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4頁
宋陽不知道。
第一四七章 死戰
一輪日出,兩般滋味。
穆桐眼前的曙光欣欣蓬勃,濃濃的生機潑染四方,大好黎明喚醒千萬生靈,不由得他不振作、不振奮。打從心眼裡翻起的快活,讓他身上三萬六千隻毛孔都在緩緩地舒張、開闔,無以言表地愜意。鄭桐是燕國大將、征南元帥,所有攻入南理境內的燕兵將,唯他馬首是瞻。
任闋目中的朝霞卻死氣沉沉,殷紅如血塗抹天邊,便是這道血色,怕是用不了多久就會從天邊蔓延到身旁、到腳下,雖然還沒開始,但他仿佛已經聽到那嘶聲慘嚎、看到那屍身倒地……任闋是南理的王爺,鎮西王。
同一個清晨里,宋陽一行剛剛離開多蘭城,正向著西北雪頂疾馳;鄭轉率兩千蟬夜叉與三千精銳南火組成的聯軍,正逆行潛蹤,在帛先生的幫助下,悄然趕赴大燕南方的紅瑤城;鎮西王在南理南部,平州界內,迎來了燕軍主力。
南理人的最後一戰,到時候了。
鎮西王把目光從天邊收回,轉目望向前方敵陣,縱橫盾陣、弓弩陣、刀步、槍步、輕重騎兵、免甲輕身左短弩右長刀的精銳跳蕩……來自三個方向的燕國軍團,每一座都軍容整齊、每一座都是全兵種的配備,每一座都一眼望不到頭!
刀戈指天如林、旌旗蔽日如雲,燕人威風凜冽,摧人眼。
曾幾何時,鎮西王麾下也有這樣的雄兵。拋開數量不論,他在西關訓練出的精銳兒郎,比起眼前的燕軍也不遑多讓。可惜如今……王爺心裡嘆了口氣,回頭望向身後的兵卒們。
雖然和燕軍的規模無法相比,但六萬人的陣勢,對如今的南理而言著實算得龐大了,擺在戰場上,也是望不到頭的偌大一片。可是南理人的陣容……無論鎮西王怎麼看都是亂糟糟的。
哪怕士兵站得再筆直、哪怕他們把隊伍排列得再整齊,落在行家眼中仍是一個字:亂。
亂是因為搭配失度。六萬人的大軍,就只有一千弓弩手,騎兵卻占到了全軍四成以上,須知他們是守御方,騎兵太多反倒是累贅,至於步兵的盾、刀、戈的搭配就更不成比例了……莫說鎮西王,就連華嚴這種不起眼的小將領都有些看不下去。
兩軍鏖戰,以陣相衝、相搏,是以對軍中的搭配要求極為嚴格,像現在這樣的南理軍隊,戰士們空有一腔熱血,真到打起來的時候也只能徒喚奈何。
若放在以前,有人指著平州的南理軍隊對華嚴說:這就是你家最有名的大帥、鎮西王排出來的陣容。華嚴非得放聲大笑不可,但是現在,不可能的事情真真切切地成了現實、擺在眼前。
不是鎮西王不懂得排兵布陣,他也沒有辦法的。這支南理軍隊不是從駐紮各處的大營抽調組合的,它是臨時拼湊出來的。
六萬兵的主力來自兩處:一是南理各處游散的小隊、敗兵,另則來自撤退沿線徵兆的青年義勇。
再簡單不過的道理,敗兵能逃得性命,自然要跑得快、自然也就以騎兵居多,至於青年義勇就更不用說了,鎮西王能為他們湊齊衣甲、發放兵刃就已經難能可貴了,又哪還有能力分配兵種、更沒有時間加以訓練。
敗兵和義勇臨時拼湊的軍隊。相比之下,倒是以前駐守白鼓樓、訓練不勤、軍務不重、幾乎都沒受過戰火洗鍊的華嚴和他的小股部隊,幾乎都成了核心精銳。
所以華嚴這隊人馬被安排到了軍陣前列。
強敵漸行漸近,看看人家的軍威,再想想自家的陣容,華嚴心中苦笑不已,至於恐懼……連他自己都沒想到的,自己居然不怎麼覺得害怕,充其量只是有些緊張。
來參加這場『背水一戰』,即便嘴上絕對不去說、心中儘量不去想,但意識深處又怎麼會沒有一重『送死』的覺悟呢?明知送死還要來,當然不是因為這最後的六萬勇士都是傻瓜,戰士要報國、義勇要報仇,而更重要的,是在報國、報仇之上的另一重原因:燕殘暴。
只從燕人一路打過來時掀起的屠殺便可見一斑:今天苟活一時,今生就要被欺凌一世了!
或許是前生真的犯下了重大罪孽,今世才會遭遇如此大難?與其如此,倒不如再入輪迴……既然有了送死的決心、覺悟,那所有一切都變得簡單了,所差的僅在於:陪葬。
如果能拉上一兩個燕兵一起跳進黃泉,那簡直就是完美了!
正胡思亂想的時候,一陣馬蹄聲響起,鎮西王帶著軍中將領策馬巡兵,老頭子面無表情、目光渾濁,完全看不出情緒,與往日裡唯一的一點區別僅在於,在巡兵時他的嘴唇翕動,不知在默默地念叨著什麼。
華嚴望住王爺的嘴巴,仔細去追究著口型,片刻後終於恍然大悟,老頭子反反覆覆,一直在嘮叨著三個字:瓜伢子。
這邊巡兵完畢,那邊燕軍入陣。
隨著中軍一聲號令,燕國大軍止步,原本充斥於天地間、充斥於南理人耳鼓中的轟轟腳步驟然散去。
突然安靜下來的世界,只剩壓抑與憋脹。
正式開戰之前,雙方總要說上幾句話,尤其大燕、南理都是漢統國家,表面上的規矩也就分外講究些,不能好像蠻子打架似的二話不說直接火拼。不過從折橋關開戰兩國一直打到現在,戰前振喝已經成了定式。
南理人會罵燕人貪婪無信冒犯別國;
第一四七章 死戰
一輪日出,兩般滋味。
穆桐眼前的曙光欣欣蓬勃,濃濃的生機潑染四方,大好黎明喚醒千萬生靈,不由得他不振作、不振奮。打從心眼裡翻起的快活,讓他身上三萬六千隻毛孔都在緩緩地舒張、開闔,無以言表地愜意。鄭桐是燕國大將、征南元帥,所有攻入南理境內的燕兵將,唯他馬首是瞻。
任闋目中的朝霞卻死氣沉沉,殷紅如血塗抹天邊,便是這道血色,怕是用不了多久就會從天邊蔓延到身旁、到腳下,雖然還沒開始,但他仿佛已經聽到那嘶聲慘嚎、看到那屍身倒地……任闋是南理的王爺,鎮西王。
同一個清晨里,宋陽一行剛剛離開多蘭城,正向著西北雪頂疾馳;鄭轉率兩千蟬夜叉與三千精銳南火組成的聯軍,正逆行潛蹤,在帛先生的幫助下,悄然趕赴大燕南方的紅瑤城;鎮西王在南理南部,平州界內,迎來了燕軍主力。
南理人的最後一戰,到時候了。
鎮西王把目光從天邊收回,轉目望向前方敵陣,縱橫盾陣、弓弩陣、刀步、槍步、輕重騎兵、免甲輕身左短弩右長刀的精銳跳蕩……來自三個方向的燕國軍團,每一座都軍容整齊、每一座都是全兵種的配備,每一座都一眼望不到頭!
刀戈指天如林、旌旗蔽日如雲,燕人威風凜冽,摧人眼。
曾幾何時,鎮西王麾下也有這樣的雄兵。拋開數量不論,他在西關訓練出的精銳兒郎,比起眼前的燕軍也不遑多讓。可惜如今……王爺心裡嘆了口氣,回頭望向身後的兵卒們。
雖然和燕軍的規模無法相比,但六萬人的陣勢,對如今的南理而言著實算得龐大了,擺在戰場上,也是望不到頭的偌大一片。可是南理人的陣容……無論鎮西王怎麼看都是亂糟糟的。
哪怕士兵站得再筆直、哪怕他們把隊伍排列得再整齊,落在行家眼中仍是一個字:亂。
亂是因為搭配失度。六萬人的大軍,就只有一千弓弩手,騎兵卻占到了全軍四成以上,須知他們是守御方,騎兵太多反倒是累贅,至於步兵的盾、刀、戈的搭配就更不成比例了……莫說鎮西王,就連華嚴這種不起眼的小將領都有些看不下去。
兩軍鏖戰,以陣相衝、相搏,是以對軍中的搭配要求極為嚴格,像現在這樣的南理軍隊,戰士們空有一腔熱血,真到打起來的時候也只能徒喚奈何。
若放在以前,有人指著平州的南理軍隊對華嚴說:這就是你家最有名的大帥、鎮西王排出來的陣容。華嚴非得放聲大笑不可,但是現在,不可能的事情真真切切地成了現實、擺在眼前。
不是鎮西王不懂得排兵布陣,他也沒有辦法的。這支南理軍隊不是從駐紮各處的大營抽調組合的,它是臨時拼湊出來的。
六萬兵的主力來自兩處:一是南理各處游散的小隊、敗兵,另則來自撤退沿線徵兆的青年義勇。
再簡單不過的道理,敗兵能逃得性命,自然要跑得快、自然也就以騎兵居多,至於青年義勇就更不用說了,鎮西王能為他們湊齊衣甲、發放兵刃就已經難能可貴了,又哪還有能力分配兵種、更沒有時間加以訓練。
敗兵和義勇臨時拼湊的軍隊。相比之下,倒是以前駐守白鼓樓、訓練不勤、軍務不重、幾乎都沒受過戰火洗鍊的華嚴和他的小股部隊,幾乎都成了核心精銳。
所以華嚴這隊人馬被安排到了軍陣前列。
強敵漸行漸近,看看人家的軍威,再想想自家的陣容,華嚴心中苦笑不已,至於恐懼……連他自己都沒想到的,自己居然不怎麼覺得害怕,充其量只是有些緊張。
來參加這場『背水一戰』,即便嘴上絕對不去說、心中儘量不去想,但意識深處又怎麼會沒有一重『送死』的覺悟呢?明知送死還要來,當然不是因為這最後的六萬勇士都是傻瓜,戰士要報國、義勇要報仇,而更重要的,是在報國、報仇之上的另一重原因:燕殘暴。
只從燕人一路打過來時掀起的屠殺便可見一斑:今天苟活一時,今生就要被欺凌一世了!
或許是前生真的犯下了重大罪孽,今世才會遭遇如此大難?與其如此,倒不如再入輪迴……既然有了送死的決心、覺悟,那所有一切都變得簡單了,所差的僅在於:陪葬。
如果能拉上一兩個燕兵一起跳進黃泉,那簡直就是完美了!
正胡思亂想的時候,一陣馬蹄聲響起,鎮西王帶著軍中將領策馬巡兵,老頭子面無表情、目光渾濁,完全看不出情緒,與往日裡唯一的一點區別僅在於,在巡兵時他的嘴唇翕動,不知在默默地念叨著什麼。
華嚴望住王爺的嘴巴,仔細去追究著口型,片刻後終於恍然大悟,老頭子反反覆覆,一直在嘮叨著三個字:瓜伢子。
這邊巡兵完畢,那邊燕軍入陣。
隨著中軍一聲號令,燕國大軍止步,原本充斥於天地間、充斥於南理人耳鼓中的轟轟腳步驟然散去。
突然安靜下來的世界,只剩壓抑與憋脹。
正式開戰之前,雙方總要說上幾句話,尤其大燕、南理都是漢統國家,表面上的規矩也就分外講究些,不能好像蠻子打架似的二話不說直接火拼。不過從折橋關開戰兩國一直打到現在,戰前振喝已經成了定式。
南理人會罵燕人貪婪無信冒犯別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