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頁
“會談的氣氛是融洽的。杜魯門同麥克阿瑟先單獨交談了一小時左右,然後由雙方的隨員參加,進行了兩小時的商談,會談一結束就起糙公報。二人儼然外國政府首腦似的,各自在公報上簽了字。簽字後,元帥顯出心神有些惶惶不安的樣子,似乎巴不得趕快離開那裡。他曾一度從衣袋裡取出金表,看了一眼,然後用手指慢慢撫摸表面,又放回袋裡。這次會談在這樣短的時間內結束,幾乎使任何人都感到意外。最初的計劃是,杜魯門在當天傍晚動身回去,可是他在中午就出發了。麥克阿瑟比他遲五分鐘,也走上了歸途。”(約翰·根室)
在朝鮮戰場上,當時正是把北韓軍隊推回三八線以北的時刻。正當接近“勝利”的時候,杜魯門卻把麥克阿瑟免了職,這是什麼原因呢?
直接的原因是,一名共和黨議員就一項一般意見向麥克阿瑟提出了質詢。這項意見說,應當把在台灣的國民黨軍隊送到中國大陸去,開闢戰場,把共軍從朝鮮趕走。麥克阿瑟書面回答說,他尊重這項意見。可是這位議員卻在眾議院裡宣讀了這個書面答覆,因而發生了問題。這表明麥克阿瑟完全不顧杜魯門要把這場戰爭局限於朝鮮的政策。
“如果事件只是這樣的話,美國政府恐怕還不至於考慮把麥克阿瑟免職。但那是一連串事件的開始。元帥不聽杜魯門總統的指示,不顧政府的反對,決心要迫使杜魯門採納根據他自己對形勢的判斷而認為最適合的軍事政策。他考慮的是把戰爭從朝鮮轉移到中國去,封鎖中國沿海、對中國大陸展開空軍活動,轟炸在中國東北的軍事經濟基地,大概還要讓國民黨軍隊從台灣侵入中國大陸——這些想法後來才公諸於世。總之,元帥認為採取這些政策是絕對必要的。而且他相信即使強迫執行這些政策,也會得到美國大部分輿論的支持。他認為輿論既已促成‘貼紅標籤的’決議在議會裡通過,只要得到輿論的支持,他就能夠使政府按照他的意志行事。”(英國《曼徹斯特衛報》主編蓋·溫德:《韓戰回憶錄》)
麥克阿瑟所希望採取的是什麼方針呢?他認為美國把戰爭局限於朝鮮是錯誤的。美國所誇耀的優良武器在朝鮮的地勢上不適用。這個半島山嶽太多,進行機械化戰爭太狹窄了。空軍轟炸目標也太少。
因此,麥克阿瑟認為應當鼓勵蔣介石進攻中國大陸。不要讓他的軍隊光是睡大覺,應該充分有效地予以使用,採取“收復大陸”的行動。如果採取這樣的手段,戰爭就會在不蒙受重大損失的情況下迅速結束,而在朝鮮的有生力量的消耗也可以停止。如果按照迄今為止的作戰方式把戰爭繼續下去,只會徒使傷亡人數增加而成功的希望是很少的——這是麥克阿瑟實際上講的話。而且據他看來,即使美軍把北韓軍隊趕到鴨綠江沿岸,中國也不會出兵,蘇聯也不會幹涉(當時中國軍隊還沒有出現)。
在委員會裡進行討論時,持反對意見的有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布萊德雷。他說,如果按照麥克阿瑟的意見行事,美國勢必把美軍投入沒有希望取得決定性勝利的地區,美軍要撤退都非常口難。一旦進行這樣的冒險,國背後的蘇聯就可以在其他地方——大概是在歐洲出擊。在這種情況下,就無從有效地使用能夠與之對抗的美軍。杜魯門終於站到布萊德雷這一邊。
不言而喻,麥克阿瑟雖然沒有明白講出來,他一定考慮到在侵入中國大陸的情況下使用原子彈。就以杜魯門本人而論,當中國軍隊席捲而來的時候,他也會發表過聲明說:“不排除使用原子彈的可能性。”英國外相看了這個聲明大吃一驚,當即趕往華盛頓加以制止,這是眾所周知的事
華盛頓政府、英國和法國都沒有像麥克阿瑟那麼樂觀。如果美軍侵入中國,就必然會像當年日本軍隊嘗過的滋味一樣,陷在泥沼里戰鬥,蘇聯必定會在什麼地方越過國境出擊。那樣,世界大戰必然爆發。而且像布萊德雷所擔心的那樣,當美軍在中國的廣大地區寸步難行的時候,蘇聯很可能從歐洲的一個角落出擊。這對英法來說是最可怕的事態。
杜魯門之所以罷免麥克阿瑟,不單是由於他支持布萊德雷的看法,還由於友邦竭力制止的緣故。
可是在這裡所要談的不是杜魯門和麥克阿瑟之間的爭執,而是如果麥克阿瑟所持的見解是他一向的計劃,那末這會給作為他的基地的日本帶來什麼樣影響的問題。
九
韓戰使日本受到種種影響。戰爭爆發後,日本就被利用來為美國的軍事行動服務,B—29型轟炸機從日本本土和沖繩的美國空軍基地起飛,出擊朝鮮戰場。被派往戰場的美軍,其裝備和補給等都是大量在日本採辦的。正如北韓軍隊和中國軍隊以其背後的蘇聯為安全地帶一樣,對美軍來說,日本是美軍的安全“聖地”。
“韓戰進一步加劇了世界政治緊張局勢,國際上的擴充軍備大有進展;全靠這種‘特需’(“特需”系指韓戰時期美軍向日本壟斷資本訂購的軍需物資。——譯者注),我國出口貿易也有了顯著增加。而且美國也以這場戰爭為轉機,進一步加強對亞洲各地區反共政權的支持。同時試圖使這個地區同美國的反共防禦計劃緊密結合起來。一向在促使日本的經濟迅速自立的美國,現在則企圖把我國以軍事生產為中心的工業生產力,用在亞洲的這項防禦計劃上,並以‘日美經濟合作’的名義推動這項工作。結果,在韓戰以前,由於根據道奇計劃執行的通貨收縮政策而瀕於困境的我國經濟界,如今終於從那種窘境中解脫出來了。”(矢內原忠雄編、岡義武撰《戰後日本小史》)
美國剛剛占領日本的時候,會致力於清除舊軍閥勢力和與之勾結的壟斷資本。這一時期,東西方之間的冷戰還沒有怎麼表面化,日本還在美軍扶持下向“民主化”的方向發展。而且日本強調它是東方的瑞士,要嚴守中立,哪一個陣營也不依附,這樣就可以永遠保持自立。
日本自行拋棄這個方針,成為美軍防禦線的一環,是由於美蘇冷戰加劇,遠東局勢相應地發生了變化的緣故。不管怎樣,美國不得不面臨遠東共產勢力的新變化——蘇聯宣布擁有原子彈、中國革命成功等。即使還不知道它將在什麼地區發生,但從那時起,“韓戰”就在美國心目中成為一個幻影了。
早在一九四八年(昭和二十三年)左右,美軍總司令部就逐漸做起準備,以便對付這個幻影。首先把總司令部里主張革新的人趕走,接著就按照以作戰為主的情報部的路線把方針統一起來。在占領初期,廣播電台像主題歌曲似地高唱著“民有、民治、民享的政治”,現在這種調子消失了,幾乎又要聽到軍靴的咯咯聲了。美軍總司令部的這個一百八十度的轉變,當然要表現為對日本政府的高壓,要日本改變國內政策。
“在這之前(一九五二年),杜勒斯已經成功地從日本的吉田首相那裡要到了一封私人書簡,保證日本絕不在政治上和經濟上同中共建立關係。這樣的協議就成為日本同與它最近的、最大的鄰邦之間不能和解的敵對關係的牢固基礎。”(斯通:《韓戰秘史》)
在朝鮮戰場上,當時正是把北韓軍隊推回三八線以北的時刻。正當接近“勝利”的時候,杜魯門卻把麥克阿瑟免了職,這是什麼原因呢?
直接的原因是,一名共和黨議員就一項一般意見向麥克阿瑟提出了質詢。這項意見說,應當把在台灣的國民黨軍隊送到中國大陸去,開闢戰場,把共軍從朝鮮趕走。麥克阿瑟書面回答說,他尊重這項意見。可是這位議員卻在眾議院裡宣讀了這個書面答覆,因而發生了問題。這表明麥克阿瑟完全不顧杜魯門要把這場戰爭局限於朝鮮的政策。
“如果事件只是這樣的話,美國政府恐怕還不至於考慮把麥克阿瑟免職。但那是一連串事件的開始。元帥不聽杜魯門總統的指示,不顧政府的反對,決心要迫使杜魯門採納根據他自己對形勢的判斷而認為最適合的軍事政策。他考慮的是把戰爭從朝鮮轉移到中國去,封鎖中國沿海、對中國大陸展開空軍活動,轟炸在中國東北的軍事經濟基地,大概還要讓國民黨軍隊從台灣侵入中國大陸——這些想法後來才公諸於世。總之,元帥認為採取這些政策是絕對必要的。而且他相信即使強迫執行這些政策,也會得到美國大部分輿論的支持。他認為輿論既已促成‘貼紅標籤的’決議在議會裡通過,只要得到輿論的支持,他就能夠使政府按照他的意志行事。”(英國《曼徹斯特衛報》主編蓋·溫德:《韓戰回憶錄》)
麥克阿瑟所希望採取的是什麼方針呢?他認為美國把戰爭局限於朝鮮是錯誤的。美國所誇耀的優良武器在朝鮮的地勢上不適用。這個半島山嶽太多,進行機械化戰爭太狹窄了。空軍轟炸目標也太少。
因此,麥克阿瑟認為應當鼓勵蔣介石進攻中國大陸。不要讓他的軍隊光是睡大覺,應該充分有效地予以使用,採取“收復大陸”的行動。如果採取這樣的手段,戰爭就會在不蒙受重大損失的情況下迅速結束,而在朝鮮的有生力量的消耗也可以停止。如果按照迄今為止的作戰方式把戰爭繼續下去,只會徒使傷亡人數增加而成功的希望是很少的——這是麥克阿瑟實際上講的話。而且據他看來,即使美軍把北韓軍隊趕到鴨綠江沿岸,中國也不會出兵,蘇聯也不會幹涉(當時中國軍隊還沒有出現)。
在委員會裡進行討論時,持反對意見的有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布萊德雷。他說,如果按照麥克阿瑟的意見行事,美國勢必把美軍投入沒有希望取得決定性勝利的地區,美軍要撤退都非常口難。一旦進行這樣的冒險,國背後的蘇聯就可以在其他地方——大概是在歐洲出擊。在這種情況下,就無從有效地使用能夠與之對抗的美軍。杜魯門終於站到布萊德雷這一邊。
不言而喻,麥克阿瑟雖然沒有明白講出來,他一定考慮到在侵入中國大陸的情況下使用原子彈。就以杜魯門本人而論,當中國軍隊席捲而來的時候,他也會發表過聲明說:“不排除使用原子彈的可能性。”英國外相看了這個聲明大吃一驚,當即趕往華盛頓加以制止,這是眾所周知的事
華盛頓政府、英國和法國都沒有像麥克阿瑟那麼樂觀。如果美軍侵入中國,就必然會像當年日本軍隊嘗過的滋味一樣,陷在泥沼里戰鬥,蘇聯必定會在什麼地方越過國境出擊。那樣,世界大戰必然爆發。而且像布萊德雷所擔心的那樣,當美軍在中國的廣大地區寸步難行的時候,蘇聯很可能從歐洲的一個角落出擊。這對英法來說是最可怕的事態。
杜魯門之所以罷免麥克阿瑟,不單是由於他支持布萊德雷的看法,還由於友邦竭力制止的緣故。
可是在這裡所要談的不是杜魯門和麥克阿瑟之間的爭執,而是如果麥克阿瑟所持的見解是他一向的計劃,那末這會給作為他的基地的日本帶來什麼樣影響的問題。
九
韓戰使日本受到種種影響。戰爭爆發後,日本就被利用來為美國的軍事行動服務,B—29型轟炸機從日本本土和沖繩的美國空軍基地起飛,出擊朝鮮戰場。被派往戰場的美軍,其裝備和補給等都是大量在日本採辦的。正如北韓軍隊和中國軍隊以其背後的蘇聯為安全地帶一樣,對美軍來說,日本是美軍的安全“聖地”。
“韓戰進一步加劇了世界政治緊張局勢,國際上的擴充軍備大有進展;全靠這種‘特需’(“特需”系指韓戰時期美軍向日本壟斷資本訂購的軍需物資。——譯者注),我國出口貿易也有了顯著增加。而且美國也以這場戰爭為轉機,進一步加強對亞洲各地區反共政權的支持。同時試圖使這個地區同美國的反共防禦計劃緊密結合起來。一向在促使日本的經濟迅速自立的美國,現在則企圖把我國以軍事生產為中心的工業生產力,用在亞洲的這項防禦計劃上,並以‘日美經濟合作’的名義推動這項工作。結果,在韓戰以前,由於根據道奇計劃執行的通貨收縮政策而瀕於困境的我國經濟界,如今終於從那種窘境中解脫出來了。”(矢內原忠雄編、岡義武撰《戰後日本小史》)
美國剛剛占領日本的時候,會致力於清除舊軍閥勢力和與之勾結的壟斷資本。這一時期,東西方之間的冷戰還沒有怎麼表面化,日本還在美軍扶持下向“民主化”的方向發展。而且日本強調它是東方的瑞士,要嚴守中立,哪一個陣營也不依附,這樣就可以永遠保持自立。
日本自行拋棄這個方針,成為美軍防禦線的一環,是由於美蘇冷戰加劇,遠東局勢相應地發生了變化的緣故。不管怎樣,美國不得不面臨遠東共產勢力的新變化——蘇聯宣布擁有原子彈、中國革命成功等。即使還不知道它將在什麼地區發生,但從那時起,“韓戰”就在美國心目中成為一個幻影了。
早在一九四八年(昭和二十三年)左右,美軍總司令部就逐漸做起準備,以便對付這個幻影。首先把總司令部里主張革新的人趕走,接著就按照以作戰為主的情報部的路線把方針統一起來。在占領初期,廣播電台像主題歌曲似地高唱著“民有、民治、民享的政治”,現在這種調子消失了,幾乎又要聽到軍靴的咯咯聲了。美軍總司令部的這個一百八十度的轉變,當然要表現為對日本政府的高壓,要日本改變國內政策。
“在這之前(一九五二年),杜勒斯已經成功地從日本的吉田首相那裡要到了一封私人書簡,保證日本絕不在政治上和經濟上同中共建立關係。這樣的協議就成為日本同與它最近的、最大的鄰邦之間不能和解的敵對關係的牢固基礎。”(斯通:《韓戰秘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