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頁
「但那隻鷺……」
「可沒說它化成了幽靈呀。看來你是不知道,鷺其實有形形色色,其中有些大得驚人。再者,名為青鷺者,其實也非真的是青色。夜道昏暗,如今雖有瓦斯燈可照明,但你應也知道,文化二年的四谷不比今日的銀座,入夜後鐵定是一片黑暗。」
用不著你說,這我當然知道,劍之進說道,但話里不帶一絲霸氣。通常碰上這種情況,劍之進說起話來仿佛要與人吵架似的,這回卻毫無這等氣魄。
「若如先前所言,鷺真能發光,夜裡看來應為白光,否則哪可能教人瞧見?總之,在伸手不見五指的夜道上,看來想必活像個碩大的白色物體。」
「記述中不是提及,那東西有一目泛光?」
「那眼肯定要比軀體更為光亮。好罷,倘若真有幽靈,為何僅有一隻眼?」
「這……」
難不成你要說,這東西就是名曰一目小僧的妖怪?揔兵衛語帶揶揄地說道:
「那不過是婦孺讀物中的幻想圖畫罷了,哪可能真有這種東西?瞧你還真是蠢得可笑呀,都要教人笑掉大牙了。」
揔兵衛放聲大笑道。
「是哪兒可笑了?」
「噢,瞧你這般愚蠢,難道還不可笑?與次郎也解釋過了,作者曾表明那則故事不過是則巷說傳聞。試問,有誰比聽完後還把那事兒當真的你要來得滑稽?」
「誰把那事兒當真了?我不是說這聽來活像個相聲故事,不值採信?」
「就是說呀。作者原本便僅打算說個相聲。為何你就是沒聽懂?」
「誰說我不懂了?」
「那就該相信這位作者。你不是懷疑這作者的出身麼?此人曾任奉行,可是位聰明的賢者,就連巷說也能寫得妙趣橫生。文化二年的江戶,上至奉行大人,下至愛說常論短的百姓,都沒一個相信鬼怪或幽靈這類的傳聞。總之,狐火燒盡見枯芒(註:江戶中期名俳人與謝蕪村之名句),作者不過是在揶揄有人把這東西煮來吃,還真是件了不起的大事兒呀。」
「你是不信?」
「當然不信。這故事敘述的不過是某人看見了一個龐大的白色東西,撲殺後發現原來是只青鷺,便將之煮來吃了,並無任何神怪之處。不過是在發現這東西原來是只鷺鳥前,將之誤判為幽靈罷了。此外,也曾見其似有一目泛光。此文之本意,其實是記述這些個誤判,如何使此事傳為笑談而已。」
「作者果真將之視為笑談?」
「當然是。要不怎會冠上『捕幽魂烹煮食之』這玩笑似的標題?若非將之視為笑談,此文被冠上的應是『青鷺成妖』、或『誤視青鷺為妖物』一類的標題才是罷?」
「意即——作者認為鷺鳥的確能發光?」
想不到劍之進竟然是如此單純。
揔兵衛活像撲了個空似的,一臉不悅地望向與次郎。
「你可知這是否屬實?畢竟我是沒瞧見過。」
「秦鼎的《一宵話》有雲,海中之火,悉數為魚類之光,俗稱之火球,則為蟾蜍所幻化之飛天妖物。此外,凡青鷺、山鳥、雉雞等,於夜間飛行時皆可發光。」
「皆可發光?」
真有此可能?這下,揔兵衛突然又納悶了起來。
「雖難斷言這些東西無法發光,有時似乎也真能發光,但皆能發光這說法是否屬實,可就不得而知了。畢竟我是一度也沒瞧見過。」
大抵,鳥在入夜後應是無法飛的罷?揔兵衛說道:
「鳥不是夜盲的麼?」
「梟倒是能飛。」
「但梟可不會發光。」
「這回的話題,與梟何干?」
劍之進打斷了這場無謂的爭議說道:
「羽毛為何能生電,這道理我是並不懂。說老實話,畢竟連貓也沒養過,毛究竟是如何發光,我也是完全無從想像。當時將那火球解釋成類似雷電的東西,我是還聽得懂,但鷺鳥發的究竟是什麼光,可就無法理解了。難不成是類似光蘚一類的東西?」
或許是反射罷?揔兵衛說道:
「好比雉雞什麼的碰上日照,會發出耀眼光彩。這東西或許也能在漆黑夜裡反射月光。」
漆黑夜裡哪來的月光?與次郎說道:
「總之,我認為這應非燈火般的火光,或許不過是形容鳥光,或俗稱鳥火,即飛行時鳥尾拖曳而出的火光,據說即便是停下時,看來也像是起火燃燒似的。會不會就只是這麼個意思?」
「那叫電氣什麼的,是否也會發光?」
被這麼一問,大伙兒全都回不上話來。
「正馬那傢伙雖然可憎,但這類舶來的知識,除他之外還真是無人能問。雖不知他說的究竟是真是假,那傢伙一說起洋人的好,便像在自吹自擂似的說個沒完。倒是——」
正馬今兒個怎麼不在?揔兵衛左右張望地說道。其實張望本是多餘,這回大伙兒一如往常,同樣是聚集在與次郎租來的居處,房內狹窄到根本無須轉頭。
「該不會是吃壞了肚子吧?」
是我沒找他來,劍之進回答道。
倉田正馬這位曾放過洋的假洋鬼子,亦是此三人的豬朋狗友之一,經常前來同大伙兒討論此類異事。
「為何沒找他來?那傢伙不是比誰都閒麼?噢,難不成是你不想再聽到那傢伙揶揄你落伍、迷信什麼的?」
你這心情,我多少也能理解,揔兵衛說道:
「那傢伙的確是惹人厭。唉,同他認識了這麼久,我也是看在武士的情面上,才同他打交道的,否則看這傢伙沒有半點兒日本男兒的風範,老早就同他一刀兩斷了。」
沒找他來,並不是為了這個,劍之進悵然若失地說道。
「那是為了什麼?虧那傢伙還是個幕臣之後,卻從頭到尾一副洋鬼子德行,而且這混帳還從不幹活兒,真是個荒謬至極。」
「與他不幹活、或是個假洋鬼子也毫無關係。問題在於他是個旗本的次男,而且父親還曾在幕府擔任要職。」
那到底是為了什麼?揔兵衛問完便別起了嘴角。
那麼,究竟是為了什麼理由?同樣猜不透的與次郎問道:
「該不會是有什麼內幕吧?」
「官差豈能有任何內幕?身為人民之楷模,我可是凡事力求光明磊落。」
「那麼,何不把理由說清楚?」
這下就連與次郎也沉不住氣了。
「別說是咱們這位使劍的老粗,你這個巡查大人說話的德行,就連我聽了禁不住想抱怨。先是鷺鳥如何如何,接下來又是信州如何如何,只懂得向大家拋出謎題,就連特地為你找來史料,你也對作者的身分百般拘泥。」
你所提的哪是信州的故事?揔兵衛揶揄道。
「這也是無可奈何。我並非學者什麼的,不過是個貿易公司的職員,哪可能找到完全符合的史料?但即使我對這再不專精,也特地找來了這則《里見寒話》中的記述。不過是認為既然信州與甲州相鄰,至少算是較為接近——」
我知道我知道,劍之進打斷與次郎這番話搪塞道:
「可沒說它化成了幽靈呀。看來你是不知道,鷺其實有形形色色,其中有些大得驚人。再者,名為青鷺者,其實也非真的是青色。夜道昏暗,如今雖有瓦斯燈可照明,但你應也知道,文化二年的四谷不比今日的銀座,入夜後鐵定是一片黑暗。」
用不著你說,這我當然知道,劍之進說道,但話里不帶一絲霸氣。通常碰上這種情況,劍之進說起話來仿佛要與人吵架似的,這回卻毫無這等氣魄。
「若如先前所言,鷺真能發光,夜裡看來應為白光,否則哪可能教人瞧見?總之,在伸手不見五指的夜道上,看來想必活像個碩大的白色物體。」
「記述中不是提及,那東西有一目泛光?」
「那眼肯定要比軀體更為光亮。好罷,倘若真有幽靈,為何僅有一隻眼?」
「這……」
難不成你要說,這東西就是名曰一目小僧的妖怪?揔兵衛語帶揶揄地說道:
「那不過是婦孺讀物中的幻想圖畫罷了,哪可能真有這種東西?瞧你還真是蠢得可笑呀,都要教人笑掉大牙了。」
揔兵衛放聲大笑道。
「是哪兒可笑了?」
「噢,瞧你這般愚蠢,難道還不可笑?與次郎也解釋過了,作者曾表明那則故事不過是則巷說傳聞。試問,有誰比聽完後還把那事兒當真的你要來得滑稽?」
「誰把那事兒當真了?我不是說這聽來活像個相聲故事,不值採信?」
「就是說呀。作者原本便僅打算說個相聲。為何你就是沒聽懂?」
「誰說我不懂了?」
「那就該相信這位作者。你不是懷疑這作者的出身麼?此人曾任奉行,可是位聰明的賢者,就連巷說也能寫得妙趣橫生。文化二年的江戶,上至奉行大人,下至愛說常論短的百姓,都沒一個相信鬼怪或幽靈這類的傳聞。總之,狐火燒盡見枯芒(註:江戶中期名俳人與謝蕪村之名句),作者不過是在揶揄有人把這東西煮來吃,還真是件了不起的大事兒呀。」
「你是不信?」
「當然不信。這故事敘述的不過是某人看見了一個龐大的白色東西,撲殺後發現原來是只青鷺,便將之煮來吃了,並無任何神怪之處。不過是在發現這東西原來是只鷺鳥前,將之誤判為幽靈罷了。此外,也曾見其似有一目泛光。此文之本意,其實是記述這些個誤判,如何使此事傳為笑談而已。」
「作者果真將之視為笑談?」
「當然是。要不怎會冠上『捕幽魂烹煮食之』這玩笑似的標題?若非將之視為笑談,此文被冠上的應是『青鷺成妖』、或『誤視青鷺為妖物』一類的標題才是罷?」
「意即——作者認為鷺鳥的確能發光?」
想不到劍之進竟然是如此單純。
揔兵衛活像撲了個空似的,一臉不悅地望向與次郎。
「你可知這是否屬實?畢竟我是沒瞧見過。」
「秦鼎的《一宵話》有雲,海中之火,悉數為魚類之光,俗稱之火球,則為蟾蜍所幻化之飛天妖物。此外,凡青鷺、山鳥、雉雞等,於夜間飛行時皆可發光。」
「皆可發光?」
真有此可能?這下,揔兵衛突然又納悶了起來。
「雖難斷言這些東西無法發光,有時似乎也真能發光,但皆能發光這說法是否屬實,可就不得而知了。畢竟我是一度也沒瞧見過。」
大抵,鳥在入夜後應是無法飛的罷?揔兵衛說道:
「鳥不是夜盲的麼?」
「梟倒是能飛。」
「但梟可不會發光。」
「這回的話題,與梟何干?」
劍之進打斷了這場無謂的爭議說道:
「羽毛為何能生電,這道理我是並不懂。說老實話,畢竟連貓也沒養過,毛究竟是如何發光,我也是完全無從想像。當時將那火球解釋成類似雷電的東西,我是還聽得懂,但鷺鳥發的究竟是什麼光,可就無法理解了。難不成是類似光蘚一類的東西?」
或許是反射罷?揔兵衛說道:
「好比雉雞什麼的碰上日照,會發出耀眼光彩。這東西或許也能在漆黑夜裡反射月光。」
漆黑夜裡哪來的月光?與次郎說道:
「總之,我認為這應非燈火般的火光,或許不過是形容鳥光,或俗稱鳥火,即飛行時鳥尾拖曳而出的火光,據說即便是停下時,看來也像是起火燃燒似的。會不會就只是這麼個意思?」
「那叫電氣什麼的,是否也會發光?」
被這麼一問,大伙兒全都回不上話來。
「正馬那傢伙雖然可憎,但這類舶來的知識,除他之外還真是無人能問。雖不知他說的究竟是真是假,那傢伙一說起洋人的好,便像在自吹自擂似的說個沒完。倒是——」
正馬今兒個怎麼不在?揔兵衛左右張望地說道。其實張望本是多餘,這回大伙兒一如往常,同樣是聚集在與次郎租來的居處,房內狹窄到根本無須轉頭。
「該不會是吃壞了肚子吧?」
是我沒找他來,劍之進回答道。
倉田正馬這位曾放過洋的假洋鬼子,亦是此三人的豬朋狗友之一,經常前來同大伙兒討論此類異事。
「為何沒找他來?那傢伙不是比誰都閒麼?噢,難不成是你不想再聽到那傢伙揶揄你落伍、迷信什麼的?」
你這心情,我多少也能理解,揔兵衛說道:
「那傢伙的確是惹人厭。唉,同他認識了這麼久,我也是看在武士的情面上,才同他打交道的,否則看這傢伙沒有半點兒日本男兒的風範,老早就同他一刀兩斷了。」
沒找他來,並不是為了這個,劍之進悵然若失地說道。
「那是為了什麼?虧那傢伙還是個幕臣之後,卻從頭到尾一副洋鬼子德行,而且這混帳還從不幹活兒,真是個荒謬至極。」
「與他不幹活、或是個假洋鬼子也毫無關係。問題在於他是個旗本的次男,而且父親還曾在幕府擔任要職。」
那到底是為了什麼?揔兵衛問完便別起了嘴角。
那麼,究竟是為了什麼理由?同樣猜不透的與次郎問道:
「該不會是有什麼內幕吧?」
「官差豈能有任何內幕?身為人民之楷模,我可是凡事力求光明磊落。」
「那麼,何不把理由說清楚?」
這下就連與次郎也沉不住氣了。
「別說是咱們這位使劍的老粗,你這個巡查大人說話的德行,就連我聽了禁不住想抱怨。先是鷺鳥如何如何,接下來又是信州如何如何,只懂得向大家拋出謎題,就連特地為你找來史料,你也對作者的身分百般拘泥。」
你所提的哪是信州的故事?揔兵衛揶揄道。
「這也是無可奈何。我並非學者什麼的,不過是個貿易公司的職員,哪可能找到完全符合的史料?但即使我對這再不專精,也特地找來了這則《里見寒話》中的記述。不過是認為既然信州與甲州相鄰,至少算是較為接近——」
我知道我知道,劍之進打斷與次郎這番話搪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