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現在不僅是戰局不利讓他焦慮,京城的混亂局勢也同樣讓他寢食不安,他現在還能隱隱聽見太學生們的怒吼聲,去鎮壓他們,他下不了這個手,可罷免黃子澄,他又於心不忍,朱允炆處於一種兩難的境地。

  他眼睛裡布滿了血絲,背著手在御書房裡來回踱步,這時,一名太監低聲稟報導:「陛下,戶部侍郎卓敬求見。」

  「不見!」

  朱允炆惱怒地一揮手,他當然知道卓敬來幹什麼,三百多大臣的聯名信還在他御案上呢!這不是給他添亂嗎?太監嚇剛要下去,朱允炆又叫住了他,嘆了一口氣道:「你讓他進來吧!」

  片刻,卓敬快步走進了御書房,他跪下行禮道:「臣卓敬參見皇帝陛下。」

  「卓愛卿,起來吧!」

  卓敬站起身道:「陛下,臣有幾個建議,可以穩住當前局勢。」

  朱允炆聽他不是為葉天明之事而來,他有了興趣,立刻道:「卓愛卿快快說來。」

  「陛下,現在的局勢看似紛亂,其實主要原因就是人心不穩,臣是戶部侍郎,很清楚朝廷的錢糧情況,雖然庫中銀錢不足,但糧食是有的,在蘇浙一帶的官倉里還有六百萬石糧食,陛下可急調百萬石進京平抑糧價,首先穩住民心,其次對太學生,陛下應以安撫為主,如果陛下暫時不考慮罷免黃子澄,但至少應罷免李景隆,不能再讓他擔任兵馬大都督,陛下只要滿足太學生們的一點要求,再給他們一點希望,臣想他們是會通情達理,與陛下同舟共濟,共度難關。」

  朱允炆聽得連連點頭,他當即道:「調蘇浙糧食進京一事,可即刻去辦,朕同意了,李景隆當然要罷免他的一切職務。」

  說到這裡,朱允炆嘆了口氣道:「李景隆兩次被任命,朕負有主要責任,朕決定下罪己詔,向天下致歉。」

  卓敬點點頭,敬佩地說道:「陛下虛心雅量,臣深為敬佩,臣還有一個方案,可解眼前戰局危急。」

  朱允炆『騰!』地站了起來,這才是他真正關心的問題,「卓愛卿,你有何方案,快與朕道來!」

  卓敬猶豫一下便道:「臣知道遼東李維正兵精糧足,陛下為何不用他來對付燕王呢?」

  朱允炆呆了一下,他又無力坐了下來,苦笑一聲道:「朕何嘗沒有想過用李維正,但朕又很擔心他會成為董卓第二,所以朕一直拿不定主意。」

  卓敬微微一笑道:「如果陛下是為這個擔心,那陛下就是多慮了,此一時,彼一時,董卓之所以能出現是因為漢末朝廷腐敗,民不聊生,各地諸侯並起,漢室已經式微,董卓才能行虎狼之事,而現在大明剛剛建國,太祖修養生息,使百姓能安居樂業,陛下又推行新政,得天下士人之心,李維正不過是地方一軍閥,就算他想效仿董卓,天下人又豈能容他,再者,他實力已經擺在那裡了,如果他真有心叛逆,現在京城空虛,正是千載難逢的機會,他又為何不來?由此可見,他並沒有謀逆之心,只不過他很謹慎,怕朝廷奪了他的軍權,所以臣提議陛下用他來對付燕王,大不了陛下承諾將來封他為高麗王,既滿足他為一域之王的野心,又名正言順,臣想他也會欣然接受。」

  朱允炆背著手走了幾步,他忽然回頭問道:「卓愛卿,這些真是你的方案嗎?」

  卓敬跪了下來,惶恐地說道:「臣不敢欺君,這並非是臣的方案,這是葉天明的方案,他已是庶民,不能見皇上,便讓我代他上呈。」

  朱允炆瞥了他一眼,冷笑道:「葉天明不是兩次向天下聲明,他與女婿一刀兩斷了嗎?怎麼現在又提起李維正了,朕不理解啊!」

  卓敬昂聲道:「陛下,葉天明與李維正斷絕翁婿關係,那是私事,可主張用李維正對付燕王,這又是為國為陛下考慮,這是公事,現在朝廷兵源斷絕,而燕王卻日漸勢大,藍玉又如猛虎旁視,還有秦晉二王自立未去,陛下所遇危機,千年來也少見,現在燕王之所以攻打濟南,並非是他認為濟南重要,而是他擔心後方不穩,不敢南下,臣也相信他會派使者與李維正接洽,一旦他們達成協議,那臣就可斷言,燕王必定會放棄濟南而大舉南下,那時,陛下拿什麼抵擋燕王的虎狼之軍?」

  朱允炆又坐了下來,他用手撐著額頭,痛苦地思索著,他確實很擔心,一旦李維正真的平定了燕王,那時誰還能克製得住他?

  卓敬見皇上始終不肯松這個口,他便嘆口氣道:「如果陛下實在不肯用李維正對付燕王,那葉天明還有第二個方案。」

  「說說看,第二個方案是什麼?」

  「讓李維正去對付藍玉!」

  朱允炆心中一動,這個主意倒不錯,讓李維正對付藍玉,那自己就可以把四川的軍隊調回來防禦燕王,李維正和藍玉互相殘殺,最後勝出之人也會實力大損。

  就在這時,門外忽然傳來了一名侍衛驚惶的稟報聲:「陛下,大事不好了,燕王前鋒三萬軍突襲鳳陽,鳳陽已經失守了。」

  「什麼!」朱允炆驚得目瞪口呆,他和卓敬面面相視,半晌,他才驚恐地問道:「卓愛卿,這、這,朕該如何是好?」

  「陛下,臣還是那句話,現在能救陛下者,只有李維正一人。」

  ……

  第二百五十九章 小露鋒芒(下)

  長江的水流在夜幕下如黑色絲絨帶般奔流著,與天空上的銀河帶遙相呼應,幾顆大星星發出璀璨的光芒,這個神秘幽遠的夜色中,一支龐大的船隊在浩淼的江面上劈波前行,東風勁吹,風帆鼓起,這支船隊竟延綿五十里,足足有千船之多,滿載十萬遼東軍向大明腹地而去。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