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2頁
「師傅,我們現在怎麼辦?」
朱高熙跳了起來,驚慌失措道:「難道要我背上弒父之名嗎?」
「不!燕王殿下是被他的親兵主將楊彥所殺,楊彥和南朝勾結,背主求榮。」
呂思遠擦去眼角淚水,冷然道:「現在要立刻下令,殺盡王爺的親兵,不准一個人逃脫。」
……
天啟二年正月二十二日,燕王朱棣被其次子誤殺身亡,朱高熙殺盡其親兵,卻把責任推給了南朝,他隨即攻占太原,以太原為都城,自立為燕王,並向兄長朱高熾下最後通牒,命其向自己投降。
得知父王被殺的消息,朱高熾悲痛萬分,他下令滿城舉哀,並檄文天下,揭露朱高熙弒父的罪惡,同時在大將朱能的擁立下,朱高熾繼位燕王,這樣,北方出現了兩個燕王,他們已經勢不兩立,朱高熙搶先一步,他親率六萬大軍從井陘進攻河北,朱高熾也急令大將朱能率五萬軍迎戰,內戰的風雲在激盪在燕地上空。
……
政事堂天寶閣內,七位平章事正在商議放開匠籍和向琉球大島移民的事情,放開匠籍是新任工部尚書卓敬的建議,這也是順應商業發展的要求,隨著商業的蓬勃發展,大明王朝已經漸漸形成了五大商業中心,京城、杭州府、成都府、武昌府和遼東金州府,商業的發展帶動了手工作坊的興盛。
尤其是江浙一帶的工坊已經出現了規模性經營,蘇州府的絲紡業便是其中的代表,全城手工作坊遍布,其中超過千張織機的人家就有二十戶之多,這樣不僅需要大量的熟練工人,而且對能工巧匠也是極為需求,而目前大明依然實行著嚴格的匠戶制度,僅在京城一地,就有數十萬人之多,這些匠戶都被官府控制,沒有人身自由,即使能接一點散活也必須要得到官府同意,然後子襲父業,代代相傳。
工部尚書卓敬侃侃而談:「各位大臣,我可以舉一個例子,福州林家是有名的造船世家,他在去年夏天便申請了我大明的第一家私人船廠,專門為貿易商打造海船,現在他的訂單已經排到了五年之後,他幾次對我說想擴大規模,希望我能放一些造船匠戶給他,他願意出高薪聘請,但我大明律令,匠戶不能被私人工坊僱傭,這樣就出現了民間苦無工匠無法擴大規模,而京城匠戶又無活可干,生活貧困,同時也不能收徒傳授技藝,這一切就是被一個小小的戶籍所限制,所以工部正式提出取消匠戶限制,以促進我大明工商的繁榮。」
「可如果放開了匠戶,官府的定量怎麼辦?」禮部尚書齊泰有些擔憂道。
李維正笑了笑接口道:「這一點齊大人不用擔心,我們只是放開了匠戶的人身自由,這並不是說能工巧匠們就消失了,官府的活可以交給一些大工坊去做,材料、工人都不用官府再去操心,成本帳私人工坊比我們會算,我們最後只管結帳付錢。」
他站起身又對眾人道:「其實太祖皇帝給官員們定的俸祿並不低,一個官員需要無數農民來養活,可最後大家卻依然一貧如洗,這其中的關鍵就是朝廷的稅賦太少了,大家想想宋朝,工商業發達,朝廷一年的稅收甚至超過一億貫,這是何等富裕,也沒有見什麼農民吃不飽大規模造反的事情,所以我主張以農為本,以工商富國,以海外擴張強國,這樣二十年後,我大明民富國強,又何懼草原北戎!」
眾人皆連連點頭,這時,門外傳來了一陣急促的腳步聲,一名侍衛官出現在門口,他低聲喊道:「相國,有大事!」
李維正見他神情緊張,不由一愣,便走上前問道:「出什麼事了?」
侍衛官在李維正耳邊低語幾句,李維正的眼睛一亮,他點點頭,走回了會議中,他按耐不住心中的激動,對眾人道:「最新消息,太原發生兵變,燕王被其子高熙所殺!」
所有人都被驚呆了,瞬間,天寶閣中歡聲雷動,消息迅速傳到各大朝房,到處都是激動地歡呼聲,整個京城都沸騰了。
……
第二百九十三章 遠方來客
天空晴朗,一朵朵白雲掛在蔚藍色的天空上,海面上波瀾不驚,只有成群地海鷗在海面上盤旋、鳴叫,這是廣州南部的海面,距零仃洋海口還有八十里,一隊二十五艘商船組成的船隊正劈波斬浪地航行在茫茫無際的大海之中,它們鼓足風帆,滿載希望向自己的家鄉疾駛而去。
廣州自古就是南方的通商中心,無論唐宋這裡都是海外貿易極為繁華之港,直到元朝,這裡依然是南方的貿易大港,雖然明初海禁了二十餘年,可一旦解除海禁,這裡的貿易事業便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恢復之快,令人驚訝不已,而大大小小的商人們平時看不見,可這一兩年卻紛紛跳了出來,他撕去了種田者的偽裝,開始重操舊業。
在緊靠廣州港碼頭附近有一處由數十個倉庫組成的建築群,不遠處就是當年李維正辦案的迎賓館,現在又重新恢復為南藩館,由廣東市舶司進行管理,專門給南洋過來的商人暫住,而這幾十個倉庫便是去年才剛剛成立的海商館了,也就是相對於後世的海外貿易創業園,一些有著雄厚資本的大戶人家便已經成立商號了。
這天早上,海商旁的一座茶樓里已是高朋滿座,生意各外興隆,其實不只是今天,這幾天天天如此,原因是零仃洋海口附近的烽火台傳來了消息,兩個月前去勃泥國的商船回來了,使商人們格外興奮,每天一大早便聚集在茶樓里等待消息。
朱高熙跳了起來,驚慌失措道:「難道要我背上弒父之名嗎?」
「不!燕王殿下是被他的親兵主將楊彥所殺,楊彥和南朝勾結,背主求榮。」
呂思遠擦去眼角淚水,冷然道:「現在要立刻下令,殺盡王爺的親兵,不准一個人逃脫。」
……
天啟二年正月二十二日,燕王朱棣被其次子誤殺身亡,朱高熙殺盡其親兵,卻把責任推給了南朝,他隨即攻占太原,以太原為都城,自立為燕王,並向兄長朱高熾下最後通牒,命其向自己投降。
得知父王被殺的消息,朱高熾悲痛萬分,他下令滿城舉哀,並檄文天下,揭露朱高熙弒父的罪惡,同時在大將朱能的擁立下,朱高熾繼位燕王,這樣,北方出現了兩個燕王,他們已經勢不兩立,朱高熙搶先一步,他親率六萬大軍從井陘進攻河北,朱高熾也急令大將朱能率五萬軍迎戰,內戰的風雲在激盪在燕地上空。
……
政事堂天寶閣內,七位平章事正在商議放開匠籍和向琉球大島移民的事情,放開匠籍是新任工部尚書卓敬的建議,這也是順應商業發展的要求,隨著商業的蓬勃發展,大明王朝已經漸漸形成了五大商業中心,京城、杭州府、成都府、武昌府和遼東金州府,商業的發展帶動了手工作坊的興盛。
尤其是江浙一帶的工坊已經出現了規模性經營,蘇州府的絲紡業便是其中的代表,全城手工作坊遍布,其中超過千張織機的人家就有二十戶之多,這樣不僅需要大量的熟練工人,而且對能工巧匠也是極為需求,而目前大明依然實行著嚴格的匠戶制度,僅在京城一地,就有數十萬人之多,這些匠戶都被官府控制,沒有人身自由,即使能接一點散活也必須要得到官府同意,然後子襲父業,代代相傳。
工部尚書卓敬侃侃而談:「各位大臣,我可以舉一個例子,福州林家是有名的造船世家,他在去年夏天便申請了我大明的第一家私人船廠,專門為貿易商打造海船,現在他的訂單已經排到了五年之後,他幾次對我說想擴大規模,希望我能放一些造船匠戶給他,他願意出高薪聘請,但我大明律令,匠戶不能被私人工坊僱傭,這樣就出現了民間苦無工匠無法擴大規模,而京城匠戶又無活可干,生活貧困,同時也不能收徒傳授技藝,這一切就是被一個小小的戶籍所限制,所以工部正式提出取消匠戶限制,以促進我大明工商的繁榮。」
「可如果放開了匠戶,官府的定量怎麼辦?」禮部尚書齊泰有些擔憂道。
李維正笑了笑接口道:「這一點齊大人不用擔心,我們只是放開了匠戶的人身自由,這並不是說能工巧匠們就消失了,官府的活可以交給一些大工坊去做,材料、工人都不用官府再去操心,成本帳私人工坊比我們會算,我們最後只管結帳付錢。」
他站起身又對眾人道:「其實太祖皇帝給官員們定的俸祿並不低,一個官員需要無數農民來養活,可最後大家卻依然一貧如洗,這其中的關鍵就是朝廷的稅賦太少了,大家想想宋朝,工商業發達,朝廷一年的稅收甚至超過一億貫,這是何等富裕,也沒有見什麼農民吃不飽大規模造反的事情,所以我主張以農為本,以工商富國,以海外擴張強國,這樣二十年後,我大明民富國強,又何懼草原北戎!」
眾人皆連連點頭,這時,門外傳來了一陣急促的腳步聲,一名侍衛官出現在門口,他低聲喊道:「相國,有大事!」
李維正見他神情緊張,不由一愣,便走上前問道:「出什麼事了?」
侍衛官在李維正耳邊低語幾句,李維正的眼睛一亮,他點點頭,走回了會議中,他按耐不住心中的激動,對眾人道:「最新消息,太原發生兵變,燕王被其子高熙所殺!」
所有人都被驚呆了,瞬間,天寶閣中歡聲雷動,消息迅速傳到各大朝房,到處都是激動地歡呼聲,整個京城都沸騰了。
……
第二百九十三章 遠方來客
天空晴朗,一朵朵白雲掛在蔚藍色的天空上,海面上波瀾不驚,只有成群地海鷗在海面上盤旋、鳴叫,這是廣州南部的海面,距零仃洋海口還有八十里,一隊二十五艘商船組成的船隊正劈波斬浪地航行在茫茫無際的大海之中,它們鼓足風帆,滿載希望向自己的家鄉疾駛而去。
廣州自古就是南方的通商中心,無論唐宋這裡都是海外貿易極為繁華之港,直到元朝,這裡依然是南方的貿易大港,雖然明初海禁了二十餘年,可一旦解除海禁,這裡的貿易事業便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恢復之快,令人驚訝不已,而大大小小的商人們平時看不見,可這一兩年卻紛紛跳了出來,他撕去了種田者的偽裝,開始重操舊業。
在緊靠廣州港碼頭附近有一處由數十個倉庫組成的建築群,不遠處就是當年李維正辦案的迎賓館,現在又重新恢復為南藩館,由廣東市舶司進行管理,專門給南洋過來的商人暫住,而這幾十個倉庫便是去年才剛剛成立的海商館了,也就是相對於後世的海外貿易創業園,一些有著雄厚資本的大戶人家便已經成立商號了。
這天早上,海商旁的一座茶樓里已是高朋滿座,生意各外興隆,其實不只是今天,這幾天天天如此,原因是零仃洋海口附近的烽火台傳來了消息,兩個月前去勃泥國的商船回來了,使商人們格外興奮,每天一大早便聚集在茶樓里等待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