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在超音速飛機方面,交貨時間比較遲的斯普魯多公司,已經製造出可以乘坐六百九十九位旅客的超巨型飛機,型號是斯普魯多S1111機型。

  該機型,與MC-50飛機並駕齊驅。而且,斯普魯多公司還在加以改進,朝著更現代化的方向改良。

  為此,持有S1111機型的斯普魯多飛機製造公司,在這場競爭中,雄心勃勃,勁頭十足。雖該機在自身重量、載客量以及性能等方面,酷似MC-50。但在內部設計構思方面,與MC-50飛機大相逕庭。

  引擎,採用獨特的三重軸渦輪風葉式發動機。該發動機,系“應古魯哈多發動機製造公司”製造的JB411發動機。該發動機效率高,用戶的反饋評價很高,聲譽卓著。

  為提高裝備自動化和安全可靠程度,一律採用標準尺寸。特定部件,也可調換。調換時,不需拆卸其他部件。調換操作,非常方便、簡單。

  在可以調換的一千種部件里,百分之九十以上僅需一個小時就可調換完畢。引擎調換,只需三個小時。需要檢修的部件,幾乎都可以從外表進行,不必拆開。綜上所述,該機型的安全可靠程度,比目前的飛機要好上許多倍。

  庫魯薩飛機製造公司,大幅度降低A-300和MC-50的出售價格。斯普魯多飛機製造公司,也大幅度降低S1001和s1111的出售價格。兩家公司競相削價,全力以赴,希望與全日航成交。

  庫魯薩飛機製造公司出售的,是超音速客機。而斯普魯多飛機製造公司出售的,是巨型客機。就全日航迄今為止選擇的機型來看,向兩家企業訂購的可能性各占一半。

  為這兩家製造業充當“馬前卒”和“急先鋒”的,系日本兩大財團下屬的特大型商社。在企業規模和銷售額方面,皆名列前茅的“千代田通商公司”和“中央商社”。

  庫魯薩飛機製造公司的代理商,是千代田通商公司。

  斯普魯多飛機製造公司的代理商,是中央商社。

  兩家商社,在全日航航空公司的玄關,發動了國際空中商戰。

  由於兩家代理商的拼死競爭,易於升級、釀成政治問題。為此,全日航暫時中斷了“公開決標”的作業。

  國際空中商戰的另一根導火線,系斯普魯多808型飛機的事故,即便引進與808型飛機截然不同的機型,只要是斯普魯多企業的產品,總讓人心裡有一種不踏實的感覺,尤其給選擇機型的全日航首腦們蒙上了一層陰影。

  比起性能和裝備的現代化,飛機的安全性則是首要的選擇條件。無論飛行速度如何之快,又無論裝備如何自動化,一旦發生墜毀事故,則是致命的。何況斯普魯多808型飛機,就是這次墜毀的飛機。該機型與巨型S1111飛機,系同一系列。儘管在投標書上開出的條件,斯普魯多飛機製造公司稍優於庫魯薩飛機製造公司。可808型飛機的墜毀,無疑給斯普魯多飛機製造公司的產品大打了折扣。

  從某種意義上說,墜毀的808型飛機與投標略占優勢的花形飛機,系同一系列的“同胞手足”。就機型的選擇來說,在全日航內部產生了微妙的變化。天平,開始朝庫魯薩飛機製造公司方面傾斜。

  事實上,情況並沒有朝著完全不利於斯普魯多飛機製造公司的方面發展。如果事故原因的調查結果,系飛機結構以外的原因所致,斯普魯多飛機製造公司就不必“背黑鍋”,相反輕裝上陣,穩操勝券。就斯普魯多飛機製造公司來說,得想方設法把事故原因歸咎於飛行員的麻痹大意或者是其他人為的因素。

  與此相反,庫魯薩飛機製造公司卻一味強調,808型飛機的墜毀,繫結構不合理所致。兩家飛機製造業在日本的代理商——千代田通商公司和中央商社,對事故原因的調查走向極為關注,也在情理之中。

  808型國際航班花形噴氣式客機,系幾十億日元購入。在該機墜落和一百三十八位空難者的陰影下,兩大財團為了各自企業的巨大利益,相互間展開了虛虛實實的“奪標大戰”。

  ------------------

  --------------------------------------------------------------------------------上一頁    下一頁

  東京空港殺人案

  第三章 聯合調會

  --------------------------------------------------------------------------------baidu

  1

  龐大的事故原因調查組,由五十六人組成。日本航空宇宙工學界權威人士、東京大學的系永夏雄教授,擔任該調查組組長。組員如下:

  A大學新掘宇吉郎教授;

  千代田重工業公司總工程師杉井一郎為首的工程師團;亞洲重工業公司副總裁大橋盛太郎為首的工程師團;全日航副總裁野村市松為首的工程師團;

  國家航空部航空管理局長豐田恆男以及三名輔佐官;日本航空評論家武井博行和木下公平;

  美國民營航空委員會航空安全監督調查官克里夫魯多;斯普魯多飛機製造公司副總裁兼總工程師培斯曼為首的工程師團。

  構成飛機墜毀的三大原因:機械材料、氣象和人。為此,調查組分門別類,逐一展開調查。如下:

  1.機械材料的故障:

  A.機械材料;

  B.裝備方面的漏洞;

  C.保養方面的漏洞。

  2.航運上的疏忽:

  A.飛行操作上的失誤,或飛行員生理上的突然變化;B.地面指揮上的疏忽,或飛行計劃的疏忽;

  C.外在條件所產生的疏忽;

  C1.氣象條件(氣流紊亂等);

  C2.鳥蟲;

  C3.跑道欠缺;

  C4.炸藥之類的故意爆炸,或其他不可抗拒的條件。

  在深入調查的過程中,組長系永教授主張(2A)飛行操作上的失誤,即飛行員在操作上失誤。這一主張,瞬間變成調查組的主流竟見。

  以往一些飛機發生事故,在尋找飛機失事原因的時候,一旦遇上難以分析、無法辨別責任的場合,往往歸罪於飛行員操作上的失誤。系永教授既是調查組最高負責人,又是日本航空宇宙工學界權威人士。其提出的主張,易於給調查組施加傾向性的影響。何況,在調查組裡占據大多數的,是亞洲重工業公司和斯普魯多飛機製造公司的工程師團。

  對於系永教授提出的這一主張,他們求之不得,當然舉雙手擁護。再說,航空部派出的官員們中間,除吉村外都表示贊成。

  斯普魯多飛機製造公司派出的工程師團,全力支持系永教授的主張,是出於維護製造廠家的信譽,也在情理之中。但亞洲重工業公司在這一立場上的微妙變化,與重大的利益驅動不無關係。也就是說,亞洲重工業公司與中央商社,同屬以中央銀行為主軸的中央財團成員。在該財團下屬的企業集團中間,亞洲重工業公司系重中之重的骨幹企業。

  二次大戰後,被解凍的許多財團死灰復燃,通過以銀行為中心的金融聯合形式,悄悄聯合起來。

  儘管法律明文規定,禁止市場壟斷。可這些大財團陰魂不散,鑽“禁止市場壟斷”

  的法律空子,通過資本的結合,迅速組合起來。而且,聯合而成的企業集團規模,比起二次大戰前有過之而無不及。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