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2頁
……
第二百五十六章 再出詭計
朱棣回到大營已經是深夜了,正焦急萬分的姚廣孝聞訊迎了出來,「殿下,到底出了什麼事?」
「回帳再細細說給你聽。」朱棣苦笑一聲,直接返回了自己帥帳,他坐下喝了幾口茶,這才把自己的遭遇詳詳細細給姚廣孝說了一遍,最後笑道:「我只是孤注一擲,但沒有想到會是這樣一個結果。」
姚廣孝沉思了片刻,他捋須微笑道:「殿下當真以為李景隆真是那麼愚蠢嗎?」
「我只覺得這裡面透著一種詭異,不符合常理,雖然朱允炆是下旨不准傷我,但李景隆會那麼聽話嗎?要知道在濟南時,朱允炆幾次催他出兵,他卻說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這會兒又聽話遵旨了,實在是矛盾之極。」
姚廣孝笑了笑,「殿下,其實一點也不矛盾,而且非常符合常理,李景隆就是因為對朱允炆有了不忠之心,他才會在戰場上放走殿下,所謂聖旨,不過是他的藉口罷了。」
朱棣有點明白過來了,他連忙問道:「軍師的意思是說,他是故意放走我,做個人情嗎?」
姚廣孝點了點頭,「正是這樣,李景隆雖然在軍事上無能,但他在別的方面並不愚蠢,他能在馮傅案中逃過一劫,說明他還是有點小聰明的,他應該也看出了殿下很可能會最終戰勝朱允炆,所以他要給自己留一條後路。」
朱棣沉吟一下,又問道:「可如果他抓了我,他豈不是在朱允炆麵前立下大功,又何必留什麼後路?」
「這就是他聰明之處了,就算殿下被抓又能怎樣,殿下還有英明的世子在,同樣可以繼承大業,而且朱允炆親自下旨,不准傷及殿下,自然他也不會把殿下怎麼樣,如果世子進攻犀利,朱允炆很有可能最後還會被迫放了殿下,這樣一來,他李景隆就成了殿下的深仇大敵,這就是他的聰明之處了,他就是考慮到有這種可能,才藉口朱允炆的聖旨放過殿下。」
朱棣恍然大悟,他點點頭道:「軍師真是神機妙算,不過李景隆這種兩面三刀之輩,就算他給我再大的人情,我將來也不會用他。」
姚廣孝卻眼睛一眯笑道:「可殿下有沒有想過利用李景隆的這種兩面三刀,一戰擊潰朝廷大軍呢?」
朱棣精神一振道:「計將安出?」
姚廣孝淡淡一笑道:「我聽說李景隆有個極貪賄賂的謀士,可以從他身上找到突破口,不過要委屈一下二王子了。」
……
當天夜裡,燕軍大營里傳出一個不幸的消息,燕王次子朱高熙被流箭射中,不幸身亡,燕王下令舉營哀悼,同時,燕王派使者韓潞連夜入朝廷大營求和。
此時的李景隆並沒有戰平燕軍的喜悅,而且鐵青著臉,望著帳頂不語,今天這一戰,完全是副將何福的指揮,他根本就沒有參與一言,問題還不在這裡,關鍵是何福令如山倒,所有人都當他是主將一般遵循,完全把自己忽略了,現在軍中將士人人都在讚頌何福,這使得李景隆心中極為不滿,但他又找不到指責何福的藉口,當時他自己便遠遠撤離了主戰場。
這時,忽然有人來報:「燕王遣使前來,在大營外等候。」
李景隆愣了一下,他立刻命道:「速將他們迎進了大帳。」
片刻,韓潞走進了帥帳,向他躬身施禮道:「燕王帳下幕僚韓潞參見大帥!」
「原來是韓先生,久聞大名了。」李景隆知道韓潞是燕王手下的第二謀士,他不敢居傲,連忙回禮笑道。
韓潞取出朱棣的親筆信,遞給李景隆沉痛地說道:「刀箭無眼,燕王次子高熙不幸中箭身亡,燕王痛徹於心,已無心再戰,特向李大帥求和,希望李大帥能准許燕王扶柩返回北平,李大帥的恩德,燕王將銘記於心。」
李景隆十分為難,和燕王議和是皇上的事情,他沒有這個權力,可如果不答應,燕王又會將失子之帳算在他頭上。
姚廣孝確實是看透他了,姚廣孝從得到的各種情報中便分析出,李景隆在第一次失敗後,心境漸漸發生了變化,尤其是他曾憂慮地對韓千嬌說過,燕王極可能會奪取大明江山,正是由於他對朱允炆有了不忠之心,所以他才在最關鍵時刻放過了朱棣。
韓潞看出了李景隆的為難,他便笑了笑道:「燕王也知此事事關重大,李大帥需要時間考慮,我可以在營中等侯大帥的最後答覆。」
李景隆點了點頭,「我確實需要好好考慮一下。」
他回頭對親兵道:「送韓先生去休息,好好款待,不得有半點怠慢!」
……
韓潞來到他休息的大帳,他立刻從腰間取下一條鑲滿各種名貴寶石的玉帶,這條玉帶是朱棣從蒙古皇宮中所得,價值連城,他交給事先安排好的一名侍衛道:「速去,按原計劃行動。」
侍衛把玉帶扣在腰間,又換上了明軍的盔甲,借著夜色的掩護,異常迅捷地向大營中間奔去,片刻便消失在黑暗之中。
此時,軍師毛華並不在自己帳營中,而是被李景隆請到了帥帳商議燕王求和一事,李景隆當然是想做這個人情,但他卻找不到的理由,畢竟做得太露骨,會引發軍中大將的嚴重不滿。
毛華聽了李景隆的擔憂便微微一笑道:「大帥,其實這件事大帥根本不用擔心,讓燕王撤退好了,諸將若要追擊,大帥只管說其中有詐,不准他們追就是了,這樣,明著是大帥用兵謹慎,但暗地裡大帥卻給了燕王人情,這不是一舉兩得嗎?」
第二百五十六章 再出詭計
朱棣回到大營已經是深夜了,正焦急萬分的姚廣孝聞訊迎了出來,「殿下,到底出了什麼事?」
「回帳再細細說給你聽。」朱棣苦笑一聲,直接返回了自己帥帳,他坐下喝了幾口茶,這才把自己的遭遇詳詳細細給姚廣孝說了一遍,最後笑道:「我只是孤注一擲,但沒有想到會是這樣一個結果。」
姚廣孝沉思了片刻,他捋須微笑道:「殿下當真以為李景隆真是那麼愚蠢嗎?」
「我只覺得這裡面透著一種詭異,不符合常理,雖然朱允炆是下旨不准傷我,但李景隆會那麼聽話嗎?要知道在濟南時,朱允炆幾次催他出兵,他卻說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這會兒又聽話遵旨了,實在是矛盾之極。」
姚廣孝笑了笑,「殿下,其實一點也不矛盾,而且非常符合常理,李景隆就是因為對朱允炆有了不忠之心,他才會在戰場上放走殿下,所謂聖旨,不過是他的藉口罷了。」
朱棣有點明白過來了,他連忙問道:「軍師的意思是說,他是故意放走我,做個人情嗎?」
姚廣孝點了點頭,「正是這樣,李景隆雖然在軍事上無能,但他在別的方面並不愚蠢,他能在馮傅案中逃過一劫,說明他還是有點小聰明的,他應該也看出了殿下很可能會最終戰勝朱允炆,所以他要給自己留一條後路。」
朱棣沉吟一下,又問道:「可如果他抓了我,他豈不是在朱允炆麵前立下大功,又何必留什麼後路?」
「這就是他聰明之處了,就算殿下被抓又能怎樣,殿下還有英明的世子在,同樣可以繼承大業,而且朱允炆親自下旨,不准傷及殿下,自然他也不會把殿下怎麼樣,如果世子進攻犀利,朱允炆很有可能最後還會被迫放了殿下,這樣一來,他李景隆就成了殿下的深仇大敵,這就是他的聰明之處了,他就是考慮到有這種可能,才藉口朱允炆的聖旨放過殿下。」
朱棣恍然大悟,他點點頭道:「軍師真是神機妙算,不過李景隆這種兩面三刀之輩,就算他給我再大的人情,我將來也不會用他。」
姚廣孝卻眼睛一眯笑道:「可殿下有沒有想過利用李景隆的這種兩面三刀,一戰擊潰朝廷大軍呢?」
朱棣精神一振道:「計將安出?」
姚廣孝淡淡一笑道:「我聽說李景隆有個極貪賄賂的謀士,可以從他身上找到突破口,不過要委屈一下二王子了。」
……
當天夜裡,燕軍大營里傳出一個不幸的消息,燕王次子朱高熙被流箭射中,不幸身亡,燕王下令舉營哀悼,同時,燕王派使者韓潞連夜入朝廷大營求和。
此時的李景隆並沒有戰平燕軍的喜悅,而且鐵青著臉,望著帳頂不語,今天這一戰,完全是副將何福的指揮,他根本就沒有參與一言,問題還不在這裡,關鍵是何福令如山倒,所有人都當他是主將一般遵循,完全把自己忽略了,現在軍中將士人人都在讚頌何福,這使得李景隆心中極為不滿,但他又找不到指責何福的藉口,當時他自己便遠遠撤離了主戰場。
這時,忽然有人來報:「燕王遣使前來,在大營外等候。」
李景隆愣了一下,他立刻命道:「速將他們迎進了大帳。」
片刻,韓潞走進了帥帳,向他躬身施禮道:「燕王帳下幕僚韓潞參見大帥!」
「原來是韓先生,久聞大名了。」李景隆知道韓潞是燕王手下的第二謀士,他不敢居傲,連忙回禮笑道。
韓潞取出朱棣的親筆信,遞給李景隆沉痛地說道:「刀箭無眼,燕王次子高熙不幸中箭身亡,燕王痛徹於心,已無心再戰,特向李大帥求和,希望李大帥能准許燕王扶柩返回北平,李大帥的恩德,燕王將銘記於心。」
李景隆十分為難,和燕王議和是皇上的事情,他沒有這個權力,可如果不答應,燕王又會將失子之帳算在他頭上。
姚廣孝確實是看透他了,姚廣孝從得到的各種情報中便分析出,李景隆在第一次失敗後,心境漸漸發生了變化,尤其是他曾憂慮地對韓千嬌說過,燕王極可能會奪取大明江山,正是由於他對朱允炆有了不忠之心,所以他才在最關鍵時刻放過了朱棣。
韓潞看出了李景隆的為難,他便笑了笑道:「燕王也知此事事關重大,李大帥需要時間考慮,我可以在營中等侯大帥的最後答覆。」
李景隆點了點頭,「我確實需要好好考慮一下。」
他回頭對親兵道:「送韓先生去休息,好好款待,不得有半點怠慢!」
……
韓潞來到他休息的大帳,他立刻從腰間取下一條鑲滿各種名貴寶石的玉帶,這條玉帶是朱棣從蒙古皇宮中所得,價值連城,他交給事先安排好的一名侍衛道:「速去,按原計劃行動。」
侍衛把玉帶扣在腰間,又換上了明軍的盔甲,借著夜色的掩護,異常迅捷地向大營中間奔去,片刻便消失在黑暗之中。
此時,軍師毛華並不在自己帳營中,而是被李景隆請到了帥帳商議燕王求和一事,李景隆當然是想做這個人情,但他卻找不到的理由,畢竟做得太露骨,會引發軍中大將的嚴重不滿。
毛華聽了李景隆的擔憂便微微一笑道:「大帥,其實這件事大帥根本不用擔心,讓燕王撤退好了,諸將若要追擊,大帥只管說其中有詐,不准他們追就是了,這樣,明著是大帥用兵謹慎,但暗地裡大帥卻給了燕王人情,這不是一舉兩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