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頁
[社會文學] 《情的菩提》作者:林清玄【完結】
書是作者菩提系列散文精選集。菩提系列散文原書共有十冊,是作者寫作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也是其思想和風格形成的代表作。作者從中選文一百四十篇,分編為《心的菩提》和《情的菩提》兩冊,以饗讀者。
菩提喻指佛教中覺悟的境界。面對世事紛亂,人心迷惘,作者以自己的切身體驗和思考,將佛理修養化作美好心情,把讀者的心燈點燃。使那些命運多舛、意志消沉、心浮氣躁的人們重新充滿希望和信心,如撥雲見日把讀者的心底照亮。文章內容寓意深刻,文字精練優美,風格清新雋永。追求超凡脫俗,淡泊清淨,充滿著禪境的喜悅,引領著人們進入一種質樸尋常、自主尊嚴的精神境界。
目 錄
心靈的護岸 小米
夏日小春 無怨的風
豎琴與法國號 失戀之必要
人在江湖 牡丹也者
兩隻眼睛 季節十二帖
報歲蘭
心靈的護岸
心靈的護岸
只有媽媽的愛
像清晨的陽光
像清澈的河水
是我們心靈的永久的護岸
吃晚飯的時候,我對媽媽和哥哥說:“明天我想帶孩子去護岸走走。”他們同時抬起頭看了我一眼,點一下頭,又繼續吃飯了,那意思於我已經很明確了,就是護岸已經不值得去了。
護岸是家鄉的古蹟之一,沿著旗尾溪的岸邊建築,年代並不久遠,是日據時代堆成的。築造的原因,是從前的旗尾溪經常泛濫成災,高達一丈的護岸,在雨季可以把溪水堵住,不至於淹沒農田。
旗山的護岸或者也不能算是古蹟,因為它只是由許多巨大的石頭堆疊而 成,它的特點是石頭與石頭之間並沒有黏結,只依其各自的狀態相互疊扣,石頭大小與形狀都各自不同,但是組成數公里的護岸,卻是異常的雄偉與平整。
旗山原是平凡的小鎮,沒有什麼奇風異俗,我喜歡護岸當然是感情因素。
在我幼年的時候,護岸正好橫在我家不遠的香蕉園裡,我時常跑去上上下下地遊戲,印象是深的是,春天的時候,護岸上只有一種植物“落地生根”,全數開花時,猶如滿天的風鈴,恍如聞到叮叮噹噹的響聲。
在護岸底部沿著溝邊,母親種了一排芋田,夏天的芋葉像菩薩的傘蓋,高大、雄壯,有著堅強的綠色,坐在護岸上看來,芋頭的葉子真是美極了,如果站起來,綿延的蕉樹與防風的竹林、檳榔交織,都有著挺拔高挑的風格,個個抬頭挺胸。
我時常隨父母到蕉園去,自己玩久了,往往爸媽已改變工作位置,這時我會跑到護岸上居高臨下,一列列地找他們,很快就會找到,那護岸因此給我一種安全的感覺,像默默地守護著我。
我也喜歡看大水,每當暴雨過後,就會跑到護岸上看大水,水浪滔滔,淹到快與護岸齊頂,使我有一種奔騰的快感。平常時候,旗尾溪非常清澈,清到可見水裡的游魚,澈到溪底的石頭歷歷,我們常常在溪里戲水、摸蛤蜊、抓泥鰍,弄到滿身濕,起來就躺在護岸的大石上曬太陽,有時曬著曬著睡著了,身體一半赤一半白,爸爸總會說:“又去煎鹹魚了,有一邊沒有煎熟呢。還未翻邊就回來了。”
護岸因此有點像我心靈的故鄉,少年時代負笈台南,青年時代在台北讀書,每次回鄉,我都會在黃昏時沿護岸散步,沉思自己生命的藍圖,或者想想美的問題,例如護岸的美,是來自成它的自身呢?或是來自小時候感情?或者來自心靈的象徵?後來發現美不是獨立自存的,美是有受者、有對象的,真實的美來自生命多元的感應道交,當我們說到美時,美就不純粹客觀,它必然有著心靈與情感的因素。
我對護岸的心情,恐怕是連父母都難以理解的,但我在護岸散步時,常會想起父母作為農人的辛勞,他們正是我們澎湃洶湧的河流之護岸,使我即使在都市生活,在心靈上也不至於決堤,不會被都市的繁華淹沒了平實的本質。
這一次我到護岸,還徵求了三位志願軍,一個是我的孩子,兩個是哥哥的孩子,他們常聽我提到護岸是多麼的美,卻從來未去過。他們一走上護岸,我就看見他們眼裡那失望的神色了。
旗尾溪由於上游被阻絕,變成一條很小的臭水溝,廢物、餿水、糞便的傾倒,使整個護岸一片惡臭。岸邊的田園完全被剷除,鋪了一條產業道路,路旁蓋著失去美感、只有殼子的販厝。有好幾段甚至被圍起來養豬,必須要掩鼻才有走過的勇氣,大石上,到處都是寶特瓶、鋁罐子和塑膠袋。
走了幾公里,孩子突然回頭問我:“爸爸,你說很美的護岸就是這裡嗎?”
“是呀,正是這裡。”心裡一股憂傷流過,不只是護岸是這樣的,在工業化以後的台灣,許多有美感的地方不都是這樣的嗎?田園變色、山水無神,可嘆的是,人都還那樣安然地,繼續把環境焚琴煮鶴地煮來吃了。
我本來要重複這樣子說:“我小時候,護岸不是這樣子的。”話到口中又吞咽回去,只是沉默地、一步一步地走向護岸的盡頭。
聽說護岸沒有利用價值,就要被拆了,故鄉一些關心古蹟文化的朋友跑來告訴我,我不置可否,“如果像現在這個樣子,拆了也並不可惜呀,”我鐵了心腸說。
書是作者菩提系列散文精選集。菩提系列散文原書共有十冊,是作者寫作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也是其思想和風格形成的代表作。作者從中選文一百四十篇,分編為《心的菩提》和《情的菩提》兩冊,以饗讀者。
菩提喻指佛教中覺悟的境界。面對世事紛亂,人心迷惘,作者以自己的切身體驗和思考,將佛理修養化作美好心情,把讀者的心燈點燃。使那些命運多舛、意志消沉、心浮氣躁的人們重新充滿希望和信心,如撥雲見日把讀者的心底照亮。文章內容寓意深刻,文字精練優美,風格清新雋永。追求超凡脫俗,淡泊清淨,充滿著禪境的喜悅,引領著人們進入一種質樸尋常、自主尊嚴的精神境界。
目 錄
心靈的護岸 小米
夏日小春 無怨的風
豎琴與法國號 失戀之必要
人在江湖 牡丹也者
兩隻眼睛 季節十二帖
報歲蘭
心靈的護岸
心靈的護岸
只有媽媽的愛
像清晨的陽光
像清澈的河水
是我們心靈的永久的護岸
吃晚飯的時候,我對媽媽和哥哥說:“明天我想帶孩子去護岸走走。”他們同時抬起頭看了我一眼,點一下頭,又繼續吃飯了,那意思於我已經很明確了,就是護岸已經不值得去了。
護岸是家鄉的古蹟之一,沿著旗尾溪的岸邊建築,年代並不久遠,是日據時代堆成的。築造的原因,是從前的旗尾溪經常泛濫成災,高達一丈的護岸,在雨季可以把溪水堵住,不至於淹沒農田。
旗山的護岸或者也不能算是古蹟,因為它只是由許多巨大的石頭堆疊而 成,它的特點是石頭與石頭之間並沒有黏結,只依其各自的狀態相互疊扣,石頭大小與形狀都各自不同,但是組成數公里的護岸,卻是異常的雄偉與平整。
旗山原是平凡的小鎮,沒有什麼奇風異俗,我喜歡護岸當然是感情因素。
在我幼年的時候,護岸正好橫在我家不遠的香蕉園裡,我時常跑去上上下下地遊戲,印象是深的是,春天的時候,護岸上只有一種植物“落地生根”,全數開花時,猶如滿天的風鈴,恍如聞到叮叮噹噹的響聲。
在護岸底部沿著溝邊,母親種了一排芋田,夏天的芋葉像菩薩的傘蓋,高大、雄壯,有著堅強的綠色,坐在護岸上看來,芋頭的葉子真是美極了,如果站起來,綿延的蕉樹與防風的竹林、檳榔交織,都有著挺拔高挑的風格,個個抬頭挺胸。
我時常隨父母到蕉園去,自己玩久了,往往爸媽已改變工作位置,這時我會跑到護岸上居高臨下,一列列地找他們,很快就會找到,那護岸因此給我一種安全的感覺,像默默地守護著我。
我也喜歡看大水,每當暴雨過後,就會跑到護岸上看大水,水浪滔滔,淹到快與護岸齊頂,使我有一種奔騰的快感。平常時候,旗尾溪非常清澈,清到可見水裡的游魚,澈到溪底的石頭歷歷,我們常常在溪里戲水、摸蛤蜊、抓泥鰍,弄到滿身濕,起來就躺在護岸的大石上曬太陽,有時曬著曬著睡著了,身體一半赤一半白,爸爸總會說:“又去煎鹹魚了,有一邊沒有煎熟呢。還未翻邊就回來了。”
護岸因此有點像我心靈的故鄉,少年時代負笈台南,青年時代在台北讀書,每次回鄉,我都會在黃昏時沿護岸散步,沉思自己生命的藍圖,或者想想美的問題,例如護岸的美,是來自成它的自身呢?或是來自小時候感情?或者來自心靈的象徵?後來發現美不是獨立自存的,美是有受者、有對象的,真實的美來自生命多元的感應道交,當我們說到美時,美就不純粹客觀,它必然有著心靈與情感的因素。
我對護岸的心情,恐怕是連父母都難以理解的,但我在護岸散步時,常會想起父母作為農人的辛勞,他們正是我們澎湃洶湧的河流之護岸,使我即使在都市生活,在心靈上也不至於決堤,不會被都市的繁華淹沒了平實的本質。
這一次我到護岸,還徵求了三位志願軍,一個是我的孩子,兩個是哥哥的孩子,他們常聽我提到護岸是多麼的美,卻從來未去過。他們一走上護岸,我就看見他們眼裡那失望的神色了。
旗尾溪由於上游被阻絕,變成一條很小的臭水溝,廢物、餿水、糞便的傾倒,使整個護岸一片惡臭。岸邊的田園完全被剷除,鋪了一條產業道路,路旁蓋著失去美感、只有殼子的販厝。有好幾段甚至被圍起來養豬,必須要掩鼻才有走過的勇氣,大石上,到處都是寶特瓶、鋁罐子和塑膠袋。
走了幾公里,孩子突然回頭問我:“爸爸,你說很美的護岸就是這裡嗎?”
“是呀,正是這裡。”心裡一股憂傷流過,不只是護岸是這樣的,在工業化以後的台灣,許多有美感的地方不都是這樣的嗎?田園變色、山水無神,可嘆的是,人都還那樣安然地,繼續把環境焚琴煮鶴地煮來吃了。
我本來要重複這樣子說:“我小時候,護岸不是這樣子的。”話到口中又吞咽回去,只是沉默地、一步一步地走向護岸的盡頭。
聽說護岸沒有利用價值,就要被拆了,故鄉一些關心古蹟文化的朋友跑來告訴我,我不置可否,“如果像現在這個樣子,拆了也並不可惜呀,”我鐵了心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