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都散了,都散了,沒什麼好看的。”葛大趕緊驅趕圍觀人群,眾人自然不會買帳,都是抬頭不見低頭見的相親,今天這事情大家驚動了陳公爺,大家也想知道一個結果。

  陳燮一看這勢頭,覺得不好鬧大,回頭朝眾人拱手道:“都散了吧,我就是一時好奇,趕上了,隨便聊幾句。”眾人羨慕的眼睛掃射了葛家上下後,很不甘心的次第散去。陳燮就在別人家的院子裡,不客氣的坐在凳子上,結果葛全婆娘奉上的茶水後,笑眯眯的看著孩子道:“你這娃娃,老實交代,為啥要罷課?”

  你還真別說,陳燮的凶名太甚,村子裡的娃娃沒有不怕的。葛家的大孫子,被陳燮這麼一看,立刻就覺得心虛。老老實實的交代道:“班上新來的國文老師不地道,上課的時候詆毀格物老師,還說什麼異端,我們都不喜歡他,決定不上他的課。”

  說實話陳燮對這個國文老師的說法,一點都不覺得吃驚,即便大明掀起了工業化的浪潮,在登州這個深受工業化益處的地區,傳統文人的思想還是占據了很大的市場。只不過絕大多數的人為了飯碗,把這個念頭藏在心裡沒有說出來。

  聽到這裡,陳燮不動聲色的繼續詢問了幾句,了解到這個事情跟格物老師沒什麼關係,單純是因為新來的國文老師,對個人的威嚴比較看重,課堂上講到《論語》的時候,狠狠的抨擊了一番登州的義務教育制度,認為不以四書五經為主要教育內容的教育,都是異端並且由此生發出一場對登州民間教育走上歪路的批判。

  幸運的是,學生們的串聯還沒有達成一致,下午的課還是繼續上。這個叫周志清的教師,下午走近課堂的時候,看見一個高大的身影在講台上沖他笑,並且抱歉道:“周先生,借貴講台一用。”周志清當是就暈了,眼前這位太出名了,差點就沒跪下,好在有人及時扶著,給他弄最後一排,跟一堆學校的管理層和一堆老師一道看著陳燮在講台上寫下一行字。

  “自有之思想!”然後拍拍手,指著黑板道:“今天我要講的就是這個。”

  第八百一十五章 胡說八道加強版

  如果按照西方的自由來講今天這個話,估計在場的人只有孩子能接受。近兩千年的君主集權帝國,講究的是“天無二日民無二主”,你冒出一個自由民主出來,那還了得?

  “大家都知道,儒學有一個新派,主張對儒學進行重新的定義。”說著陳燮舉起手裡的一份刊物道:“《儒學新風》,大家都應該讀過。聖人是怎麼說的?格物致知!”說著稍稍停頓,用手一指對面教學樓頂的一具望遠鏡道:“三年前,望遠鏡就架在上面,這裡的每一個人都看過。儘管望遠鏡的倍數不高,我想大家都明白,月亮是什麼樣子的,上面有沒有嫦娥。這就事格物致知的具體表現方式,如果不是通過格物滋生出窺探宇宙的思想,哪來的望遠鏡?”

  這個時候周志清清醒了許多,舉手示意要發言,陳燮點點頭:“請講!”

  “陳公爺,聖人還說過,攻乎異端,斯害也已。”周志清壯膽說了一句,陳燮笑著反問一句:“你的意思,格物致知是異端咯?聖人是在食言而肥咯?”一句話就把這貨給說的面紅耳赤,陳燮倒也沒有追殺到底的意思,笑了笑沒有繼續。對於這種讀書人的心態,陳燮還是把握的很準確的。自古以來,讀書人都有高人一等的感覺,被慣出一身的毛病者比比皆是,動不動拿聖人的話當旗號,站在制高點指點江山。

  自打新派儒學出現之後,大明的學術界掀起了一股轟轟烈烈的重新解釋儒學經典的運動。這個運動的前提,就是站在儒學的立場上去歪曲本意。這種事情說起來挺無恥的。但是古往今來的多少所謂大儒,不都是這麼幹的?往聖人的話裡頭加自己的私貨,斷章 取義,歪曲本意的事情,不勝枚舉。

  輕輕鬆鬆的讓周志清啞口無言後。陳燮繼續他的對儒學歪曲的言論。實際上孔老二就不是個好東西,孔子主張“克己復禮”,孟子主張“成仁”。後人把孔孟之道,混雜在一起,加入一堆自己理解的東西。所謂“取義成仁”,就是其中一個典型的代表。不過這是一種對個人道德要求的範疇。並不是政治主張。而且儒學的發展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從漢代開始,儒學就在不斷的變化,特點就是迎合統治的需求。發展到明朝,儒學思想已經從一種政治主張。被朱元璋的刀片砍的一個亂七八糟。所以才會衍生出“心性”片面這種追求個人修養的學說,劉宗周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明朝的儒學還是有思想的,所以才有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到了清朝,儒學變成了一種單純的工具,統治者安撫讀書人的工具,讓讀書人領著百姓安心當奴才的工具。儒學就是一個百貨商店,皇帝要什麼,它就賣什麼。

  沒錯。儒學留下的了燦爛的文化和思想,這一點都不奇怪。一個泱泱大國,人口幾千萬的時期都算是少的。所有讀書人都在圍著一個學術研究,不出一些成果都是怪事了。

  “聖人之所以為聖人者,正是因為在兩千年前的春秋時期,就看到了宇宙的本質。因為當時的客觀條件不允許,聖人無法窺探世界乃至整個宇宙的奧秘。但是聖人卻給我們指引了明確的方向——格物致知。這是一個看似簡單,實際上很難的事情。沒有散發性的思想。沒有舉國上下的讀書人共同努力,沒有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追尋。很難有所寸進。今天站在這裡講自由之思想的目的,就是因為過去的儒者在理解上出現了錯誤。片面的把聖人的思想局限在一個狹窄的範圍內。殊不知,聖人的思想高遠深邃,是後人追尋天道的綱!如果沒有豐富的想像力和敏銳的觀察力,以及不怕失敗反覆追求真理的精神,格物致知就是一句空話。不客氣的說,新派儒學誕生以前,儒學走在一條彎路上。不過不要緊,現在撥亂反正還來得及,亡羊補牢尤未晚也。”




章節目錄