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0頁
其實張玉並不知道,李維正原本並不想隱瞞,是準備使用燧發槍,但是他發現已經沒有必要了,燕軍在炮火的轟擊下,已經陣腳大亂、鬥志全無,開始有崩潰的跡象,所以他便直接投入騎兵進行最後一擊。
他相信平安不會讓自己失望,事實上,平安真的就是燕軍的克星,在他率領騎兵的衝擊下,燕軍敗象已現,張玉見大事不妙,大喊聲一聲:「撤軍!」
他剛喊完這一聲,忽然發現平安就在百步外,用一桿兩尺長的鐵管對準了自己,還沒等他反應過來,平安咧嘴一笑,他手中的鐵管噴出一道耀眼的火焰,張玉額頭一線劇痛,他忽然眼前一黑,一頭栽倒下馬。
建文二年六月底,三萬燕軍先鋒在鳳陽幾乎全軍覆沒,最後逃回濟南的騎兵僅三千餘人。大將張玉陣亡。
……
第二百六十章 奉旨入朝(上)
鳳陽大捷的消息,如一陣風似的傳遍了京城的大街小巷,無數百姓為之歡欣雀躍,儘管這場戰役只是皇族之間的奪位戰,但它卻影響著每一個平頭百姓的切身利益,就在鳳陽大捷傳來後,京城的米價立刻跌了四成,這足以讓每一個平頭百姓都欣喜若狂。
但鳳陽大捷的消息在朝廷官員中卻是喜憂參半,勝利固然是解了鳳陽的危機,但這一戰卻不是朝廷軍隊打的,偏偏又是李維正所為,提到這個名字,很多官員都會把它和錦衣衛聯繫起來,還有廣東剝皮事件,時隔數年,但現在很多人都還記得清楚,因此,鳳陽在大捷在朝廷卻顯然很平淡,偶然有人談起,眾人只是淡淡『哦!』一聲,似乎沒有把此事放在心上。
和大部分官員僅僅只是淡然處之不同,黃子澄對李維正在鳳陽獲勝的消息,卻是感到了一種恐慌,儘管在李景隆一事上他變得異常低調,但這個消息還是讓他不顧一切地來找朱允炆。
此時朱允炆的心情也是喜憂參半,半個月前,當燕軍前鋒打到滁州時,他甚至連遷都的心都有了,為了能擊退燕軍,他把最後守護京城的八萬軍全部交給徐輝祖,命他渡江去作戰,那是他真的是驚慌失措了,如果當時燕軍另派數千人偷襲京城,那後果將不堪設想,現在三萬燕軍已經被全殲,著實讓朱允炆長長鬆了口氣,不過他也多少有點憂慮,徐輝祖的八萬軍也只和燕軍打了個平手,可李維正的三萬人對三萬人,卻將燕軍全殲了,連燕軍的主將也陣亡,這種差距讓朱允炆不由倒吸一口冷氣。
「陛下,黃大人緊急求見!」
朱允炆微微一怔,自從十萬太學生遊行後,他再也沒有見過黃子澄,他知道黃子澄羞於見人,也不打擾他,怎麼他現在來了?略一轉念,朱允炆便明白了,不用說,這一定是為了李維正之事。
「請他進來見朕!」
太監傳喚去了,片刻,黃子澄匆匆走進來,他跪下行禮道:「臣參見皇帝陛下,願陛下萬歲萬萬歲!」
近一個月未見黃子澄,朱允炆發現他削瘦了很多,他知道這是因為黃子澄對自己極力推薦李景隆負罪太深的緣故,朱允炆心中憐惜,連忙上前扶起他道:「黃愛卿,李景隆之事朕的責任更大於你,若不是朕有心堅持,就算你怎麼勸,也無濟於事,這件事情已經過去了,希望愛卿放眼於將來,輔佐朕把大明江山治理好。」
「陛下的寬容臣感激不盡,臣今天也就是為了大明眼看要發生的危機而來,希望陛下能明白,重用李維正會是陛下的一大失策,李維正屯兵數十萬,狼子野心路人皆知,只是他一直出師無名,所以不敢妄動,陛下用他為五軍大都督時,臣就覺得不妥,現在他竟然擅自出兵,在大明腹地隨意行走,根本不受陛下的約束,試問天下有這樣的臣子嗎?」
說完,黃子澄連連叩首,幾乎是聲淚俱下道:「陛下,李維正雖然能暫時解一時之危,但用他無異於飲鴆止渴,只怕燕王、藍玉未去,天下又多了一個亂臣賊子。」
朱允炆嘆了口氣道:「其實朕也知道李維正後患無窮,但在當前局勢下朕又有什麼選擇呢?朕可下的棋已經不多了,要麼就把皇位讓給燕王,朕做個逍遙王爺去。」
說到這,他又苦笑一聲道:「就怕朕做個逍遙王爺,燕王也不會准許,黃愛卿啊!朕已經是內憂外患,無可選擇了,只能寄希望於這個李維正的野心不要太大了。」
黃子澄默然無語,皇上雖然沒有因李景隆之事責怪他,但他卻能體會到,在皇上心中,還是為李景隆之事對他耿耿於懷,半晌,他無奈地問道:「陛下下一步準備怎麼用他?」
「朕準備召他入朝,正式冊封他五軍大都督一職,並加封遼國公。」
……
定遠縣的大戰已經結束三天了,戰場已經打掃完畢,李維正將燕將張玉厚葬在濠塘山上,在他的墓碑上刻著『大明徵元將軍張玉之墓』,李維正默默凝視著他的墳墓,他的腦海里卻出現了韓淡定的墓,孤零零的墳塋上,一朵白花在風中搖曳,如果沒有燕王的野心,這些都是大明的優秀將領,只可惜他們才能的沒有用到為大明開拓疆土之上。
李維正輕輕嘆了口氣,轉身對步兵指揮使鄧戩道:「那些戰俘都好好善待,傷者派軍醫給他們療傷,並告訴他們,等戰爭結束後,我會全部將他們釋放回家。」
「屬下一定轉告他們。」
他相信平安不會讓自己失望,事實上,平安真的就是燕軍的克星,在他率領騎兵的衝擊下,燕軍敗象已現,張玉見大事不妙,大喊聲一聲:「撤軍!」
他剛喊完這一聲,忽然發現平安就在百步外,用一桿兩尺長的鐵管對準了自己,還沒等他反應過來,平安咧嘴一笑,他手中的鐵管噴出一道耀眼的火焰,張玉額頭一線劇痛,他忽然眼前一黑,一頭栽倒下馬。
建文二年六月底,三萬燕軍先鋒在鳳陽幾乎全軍覆沒,最後逃回濟南的騎兵僅三千餘人。大將張玉陣亡。
……
第二百六十章 奉旨入朝(上)
鳳陽大捷的消息,如一陣風似的傳遍了京城的大街小巷,無數百姓為之歡欣雀躍,儘管這場戰役只是皇族之間的奪位戰,但它卻影響著每一個平頭百姓的切身利益,就在鳳陽大捷傳來後,京城的米價立刻跌了四成,這足以讓每一個平頭百姓都欣喜若狂。
但鳳陽大捷的消息在朝廷官員中卻是喜憂參半,勝利固然是解了鳳陽的危機,但這一戰卻不是朝廷軍隊打的,偏偏又是李維正所為,提到這個名字,很多官員都會把它和錦衣衛聯繫起來,還有廣東剝皮事件,時隔數年,但現在很多人都還記得清楚,因此,鳳陽在大捷在朝廷卻顯然很平淡,偶然有人談起,眾人只是淡淡『哦!』一聲,似乎沒有把此事放在心上。
和大部分官員僅僅只是淡然處之不同,黃子澄對李維正在鳳陽獲勝的消息,卻是感到了一種恐慌,儘管在李景隆一事上他變得異常低調,但這個消息還是讓他不顧一切地來找朱允炆。
此時朱允炆的心情也是喜憂參半,半個月前,當燕軍前鋒打到滁州時,他甚至連遷都的心都有了,為了能擊退燕軍,他把最後守護京城的八萬軍全部交給徐輝祖,命他渡江去作戰,那是他真的是驚慌失措了,如果當時燕軍另派數千人偷襲京城,那後果將不堪設想,現在三萬燕軍已經被全殲,著實讓朱允炆長長鬆了口氣,不過他也多少有點憂慮,徐輝祖的八萬軍也只和燕軍打了個平手,可李維正的三萬人對三萬人,卻將燕軍全殲了,連燕軍的主將也陣亡,這種差距讓朱允炆不由倒吸一口冷氣。
「陛下,黃大人緊急求見!」
朱允炆微微一怔,自從十萬太學生遊行後,他再也沒有見過黃子澄,他知道黃子澄羞於見人,也不打擾他,怎麼他現在來了?略一轉念,朱允炆便明白了,不用說,這一定是為了李維正之事。
「請他進來見朕!」
太監傳喚去了,片刻,黃子澄匆匆走進來,他跪下行禮道:「臣參見皇帝陛下,願陛下萬歲萬萬歲!」
近一個月未見黃子澄,朱允炆發現他削瘦了很多,他知道這是因為黃子澄對自己極力推薦李景隆負罪太深的緣故,朱允炆心中憐惜,連忙上前扶起他道:「黃愛卿,李景隆之事朕的責任更大於你,若不是朕有心堅持,就算你怎麼勸,也無濟於事,這件事情已經過去了,希望愛卿放眼於將來,輔佐朕把大明江山治理好。」
「陛下的寬容臣感激不盡,臣今天也就是為了大明眼看要發生的危機而來,希望陛下能明白,重用李維正會是陛下的一大失策,李維正屯兵數十萬,狼子野心路人皆知,只是他一直出師無名,所以不敢妄動,陛下用他為五軍大都督時,臣就覺得不妥,現在他竟然擅自出兵,在大明腹地隨意行走,根本不受陛下的約束,試問天下有這樣的臣子嗎?」
說完,黃子澄連連叩首,幾乎是聲淚俱下道:「陛下,李維正雖然能暫時解一時之危,但用他無異於飲鴆止渴,只怕燕王、藍玉未去,天下又多了一個亂臣賊子。」
朱允炆嘆了口氣道:「其實朕也知道李維正後患無窮,但在當前局勢下朕又有什麼選擇呢?朕可下的棋已經不多了,要麼就把皇位讓給燕王,朕做個逍遙王爺去。」
說到這,他又苦笑一聲道:「就怕朕做個逍遙王爺,燕王也不會准許,黃愛卿啊!朕已經是內憂外患,無可選擇了,只能寄希望於這個李維正的野心不要太大了。」
黃子澄默然無語,皇上雖然沒有因李景隆之事責怪他,但他卻能體會到,在皇上心中,還是為李景隆之事對他耿耿於懷,半晌,他無奈地問道:「陛下下一步準備怎麼用他?」
「朕準備召他入朝,正式冊封他五軍大都督一職,並加封遼國公。」
……
定遠縣的大戰已經結束三天了,戰場已經打掃完畢,李維正將燕將張玉厚葬在濠塘山上,在他的墓碑上刻著『大明徵元將軍張玉之墓』,李維正默默凝視著他的墳墓,他的腦海里卻出現了韓淡定的墓,孤零零的墳塋上,一朵白花在風中搖曳,如果沒有燕王的野心,這些都是大明的優秀將領,只可惜他們才能的沒有用到為大明開拓疆土之上。
李維正輕輕嘆了口氣,轉身對步兵指揮使鄧戩道:「那些戰俘都好好善待,傷者派軍醫給他們療傷,並告訴他們,等戰爭結束後,我會全部將他們釋放回家。」
「屬下一定轉告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