拼命奔跑,跑到力盡頹倒在地上,然後仰望蒼空,無聲地喘息:“天呀!天呀!”悲喚起來。
沒有人知道我的這種掙扎與憂傷,對眾生受困於業報的實情,有時令我流淚,甚至顫抖,全身發冷,身毛皆豎。
幸好,這樣的顫抖很快就能平息,在平復的那一刻就使我看見自己有多麼脆弱,多麼容易受到打擊,我應該更堅強一些、更廣大一些,不要那樣憂傷與沉痛才好。可是也就在那一刻,我會更深地思索“業”的問題,眾生的業難道一定要如此悲慘地來受報嗎?當見到眾生飽受折磨時,究竟有誰可以為他們承擔呢?
龍樹菩薩的“中觀”告訴我們,業好比一粒種子,裡面有一種永不失去、永不敗壞的東西,這就好像生命的契約,這契約則是一種債務,人縱使可以不斷地借貸來用,但是因為契約,他遲早總要去償還他的債務。業的種子是如此的牢不可破,業如果可破,果報就不成立了,業的法則適用於善業與惡業,永不失去。
在原始佛教里,業力因果是那樣堅強,整個人生就由一張業網所編織而成,即使死亡,業網也還在下一世呼吸的那一刻等待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