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頁
回家之後,已經很晚了。洗漱完畢,正準備睡覺,突然聽見樓下有人叫我。我打開窗戶,看見豆芽騎著單車停在我家樓下。他說:“你下來。”
我下樓,豆芽的單車后座放了一個巨大的塑膠袋,裡面全是豆芽。他一腳蹬著單車踏板,一腳撐著地,微醺之後的正經,樣子特別精神。
他把袋子遞給我:“這些豆芽都沒放化學藥品,你放心吃。等你以後去了大城市,就再也吃不到這麼安全的豆芽了。”
後來
後來的十幾年,我的菜單里再也沒有出現過豆芽這道菜,也許是我一直記得豆芽說的,等我到了大城市,就再也吃不到那麼安全的豆芽了。其實,比起安全的豆芽,我更願意相信的是那個12歲就相識的少年,前所未有篤定的語氣吧。
現在的豆芽很了不起,一個人承包了整個菜市場,專門辟出了一塊地給交不起攤位費的菜農。年前給我打電話,問如果市場開通送菜上門的服務,是不是能更方便周圍的居民一些,什麼樣的技術能夠實現。
我一一給他解答,也給他介紹了一些做技術的朋友。介紹他的時候,我從不說他是一個大市場的老闆,只會說這是我們那賣豆芽賣到第一名的兄弟,大家聽到之後都很佩服。
一個人如果能夠很投入去做一件事情,很相信這件事情能夠給他、給家庭帶來回報,撒下去的誠意一定會成百上千倍地回饋於他。
對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不敢再瞧不起任何人。因為12歲的豆芽曾經說過:“你瞧不起賣豆芽的哦。”然後就做給所有人看了。
生活沒有那麼多的在別處,甚至沒得選擇。
無論身處何方,陷於何種境地,都要試著去做環境的主人,向下生根,向上開花。
機會
不一定在遠方
當年想逃離家鄉,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長輩們說:“我們幫你找一份好工作,穩定就行。”
這句話不僅說明老家很多事情都需要關係,也說明未來的生活目標是穩定。
那時我活得懵懂,交際圈裡只有老同學,看不到生活圈以外的世界(或者說沒有看到生活圈以外世界的能力),但如果連掙扎都學不會的話,畢業之後面臨的將是“牢籠里的自由”。
重點不是父母和生活的禁錮,而是一個尚未找到自我的人,將生活在一片無意識的迷茫中。
畢業之後,我選擇了留在長沙,再後來,我又選擇了北京。
這幾年,面對同樣北漂的人,我總是給予鼓勵。
因為這是一個你說自己的夢想沒有人會罵你傻的城市。
敢去做夢,很厲害。
敢說出來,很厲害。
敢為夢想去付出,很厲害。
敢用同一個夢去找到同類,很厲害。
敢輸,很厲害。
那麼多的厲害,哪怕只能實現一兩個,也比以前的那個自己好多了。
每一年回家,都希望自己能變得更好一點兒,給家裡人帶更好的禮物,過年時能帶著家人去更好的地方旅行。漸漸地,我們在變,家人在變,家鄉的城市也在變。
馬路越來越寬,高鐵站的人越來越多,街道越來越乾淨,路上的車越來越好。
房子越來越高,商場越來越大,品牌越來越國際化。
當你帶家人去的地方和大城市見過的景色沒什麼兩樣,你會突然意識到:其實家鄉和自己一樣,都在努力改變。
家鄉不再是“只能靠關係”的地方,也不再是沒有任何機會的城市。
這裡的親戚朋友也嚮往著更豐富的生活,製造著更多不一樣的機會。
“穩定”已然不是這個城市聊天的主題,“不一樣”才是。
家鄉有一種粉叫魚粉,郴州人從小便開始吃。
正宗的魚粉店,老闆都是凌晨兩點開始,把花鰱魚扔進撒滿了辣椒粉的鍋里熬,熬幾個小時,又香又濃又辣的魚湯熬好了。
再把手工的,在太陽下暴曬了一整天而成型的切粉過一道滾水,加入魚湯和熬得爛泥似的魚肉。
小學時我五分鐘就能幹掉一碗粉,並且喝光一大碗又油又辣的魚湯。
在北京很多年,總是對魚粉心心念念。每次回家,第一件事就是下車先去吃一碗魚粉以解鄉愁。
後來出了可攜式真空包裝款,雖然不夠正宗,但特有的豆豉油也足以解饞。
去年過年,聽弟弟的朋友說要在北京開一家魚粉店,心裡很期待。
今年過年,弟弟的朋友匯報:做起來了,來了好多家鄉人,準備明年開始外送業務,要把家鄉的特產發揚光大。
有在國外學設計的朋友,回到老家在最古樸的街道開了一家服裝訂製店,看他精神抖擻的樣子,完全不擔心萬一生意不好怎麼辦。
有喜歡園藝的朋友,辭了工作,開了一家多肉植物店。有顧客說:“一棵白菜才幾毛錢,你那麼一點兒的小捲心菜竟然要賣三十塊錢!”朋友笑了笑,很耐心地解釋,大媽並沒有聽懂,她也不懊惱。誰說一顆小小的多肉植物不能和家鄉一起長成蒼天大樹呢?
大三的美術生去日本體驗了恐怖屋,回來後就在大商場裡租了幾個月的大門面,發揮自己的美術特長。我問掙錢嗎?她說:“旁邊有好電影的時候,人就多;電影不好的時候,人就少。但是起碼回本了,我覺得這個嘗試很有意思。”
學習了烘焙的人,本想去大城市做學徒,求職無果,乾脆回到家鄉自己動手做糕點。沒有本錢沒有門面,每天花一百塊買原材料做點心,在幾十人的朋友圈裡賣。可能是真的用了心,吃過的人都說不錯。一個偶然的機會遇見了一位極其挑剔又善良的媽媽級客戶,吃了一次之後,讚不絕口,連發三條朋友圈。那個媽媽級客戶的朋友圈有上千人。從那天開始,他的人生開始改變,現在有了自己的門面和學徒。他說:“生意好到不能睡覺,但必須自己親手做才行,培訓徒弟的時間都沒有,只能讓他們在旁邊看著。”
還在讀大學的兩個兄弟,覺得自己長得陽光,就騎著小摩托在不大的城市裡送外賣,不到三個月就風靡了整座城。
誰說找到一份可以養活自己的工作,就一定需要關係,就一定需要進入事業單位。
你有一份自己的愛好,有養大愛好的決心,你靜靜地看著家鄉,家鄉也會靜靜地看著你。
當我們還沒有找到自己時,我們害怕會被家鄉淹沒。
當我們遠遠地看著家鄉時,卻能感受到她的脈搏。
在我回北京的前一晚,有朋友問我:“我在上海工作快十年了,這一次回來,家鄉的變化讓我覺得震撼。在上海稍微好一點兒的街道,不到十平方米的門面,一個月的租金都在兩三萬,這個租金在老家可以租一兩百平方米了,我覺得我可以回來自己創業了,你支持嗎?”
我當然支持。
這些年你在外面看到的、感受到的、學到的,都應該回到家鄉告訴更多的人。
不僅因為這裡物價更低,這裡的人也會給你更多變好的時間和機會。
我下樓,豆芽的單車后座放了一個巨大的塑膠袋,裡面全是豆芽。他一腳蹬著單車踏板,一腳撐著地,微醺之後的正經,樣子特別精神。
他把袋子遞給我:“這些豆芽都沒放化學藥品,你放心吃。等你以後去了大城市,就再也吃不到這麼安全的豆芽了。”
後來
後來的十幾年,我的菜單里再也沒有出現過豆芽這道菜,也許是我一直記得豆芽說的,等我到了大城市,就再也吃不到那麼安全的豆芽了。其實,比起安全的豆芽,我更願意相信的是那個12歲就相識的少年,前所未有篤定的語氣吧。
現在的豆芽很了不起,一個人承包了整個菜市場,專門辟出了一塊地給交不起攤位費的菜農。年前給我打電話,問如果市場開通送菜上門的服務,是不是能更方便周圍的居民一些,什麼樣的技術能夠實現。
我一一給他解答,也給他介紹了一些做技術的朋友。介紹他的時候,我從不說他是一個大市場的老闆,只會說這是我們那賣豆芽賣到第一名的兄弟,大家聽到之後都很佩服。
一個人如果能夠很投入去做一件事情,很相信這件事情能夠給他、給家庭帶來回報,撒下去的誠意一定會成百上千倍地回饋於他。
對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不敢再瞧不起任何人。因為12歲的豆芽曾經說過:“你瞧不起賣豆芽的哦。”然後就做給所有人看了。
生活沒有那麼多的在別處,甚至沒得選擇。
無論身處何方,陷於何種境地,都要試著去做環境的主人,向下生根,向上開花。
機會
不一定在遠方
當年想逃離家鄉,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長輩們說:“我們幫你找一份好工作,穩定就行。”
這句話不僅說明老家很多事情都需要關係,也說明未來的生活目標是穩定。
那時我活得懵懂,交際圈裡只有老同學,看不到生活圈以外的世界(或者說沒有看到生活圈以外世界的能力),但如果連掙扎都學不會的話,畢業之後面臨的將是“牢籠里的自由”。
重點不是父母和生活的禁錮,而是一個尚未找到自我的人,將生活在一片無意識的迷茫中。
畢業之後,我選擇了留在長沙,再後來,我又選擇了北京。
這幾年,面對同樣北漂的人,我總是給予鼓勵。
因為這是一個你說自己的夢想沒有人會罵你傻的城市。
敢去做夢,很厲害。
敢說出來,很厲害。
敢為夢想去付出,很厲害。
敢用同一個夢去找到同類,很厲害。
敢輸,很厲害。
那麼多的厲害,哪怕只能實現一兩個,也比以前的那個自己好多了。
每一年回家,都希望自己能變得更好一點兒,給家裡人帶更好的禮物,過年時能帶著家人去更好的地方旅行。漸漸地,我們在變,家人在變,家鄉的城市也在變。
馬路越來越寬,高鐵站的人越來越多,街道越來越乾淨,路上的車越來越好。
房子越來越高,商場越來越大,品牌越來越國際化。
當你帶家人去的地方和大城市見過的景色沒什麼兩樣,你會突然意識到:其實家鄉和自己一樣,都在努力改變。
家鄉不再是“只能靠關係”的地方,也不再是沒有任何機會的城市。
這裡的親戚朋友也嚮往著更豐富的生活,製造著更多不一樣的機會。
“穩定”已然不是這個城市聊天的主題,“不一樣”才是。
家鄉有一種粉叫魚粉,郴州人從小便開始吃。
正宗的魚粉店,老闆都是凌晨兩點開始,把花鰱魚扔進撒滿了辣椒粉的鍋里熬,熬幾個小時,又香又濃又辣的魚湯熬好了。
再把手工的,在太陽下暴曬了一整天而成型的切粉過一道滾水,加入魚湯和熬得爛泥似的魚肉。
小學時我五分鐘就能幹掉一碗粉,並且喝光一大碗又油又辣的魚湯。
在北京很多年,總是對魚粉心心念念。每次回家,第一件事就是下車先去吃一碗魚粉以解鄉愁。
後來出了可攜式真空包裝款,雖然不夠正宗,但特有的豆豉油也足以解饞。
去年過年,聽弟弟的朋友說要在北京開一家魚粉店,心裡很期待。
今年過年,弟弟的朋友匯報:做起來了,來了好多家鄉人,準備明年開始外送業務,要把家鄉的特產發揚光大。
有在國外學設計的朋友,回到老家在最古樸的街道開了一家服裝訂製店,看他精神抖擻的樣子,完全不擔心萬一生意不好怎麼辦。
有喜歡園藝的朋友,辭了工作,開了一家多肉植物店。有顧客說:“一棵白菜才幾毛錢,你那麼一點兒的小捲心菜竟然要賣三十塊錢!”朋友笑了笑,很耐心地解釋,大媽並沒有聽懂,她也不懊惱。誰說一顆小小的多肉植物不能和家鄉一起長成蒼天大樹呢?
大三的美術生去日本體驗了恐怖屋,回來後就在大商場裡租了幾個月的大門面,發揮自己的美術特長。我問掙錢嗎?她說:“旁邊有好電影的時候,人就多;電影不好的時候,人就少。但是起碼回本了,我覺得這個嘗試很有意思。”
學習了烘焙的人,本想去大城市做學徒,求職無果,乾脆回到家鄉自己動手做糕點。沒有本錢沒有門面,每天花一百塊買原材料做點心,在幾十人的朋友圈裡賣。可能是真的用了心,吃過的人都說不錯。一個偶然的機會遇見了一位極其挑剔又善良的媽媽級客戶,吃了一次之後,讚不絕口,連發三條朋友圈。那個媽媽級客戶的朋友圈有上千人。從那天開始,他的人生開始改變,現在有了自己的門面和學徒。他說:“生意好到不能睡覺,但必須自己親手做才行,培訓徒弟的時間都沒有,只能讓他們在旁邊看著。”
還在讀大學的兩個兄弟,覺得自己長得陽光,就騎著小摩托在不大的城市裡送外賣,不到三個月就風靡了整座城。
誰說找到一份可以養活自己的工作,就一定需要關係,就一定需要進入事業單位。
你有一份自己的愛好,有養大愛好的決心,你靜靜地看著家鄉,家鄉也會靜靜地看著你。
當我們還沒有找到自己時,我們害怕會被家鄉淹沒。
當我們遠遠地看著家鄉時,卻能感受到她的脈搏。
在我回北京的前一晚,有朋友問我:“我在上海工作快十年了,這一次回來,家鄉的變化讓我覺得震撼。在上海稍微好一點兒的街道,不到十平方米的門面,一個月的租金都在兩三萬,這個租金在老家可以租一兩百平方米了,我覺得我可以回來自己創業了,你支持嗎?”
我當然支持。
這些年你在外面看到的、感受到的、學到的,都應該回到家鄉告訴更多的人。
不僅因為這裡物價更低,這裡的人也會給你更多變好的時間和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