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頁
蔣介石沖這位德國老頭苦笑了一下,他何嘗不是這麼想呢?而事情往往並不隨他本人的意願,常常顧此失彼。他的私人顧問端納曾說他不了解中國的民眾,看來,這位眼前的德國老頭更不了解中國。此時,蔣介石的心裡是苦澀的,為自己也為這位德國老頭。
他告別馮·賽克特之後,在病房外默立了好一會兒。他在心裡為這位德國老頭祈禱,希望他能再多活一些時日。那時,他就在心裡盤算著,要儘早把馮·賽克特送回國,他不希望這位德國老頭死在中國,那樣的話,蔣介石會覺得對不起他。結果是,馮·賽克特於1935年3月回國,剛到1936年春天就死了。
紅軍過了湘江之後,在油榨坪經過兩天暫短的休整,然後繼續西進,於12月10日占領湖南境內的通道縣。此時,桂敵在紅軍側後追擊,何鍵的一部兩個兵團趕在紅軍前進的方向修築工事,準備在紅軍與2、6軍團會合的道路上決一死戰。
自從紅軍離開蘇區兩個月來,連日的行軍作戰,戰鬥力大為削弱。紅軍出發時的8.6萬餘人,此時只剩下3萬餘人,戰鬥力大為削弱。如果繼續向湘西前進,必然要與五六倍於紅軍的敵人決戰。
博古、李德仍在堅持與2、6軍團會師的計劃,理由仍是讓部隊有個“家”,可以生息的“家”。站穩腳跟後,與賀龍和蕭克部隊聯手在湘黔川三省交界的地帶重新創建蘇區。
博古、李德這一想法在理論上是成立的,也是誘人的,但卻是不切實際的。毛澤東就認為這個計劃將有使紅軍全軍覆滅的危險。前方的道路,要比部隊渡過湘江還要艱難。
由於兩種意見的嚴重分歧,迫使紅軍不得不暫時在通道縣停下來,於12月12日召開中央負責人會議,研究討論紅軍行動方向問題。
毛澤東提議放棄與2、6軍團會合。以前多次較量,他太了解蔣介石的用兵之道了。與2、6軍團會合,一個已被敵人熟知的戰略意圖,仍然不顧一切地去實施,無疑會遭到失敗。
在紅軍尚沒到通道以前,蔣介石已派重兵層層封鎖紅軍與2、6軍團會合的道路,並築起了四道封鎖線:
第1道封鎖線:從新寧縣起經七昨橋、窯上、豆子坪、唐家園、五里渡、城步縣城、丹口、菁蕪、通道、靖縣、江口、東城場、牛埠至藏江。
第2道封鎖線:從新寧縣起,經江口、飛仙橋、馬頭橋、龍潭橋、石獅子、李家渡、五晨灣、銅鼓嶺、城步縣城、江口塘、十四鋪、綏寧城、文昌閣、天重界、靖縣、廣平、牛角界至芷江。
第3道封鎖線:自新寧縣起,經飛仙橋、石門司、半山、江口、石山背、西岸市、山口、高坪、條溪、梅口、長鋪子、河口、洪江至黔陽。
第4道封鎖線:自新寧經安心關、武岡、舊心鋪、藥園、瓦屋堂、西坡、袁馬、洪江至黔陽。
“追剿”總司令何鍵,根據蔣介石的命令,把分散的5路兵力編為兩個大兵團。劉建緒為第1兵團總指揮,指揮1、3、5路的兵馬及第19師55旅並補充4團;以薛岳為第2兵團總指揮,指揮原2、3兩路部隊。
廣西軍閥也組織了兩個“追剿”隊,以其15軍軍長夏威率兩個師為第1“追剿”隊,以其第7軍軍長廖磊率兩個師為第2“追剿”隊。
這次蔣介石共集結部隊20餘萬人,擺在紅軍前面。紅軍要想強行突破蔣介石的封鎖線的確是凶多吉少。
李德在會議上提出:目前我軍是疲憊之師,很需要立足之地進行休整,現在紅軍經過湘江一戰,勢單力薄,與2、6軍團會合拒敵,才能有希望。
毛澤東則提出與2、6軍團會合困難重重,不如轉道去貴州,然後再尋找機會,先避開敵人的鋒芒。
有人又提議,乾脆放棄與2、6軍團會合,到川陝與4方面軍去會師。
周恩來沒有急於發言,他的頭腦此時已清晰起來,目前這種處境,強行與2、6軍團會合肯定不行,即便去會合,也只能繞道,甩開敵人的追堵。就是會合成功了,建立了一小塊蘇區,蔣介石能甘心麼?他仍然會調集幾十萬的兵力來“圍剿”,一次不行,兩次……這樣能長久麼?
毛澤東的提議得到了很多人贊同,首先得到了王稼祥、洛甫的支持,就是周恩來言辭之間,也肯定了毛澤東的這一提議。
也就是說,李德和博古堅持的與2、6軍團會合的計劃以少數被多數否決了。
這對李德來說無疑是一次慘重的打擊,他自己也深知自從湘江紅軍遭到慘敗後,他的影響已日漸衰微了。他覺得此時,已經沒有意義再爭論下去了,他心灰意冷漠然地離開了會場。他這時的心情,多麼像寧都會議時,毛澤東無可奈何離開會場的情形呀。
李德此時的痛苦又和毛澤東在寧都會議時的痛苦有不相同的地方。就身份而論,李德是個外國人,是紅軍的顧問,他沒有必要在紅軍中爭權奪利。紅軍失敗也好,勝利也好,他總是個“外人”,總有一天會走的。他失落痛苦的是,他覺得自己的才智沒有得到充分的認可,而按照另一條截然相反的路線去執行,他心裡承受不了這種打擊。
李德自認為自己是對的,自己比任何一個國際顧問都出色。但有一個重要的問題他卻忽視了,他面對的是一個陌生的國家,一支陌生的軍隊。他甚至還沒有來得及吃透他周圍的人,怎麼能吃透一個國家和一支軍隊呢?
他告別馮·賽克特之後,在病房外默立了好一會兒。他在心裡為這位德國老頭祈禱,希望他能再多活一些時日。那時,他就在心裡盤算著,要儘早把馮·賽克特送回國,他不希望這位德國老頭死在中國,那樣的話,蔣介石會覺得對不起他。結果是,馮·賽克特於1935年3月回國,剛到1936年春天就死了。
紅軍過了湘江之後,在油榨坪經過兩天暫短的休整,然後繼續西進,於12月10日占領湖南境內的通道縣。此時,桂敵在紅軍側後追擊,何鍵的一部兩個兵團趕在紅軍前進的方向修築工事,準備在紅軍與2、6軍團會合的道路上決一死戰。
自從紅軍離開蘇區兩個月來,連日的行軍作戰,戰鬥力大為削弱。紅軍出發時的8.6萬餘人,此時只剩下3萬餘人,戰鬥力大為削弱。如果繼續向湘西前進,必然要與五六倍於紅軍的敵人決戰。
博古、李德仍在堅持與2、6軍團會師的計劃,理由仍是讓部隊有個“家”,可以生息的“家”。站穩腳跟後,與賀龍和蕭克部隊聯手在湘黔川三省交界的地帶重新創建蘇區。
博古、李德這一想法在理論上是成立的,也是誘人的,但卻是不切實際的。毛澤東就認為這個計劃將有使紅軍全軍覆滅的危險。前方的道路,要比部隊渡過湘江還要艱難。
由於兩種意見的嚴重分歧,迫使紅軍不得不暫時在通道縣停下來,於12月12日召開中央負責人會議,研究討論紅軍行動方向問題。
毛澤東提議放棄與2、6軍團會合。以前多次較量,他太了解蔣介石的用兵之道了。與2、6軍團會合,一個已被敵人熟知的戰略意圖,仍然不顧一切地去實施,無疑會遭到失敗。
在紅軍尚沒到通道以前,蔣介石已派重兵層層封鎖紅軍與2、6軍團會合的道路,並築起了四道封鎖線:
第1道封鎖線:從新寧縣起經七昨橋、窯上、豆子坪、唐家園、五里渡、城步縣城、丹口、菁蕪、通道、靖縣、江口、東城場、牛埠至藏江。
第2道封鎖線:從新寧縣起,經江口、飛仙橋、馬頭橋、龍潭橋、石獅子、李家渡、五晨灣、銅鼓嶺、城步縣城、江口塘、十四鋪、綏寧城、文昌閣、天重界、靖縣、廣平、牛角界至芷江。
第3道封鎖線:自新寧縣起,經飛仙橋、石門司、半山、江口、石山背、西岸市、山口、高坪、條溪、梅口、長鋪子、河口、洪江至黔陽。
第4道封鎖線:自新寧經安心關、武岡、舊心鋪、藥園、瓦屋堂、西坡、袁馬、洪江至黔陽。
“追剿”總司令何鍵,根據蔣介石的命令,把分散的5路兵力編為兩個大兵團。劉建緒為第1兵團總指揮,指揮1、3、5路的兵馬及第19師55旅並補充4團;以薛岳為第2兵團總指揮,指揮原2、3兩路部隊。
廣西軍閥也組織了兩個“追剿”隊,以其15軍軍長夏威率兩個師為第1“追剿”隊,以其第7軍軍長廖磊率兩個師為第2“追剿”隊。
這次蔣介石共集結部隊20餘萬人,擺在紅軍前面。紅軍要想強行突破蔣介石的封鎖線的確是凶多吉少。
李德在會議上提出:目前我軍是疲憊之師,很需要立足之地進行休整,現在紅軍經過湘江一戰,勢單力薄,與2、6軍團會合拒敵,才能有希望。
毛澤東則提出與2、6軍團會合困難重重,不如轉道去貴州,然後再尋找機會,先避開敵人的鋒芒。
有人又提議,乾脆放棄與2、6軍團會合,到川陝與4方面軍去會師。
周恩來沒有急於發言,他的頭腦此時已清晰起來,目前這種處境,強行與2、6軍團會合肯定不行,即便去會合,也只能繞道,甩開敵人的追堵。就是會合成功了,建立了一小塊蘇區,蔣介石能甘心麼?他仍然會調集幾十萬的兵力來“圍剿”,一次不行,兩次……這樣能長久麼?
毛澤東的提議得到了很多人贊同,首先得到了王稼祥、洛甫的支持,就是周恩來言辭之間,也肯定了毛澤東的這一提議。
也就是說,李德和博古堅持的與2、6軍團會合的計劃以少數被多數否決了。
這對李德來說無疑是一次慘重的打擊,他自己也深知自從湘江紅軍遭到慘敗後,他的影響已日漸衰微了。他覺得此時,已經沒有意義再爭論下去了,他心灰意冷漠然地離開了會場。他這時的心情,多麼像寧都會議時,毛澤東無可奈何離開會場的情形呀。
李德此時的痛苦又和毛澤東在寧都會議時的痛苦有不相同的地方。就身份而論,李德是個外國人,是紅軍的顧問,他沒有必要在紅軍中爭權奪利。紅軍失敗也好,勝利也好,他總是個“外人”,總有一天會走的。他失落痛苦的是,他覺得自己的才智沒有得到充分的認可,而按照另一條截然相反的路線去執行,他心裡承受不了這種打擊。
李德自認為自己是對的,自己比任何一個國際顧問都出色。但有一個重要的問題他卻忽視了,他面對的是一個陌生的國家,一支陌生的軍隊。他甚至還沒有來得及吃透他周圍的人,怎麼能吃透一個國家和一支軍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