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正在調查日本金融界實況的某機關說,在日本的外國金融機構中,具有壓倒一切的實力的是美國系統的秘密金融機關;並附帶說明,日美通商條約生效的同時,在外國系統儲蓄的日元中最活動的資金,是最值得注意的,必須最予以重視的。據某機關的調查的一部分報告,該金融機構屬於以美軍總司令部前經濟科學局局長馬凱特少將為中心的所謂M機構的系統,是靠占領期間在日本擁有特權的美國人存下的一筆秘密日元資金來維持的政治性和營利性的金融機關。貸款對象是日本的重要企業,日息二分三厘到二分五厘,不象一般黑市金融那樣索取高息。舉個實例來說,曾假藉以D公司(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化學公司)為背景的前美軍總司令部經濟科學局主管貿易的官員埃德加·列伊的名義,貸給某鋼鐵公司二十五億日元資金,日息即為二分三厘,期限一年;第二年,合同是否繼續實行,任憑自便。這筆資金向外貸出條件優厚,因此,想利用它或正在利用它的公司相當多。日本屈指可數的一家運輸公司曾於昭和二十八年表示希望貸款十幾億日元,M機構方面的代表也有意貸給;但是剛要簽訂合同時,該公司發生了罷工,於是沒有成約。已經接受這一資金的有G鋼鐵公司、東京的T電氣鐵道公司、R製作所、Q不動產公司等。’

  “再者,正如我以前曾詳細地告訴過您的那樣,環繞這項國際資金以外活動的一個方面,即從各占領地區撤運回來的舊軍部的隱匿物資,實業界產生了一批新財神。他們說是戰後搞股票投機發了財,在礦山上撈了一把,或是買賣廢鐵賺的錢,其實這些經歷都是虛構的。

  “那末,V資金真正的經營管理者究竟是誰呢?美國方面大概是少數財團的領導人。例如,洛克菲勒財團的理事長約翰·里德——他出任下屆美國政府財政部長的呼聲很高。據說福特財團的人也將出任下屆國防部長。福特財團的遠東部長是雷蒙德·莫耶,曾任援外事務管理署(共同安全署的後身,國際合作署的前身)的遠東負責人,這似乎也能說明我的推測是對的。同時,還應該聯想到,與這些財團有聯繫的美國大使館參贊韋斯特曼(負責經濟工作)是怎樣統治日本金融實業界的。

  “最後該談到誰是V資金的最高管理人了。把我以前告訴您的情況綜合起來,想必您也已經知道這個人物是誰了。日本的政治家一旦離開最高當權者的地位,就失去了神通力;唯獨他在政界還擁有與當權時一樣的支配力。您諒必知道這種種神通力的根源了吧。據說財源是政治家的生命,而此人又是與國際的財源有聯繫的。

  “但是,即便您鑽得再深一些,大概也決不可能了解其全部情況;不鑽到極深的內部,是無法了解的。這個機構極其詭秘,很複雜,有著曲折而又隱蔽的安排,除了當事者,不容許任何人窺見。如果想干,就得豁出命去,這可不是開玩笑的,因為V資金與國際的謀略也有聯繫。

  “祝您幸福

  高野十郎”

  代跋

  ——《深層海流》的意圖

  去年(一九六一年)一年,我在《文藝春秋》上發表了《深層海流》這部小說。關於這部作品,我感到有必要寫一篇後記之類的文章。

  一九六○年,我曾在該雜誌上發表過題為《日本的黑霧》的一系列作品。這些作品以占領期間在日本發生的離奇事件為題材,儘量採用可信的資料,竭力探索事件的內幕。這些作品以“下山事件”開始,以“韓戰”告終。

  我寫《日本的黑霧》的動機是由於注意到“下山事件”以及其他種種事件的真相至今還沒有被查明;儘管警察當局公布了一些情況,法庭上也作出了判決,但是案情里還有不少難以理解的地方。作為現代史的一部分,將來一定會有人寫出美軍占領史。我以眼下的看法在提供史料方面盡到自己的一點力量,同時也作了一些個人的推測或思考。

  我知道輿論界對我有著種種批評。共同的責難是:作者寫作時有個先入為主的成見,認為一切事件都是美軍的陰謀造成的。也就是說,認為作者一開始就有固定的框框,只不過從各個事件中摘錄對自己適合的資料,把這些匯集起來罷了。

  這完全是誤解。我並不特別反美,也不是個共產主義者。我只是想做到實事求事罷了。我碰巧調查了發生在占領期間這樣一個特殊環境下的幾椿沒頭公案,在調查時注意到每個案件都籠罩著占領軍的陰影。

  例如,在“帝國銀行事件”中,使人感到警視廳的偵查碰上了美軍總司令部這堵牆,就來了個大轉彎;在“下山事件”中,本來是作為謀殺案而進行偵查的,但是檢察當局和偵查二科的意見中途被拋棄了,而集中在自殺論上。無論是“松川事件”還是“白鳥事件”,都使人感到美國特務機關的詭計。不僅如此,連昭和電氣公司貪污案和占領期間被隱匿的“日本銀行的十六萬一千克拉鑽石”,也都有美國占領軍牽連在內,這是不容否認的。

  就拿“木星號”墜落到三原山那件事來說吧,美軍本來很快就知道它墜落在什麼地方了,卻向日本新聞界發出“軍方公報”,硬說該機大概墜落在遠州灘的海面上了,在這段時間內,美軍在飛機墜落的地點附近不知進行了些什麼搜查,還不許日本人靠近。這件事很單純,但是這種手法卻使人感到各個事件背後都有著陰謀詭計。

  也就是說,我的《日本的黑霧》不過是把用歸納的方法得出的一個個推論蒐集成書而已。由於印成了單行本,有人就把這本書說成仿佛是根據預先形成的概念演繹地寫出來的,這是一種膚淺的看法。

  《日本的黑霧》雖然寫完了,但是日本“獨立”之後有些事情從本質上看來也應該說是占領局面的延續。占領局面結束了,但是美國的政策並沒有一下子就從日本撤銷。美國的占領政策仍然以另外一種形式在日本繼續存在。

  日美“安全條約”(舊“安全條約”(指一九五一年九月八日在舊金山簽訂的片面對日和約。——譯者注))具體地指出這一點。這一條約的根據是“日本已於本日和盟國簽訂和約。該和約生效以後,日本將無有效工具來行使它自衛的自然權利,因為它的武裝已被解除。在這種情況下,日本會遭到危險,因為不負責任的軍國主義還沒有從這個世界中驅逐出去。”①因此,“日本希望美利堅合眾國在日本國內及周圍駐紮其武裝部隊,以防止對日本的武裝進攻,作為日本防禦的臨時辦法。”②結果,日本給予美國陸、海、空軍以駐紮在日本本土及沿海的權利。

  這個條約有著以下幾點不容忽視的特徵。首先,駐日美軍“得用以維持遠東的國際和平與安全和日本免受外來武裝進攻之安全,包括根據日本政府的明顯要求,為鎮壓由於一個或幾個外國之煽動和干涉而在日本引起的大規模暴動和騷亂所給予的援助”③。從而美國一旦在遠東與他國處於交戰狀態,即便與日本毫無關係,美國也得以將日本領土當作美軍基地來利用。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