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頁
只有他自己知道,那顆心何其驕傲,也曾經充滿愛意。
只有他自己知道,杜若對他的重要;也只有在失去的時候,看得最清,感受得最切。
愛得越深,恨得也越深。杜若從他身邊走開後,他開始跟蹤她,攪亂她和那個插足者的約會,甚至打算在他們的婚禮上大打出手。校領導卷了進來,派出所卷了進來,他反成了受監視的對象。
如果不是杜若的姐姐杜容一如既往地同情他,鼓勵他振作起來,尋找新的生活,他一定會破罐破摔,成為社會的棄兒。
當然,如果一個人已經死了心,所謂“新的生活”不過是對行屍走肉更好聽一點的說法。他需要平衡,平衡自己被摧毀的自尊心和被淘空被唾棄的愛心,失了舵的船被捲入了復仇的湍流之中。
就在他幾乎無法在江京存生的時候,他想起村裡的長者說,如果你遇到了挫折,別忘了回來,這裡永遠是你的家。
但有時候,回頭比前行更難。
辭去江醫的工作,回到家鄉秀麗的山水中,固然是一種心靈的安慰,遠離都市的喧囂,也固然是精神上的休憩。但是,多年向上的攀登容不得他沉寂下來,山村的生活已經不能滿足他的野心,更不能讓他實現復仇的計劃。
因為將疫情匿名上報省衛生防疫站的事,他已經和村裡有了隔閡,他所受到的正統醫學教育也讓他無法再認同已經融入本村歷史和文化的“換血”陋習。他回到家鄉,但和本村若即若離。家鄉的一切,可做為美好的感情寄託、失意下的平衡,但不能成為新生的起點。
他單獨一人生活在那神秘的山谷里,從此,那無名的山谷有了名字,“新裳谷”,令人傷心的山谷;“拾夕洞”,讓人夢碎的山洞;“涅磐崖”,是他對重生的絕望。
他在武夷山的青山綠水間徜徉了兩年,其間並沒有一刻閒下來。
他每天都穿著長長的雨衣——按照村中習俗,長雨衣就是孝服,姐姐死後,他願意終身為她戴孝。
無休止地恨。他越孤獨,恨越深重,對杜若,對那個姓孟的插足者,對整個脆弱而貪婪的人性。
他逐漸理解了村里長者對外界的畏懼,村中文化的日趨內向。
這是一種值得尊重的內向,一種歷經苦難後的自我防護,無可厚非。
所以,當村裡的一份重要文件,就是那本村長者手繪的地圖冊,流傳到江京後,他精心籌劃,兵不血刃地從姚素雲家的保險柜里取了回來。
木訥的姚素雲。和她那個每晚笙歌買醉的丈夫,似乎在為另一場“傷心至死”悲劇進行彩排,為他多一份對人性嘲笑的素材。再次證實,他多年前就在籌劃的這次行動,對人類其實是一種拯救。
他多年前離開江京的時候,變賣了所有物品,將幾乎所有的錢都用來購買專業書籍,尤其和分子生物學相關的中外著作。書中不但有黃金美女,也有復仇的提示。他逐漸有了比較明確的計劃,下山著手實施。
他偷渡到了美國,靠作弊混到了合法的身份。隨後,他以優異的成績考進研究生院,博士、博士後、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在分子微生物學領域逐漸立穩腳跟,有了自己的實驗室和工作人員,有了自己的專利,事業和金錢雙至。
但他沒有一天忘記,他活下來的真正意義。
復仇的心是他能夠高效進展的動力,為此,他度過了不知多少個不眠之夜,身邊的同事都無法理解,他哪裡來的精力和堅忍,一次次地在學習和工作上將自己推向極限。
科學,已經進步到能在人類最基層的染色體上大動手腳,但卻不能更正偏差的人性。任何偏差的人性,給他人造成的傷害,都應該有後果,嚴重的後果,這樣才能保證沒有同樣的錯誤和傷害發生。
杜若和那個姓孟的男人需要承擔後果,他們應該失去一切,包括他們最珍愛的人——那個有著青春年華和杜若當年一樣美貌的女兒孟思瑤。
這個世界需要聽見我的聲音,如驚雷般震耳欲聾地痛訴:任何人,如果縱容偏差的人性,得到的將是毀滅。
這就是諾亞方舟前的地球,這就是天災戰火前的羅馬帝國,腐化墮落的人性,顛覆的一切。
這是他“製造”出那種病毒的最主要原因。復仇,如果僅僅是針對杜若一家,不需要他利用高精尖的分子生物技術。他“製造”病毒,為的是拯救人類。救世主和終結者,往往是完美的矛盾統一體。
臨離開江醫的時候,他曾將從怪村瘟疫中分離出的病毒毒株放入學校的一個超低溫冰箱裡。他知道,根據母校科研管理的相對非正規,如果沒有人知道那是什麼病毒的毒株,怕惹出麻煩,一般不會輕易丟棄,而會被做為資料永久保存。
十年後,他回國,從江醫取走了那份毒株。這麼多年過去,實驗室的管理反而更有漏洞可鑽。以這個毒株為藍本,以大量存在的尋常型柯薩奇病毒為基礎,他嘔心瀝血十載,終於將他的私人實驗室逐漸變成了一個“病毒工廠”,批量製造這種經他“改良”過的病毒,並將其命名為DBH病毒,也就是英文“傷心至死”(Deathfromabrokenheart)的縮寫。用來做實驗對象的小白鼠,感染這類病毒一段時間後,部分會突然癲狂,而所有的小鼠最終都會因心律失常死亡。
這簡直是對“傷心死”最貼切的描繪。
47.DeathfromaBrokenHeart(2)
精神失常和心率失常的結合,心理和生理的雙重痛苦,是對一個人的終極摧殘。這樣的感覺,他已經經歷過,在姐姐去世的那一剎那就經歷過,情感和事業的雙重打擊,一夜之間從擁有一切到一無所有的大起大落,給他帶來的就是那樣的痛苦,偏偏他是無辜的,他沒有做錯任何事,除非這世界已顛倒了黑白,執著和探求被定義為劣性,放縱和自私被世人所寬容。
雖然通過動物實驗無法證實,但他想像,個體死亡前之所以會出現癲狂狀態,一定是看見了什麼可怕的東西,引起個體瘋狂的影像。怪村里那些死者,死前都看見了什麼?有些人無聲無息倒地而死,有些人在慟哭中突然斷氣,這是任何科研永遠無法得到的數據:死者死前究竟看見了什麼。
在怪村和懸棺洞存在的病毒,生命力並不強,而且有很長的周期效應,所以數十年才會發作一次,通常是用來“換血”的蟲豸中有個別攜帶了大量的這種病毒,因而在村民中引起傳播。而他在實驗室里“複製”了這類病毒,隨時可以大規模散播。
在大規模散播這種病毒的時候,也就是他真正進入救世主和終結者這雙重角色的時候。
當然,在此之前,他還有許多研究要做,比如,掌握“傷心至死”病毒在人群中傳播的流行病模型——雖然這類病毒在他家鄉那小山村裡的流傳由來已久,但感染者的症狀如何、在密集的人群中如何傳播、是否真有百分之百“傷心至死”的神奇功效,都是未知數,只有掌握了這些數據,他才能有把握、有節奏地開始散播,完成自己的計劃。
這樣的研究過程,更是一種寓意深刻的遊戲——不是說“遊戲人生”嗎?這種對人生的歪曲認識造成多少悲劇?導致了多少社會風氣的頹廢?——現在,由我來定義和控制這個遊戲,你們這些紅塵俗世中的紅男綠女們來進入角色。最後,只有我知道,這個遊戲的結局,沒有勝者,只有傷心至死。
孟思瑤是個非常理想的目標。也許是對杜若的格外“關心”,他對孟思瑤的了解從五年前就已經開始。以科學家的嚴謹,他耐心地跟蹤和調查,了解了孟思瑤的全部生活。她有一群活力十足的朋友,他們生活在人口密集的都市裡,他們各有各的弱點,他們之間除友誼外,也有猜疑、嫉妒和背叛。正好,小姑娘有旅遊的愛好,可以讓她領略一下那個傷心之地——和杜若戀愛時,兩人曾流連於這無限風景,歡笑,熱吻,依舊掛在滿山的花樹之間。
遊戲開始的地點選在了由他命名的“拾夕洞”里。拾夕洞雖然是多次“傷心死”病毒發作的源泉之一,但根據他的觀察和推斷,顯然並非常年有病毒存在。他將自己合成好的“傷心至死”病毒注入一種南美洲特產的吸血水蛭體內,將水蛭放養在拾夕洞的水中。他之所以選中這種水蛭,不但是因為水蛭吸血是理想的經血傳染途徑,更因為人被這類水蛭吸咬後,皮膚上會形成一個碎裂的心形。
而實驗室里那些小鼠,被接種“傷心至死”病毒後,心律失常猝死,死後解剖可見,心肌發生嚴重損傷,心臟竟有破碎的痕跡。
這也是他精心為這場遊戲的“設定”,為了紀念他那次心碎的事件,為了心碎,這個人類最常見的一種情感體驗。
他知道孟思瑤和她的朋友們大學畢業後,仍和江大的旅遊協會保持密切聯繫,便向該協會發出了一條新裳谷的旅遊GG。果然,GG發出後,孟思瑤和她的朋友們如約而至。江醫“七劍”的到來微微出乎他的意料,但他“笑納”了——正好多出一些實驗對象。不足之處是他需要儘量跟蹤觀察這些受感染者的病情變化,人太多會無暇顧及全面,好在“七劍”中的大多數都在江京。
年輕的大學生血氣方剛,病發相對較早,一定是免疫反應失衡。他花了大量的精力,收集受感染者的病史,每當發現有人開始去醫務室或醫院抱怨身體不適或早博,他就格外留心,因為他知道,一旦有症狀發生,患者很快就會猝死。於是,他目擊了張聰、傅霜潔等人的猝死,他們在死前都曾在學校醫務室里檢查過心律不齊的症狀。
可憐的張聰,被傅霜潔攀高枝“蹬”了以後,一定是因為傷心到了極點,引發了心律失常和猝死;而傅霜潔,一定也是因為張聰的死受了觸動,引起了情緒上的極度不穩定,從而心律失常突發。早知今日,何必當初?“傷心至死”的遊戲抓住了兩個註定要傷心至死的人,可悲,又可笑。
在觀察孟思瑤那些朋友的過程中,袁荃引起了他的極大興趣。這是個聰明細心絕頂的女孩子,也小有野心。當他發現袁荃性格上的特徵後,就設計了一個在大遊戲中的小遊戲。
他在費城時,曾結識了一位華裔建築設計師李伯瑞。結交李伯瑞,是為了請這位設計大師幫他“改造”無人敢去的懸棺洞。他知道懸棺洞其實並沒有什麼可怕之處,並沒有受到任何“詛咒”,只是每隔多年,洞中會出現攜帶病毒的吸血類蟲豸。改造懸棺洞,是因為他想將姐姐的棺材高掛在洞頂,棺材掛得越高,死者離天堂越近。他也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自己開始相信這種故老相傳的說法。他只知道,現世的一切,他能掌握,他甚至能控制,能操縱,但死後的一切,他迷惘,他只知道,姐姐應該得到人死後最無上的待遇。
只有他自己知道,杜若對他的重要;也只有在失去的時候,看得最清,感受得最切。
愛得越深,恨得也越深。杜若從他身邊走開後,他開始跟蹤她,攪亂她和那個插足者的約會,甚至打算在他們的婚禮上大打出手。校領導卷了進來,派出所卷了進來,他反成了受監視的對象。
如果不是杜若的姐姐杜容一如既往地同情他,鼓勵他振作起來,尋找新的生活,他一定會破罐破摔,成為社會的棄兒。
當然,如果一個人已經死了心,所謂“新的生活”不過是對行屍走肉更好聽一點的說法。他需要平衡,平衡自己被摧毀的自尊心和被淘空被唾棄的愛心,失了舵的船被捲入了復仇的湍流之中。
就在他幾乎無法在江京存生的時候,他想起村裡的長者說,如果你遇到了挫折,別忘了回來,這裡永遠是你的家。
但有時候,回頭比前行更難。
辭去江醫的工作,回到家鄉秀麗的山水中,固然是一種心靈的安慰,遠離都市的喧囂,也固然是精神上的休憩。但是,多年向上的攀登容不得他沉寂下來,山村的生活已經不能滿足他的野心,更不能讓他實現復仇的計劃。
因為將疫情匿名上報省衛生防疫站的事,他已經和村裡有了隔閡,他所受到的正統醫學教育也讓他無法再認同已經融入本村歷史和文化的“換血”陋習。他回到家鄉,但和本村若即若離。家鄉的一切,可做為美好的感情寄託、失意下的平衡,但不能成為新生的起點。
他單獨一人生活在那神秘的山谷里,從此,那無名的山谷有了名字,“新裳谷”,令人傷心的山谷;“拾夕洞”,讓人夢碎的山洞;“涅磐崖”,是他對重生的絕望。
他在武夷山的青山綠水間徜徉了兩年,其間並沒有一刻閒下來。
他每天都穿著長長的雨衣——按照村中習俗,長雨衣就是孝服,姐姐死後,他願意終身為她戴孝。
無休止地恨。他越孤獨,恨越深重,對杜若,對那個姓孟的插足者,對整個脆弱而貪婪的人性。
他逐漸理解了村里長者對外界的畏懼,村中文化的日趨內向。
這是一種值得尊重的內向,一種歷經苦難後的自我防護,無可厚非。
所以,當村裡的一份重要文件,就是那本村長者手繪的地圖冊,流傳到江京後,他精心籌劃,兵不血刃地從姚素雲家的保險柜里取了回來。
木訥的姚素雲。和她那個每晚笙歌買醉的丈夫,似乎在為另一場“傷心至死”悲劇進行彩排,為他多一份對人性嘲笑的素材。再次證實,他多年前就在籌劃的這次行動,對人類其實是一種拯救。
他多年前離開江京的時候,變賣了所有物品,將幾乎所有的錢都用來購買專業書籍,尤其和分子生物學相關的中外著作。書中不但有黃金美女,也有復仇的提示。他逐漸有了比較明確的計劃,下山著手實施。
他偷渡到了美國,靠作弊混到了合法的身份。隨後,他以優異的成績考進研究生院,博士、博士後、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在分子微生物學領域逐漸立穩腳跟,有了自己的實驗室和工作人員,有了自己的專利,事業和金錢雙至。
但他沒有一天忘記,他活下來的真正意義。
復仇的心是他能夠高效進展的動力,為此,他度過了不知多少個不眠之夜,身邊的同事都無法理解,他哪裡來的精力和堅忍,一次次地在學習和工作上將自己推向極限。
科學,已經進步到能在人類最基層的染色體上大動手腳,但卻不能更正偏差的人性。任何偏差的人性,給他人造成的傷害,都應該有後果,嚴重的後果,這樣才能保證沒有同樣的錯誤和傷害發生。
杜若和那個姓孟的男人需要承擔後果,他們應該失去一切,包括他們最珍愛的人——那個有著青春年華和杜若當年一樣美貌的女兒孟思瑤。
這個世界需要聽見我的聲音,如驚雷般震耳欲聾地痛訴:任何人,如果縱容偏差的人性,得到的將是毀滅。
這就是諾亞方舟前的地球,這就是天災戰火前的羅馬帝國,腐化墮落的人性,顛覆的一切。
這是他“製造”出那種病毒的最主要原因。復仇,如果僅僅是針對杜若一家,不需要他利用高精尖的分子生物技術。他“製造”病毒,為的是拯救人類。救世主和終結者,往往是完美的矛盾統一體。
臨離開江醫的時候,他曾將從怪村瘟疫中分離出的病毒毒株放入學校的一個超低溫冰箱裡。他知道,根據母校科研管理的相對非正規,如果沒有人知道那是什麼病毒的毒株,怕惹出麻煩,一般不會輕易丟棄,而會被做為資料永久保存。
十年後,他回國,從江醫取走了那份毒株。這麼多年過去,實驗室的管理反而更有漏洞可鑽。以這個毒株為藍本,以大量存在的尋常型柯薩奇病毒為基礎,他嘔心瀝血十載,終於將他的私人實驗室逐漸變成了一個“病毒工廠”,批量製造這種經他“改良”過的病毒,並將其命名為DBH病毒,也就是英文“傷心至死”(Deathfromabrokenheart)的縮寫。用來做實驗對象的小白鼠,感染這類病毒一段時間後,部分會突然癲狂,而所有的小鼠最終都會因心律失常死亡。
這簡直是對“傷心死”最貼切的描繪。
47.DeathfromaBrokenHeart(2)
精神失常和心率失常的結合,心理和生理的雙重痛苦,是對一個人的終極摧殘。這樣的感覺,他已經經歷過,在姐姐去世的那一剎那就經歷過,情感和事業的雙重打擊,一夜之間從擁有一切到一無所有的大起大落,給他帶來的就是那樣的痛苦,偏偏他是無辜的,他沒有做錯任何事,除非這世界已顛倒了黑白,執著和探求被定義為劣性,放縱和自私被世人所寬容。
雖然通過動物實驗無法證實,但他想像,個體死亡前之所以會出現癲狂狀態,一定是看見了什麼可怕的東西,引起個體瘋狂的影像。怪村里那些死者,死前都看見了什麼?有些人無聲無息倒地而死,有些人在慟哭中突然斷氣,這是任何科研永遠無法得到的數據:死者死前究竟看見了什麼。
在怪村和懸棺洞存在的病毒,生命力並不強,而且有很長的周期效應,所以數十年才會發作一次,通常是用來“換血”的蟲豸中有個別攜帶了大量的這種病毒,因而在村民中引起傳播。而他在實驗室里“複製”了這類病毒,隨時可以大規模散播。
在大規模散播這種病毒的時候,也就是他真正進入救世主和終結者這雙重角色的時候。
當然,在此之前,他還有許多研究要做,比如,掌握“傷心至死”病毒在人群中傳播的流行病模型——雖然這類病毒在他家鄉那小山村裡的流傳由來已久,但感染者的症狀如何、在密集的人群中如何傳播、是否真有百分之百“傷心至死”的神奇功效,都是未知數,只有掌握了這些數據,他才能有把握、有節奏地開始散播,完成自己的計劃。
這樣的研究過程,更是一種寓意深刻的遊戲——不是說“遊戲人生”嗎?這種對人生的歪曲認識造成多少悲劇?導致了多少社會風氣的頹廢?——現在,由我來定義和控制這個遊戲,你們這些紅塵俗世中的紅男綠女們來進入角色。最後,只有我知道,這個遊戲的結局,沒有勝者,只有傷心至死。
孟思瑤是個非常理想的目標。也許是對杜若的格外“關心”,他對孟思瑤的了解從五年前就已經開始。以科學家的嚴謹,他耐心地跟蹤和調查,了解了孟思瑤的全部生活。她有一群活力十足的朋友,他們生活在人口密集的都市裡,他們各有各的弱點,他們之間除友誼外,也有猜疑、嫉妒和背叛。正好,小姑娘有旅遊的愛好,可以讓她領略一下那個傷心之地——和杜若戀愛時,兩人曾流連於這無限風景,歡笑,熱吻,依舊掛在滿山的花樹之間。
遊戲開始的地點選在了由他命名的“拾夕洞”里。拾夕洞雖然是多次“傷心死”病毒發作的源泉之一,但根據他的觀察和推斷,顯然並非常年有病毒存在。他將自己合成好的“傷心至死”病毒注入一種南美洲特產的吸血水蛭體內,將水蛭放養在拾夕洞的水中。他之所以選中這種水蛭,不但是因為水蛭吸血是理想的經血傳染途徑,更因為人被這類水蛭吸咬後,皮膚上會形成一個碎裂的心形。
而實驗室里那些小鼠,被接種“傷心至死”病毒後,心律失常猝死,死後解剖可見,心肌發生嚴重損傷,心臟竟有破碎的痕跡。
這也是他精心為這場遊戲的“設定”,為了紀念他那次心碎的事件,為了心碎,這個人類最常見的一種情感體驗。
他知道孟思瑤和她的朋友們大學畢業後,仍和江大的旅遊協會保持密切聯繫,便向該協會發出了一條新裳谷的旅遊GG。果然,GG發出後,孟思瑤和她的朋友們如約而至。江醫“七劍”的到來微微出乎他的意料,但他“笑納”了——正好多出一些實驗對象。不足之處是他需要儘量跟蹤觀察這些受感染者的病情變化,人太多會無暇顧及全面,好在“七劍”中的大多數都在江京。
年輕的大學生血氣方剛,病發相對較早,一定是免疫反應失衡。他花了大量的精力,收集受感染者的病史,每當發現有人開始去醫務室或醫院抱怨身體不適或早博,他就格外留心,因為他知道,一旦有症狀發生,患者很快就會猝死。於是,他目擊了張聰、傅霜潔等人的猝死,他們在死前都曾在學校醫務室里檢查過心律不齊的症狀。
可憐的張聰,被傅霜潔攀高枝“蹬”了以後,一定是因為傷心到了極點,引發了心律失常和猝死;而傅霜潔,一定也是因為張聰的死受了觸動,引起了情緒上的極度不穩定,從而心律失常突發。早知今日,何必當初?“傷心至死”的遊戲抓住了兩個註定要傷心至死的人,可悲,又可笑。
在觀察孟思瑤那些朋友的過程中,袁荃引起了他的極大興趣。這是個聰明細心絕頂的女孩子,也小有野心。當他發現袁荃性格上的特徵後,就設計了一個在大遊戲中的小遊戲。
他在費城時,曾結識了一位華裔建築設計師李伯瑞。結交李伯瑞,是為了請這位設計大師幫他“改造”無人敢去的懸棺洞。他知道懸棺洞其實並沒有什麼可怕之處,並沒有受到任何“詛咒”,只是每隔多年,洞中會出現攜帶病毒的吸血類蟲豸。改造懸棺洞,是因為他想將姐姐的棺材高掛在洞頂,棺材掛得越高,死者離天堂越近。他也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自己開始相信這種故老相傳的說法。他只知道,現世的一切,他能掌握,他甚至能控制,能操縱,但死後的一切,他迷惘,他只知道,姐姐應該得到人死後最無上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