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頁
多好啊,在這個年頭,還能傻等一個人兩個小時,人品真是沒話說啊。說出去,想跟你相親的人也能排到好幾條街外面去了吧。
阿Q嗎?不阿Q。
每天我們遭遇的質疑已經夠多了。
每天不盡如人意的事情已經夠多了。
每天看到的令人不開心的事情也已經夠多了。
這世界已經夠噁心了,不是嗎?
為什麼我們還要繼續埋怨自己呢?
十五年過去了,老賀聽說我在,要見我。
進入他們吃飯的飯館之前,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氣,打算進去就喝一大杯白酒,先把自己灌醉。高二的時候不害怕,現在反而慫了。
同學老師一整桌,看見我來了,都很開心。一個一個叫著我的外號。
我看見老賀了,樣子一點兒都沒有變。他坐在那裡笑眯眯地看著我,說:“我好久沒有見你了,長那麼高了啊,如果在街上我都不敢認你呢。”
“我一定會主動叫你的。賀老師,我先敬你一杯。”我很開心。
“你變得那麼會喝酒了?”老賀很驚訝。
我不會喝酒,我只是知道,如果哐哐哐連干三杯的話,我就會打破曾經那個害羞的自己。
酒過三巡。我問老賀高二時為什麼會允許我進入文科重點班。這個問題憋了我十七年。
他似乎想了很久,然後說:“你之前在理科班不是一直跟在一群同學後面嗎?好像做任何事情都躲在後面,我就覺得你這個小孩氣場很小很弱,我完全沒有想到你能主動來找我。說實話,那樣的你把我都嚇到了。我很吃驚,你這樣的人怎麼敢來跟我談你的想法呢?”
光打在你的身後,牆上便有了巨大的身影。
“與其說是相信你成績會好,不如說是相信你比同齡人更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吧。”
也許,當你努力想完成一件事情的時候,信念會給你比能力更強大的力量。
高二在走廊上,當我叫住老賀的時候,大概就是這個道理。
後來
再回過頭看這段回憶,算是信念嗎?好像是,好像又不是。但這更像是阿Q吧——不浪費時間和自己較勁,迅速承認自己的不足,用最快的方式找到讓自己開心的辦法。
一個人的成長總會有黑暗,我常常問別人:我該怎麼辦?我怎麼做才正確?可得到的答案要麼是毫不走心,要麼是漠不關心。後來我才知道,其實那個年紀的每個人都自身難保,都在期待著被人拯救。在那樣一種孤立無援的狀態下,做任何事情都是為了不為難自己。
那時的自己似乎掉入了很深的一個人的世界,仰頭看天,一個人攀援。終於花了很多年的時間,能坐在一個人世界的懸崖上,抱著雙膝看眼前——從不了解別人,到想了解別人,從想了解別人到發現自己並不了解自己,再到想試著了解自己,然後真的慢慢了解了自己。
你開始放任自己去胡鬧,你知道會有一些後果,但你能承受;你變得有些刻薄,你知道會得罪一些人,但你也知道你遲早會得罪這些人;你開始嘗試著主動去引爆一些小情緒,因為你了解自己,所以比以往能更看得清結局;你知道凡事都躲不過去,還不如直接面對為好。
不為難自己就是對自己最好的方式。
好像每個人的人生中,一定會把很多詞分為褒義,或者貶義。於是,只能接受諸如愛、喜歡、照顧、關懷、陪伴、理解等詞語,害怕那些欺騙、束縛、冷漠、無助、黑暗、痛苦等詞語。
但愛會讓人沉溺,而無助能讓人橫下一條心……
陪伴會讓人習慣在一起,而痛苦讓人更容易感受到滿足……
有人說:希望你和這個世界交手多年,依然心懷坦誠,興趣盎然。
我希望每個人都能這樣,但前提是,學著用最平衡的方式不為難自己,和自己和平共處才是真正的興趣盎然。
“光和陰影其實都是一樣的,對嗎?”
“什麼意思?不懂。”
“陰影是黑種人,日光是白種人,夕陽是黃種人。
除了顏色都一樣吧。”
突然想起這段對話,抱著半杯熱水笑了起來。
開闊
“人生都是走著走著就開闊了。現在的你,不用著急。讓未來的,本就該屬於你的樹再長長,那些花再開開,等你遇見的時候,才是他們最美的時候。”
我是怎麼掙到現在這些錢的
“同哥,你對錢怎麼看?”
收到這條信息時,我剛好看完吳曉波老師的《把生命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裡面剛好有一段關於金錢的闡述。
金錢讓人喪失的,無非是他原本就沒有真正擁有的;而金錢讓人擁有的,卻是人並非與生俱來的從容和沉重。金錢會讓深刻的人更深刻,讓淺薄的人更淺薄。金錢可以改變人的一生,同樣,人也可以改變金錢的顏色。
這一段話,說清楚了金錢對於人的影響和意義。
作為一名打工仔,我一直覺得只有首富們才有資格談論金錢,而我只能把金錢當成“錢”。金錢是財富,而錢只是生活的必需品。
所以吳曉波老師這一段話,肯定不是這位同學想問的“你對錢怎麼看”的答案。更直接地翻譯過來,或許是,“同哥,我該怎麼掙錢”?
在寫下這篇文章之前,我不知道寫這樣的主題是否合適,赤裸裸地談論如何掙錢到底是不是一件正確的事情。但後來我想到了自己從童年到30歲之前對於金錢的感受,想到了同學在問這個問題時似曾相識的語氣,我決定跟大家聊一聊那些年我為掙錢做過的事。
許許多多的事情都忘得差不多了。
可那些我想掙錢的日子,為錢動的每一點兒小心思,化成灰都能排出個先後順序。
朋友過生日,找個理由拒絕,不是因為真的有事,而是實在沒有錢買一份像樣的生日禮物。
同學聚會,找個理由拒絕,不是真的有事,而是晚上沒了公交車拿不出幾十塊的打車費。
不敢和朋友一塊去超市,AA制還好,曾經有朋友把東西放在我的籃子裡讓我一塊結,我臉皮薄不好意思拒絕,結完帳墊了錢,再提起這件事的時候,朋友說那才多少錢,下次我來買。然後接下去一整個星期我只能吃饅頭和泡麵。
也不敢談戀愛,兩個人無論怎麼約會都要花錢,而一個人怎麼待著都行。
那時不敢和周圍的人提起這些,怕被人覺得小氣,怕被人瞧不起,因為這樣那樣的困擾,如何能掙到更多的錢,成了我心裡最大的疑惑。
而這種疑惑其實從小就開始了。
小時候最盼望過年,只要遇見大人,就立刻想到可能會有壓歲錢。遇見親戚是一定有壓歲錢的,遇見父母的同事只要站在那兒假裝害羞,叔叔阿姨過來捏捏我的臉蛋,必定也會給壓歲錢。但我最喜歡的還是那些穿西裝打領帶看起來很神氣的叔叔,他們西裝的內側兜里總是會放著一疊一疊的紅包,隨時準備萬一遇見我這樣的小孩,迎上去說一句“叔叔新年快樂”,他們就會很有免疫力地掏出一個紅包來,對他們來說發紅包並不是負擔,而是任務。
阿Q嗎?不阿Q。
每天我們遭遇的質疑已經夠多了。
每天不盡如人意的事情已經夠多了。
每天看到的令人不開心的事情也已經夠多了。
這世界已經夠噁心了,不是嗎?
為什麼我們還要繼續埋怨自己呢?
十五年過去了,老賀聽說我在,要見我。
進入他們吃飯的飯館之前,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氣,打算進去就喝一大杯白酒,先把自己灌醉。高二的時候不害怕,現在反而慫了。
同學老師一整桌,看見我來了,都很開心。一個一個叫著我的外號。
我看見老賀了,樣子一點兒都沒有變。他坐在那裡笑眯眯地看著我,說:“我好久沒有見你了,長那麼高了啊,如果在街上我都不敢認你呢。”
“我一定會主動叫你的。賀老師,我先敬你一杯。”我很開心。
“你變得那麼會喝酒了?”老賀很驚訝。
我不會喝酒,我只是知道,如果哐哐哐連干三杯的話,我就會打破曾經那個害羞的自己。
酒過三巡。我問老賀高二時為什麼會允許我進入文科重點班。這個問題憋了我十七年。
他似乎想了很久,然後說:“你之前在理科班不是一直跟在一群同學後面嗎?好像做任何事情都躲在後面,我就覺得你這個小孩氣場很小很弱,我完全沒有想到你能主動來找我。說實話,那樣的你把我都嚇到了。我很吃驚,你這樣的人怎麼敢來跟我談你的想法呢?”
光打在你的身後,牆上便有了巨大的身影。
“與其說是相信你成績會好,不如說是相信你比同齡人更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吧。”
也許,當你努力想完成一件事情的時候,信念會給你比能力更強大的力量。
高二在走廊上,當我叫住老賀的時候,大概就是這個道理。
後來
再回過頭看這段回憶,算是信念嗎?好像是,好像又不是。但這更像是阿Q吧——不浪費時間和自己較勁,迅速承認自己的不足,用最快的方式找到讓自己開心的辦法。
一個人的成長總會有黑暗,我常常問別人:我該怎麼辦?我怎麼做才正確?可得到的答案要麼是毫不走心,要麼是漠不關心。後來我才知道,其實那個年紀的每個人都自身難保,都在期待著被人拯救。在那樣一種孤立無援的狀態下,做任何事情都是為了不為難自己。
那時的自己似乎掉入了很深的一個人的世界,仰頭看天,一個人攀援。終於花了很多年的時間,能坐在一個人世界的懸崖上,抱著雙膝看眼前——從不了解別人,到想了解別人,從想了解別人到發現自己並不了解自己,再到想試著了解自己,然後真的慢慢了解了自己。
你開始放任自己去胡鬧,你知道會有一些後果,但你能承受;你變得有些刻薄,你知道會得罪一些人,但你也知道你遲早會得罪這些人;你開始嘗試著主動去引爆一些小情緒,因為你了解自己,所以比以往能更看得清結局;你知道凡事都躲不過去,還不如直接面對為好。
不為難自己就是對自己最好的方式。
好像每個人的人生中,一定會把很多詞分為褒義,或者貶義。於是,只能接受諸如愛、喜歡、照顧、關懷、陪伴、理解等詞語,害怕那些欺騙、束縛、冷漠、無助、黑暗、痛苦等詞語。
但愛會讓人沉溺,而無助能讓人橫下一條心……
陪伴會讓人習慣在一起,而痛苦讓人更容易感受到滿足……
有人說:希望你和這個世界交手多年,依然心懷坦誠,興趣盎然。
我希望每個人都能這樣,但前提是,學著用最平衡的方式不為難自己,和自己和平共處才是真正的興趣盎然。
“光和陰影其實都是一樣的,對嗎?”
“什麼意思?不懂。”
“陰影是黑種人,日光是白種人,夕陽是黃種人。
除了顏色都一樣吧。”
突然想起這段對話,抱著半杯熱水笑了起來。
開闊
“人生都是走著走著就開闊了。現在的你,不用著急。讓未來的,本就該屬於你的樹再長長,那些花再開開,等你遇見的時候,才是他們最美的時候。”
我是怎麼掙到現在這些錢的
“同哥,你對錢怎麼看?”
收到這條信息時,我剛好看完吳曉波老師的《把生命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裡面剛好有一段關於金錢的闡述。
金錢讓人喪失的,無非是他原本就沒有真正擁有的;而金錢讓人擁有的,卻是人並非與生俱來的從容和沉重。金錢會讓深刻的人更深刻,讓淺薄的人更淺薄。金錢可以改變人的一生,同樣,人也可以改變金錢的顏色。
這一段話,說清楚了金錢對於人的影響和意義。
作為一名打工仔,我一直覺得只有首富們才有資格談論金錢,而我只能把金錢當成“錢”。金錢是財富,而錢只是生活的必需品。
所以吳曉波老師這一段話,肯定不是這位同學想問的“你對錢怎麼看”的答案。更直接地翻譯過來,或許是,“同哥,我該怎麼掙錢”?
在寫下這篇文章之前,我不知道寫這樣的主題是否合適,赤裸裸地談論如何掙錢到底是不是一件正確的事情。但後來我想到了自己從童年到30歲之前對於金錢的感受,想到了同學在問這個問題時似曾相識的語氣,我決定跟大家聊一聊那些年我為掙錢做過的事。
許許多多的事情都忘得差不多了。
可那些我想掙錢的日子,為錢動的每一點兒小心思,化成灰都能排出個先後順序。
朋友過生日,找個理由拒絕,不是因為真的有事,而是實在沒有錢買一份像樣的生日禮物。
同學聚會,找個理由拒絕,不是真的有事,而是晚上沒了公交車拿不出幾十塊的打車費。
不敢和朋友一塊去超市,AA制還好,曾經有朋友把東西放在我的籃子裡讓我一塊結,我臉皮薄不好意思拒絕,結完帳墊了錢,再提起這件事的時候,朋友說那才多少錢,下次我來買。然後接下去一整個星期我只能吃饅頭和泡麵。
也不敢談戀愛,兩個人無論怎麼約會都要花錢,而一個人怎麼待著都行。
那時不敢和周圍的人提起這些,怕被人覺得小氣,怕被人瞧不起,因為這樣那樣的困擾,如何能掙到更多的錢,成了我心裡最大的疑惑。
而這種疑惑其實從小就開始了。
小時候最盼望過年,只要遇見大人,就立刻想到可能會有壓歲錢。遇見親戚是一定有壓歲錢的,遇見父母的同事只要站在那兒假裝害羞,叔叔阿姨過來捏捏我的臉蛋,必定也會給壓歲錢。但我最喜歡的還是那些穿西裝打領帶看起來很神氣的叔叔,他們西裝的內側兜里總是會放著一疊一疊的紅包,隨時準備萬一遇見我這樣的小孩,迎上去說一句“叔叔新年快樂”,他們就會很有免疫力地掏出一個紅包來,對他們來說發紅包並不是負擔,而是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