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頁
夕陽終於消失了,夜幕降臨,北京的夜晚無處不透著一股涼意。夜晚是屬於死神的,他一直相信這一點,很自然的,他又想到了死亡。其實,他已經很熟悉死亡這個詞了,他看過許多人的死,也給許多人送過葬。比如,他的老朋友,義大利人利瑪竇。
那是耶穌誕生後第1610年五月,這個義大利人死在了異國他鄉——北京。他再也沒能回到地中海,回到他的家鄉。而那個時候,他忠實的朋友保祿正在家鄉上海的農村里結廬而居,是在為保祿的父親,也就是那個上海的小商人服喪守墓,保祿的父親曾在死前不久接受過洗禮,洗名利奧。
保祿從上海趕到了北京,那時京滬之間的交通還不太方便,他是從大運河坐船來的。所以,當他抵達北京的時候,義大利人的軀體已經永久性的進入了棺材,保祿沒有見到他的最後一面。在那個時候,保祿曾想過,如果能夠從上海飛到北京,也許就能見上最後一面了。“如果從上海飛到北京”,在為義大利人操辦後事的時候,他的腦海里卻時常浮現出這句話。
直到義大利人死後的第二年,也就是耶穌誕生後第1611年11月1日諸聖節,幾乎北京所有的天主教徒都集中到了北京第一座天主教墓地柵欄墓地的公共教堂內。教堂里燭光閃爍,香菸繚繞,在風琴的伴奏聲中,信徒們舉行完彌撒後,把義大利人的棺柩抬進教堂,高聲朗讀《死者祭文》,舉行喪禮彌撒並致悼詞。隨後,教徒們抬起棺木,緩緩走向墓地,送行的人們邊走邊哭,沉浸在哀傷之中。教徒們已在花園北端修建了一座圓拱頂、六角形的小祭亭,供奉著基督像和十字架,稱為喪禮教堂。教堂東西兩側各有一道半圓形牆,圈出了墓地的位置。花園中心原有四棵柏樹呈四方形排列,一座磚砌墓穴正好安置其中。
棺木送達墓地,在喪禮教堂前,人們再一次為這個義大利人祈禱。保祿走在葬禮隊伍最前頭,他親手拿起繩索把他的朋友放入最後的長眠之所。然後,教徒們在墓穴前行跪拜禮致敬,結束了葬禮儀式。從此,這個義大利人的身軀與中國的土地融為一體。
這就是利瑪竇的葬禮,已經是十多年前的事了。那個義大利人已經死了十多年了嗎?他輕輕地問自己,好像昨天還在和他說話,在說什麼?也許是在說達文西,和他圖紙上的發明。
夜已經深了,星空里一些東西閃過,他握著那枚小齒輪,緩緩地離開了院子。
葬禮
史書上說,太子太保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徐光啟,死於明崇禎六年十月初七的北京,也就是西曆1633年11月8日。
飛翔(9)
徐光啟的靈柩是從北京運回上海的,也是坐著一艘官府的大船,從大運河的水路南下。運河到了蘇州以後,大船再轉進吳淞江,也就是上海人所說的蘇州河。那時蘇州河的兩岸儘是水稻和棉花,一片滾滾的綠色,夾雜著寬闊而密集的水網。大船載著徐光啟的棺材在蘇州河上平緩地行駛,最後就進入了黃浦江,不久,大船就停在了十六浦的碼頭上。十幾名槓夫抬著紅木棺材走下了船,在高高的丹鳳樓下,所有的槓夫都感到棺材忽然沉了許多,於是他們停頓了一小會兒,抬起頭望了望丹鳳樓上高高的飛檐。然後,棺材又輕了,他們抬著棺材進入了上海縣城的東門。
在棺材上面,覆蓋著一條皇帝賜與的白緞,長長的白緞上用漢文和拉丁文對稱地寫著——中國大學生徐保祿太子太保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全中國最有名的最大的學者和名士……
棺材的後面,跟著一長串的送葬人的隊伍,全都穿著白色的衣服,其中有幾十個歐洲人,他們大多是耶穌會的傳教士,經歷過南京教案之後都顯得有些頹喪。他們排著井然有序的隊形,也沒有像通常的那樣吹吹打打扔紙錢,只是一路的靜默無語。送葬的隊伍穿過了上海縣城東西向的大街,幾乎整個城廂的居民都聚集在大道兩邊目送著本地在大明朝最有名的士大夫的棺材通過。於是,這條大街上又聚集起了各種味道,來自南方的、北方的、大海的、內陸的,從男人的腋下,女人的發端、老人的喉嚨里散發了出來。這些氣味混雜著,在上海的空氣中飄浮,飄到了棺材上,化為氣味的分子,滲透進了曾被油漆和豬血涮了幾十遍的棺材板。
送葬的隊伍緩緩地離開了城廂,出了西門以後,又進入了廣闊的農田,他們走在田間的小路上,向西南方向而去。最後,他們停在兩條河流的匯合部,那裡有徐光啟生前研究農業的田園和家族的墓地。在一片田野里,他們選了一塊空地,很快就挖了一個簡單的墓穴,在歐洲傳教士的祈禱聲中,棺材被慢慢地放了進去。人們又把土掩埋在棺材上,堆成一個小小的土丘,在墓碑上,刻著一個小小的十字架。
所有的教徒都在劃著名十字。
阿門。
然而,故事還沒有完。
小道消息
事先聲明,以下純屬小道消息。
這個消息是爸爸告訴我的,他屬於老三界的那個年齡,三十多年前成為了紅衛兵。當時,全國各地都掀起了“破四舊”行動,所有與舊時代有關的東西全都要被一掃而空了,最有名的就要屬山東曲阜孔廟裡那塊皇帝御賜的“萬世師表”的匾額被扔到了火堆里。上海也不例外,當然,要比其他地方稍微文雅一點,我爸爸他們組成了一個“戰鬥隊”,大家不約而同地把目光對準了文化古蹟,就在那一年,許多名人墓地和遺址還有寺廟教堂遭到了破壞。
我爸爸所屬的那個戰鬥隊要真正行動的時候,卻發現上海有限的幾處文物古蹟全給破壞過了,沒什麼地方供他們發揮才華了。最後,不知是誰說起在徐家匯附近有一個古墓,據說是明朝一個封建地主階級大官僚的墳墓。於是,我爸爸去查了查資料,發覺那個墓主的名字叫徐光啟,家庭出身是小商人,後來做官到了中央,成為一個大官僚,是封建皇帝手下剝削勞動人民的大元兇。更可恨的是,這個傢伙還曾和西方殖民主義侵略中國的急先鋒傳教士狼狽為jian,簡直是裡通外國罪大惡極的漢jian賣國賊。這種人的墓,就是應該挖,於是他們準備好了各種工具,趕到了徐家匯,好不容易才找到了那個墓。沒有人管,一片蕭條的樣子,他們立刻來了熱情,熱火朝天地幹了起來。明朝的墓很堅固,但是,最終他們還是挖開了墓,露出了那具紅木棺材,館材上有一條白色的緞子,保存很好,上面還模模糊糊地寫著一些外國字,足見躺在棺材裡的這個人已經徹底做了洋奴。這激起了革命小將們的義憤,原來對於死人骨頭的恐懼和對於掘墓要遭報應的古訓都拋之腦後了。他們三下五除二,把棺材板給撬了開來,當他們一個個都捂著鼻子準備面對一具殭屍開一場破四舊的批鬥會的時候。他們卻驚奇的發現,那紅木棺材裡面,居然只是一堆石頭。
是的,我爸爸告訴我,當時他親眼看見徐光啟的棺材裡放著的只是一堆石頭,除此之外,只有一套摺疊地整整齊齊的官服,官服上還有一個小小的圖章和一串十字架項鍊。他們後來把整個棺材都劈了,棺材板拆了開來,也沒有找到一絲半點的死人的痕跡。真不敢相信,原來徐光啟並沒有躺在他的棺材裡,這個墓是一個空冢。
後來他們開始懷疑這究竟是否是徐光啟的墓,可是墓碑和棺材板上的那些文字,還有那個圖章刻著的是確實“徐光啟印”的字樣。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這個時候,忽然有人提到了會不會鬧鬼,雖然我爸爸嚴厲地批評了那個人的迷信思想。但是最後他們每一個人都害怕了,於是,這些紅小兵們匆匆地撤退了,再也沒有回來過。
文革結束以後,直到1983年,這個墳墓才被修復,重新得到了保護。
然而,徐光啟究竟是否躺在他的墳墓里呢?
我不知道爸爸說的話究竟是真是假,反正他是一口咬定親眼所見,絕不會弄錯的。
如果爸爸說的是真的,那麼哪裡才是徐光啟真正的歸宿呢?
飛翔(10)
當然,這只是個小道消息,信不信由你。
飛翔
徐光啟是在天還蒙蒙亮的時候出發的,他還給自己挽了一個特殊的髮髻,那是他年輕時曾在少年人中流行過的髮式,那時候在父親的嚴格管教下,他沒能夠留起來。而現在,頭髮有些稀少了,不過,還是勉勉強強地挽了起來,他在一面有些模糊的銅鏡里,對自己點了點頭。他脫去了寬大的朝服與長袍,穿上一件乾淨利落的短衣,蹬著一雙軟軟的布底鞋走出了房間。
迴廊與廂房間一片寂靜,人們還都熟睡之中,他儘量輕手輕腳地走著,天空中月亮還掛著,只是顏色變得很淡,近乎於一張白色的圓盤。冷冷的風中飄蕩著一些薄霧,霧氣帶著濃濃的露水懸掛在走廊的欄杆上,就連空氣也沾濕了他的頭髮。轉過幾個月門,他拿出鑰匙打開了後院門上的鎖。推開院門,一陣風吹開薄霧,一架生著兩隻巨大翅膀的機器正停在他的面前。
他爬上了這架機器,在兩隻巨大翅膀中間的一個船形空間裡坐了下來。然後,他搖動了一個把手,立刻,許多齒輪轉動了起來,一些大的齒輪又帶動了皮帶,於是發出了轟鳴的聲音。皮帶的終端牢牢地綁在大翅膀上,皮帶的運動帶動了翅膀,兩隻大翅膀開始有節奏地上下扇動了起來。翅膀扇動的頻率越來越快,呼呼生風,整個院落里都充滿了這種聲音,許多落葉和灰塵都被翅膀扇出的風高高地捲起,把最後的那點薄霧也扇得煙消雲散了。他能感到自己的全身在顫抖著,大地也在震動,直到一股來自翅膀的巨大的托力使飛行機器躍離了地面。
他飛起來了。
飛行器的翅膀越扇越快,一會兒,就已經離地幾十尺高了,那個空曠的小院已經落在身下,整個大學士的府第也在飛行器的翅膀下。他的腳下是自己家的屋頂,而且那屋頂看起來越來越小,整個大宅門也都象變成了一具盆景一般。
一陣風吹來,飛行器抬升到高空,整個北京都在他的眼前緩緩鋪展開來,如同一張世俗工筆捲軸。內城裡無數的四合院,中間還夾雜著許多大戶人家的深宅豪門,一切都如同畫工筆下的宣紙上被毛筆點出來的線條似的。街道上一些早起的人們已經忙碌了起來,車夫、轎夫、掏糞工們出來謀生計了,而更夫和巡夜的小卒卻已經收工了,在空中看下去,卻都是一些小黑點了。城門也許已經開了,他還能看到拉著甘甜的泉水的牛車轉動著車輪碾進了北京城,一些三大營的士兵開始扛起了鳥槍。於是,他拉動了一根鐵弦,鐵弦使翅膀伸展的角度產生了一些細微的變化,飛行器隨著翅膀的變化而改變了方向,扇著翅膀向紫禁城的方向而去。
那是耶穌誕生後第1610年五月,這個義大利人死在了異國他鄉——北京。他再也沒能回到地中海,回到他的家鄉。而那個時候,他忠實的朋友保祿正在家鄉上海的農村里結廬而居,是在為保祿的父親,也就是那個上海的小商人服喪守墓,保祿的父親曾在死前不久接受過洗禮,洗名利奧。
保祿從上海趕到了北京,那時京滬之間的交通還不太方便,他是從大運河坐船來的。所以,當他抵達北京的時候,義大利人的軀體已經永久性的進入了棺材,保祿沒有見到他的最後一面。在那個時候,保祿曾想過,如果能夠從上海飛到北京,也許就能見上最後一面了。“如果從上海飛到北京”,在為義大利人操辦後事的時候,他的腦海里卻時常浮現出這句話。
直到義大利人死後的第二年,也就是耶穌誕生後第1611年11月1日諸聖節,幾乎北京所有的天主教徒都集中到了北京第一座天主教墓地柵欄墓地的公共教堂內。教堂里燭光閃爍,香菸繚繞,在風琴的伴奏聲中,信徒們舉行完彌撒後,把義大利人的棺柩抬進教堂,高聲朗讀《死者祭文》,舉行喪禮彌撒並致悼詞。隨後,教徒們抬起棺木,緩緩走向墓地,送行的人們邊走邊哭,沉浸在哀傷之中。教徒們已在花園北端修建了一座圓拱頂、六角形的小祭亭,供奉著基督像和十字架,稱為喪禮教堂。教堂東西兩側各有一道半圓形牆,圈出了墓地的位置。花園中心原有四棵柏樹呈四方形排列,一座磚砌墓穴正好安置其中。
棺木送達墓地,在喪禮教堂前,人們再一次為這個義大利人祈禱。保祿走在葬禮隊伍最前頭,他親手拿起繩索把他的朋友放入最後的長眠之所。然後,教徒們在墓穴前行跪拜禮致敬,結束了葬禮儀式。從此,這個義大利人的身軀與中國的土地融為一體。
這就是利瑪竇的葬禮,已經是十多年前的事了。那個義大利人已經死了十多年了嗎?他輕輕地問自己,好像昨天還在和他說話,在說什麼?也許是在說達文西,和他圖紙上的發明。
夜已經深了,星空里一些東西閃過,他握著那枚小齒輪,緩緩地離開了院子。
葬禮
史書上說,太子太保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徐光啟,死於明崇禎六年十月初七的北京,也就是西曆1633年11月8日。
飛翔(9)
徐光啟的靈柩是從北京運回上海的,也是坐著一艘官府的大船,從大運河的水路南下。運河到了蘇州以後,大船再轉進吳淞江,也就是上海人所說的蘇州河。那時蘇州河的兩岸儘是水稻和棉花,一片滾滾的綠色,夾雜著寬闊而密集的水網。大船載著徐光啟的棺材在蘇州河上平緩地行駛,最後就進入了黃浦江,不久,大船就停在了十六浦的碼頭上。十幾名槓夫抬著紅木棺材走下了船,在高高的丹鳳樓下,所有的槓夫都感到棺材忽然沉了許多,於是他們停頓了一小會兒,抬起頭望了望丹鳳樓上高高的飛檐。然後,棺材又輕了,他們抬著棺材進入了上海縣城的東門。
在棺材上面,覆蓋著一條皇帝賜與的白緞,長長的白緞上用漢文和拉丁文對稱地寫著——中國大學生徐保祿太子太保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全中國最有名的最大的學者和名士……
棺材的後面,跟著一長串的送葬人的隊伍,全都穿著白色的衣服,其中有幾十個歐洲人,他們大多是耶穌會的傳教士,經歷過南京教案之後都顯得有些頹喪。他們排著井然有序的隊形,也沒有像通常的那樣吹吹打打扔紙錢,只是一路的靜默無語。送葬的隊伍穿過了上海縣城東西向的大街,幾乎整個城廂的居民都聚集在大道兩邊目送著本地在大明朝最有名的士大夫的棺材通過。於是,這條大街上又聚集起了各種味道,來自南方的、北方的、大海的、內陸的,從男人的腋下,女人的發端、老人的喉嚨里散發了出來。這些氣味混雜著,在上海的空氣中飄浮,飄到了棺材上,化為氣味的分子,滲透進了曾被油漆和豬血涮了幾十遍的棺材板。
送葬的隊伍緩緩地離開了城廂,出了西門以後,又進入了廣闊的農田,他們走在田間的小路上,向西南方向而去。最後,他們停在兩條河流的匯合部,那裡有徐光啟生前研究農業的田園和家族的墓地。在一片田野里,他們選了一塊空地,很快就挖了一個簡單的墓穴,在歐洲傳教士的祈禱聲中,棺材被慢慢地放了進去。人們又把土掩埋在棺材上,堆成一個小小的土丘,在墓碑上,刻著一個小小的十字架。
所有的教徒都在劃著名十字。
阿門。
然而,故事還沒有完。
小道消息
事先聲明,以下純屬小道消息。
這個消息是爸爸告訴我的,他屬於老三界的那個年齡,三十多年前成為了紅衛兵。當時,全國各地都掀起了“破四舊”行動,所有與舊時代有關的東西全都要被一掃而空了,最有名的就要屬山東曲阜孔廟裡那塊皇帝御賜的“萬世師表”的匾額被扔到了火堆里。上海也不例外,當然,要比其他地方稍微文雅一點,我爸爸他們組成了一個“戰鬥隊”,大家不約而同地把目光對準了文化古蹟,就在那一年,許多名人墓地和遺址還有寺廟教堂遭到了破壞。
我爸爸所屬的那個戰鬥隊要真正行動的時候,卻發現上海有限的幾處文物古蹟全給破壞過了,沒什麼地方供他們發揮才華了。最後,不知是誰說起在徐家匯附近有一個古墓,據說是明朝一個封建地主階級大官僚的墳墓。於是,我爸爸去查了查資料,發覺那個墓主的名字叫徐光啟,家庭出身是小商人,後來做官到了中央,成為一個大官僚,是封建皇帝手下剝削勞動人民的大元兇。更可恨的是,這個傢伙還曾和西方殖民主義侵略中國的急先鋒傳教士狼狽為jian,簡直是裡通外國罪大惡極的漢jian賣國賊。這種人的墓,就是應該挖,於是他們準備好了各種工具,趕到了徐家匯,好不容易才找到了那個墓。沒有人管,一片蕭條的樣子,他們立刻來了熱情,熱火朝天地幹了起來。明朝的墓很堅固,但是,最終他們還是挖開了墓,露出了那具紅木棺材,館材上有一條白色的緞子,保存很好,上面還模模糊糊地寫著一些外國字,足見躺在棺材裡的這個人已經徹底做了洋奴。這激起了革命小將們的義憤,原來對於死人骨頭的恐懼和對於掘墓要遭報應的古訓都拋之腦後了。他們三下五除二,把棺材板給撬了開來,當他們一個個都捂著鼻子準備面對一具殭屍開一場破四舊的批鬥會的時候。他們卻驚奇的發現,那紅木棺材裡面,居然只是一堆石頭。
是的,我爸爸告訴我,當時他親眼看見徐光啟的棺材裡放著的只是一堆石頭,除此之外,只有一套摺疊地整整齊齊的官服,官服上還有一個小小的圖章和一串十字架項鍊。他們後來把整個棺材都劈了,棺材板拆了開來,也沒有找到一絲半點的死人的痕跡。真不敢相信,原來徐光啟並沒有躺在他的棺材裡,這個墓是一個空冢。
後來他們開始懷疑這究竟是否是徐光啟的墓,可是墓碑和棺材板上的那些文字,還有那個圖章刻著的是確實“徐光啟印”的字樣。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這個時候,忽然有人提到了會不會鬧鬼,雖然我爸爸嚴厲地批評了那個人的迷信思想。但是最後他們每一個人都害怕了,於是,這些紅小兵們匆匆地撤退了,再也沒有回來過。
文革結束以後,直到1983年,這個墳墓才被修復,重新得到了保護。
然而,徐光啟究竟是否躺在他的墳墓里呢?
我不知道爸爸說的話究竟是真是假,反正他是一口咬定親眼所見,絕不會弄錯的。
如果爸爸說的是真的,那麼哪裡才是徐光啟真正的歸宿呢?
飛翔(10)
當然,這只是個小道消息,信不信由你。
飛翔
徐光啟是在天還蒙蒙亮的時候出發的,他還給自己挽了一個特殊的髮髻,那是他年輕時曾在少年人中流行過的髮式,那時候在父親的嚴格管教下,他沒能夠留起來。而現在,頭髮有些稀少了,不過,還是勉勉強強地挽了起來,他在一面有些模糊的銅鏡里,對自己點了點頭。他脫去了寬大的朝服與長袍,穿上一件乾淨利落的短衣,蹬著一雙軟軟的布底鞋走出了房間。
迴廊與廂房間一片寂靜,人們還都熟睡之中,他儘量輕手輕腳地走著,天空中月亮還掛著,只是顏色變得很淡,近乎於一張白色的圓盤。冷冷的風中飄蕩著一些薄霧,霧氣帶著濃濃的露水懸掛在走廊的欄杆上,就連空氣也沾濕了他的頭髮。轉過幾個月門,他拿出鑰匙打開了後院門上的鎖。推開院門,一陣風吹開薄霧,一架生著兩隻巨大翅膀的機器正停在他的面前。
他爬上了這架機器,在兩隻巨大翅膀中間的一個船形空間裡坐了下來。然後,他搖動了一個把手,立刻,許多齒輪轉動了起來,一些大的齒輪又帶動了皮帶,於是發出了轟鳴的聲音。皮帶的終端牢牢地綁在大翅膀上,皮帶的運動帶動了翅膀,兩隻大翅膀開始有節奏地上下扇動了起來。翅膀扇動的頻率越來越快,呼呼生風,整個院落里都充滿了這種聲音,許多落葉和灰塵都被翅膀扇出的風高高地捲起,把最後的那點薄霧也扇得煙消雲散了。他能感到自己的全身在顫抖著,大地也在震動,直到一股來自翅膀的巨大的托力使飛行機器躍離了地面。
他飛起來了。
飛行器的翅膀越扇越快,一會兒,就已經離地幾十尺高了,那個空曠的小院已經落在身下,整個大學士的府第也在飛行器的翅膀下。他的腳下是自己家的屋頂,而且那屋頂看起來越來越小,整個大宅門也都象變成了一具盆景一般。
一陣風吹來,飛行器抬升到高空,整個北京都在他的眼前緩緩鋪展開來,如同一張世俗工筆捲軸。內城裡無數的四合院,中間還夾雜著許多大戶人家的深宅豪門,一切都如同畫工筆下的宣紙上被毛筆點出來的線條似的。街道上一些早起的人們已經忙碌了起來,車夫、轎夫、掏糞工們出來謀生計了,而更夫和巡夜的小卒卻已經收工了,在空中看下去,卻都是一些小黑點了。城門也許已經開了,他還能看到拉著甘甜的泉水的牛車轉動著車輪碾進了北京城,一些三大營的士兵開始扛起了鳥槍。於是,他拉動了一根鐵弦,鐵弦使翅膀伸展的角度產生了一些細微的變化,飛行器隨著翅膀的變化而改變了方向,扇著翅膀向紫禁城的方向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