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8頁
隨著大量被驅逐的田莊管事、太監返回京城,整個皇城內象炸了窩一般,群情激昂,紛紛上朝向李豫告狀,但李豫早有準備,一一列舉各人違法霸田、蓄奴、募兵的事實,令上告人啞口無言,李豫又定宗室李瑝、李岵及皇親薛華擅殺之罪,賜其自盡,各宗室權貴只得含恨而止。
江南的土改如春風沐雨,傳遍了神州大地,儘管各地官府阻撓,但渴望土地、渴望糧食的百姓們依然成群結隊向江南涌去,僅大曆四年一年間,從各地遷往江南、淮南的百姓就達一百一十萬戶,使江南東道、淮南道的人口一舉突破了二百五十萬戶,所遷來的百姓皆租種官田,每年交一成半的佃租,且免掉了田賦,只要種滿八年,皆可入籍授田,此時李月方才深刻理解到崔煥堅持要由官府控制大部分糧田的重要性,否則,他將無法應對大量湧入的移民潮。
大曆四年三月,夷州由降卒所開墾的五萬頃稻田大熟,扣除其鋤、斧、鋼鐮、種子及人畜食用、絹布支出等成本,共得餘糧三百萬斛,李月當即赦免四萬降卒,以人均五十畝地授之,並准其家人搬來成戶,在所得餘糧中,一百萬斛均撥給個人,一時間歡聲如雷,人人感激稱頌不已。
大曆四年四月,徐明謙運送二百萬斛米至瀏河港,金陵府用其中的一百萬斛以工代賑安排移民廣修路橋。又將另外一百萬斛全部運往長安,作為朝廷不干涉其將在淮南道進行土改的交換條件。
第三部 經略江南 卷三 春江水暖鴨先知 第四十三章 子嗣
“夫君在想什麼呢?”
趙綠敏把一杯‘剡溪茗’ 輕輕放在李月的桌上,見李月望著窗外出神,不禁輕聲問道。
李月轉過身來,抬手攏了攏妻子的發端,微笑著反問道:
“晨兒呢?怎麼不見他跟你來?”
“他去讀書去了,這兩天讀《漢書》,他頗有興趣,睡覺時還拿著書不肯放下。”
“這個小子自以為讀了幾本書就可以藐視天下,整天和我辯論限田令的得失,他小小年紀,懂得什麼?”
趙綠敏嫣然一笑,饒有興趣的問道:
“晨兒才七歲,先生卻說他的見識已經超過二十歲,堪稱神童,可惜他從不和我談這些,夫君不妨給我說說,晨兒都說些什麼?”
“他與我辯論說為什麼對權貴的收田要推到幾年後才進行,當初剛到江南之時完全就可以採用雷霆手段,否則也不會白白犧牲了蕭隱大人。”
“蕭大人是他的第一任先生,他自然念念不忘,不過夫君,我也不明白當時你為什麼不直接收田,卻要拖到今天。”
李月笑了笑,拉妻子坐下,緩緩的說道:
“我當時也曾想過一鼓作氣而為,但後來崔大人來後我才明白,如果我當時強行做了,江南東道一地或許會獨善,但天下可能就要因此大亂。你可知道這次繳獲了足足有三萬件兵器,而且上面均刻有編號,可見這三萬把兵器都有主人,就算他們不堪一擊,也得擊中目標才行,但當時什麼情況都不知道,連張杰都差點被水淹得全軍覆沒,一旦軍隊被拖住,百姓傷亡慘重不說,更重要是我怎麼來對付外來的入侵,張知節在洛陽、田承嗣在魏州、還有李懷仙等都已集結兵力,躍躍欲試,他們哪裡是想來江南,不過是想趁機起事罷了,若皇上礙於情面不管,勢必激起宗室權貴的強烈不滿,在魚朝恩掌握禁軍的情況下,廢帝極有可能。若皇上真的被廢,引發諸王爭位,倘若新帝名不正,那大唐江山就可能由此分裂,這樣一來,我李月豈不成了千古罪人,一旦江南淪陷,還有什麼限田可言。不過晨兒才七歲,能和我辯這些,已經很不錯了。”
“可今天夫君怎麼就做到了?”
“事易時移,時機已經成熟,一方面我已經把江南的土地狀況完全掌握,尤其是那些大戶權貴的情況,如有多少地、有多少私軍、他們的背景等等情況都一清二楚,更重要是發動了民眾,讓他們的反抗不得人心。所以在短短的一個半月內就完全解決,不留一點隱患,兵力再迅速集結,可謂三年隱忍,一朝爆發,從這個角度上也可以說收田的行動三年前就開始了,我真是越來越佩服崔大人,手段老辣、百無一疏。”
“夫君得崔大人為輔,是江南百姓之幸,妾身不宜多問政事,只是剛才夫君臨窗所思,可是為王儲之事?”
“是!崔大人勸我早定世子,以服百官,我這幾天就是在想此事?”
“難道晨兒不適合做世子嗎?”
趙綠敏的心一下子緊了起來,他了解丈夫,言出必行,很少這樣猶豫不決的,這說明兒子李晨並不符合丈夫的要求。
果然李月嘆了一口氣,看著妻子說道:
“晨兒是我的獨子,按理我別無選擇,但我實在不放心他,從不利的一面講,他的一些想法非常可怕,現在雖是孩童,但我覺得有些想法已經開始在他頭腦中定型,倘若有一天他主持大局,遲早會毀了整個江南的改革。”
“晨兒有什麼想法讓夫君如此擔心呢?”
“前日我和他討論漢哀帝改元和王莽限田之事,在這個問題上我們的意見極其相左,漢哀帝改元和王莽限田都是當時朝廷限田令的一個延續,西漢末年土地兼併嚴重、民不聊生,漢哀帝不得已推行限田令,但因其才能有限和用人不當而使限田令成一紙空文,到了王莽時,也繼續推行限田,但他採取的“托古改制”誠然是其奪權的一個手段,按在實際進行限田時,也竟然採用了此法,他過分迷戀儒家經學,企圖用儒家經學重建一個理想世界,卻無視漢朝遺留下來的十分嚴峻地社會問題,不肯面對現實,為了擺脫困境,他改革的著眼點不是向前看,而是向後看,改革的一切理論根據就是一部儒家經典《周禮》,企圖勸說豪強權貴放棄土地私有、恢復井田制,又勸權貴們行周禮,自覺放棄土地和奴隸,這無疑痴人說夢。但晨兒竟然認為當時的出發點是對的,應該遵從儒家的學說來改革,只是手段錯了,用的經典也錯了,並說我用武力奪田不符儒家‘仁恕’的禮制,你說這讓我如何不擔心,小小年紀就這樣被儒家思想所影響,我擔心將來他領江南東道,遲早要走回老路去。”
江南的土改如春風沐雨,傳遍了神州大地,儘管各地官府阻撓,但渴望土地、渴望糧食的百姓們依然成群結隊向江南涌去,僅大曆四年一年間,從各地遷往江南、淮南的百姓就達一百一十萬戶,使江南東道、淮南道的人口一舉突破了二百五十萬戶,所遷來的百姓皆租種官田,每年交一成半的佃租,且免掉了田賦,只要種滿八年,皆可入籍授田,此時李月方才深刻理解到崔煥堅持要由官府控制大部分糧田的重要性,否則,他將無法應對大量湧入的移民潮。
大曆四年三月,夷州由降卒所開墾的五萬頃稻田大熟,扣除其鋤、斧、鋼鐮、種子及人畜食用、絹布支出等成本,共得餘糧三百萬斛,李月當即赦免四萬降卒,以人均五十畝地授之,並准其家人搬來成戶,在所得餘糧中,一百萬斛均撥給個人,一時間歡聲如雷,人人感激稱頌不已。
大曆四年四月,徐明謙運送二百萬斛米至瀏河港,金陵府用其中的一百萬斛以工代賑安排移民廣修路橋。又將另外一百萬斛全部運往長安,作為朝廷不干涉其將在淮南道進行土改的交換條件。
第三部 經略江南 卷三 春江水暖鴨先知 第四十三章 子嗣
“夫君在想什麼呢?”
趙綠敏把一杯‘剡溪茗’ 輕輕放在李月的桌上,見李月望著窗外出神,不禁輕聲問道。
李月轉過身來,抬手攏了攏妻子的發端,微笑著反問道:
“晨兒呢?怎麼不見他跟你來?”
“他去讀書去了,這兩天讀《漢書》,他頗有興趣,睡覺時還拿著書不肯放下。”
“這個小子自以為讀了幾本書就可以藐視天下,整天和我辯論限田令的得失,他小小年紀,懂得什麼?”
趙綠敏嫣然一笑,饒有興趣的問道:
“晨兒才七歲,先生卻說他的見識已經超過二十歲,堪稱神童,可惜他從不和我談這些,夫君不妨給我說說,晨兒都說些什麼?”
“他與我辯論說為什麼對權貴的收田要推到幾年後才進行,當初剛到江南之時完全就可以採用雷霆手段,否則也不會白白犧牲了蕭隱大人。”
“蕭大人是他的第一任先生,他自然念念不忘,不過夫君,我也不明白當時你為什麼不直接收田,卻要拖到今天。”
李月笑了笑,拉妻子坐下,緩緩的說道:
“我當時也曾想過一鼓作氣而為,但後來崔大人來後我才明白,如果我當時強行做了,江南東道一地或許會獨善,但天下可能就要因此大亂。你可知道這次繳獲了足足有三萬件兵器,而且上面均刻有編號,可見這三萬把兵器都有主人,就算他們不堪一擊,也得擊中目標才行,但當時什麼情況都不知道,連張杰都差點被水淹得全軍覆沒,一旦軍隊被拖住,百姓傷亡慘重不說,更重要是我怎麼來對付外來的入侵,張知節在洛陽、田承嗣在魏州、還有李懷仙等都已集結兵力,躍躍欲試,他們哪裡是想來江南,不過是想趁機起事罷了,若皇上礙於情面不管,勢必激起宗室權貴的強烈不滿,在魚朝恩掌握禁軍的情況下,廢帝極有可能。若皇上真的被廢,引發諸王爭位,倘若新帝名不正,那大唐江山就可能由此分裂,這樣一來,我李月豈不成了千古罪人,一旦江南淪陷,還有什麼限田可言。不過晨兒才七歲,能和我辯這些,已經很不錯了。”
“可今天夫君怎麼就做到了?”
“事易時移,時機已經成熟,一方面我已經把江南的土地狀況完全掌握,尤其是那些大戶權貴的情況,如有多少地、有多少私軍、他們的背景等等情況都一清二楚,更重要是發動了民眾,讓他們的反抗不得人心。所以在短短的一個半月內就完全解決,不留一點隱患,兵力再迅速集結,可謂三年隱忍,一朝爆發,從這個角度上也可以說收田的行動三年前就開始了,我真是越來越佩服崔大人,手段老辣、百無一疏。”
“夫君得崔大人為輔,是江南百姓之幸,妾身不宜多問政事,只是剛才夫君臨窗所思,可是為王儲之事?”
“是!崔大人勸我早定世子,以服百官,我這幾天就是在想此事?”
“難道晨兒不適合做世子嗎?”
趙綠敏的心一下子緊了起來,他了解丈夫,言出必行,很少這樣猶豫不決的,這說明兒子李晨並不符合丈夫的要求。
果然李月嘆了一口氣,看著妻子說道:
“晨兒是我的獨子,按理我別無選擇,但我實在不放心他,從不利的一面講,他的一些想法非常可怕,現在雖是孩童,但我覺得有些想法已經開始在他頭腦中定型,倘若有一天他主持大局,遲早會毀了整個江南的改革。”
“晨兒有什麼想法讓夫君如此擔心呢?”
“前日我和他討論漢哀帝改元和王莽限田之事,在這個問題上我們的意見極其相左,漢哀帝改元和王莽限田都是當時朝廷限田令的一個延續,西漢末年土地兼併嚴重、民不聊生,漢哀帝不得已推行限田令,但因其才能有限和用人不當而使限田令成一紙空文,到了王莽時,也繼續推行限田,但他採取的“托古改制”誠然是其奪權的一個手段,按在實際進行限田時,也竟然採用了此法,他過分迷戀儒家經學,企圖用儒家經學重建一個理想世界,卻無視漢朝遺留下來的十分嚴峻地社會問題,不肯面對現實,為了擺脫困境,他改革的著眼點不是向前看,而是向後看,改革的一切理論根據就是一部儒家經典《周禮》,企圖勸說豪強權貴放棄土地私有、恢復井田制,又勸權貴們行周禮,自覺放棄土地和奴隸,這無疑痴人說夢。但晨兒竟然認為當時的出發點是對的,應該遵從儒家的學說來改革,只是手段錯了,用的經典也錯了,並說我用武力奪田不符儒家‘仁恕’的禮制,你說這讓我如何不擔心,小小年紀就這樣被儒家思想所影響,我擔心將來他領江南東道,遲早要走回老路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