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三十三章 方家(二)

  至寶遺失,任何人都不可能當即反應過來,並採取與之相當補救措施。或長或短,方家總歸該倒霉一陣,死傷、破財、貶職罷官,至少中一樣。

  許夫人仔細想了想,卻沒有頭緒。許溯痴傻,她那會兒哪還記得其他

  許家人也多是如此。

  徐媽媽開口說道:“奴婢記得,許大少爺病了的那天,正好是林夫人出嫁的當日。”

  張清妍驚異,“哪個林夫人鬧鬼的那家王府妾室林氏的娘家”

  徐媽媽頗為鎮定地點頭,眼中卻是帶了一絲興奮情緒。

  這可真是巧了。

  張清妍倏然回頭看向烏雲蓋頂的天空,心中暗忖:或許也不是巧合。

  說起這個方家,其實徐媽媽對它的了解比許夫人更深。

  方家是個二流家族,原本是宣城郊外耕讀傳家的農戶人家,土地主的成分遠遠大於讀書人,直到這一輩家中才出了一個有出息的子弟,也就是方大老爺,仕途之初就是翰林,在翰林院中名不見經傳,在整個京城、整個大胤朝更是個無名之輩,這麼多年一直都呆在翰林院裡頭,硬生生熬出了幾分名氣。

  仕途如何暫且不提,方大老爺總歸是進士及第,當了京官,方家族中有人出仕,家族非常利索地就搬到了城內,並且異想天開,家中的女兒想嫁給官宦世家做當家夫人,家中的兒子則想娶大家閨秀,當世家女婿。整個方家因此都被宣城中有頭有臉的人家當笑話看。笑話鬧得太大,還傳到了京城,連帶著那位方大老爺也受人白眼。然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這麼個沒臉沒皮的家族居然出了一個半的成功案例,一個是王老夫人,一個則是林夫人。

  王老夫人那樁婚事的內情只有王家和方家知曉,但滿宣城的上層圈子都心知肚明,這過程不怎麼體面。

  林夫人會嫁到林家來,算是半個,因為林家撐死也就是,世家是談不上的。而林夫人嫁入林家的經過,譚家是知之一。

  當年林夫人看姐姐嫁得好,便一心要比過姐姐,並且毫不遮掩自己的心思。宣城中的人家,有比王家門第高的,卻沒有合適的男子;有合適的男子,門第卻是比不上王家。宣城的大戶人家瞧不上林夫人的囂張跋扈,林夫人又端著架子如此挑挑揀揀,這婚事著實拖了好幾年,直到新帝登基,譚老太爺辭去帝師之位,帶譚家眾人回老家祭祖。

  林夫人一眼就看中了帝師的么子正是譚老爺。

  有王老夫人的事例在前,譚家老夫人見到林夫人露出了幾分苗頭後,就果斷向殷家提親,為譚老爺定下婚事。後來林夫人果然使了齷齪的計策,譚老爺有譚老夫人防備著,沒有著道,卻是讓經過的林大人撞上,林夫人就嫁到了林家,也是因此恨上了譚家,尤其是譚夫人。

  譚老夫人早就將這事告訴了譚夫人,叮囑家中人小心這個方家,譚夫人記在心頭。

  林夫人出嫁前,譚夫人即使知道她名聲壞了,婚事也有了著落,但總怕她再出什麼么蛾子。等到林夫人嫁了人,譚夫人這顆心才算是安定下來。

  那日子,作為林夫人陪嫁的徐媽媽記得清清楚楚。

  “方家與王家結親,方大老爺雖然受同僚擠兌,但有王家這個姻親在,日子總歸好過了不少。後來王家落魄了,又正好碰上林夫人那樁婚事,方家的為人處事受人詬病,方大老爺跟著沉寂了幾年。林夫人倒是在林府上作威作福,日子順心。”徐媽媽說起這事情來如數家珍,“如今方家的讀書人只有方大老爺那一支,留在方府的都是靠方大老爺置下的田產過日子,連家中管事僕婦都要方大老爺安排。又因為林夫人的做派,方家的女兒難嫁人,方家的兒子難娶親。”

  用譚夫人掛在嘴邊的話來說,林夫人當初能圈到林大人已經是祖墳上燒高香了,偏偏她心比天高,性子又狠辣,到了婆家還是肆無忌憚,連累了整個家族。方家這麼多年居然沒把這個女兒除名,真是腦子拎不清,遲早要被她拖累到抄家滅族。

  後一句當然是氣話,但前一句的評價卻是沒有任何虛言,也算是宣城貴婦圈子裡的共識。

  幸好方大老爺的品行無可挑剔,除了這個妹妹,沒有其他把柄能讓人抓。他又父母雙雙健在,這個出嫁女的事情實在怪不到他頭上,算不得是治家無方,德行有虧,好歹是保住了仕途。

  “那麼,十有就是林夫人出嫁把那件至寶帶出了方府,導致方府運勢變化,吸走了許大少爺的魂魄。其後,又發生了什麼變故,讓方家得到了庇佑,霉運受阻,沒有立刻傾覆。”張清妍琢磨著,“這樣的話徐媽媽,林家鬧鬼鬧得怎麼樣了”

  “聽說林家近幾日一到半夜就陰風陣陣,鬼哭狼嚎,主院、偏院、下人的住處都是如此。家中奴僕或在牆上看到血字,或在草叢花圃中發現死鳥死魚。短短几日,已經瘋了兩個小丫鬟了。”徐媽媽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張清妍雙眉揚得老高,“等等你方才說主院也是如此那林夫人呢”

  許老夫人眉頭的“川”字又浮現了出來,“這位女道士,我家請你來是為了我家溯兒的,可不是為了方府運勢、林府鬧鬼。”

  許夫人沒有說話,但這沉默顯然是在贊同許老夫人所言。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